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文化教育活動需要引進與之相關的群文閱讀教學項目;同時,整合文化研學旅行,引進多個文化主題,打造沉浸式的文化情景,帶動其進行遷移延伸探究,從而提高其學習品質和效率。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進行分析探討。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期間,小學語文教師應基于教學資源整合優化,構建起全新的教育生態體系,帶動學生進行深入全面探究,從而提高其文化素養和綜合能力。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分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需要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言與文化的起點,通過課文、古詩詞、成語故事等學習內容,學生能初步了解并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相關內容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為日后深入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習俗、歷史故事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自己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一分子。這種文化認同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使其更珍惜和熱愛自己的文化。同時,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古詩詞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通過深入學習,學生能逐步提高文化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不僅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的精髓,還能激發其對文化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此外,在全球化背景下,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以引導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通過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和概念,學生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學會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從而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游刃有余。培養學生文化自信也是傳承中華文化并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一環。通過文化學習,學生能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文化使命,從而積極投身于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分析
(一)開展與文化自信相關的群文閱讀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依托一個特定的主題,可以帶動學生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研學探究。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時,可以選取與文化自信相關的文章、書籍,選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群文閱讀材料,如選取與大自然、傳統文化、歷史故事等相關的文章,鼓勵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而教師所選取的閱讀材料應當具有時代性、多樣性等特征,能覆蓋不同類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性。在實踐環節,教師需要組織多元化的群文閱讀活動,圍繞某一個文化主題,選取多篇相關的文章,鼓勵學生在研學環節進行對比、分析、歸納,從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同時,引領學生通過對某一主題進行多元化研學,提煉不同文章、不同載體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從而延伸共同的文化價值方向,以此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在群文閱讀環節,教師也應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鼓勵學生探尋文章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如“文章體現了哪些文化價值觀,其中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其中優缺點,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辨析能力。因此,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與文化自信相關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加強對學生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培養。
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開展一次以“傳統節日文化”為主題的群文閱讀教學活動。本次活動通過選取具有文化代表性的群文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和認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感受其博大精深和多元性,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1.選取閱讀材料
教師選取了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相關的文章和書籍,如《春節的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月圓人團圓——中秋節的文化內涵》等。這些材料不僅具有時代性,還覆蓋了不同類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在《春節的故事》一文中,學生了解到春節的起源、傳說、習俗以及現代春節的新變化,如電子紅包、網絡春晚等,感受到了傳統節日文化的時代變遷。
2.組織群文閱讀活動
教師圍繞著“傳統節日文化”這一主題,選取了多篇相關的文章,組織學生進行對比、分析、歸納等。學生通過研學環節,加深了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提煉了不同文章中所蘊含的文化知識。在對比春節和中秋節的習俗時,學生發現兩者都有團圓、祈福的寓意,但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春節注重家庭團聚、吃年夜飯、放鞭炮等,而中秋節則強調賞月、吃月餅、寄托思念之情。
3.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探究
在群文閱讀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化內涵。學生被鼓勵探尋文章中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身份,并分析其中的優缺點,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辨析能力。在《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一文中,學生不僅了解了屈原的故事和端午節的習俗,還思考了這些習俗背后的文化意義。有學生提出,端午節不僅是對屈原的紀念,還是對忠誠、愛國精神的傳承。同時,學生也指出了現代社會中一些端午節習俗的商業化傾向,并討論了如何保持傳統節日文化的純粹性和傳承性。
(二)開展文化研學旅行
