講好中國故事是樹立當代中國良好形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戰略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當前,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是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故事,生動展現其背后堅強的領導力量、深厚的文明底蘊和共贏的發展理念,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式現代化,不斷提升中國話語影響力,為世界現代化進程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一、講好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這一不同于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全新道路,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故事指明了方向,確立了主題。
在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前,沒有任何政治力量能夠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直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中華民族才終于迎來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曙光。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就明確指出,“三次革命的經驗,尤其是抗日戰爭的經驗,給了我們和中國人民這樣一種信心: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沒有中國共產黨人做中國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國的獨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 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消滅一切剝削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現代化建設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向著“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奮斗前行,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長征。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黨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障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頭,闖過了不少急流險灘,開創了以改革開放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新局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百年探索的寶貴經驗,系統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初步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把我們黨對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新征程上,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黨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中國式現代化開辟廣闊前景。
縱觀百余年征程,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長期探索和實踐的重大成果,黨的性質宗旨、初心使命、信仰信念、政策主張等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和前進方向。這與西方現代化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黨一開始就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并沒有像一些發展中國家那樣亦步亦趨地跟在西方國家后面簡單模仿,而是強調從中國實際出發,走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力量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由此,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故事,必須以黨領導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對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的總結概括為主體,講清楚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和突出優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和“西方中心論”的傲慢,也一定能夠有效應對新的風險和挑戰,繼續開拓創新、在正確的軌道上順利推進。
二、講好中華文明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人類社會創造的各種文明,都閃爍著璀璨光芒,為各國現代化積蓄了厚重底蘊、賦予了鮮明特質,并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共同為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現代化發展進程從來都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總是在最深層次上影響著這個國家的現代化進程。作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經由“兩個結合”,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只有講好古老文明的歷史根脈,展現中華文明創新發展的時代果實,才能讓世界讀懂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現代化進程起始于18世紀的西方國家,當今世界實現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主要是歐美國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響的資本主義國家。一些人由此認為,西方“現代工業社會”是整個非西方世界的模板,西方文明就是現代文明。而中國式現代化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現出一幅全新的人類文明圖景,向世界表明,各國探索現代化的路徑并不唯一,人類文明仍在不斷演進,每個國家都要探索基于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把“現代”與“傳統”作為兩種對立甚至對抗的價值特征的偏見,于兩者的接榫之處,開辟了一條中華文明與現代化一體兩面、相互成就的新路徑。一方面,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內在生命力,尤其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富民厚生的經濟倫理、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講信修睦的交往之道等思想理念,創新發展為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形態,造就出新的文化生命體,使其再次迸發出強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綿延千年至今的中華文明,形成了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等日用而不覺的價值體系,使我們在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遵循市場化、工業化、經濟全球化等現代化共性規律的同時,兼具對自然的敬畏、共同富裕的追求以及人類福祉的提升等人文關懷。中國式現代化既有著各國現代化的普遍特征,更因其深厚的文明底蘊而有著獨特的人文魅力。
西方現代化發展至今,其“資本至上”的內在邏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對自然界的獨立規律的理論認識本身不過表現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為消費品,還是作為生產資料)服從于人的需要”。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滿目瘡痍的世界,很多人已經認識到西方文明的缺陷,并寄希望于東西文明調和之后的新文明的誕生與崛起。比如,李大釗就曾指出,“東洋文明與西洋文明,實為世界進步之二大機軸,正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須時時調和,時時融會,以創造新生命而演進于無疆。由今言之,東洋文明既衰頹于靜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質之下,為救世界之危機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創造了不同于東方古老農耕文明與西方現代工業文明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代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
由此,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故事,必須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結合獨特的歷史命運與文化傳統,講清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特別是要講清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堅持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倡導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主張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攜手解決全球性重大問題,為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了中國智慧、凝聚了全球共識。
三、講好世界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 作為世界現代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從來沒有對外輸出過戰爭動亂和殖民苦難,也絕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謀取自身發展,而是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以自身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在國際話語權依然“西強我弱”的背景下,只有講清世界現代化的本質,講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創新,才能從根本上打破西方對于“現代化”話語的壟斷。
近代以來,西方現代化給廣大發展中國家帶來深重苦難。馬克思指出:“當我們把自己的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面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就絲毫不加掩飾了。”16世紀到19世紀,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列強,依靠巧取豪奪、強權占領、殖民擴張,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和殖民體系之中——“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都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它們通過“黑三角貿易”等殘忍手段加快資本原始積累,加速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爆發的同時,卻使非洲喪失了將近一億精壯勞動力,并造成大量種族和政治沖突,致使許多國家至今仍陷于戰亂和貧困的泥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啟動新一輪資本全球擴張。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借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依靠其在金融、科技、文化、軍事等領域的霸權手段,將“華盛頓共識”、“普世價值”等散布至世界各地,致使許多后發國家“水土不服”,或陷入依附性發展的陷阱,或陷入持久的沖突與戰亂。
進入21世紀,西方國家的內在制度性矛盾持續激化,經濟衰退、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生態惡化等問題不可調和。美國通過強推單邊制裁、挑動對立對抗等方式來轉嫁自身種種危機,特別是針對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大肆炮制“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論調,以打壓遏制別國現代化進程來維護自身發展,致使全球地緣政治競爭日趨激烈、冷戰思維沉渣泛起,嚴重危害世界和平穩定和各國民生福祉。
中華民族曾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和壓迫,深知以不平等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對發展中國家追求現代化的阻礙與戕害。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的老路和國強必霸的歪路,更不會爭奪所謂“領導地位”、謀求“單極統治”,而是在追求自身發展的同時,努力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盡管當前世界變亂交織,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相關產業領域脫鉤斷鏈的風險加大。但更要看到,現代化所需的市場、科技、資金等業已高度全球化,一國現代化的建設與他國現代化的發展之間絕非零和博弈,而是越來越利益交融、安危與共,各國只有開放包容、互聯互通,才能相互助力、互利共贏。
由此,講好中國式現代化的精彩故事,就要將其置于世界現代化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潮流之中,運用好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落實“三大全球倡議”、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項舉措等參與國際事務、推進國際合作的鮮活案例,講好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的典范,所倡導的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理念與推動世界現代化進程、謀求各國人民福祉的故事,引導國際社會更好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理念和發展道路,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探索現代化道路提供全新選擇。
(作者: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馬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