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師,在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日子中,我深知他們的心靈世界如同一片廣袤的海洋,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涌。在五月這個特殊的月份,我呼吁所有教育者共同攜手,以愛撫慰每一位孩子的心靈,呵護每一位孩子的成長。一直以來,心理健康都是教育界高度關注的話題,也是一個影響孩子成長的關鍵要素。在談論心理健康時,不應將目光僅僅聚焦于那些“觸目驚心”的案例,還應具備善于捕捉生活細節的慧眼,努力聆聽藏在孩子細微變化中的呢喃,懂得他們無法宣之于口的情緒感受。
在從教生涯中,我時常在板書間隙偶然轉身,捕捉到某個暗淡躲閃的眼神;在作文批改中,曾經筆下是星辰大海的學生,筆尖卻逐漸徘徊于荒原;在大掃除時,我看到了一位內向沉默的學生課桌上刻下的深深劃痕……這些細微的變化或許不引人注目,但卻是孩子們無聲的呼救與吶喊。在成長湍急的河流中,他們或許會感到迷茫,也或許會覺得無助,但當陰影籠罩心靈時,我們不應執著于這片陰影的面積是否足夠危險,因為陰影本身就是求助的信號,無論是家長與教師,當陰影出現時,都需要努力成為給孩子點亮燭光的人。
教師這份職業的神圣性,在于我們擁有無數次叩響孩子心門的機會,在我的辦公室內、在學生的周記本中,我見證過太多“被折疊”的故事。一個女孩在新學期成績持續下滑,她說:“我的失敗和父母的責怪,好像生活一直在下雨。”一個男孩的周記本中將父母的爭吵比喻為“砸碎在地板上的青花瓷”。這些詩意卻內斂的隱喻背后,是孩子們高高筑起的心靈防御工程,蘊藏著他們尚未學會面對的驚濤駭浪。如若家庭教育忽視對孩子心理健康的持續關注,那么原本溫暖的港灣也會讓孩子墜入深淵。
家校共育的困境,往往在于我們錯把戰壕當成楚河漢界。當我撥打將生活比作雨季女生媽媽的電話時,卻收到了這樣的回復:“她也和我們說過這些沒意思的話,可哪天晚上也沒看她少吃一口飯。”由此可見,加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才是保證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如果家長無法感知孩子心靈的痛苦,那么即使孩子具有自主重構內心秩序的能力,家長也會成為孩子心理健康的破壞者。
重視心理健康,一直任重而道遠,在當今社會,物質上的短缺已然不是孩子面臨的最大難題,心靈上的痛苦與空虛才是阻礙他們成長的重要因素。當家長與教師都能學會不再用“正常”與“異常”來切割情緒,當家長群里的討論從“學習成績”轉向“孩子的笑聲與幸福”,我們才算是真正幫助孩子筑起了守護心靈的堤壩。
家庭與校園本是同一條河流的兩岸。家長會上,我見過攥著成績單顫抖的指尖,也見過因孩子沉默而泛紅的眼眶。有位父親曾哽咽著說:“老師,我不是要他考清華北大,只是害怕他不快樂。”這句話讓我內心蕩起無數漣漪。作為教師,我們共同守護的從來不是卷面上鮮紅的分數,而是每個孩子心靈原野上生生不息的螢火。當孩子說“沒事”時彎起的嘴角,在日記本里種下的秘密花園,都值得我們用整個春天來等待花開。
在這個被標注為“心理健康月”的五月,愿我們不再把對心理健康的關注等同于特殊的照料,而是讓每個平凡的日子都成為心靈的節日。當家長的問題在“孩子在校表現如何”的基礎上增加“孩子是否快樂”,當教師辦公室的談話從“糾正問題”變成“發現光芒”,我們就會在水泥森林里種出了永不凋謝的春天。
關注心理健康,不在一時,也不只局限于每年的五月,這是一個貫穿學生成長過程的永久性議題。
(作者系甘肅省和政縣西關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