小學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單獨依靠理論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以引進文化研學旅行活動,帶動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達成知信行合一的狀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托研學旅行的目標和任務,明確其中所包含的知識點、技能點以及文化主題,相關目標應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確保學生在旅行中能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教師還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水平,設計符合其興趣的文化主題。教師還需要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研學地點,如歷史文化遺址,結合博物館、紀念館、古建筑等,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傳承。教師也可以結合自然景觀,如山川、河流、湖泊等,引導學生欣賞自然之美,融入與之相關的文化元素,如詩詞歌賦、民間傳說等啟發學生的思想。此外,教師還可以引進現代文化場所,如圖書館、文化中心、藝術展覽館等,引領學生了解當代中國文化的新面貌和發展方向,使其對文化中守正與創新辯證統一的思想觀念形成較為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在文化研學旅行期間,教師也應引導學生進行實地觀察和記錄,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進行記錄整理,從語言構建運用的角度,對信息進行重構整理,并要求學生撰寫游記,繪制文化主題畫作,制作文化主題手抄報,建立起對文化知識的深刻理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引進豐富的文化實踐活動,開展文化研學旅行,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組織一次以“古村落文化探索”為主題的文化研學旅行活動。
1.明確研學目標與任務
教師制定了詳細的研學目標與任務,包括了解古村落的歷史背景、建筑風格、民俗風情等知識點,并且通過觀察、記錄、思考提升文化素養和技能。研學目標與小學語文教學緊密結合,如通過閱讀與古村落相關的詩詞歌賦,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在研學前,教師為學生準備了《村居》等描寫古村落的古詩詞,要求學生在旅行中尋找詩詞中的景象,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設計符合學生興趣的文化主題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教師設計了“古村落的建筑之美”“民俗風情的傳承與創新”等文化主題。通過趣味性的互動環節,如“古村落尋寶游戲”,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在“古村落尋寶游戲”中,教師設計了與古村落建筑、民俗相關的線索,學生需要找到并解讀線索,最終找到“寶藏”——一本介紹古村落文化的書籍。
3.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研學地點
教師選取了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古村落作為研學地點,如浙江的烏鎮、福建的土樓等。在烏鎮,學生參觀了茅盾故居,了解了茅盾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對烏鎮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打造虛擬沉浸式的文化情景
小學語文教師在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應給予其身臨其境的體驗。基于此,語文教師可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構建虛擬文化情境,如古代宮殿、傳統節日慶典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學生通過佩戴VR設備,進行360度全景式探索,在虛擬環境中與虛擬角色進行互動,增強文化體驗的真實感和代入感。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AR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借助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設備,展示與課文相關的文化元素,如詩詞中的景物、歷史人物的肖像等,學生可通過觸摸、旋轉、縮放等操作與文化元素進行互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互動式的文化體驗活動,在虛擬文化情景中,引進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歷史人物、文學作品中的角色,通過模仿其言行舉止,深入體驗角色文化背景和情感世界。如果有條件,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虛擬文化情景中進行創作,如繪畫文化主題畫作、編寫文化主題故事、制作文化主題手抄報等,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在虛擬空間中,教師還可以引進互動問答環節,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文相關的文化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其中的文化困境、道德困境,以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總之,教師需要引進虛擬仿真技術,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場景,更高效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
以“唐詩宋詞之旅”為主題,教師利用VR技術,構建了古代宮殿和傳統節日慶典的虛擬場景,如唐朝的皇宮、宋朝的元宵燈會等。學生佩戴VR設備,進行360度全景式探索,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古代的文化氛圍中。在“唐朝皇宮”虛擬場景中,學生可以看到金碧輝煌的宮殿、身著華麗唐裝的宮女和侍衛,聽到悠揚的宮廷音樂,感受到唐朝的繁榮與輝煌。
此外,教師利用AR技術,將虛擬信息疊加到現實世界中,展示與唐詩宋詞相關的文化元素。學生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觸摸、旋轉、縮放詩詞中的景物、歷史人物的肖像等,從而加深對詩詞的理解和記憶。在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通過AR技術,將詩中的“明月”呈現在學生的手機屏幕上。學生可以觸摸屏幕上的月亮,看到月亮的紋理和光澤,仿佛真的觸摸到了那輪明亮的圓月,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詩中的意境。
在虛擬文化情景中,教師引進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李白、杜甫、蘇軾等歷史人物。學生通過模仿歷史人物的言行舉止,深入體驗角色文化背景和情感世界。在“宋詞雅集”虛擬場景中,學生扮演蘇軾,與其他學生扮演的文人墨客一起吟詩作對,感受宋詞的韻味和文人之間的友誼。除此之外,教師還鼓勵學生在虛擬空間中創作文化主題畫作、編寫文化主題故事、制作文化主題手抄報等。在學習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后,學生小王在虛擬空間中創作了一幅以元宵燈會為背景的畫作,將詩中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呈現在畫布上。這幅作品在虛擬空間中得到了其他同學的贊賞和好評,讓學生小王能更加自信地面對自己的作品。
(四)開展文化主題的寫作活動
小學語文教師為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可以引進基于文化主題的寫作活動。其中,教師需要選取具有代表性且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主題,如歷史節日傳統、民間傳說、地域文化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寫作探索欲望,鼓勵學生通過文章創作,從語言構建運用、語言思維、審美表達等多個角度,展示對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借此來培養其文化素養和研學能力。在該環節,教師應選取一個明確的立意主題,幫助學生打開學習思路。該主題應與文化自信緊密相關,引導學生引經據典,結合生活實例,嘗試以書寫議論文的方式進行深入的文化研學探究。而教師則可以提供一些寫作技巧和寫作范例,引領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文章表達。同時,教師也可依托人工智能系統,鼓勵學生查閱資料,豐富文章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嘗試對文化主題進行延伸拓展,如探尋文化現象的底層邏輯和規律;探索文化表征背后深層次的哲學意義和人文思想價值,引導學生將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進行輸出和表達。最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將各自的創作進行分享,更深入地感受文化的多樣性,培養其文化自信心。因此,語文教師需嘗試引領學生以文本輸出的方式,對自身的所思所想進行表達,使其能從學術意義層面,建立起對文化知識概念的理解和認知,培養文化自信心。
三、結語
總體來說,小學語文教師在文化自信背景下需開展多元化的文化專題活動,引進豐富的教育資源,帶動學生進行深入研學探究,使其學習品質得到提升。同時,教師也應從核心素養視角,開發多個文化學習任務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