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信息科技教學應反映數字時代的育人方向,倡導教師應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打造“以學為中心”的高效課堂,促進學生真實性學習,并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機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四方面綜合素養。然而,如今的信息科技教學中依然存在忽視學生差異、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全面評價等問題。針對此,本文將從“以學為中心 構建高效課堂”背景下的優勢出發,結合問題,提出制定分層目標、創新教學模式、組織項目學習、建立完善評價等策略,為學生創設高效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信息素養與技能的全面發展。
一、“以學為中心 構建高效課堂”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優勢
(一)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均存在差異,相較于傳統的教學課堂,“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是把學生的學習需求和體驗放在首位,強調學生的積極參與。要想構建這樣的高效課堂,教師就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制定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方案,為不同學生設計具有啟發性和差異化的學習任務。這樣既能提高課堂任務的有效性,又能避免學習任務過易或過難,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從而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同時,教師還能利用AI智能輔助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打字速度、能力水平、信息思維等,全面總結學生的優缺點。這樣不僅能減輕教師統計的壓力,還能提高分類的準確性和針對性,從而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效果
在傳統課堂中,為了避免學生上課開小差的現象,教師會營造出嚴肅的課堂氛圍,并布置大量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掌握本課的主要知識和技能,但是這往往會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作力。而在“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中,學生能在教師生動形象地引導下,認識到信息科技的趣味性和多樣性,提升思維活躍度,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教師也要更加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課堂內容和方法的創新與優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促進“科”與“技”的體現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對軟件功能的使用技能和方法,讓學生呈現出更多樣的信息科技作品,卻忽視了對科技原理的講解,使學生難以探究到信息科技的本源,導致學生僅會機械地使用。為了響應新課標的教育要求,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教師應從理論基礎著手,組織學生對其中的科技原理進行探究,并引導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學生能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構建更牢固且充滿個性化、創新性的知識體系,從而使學生形成知行合一的學習能力,取得更理想的課堂效果。
(四)推動核心素養教育落實
“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師會注重引導學生對信息科技課程產生好奇心,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這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信息科技知識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有助于學生適應快速變化的信息時代,促進學生社會性技能的發展。同時,教師也側重提高學生的應用體驗,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應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此外,教師也會聯系社會熱點、生活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使學生養成正確使用信息科技的習慣,增強自身的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現狀
(一)忽視學生差異
由于家庭條件的限制,或家庭教育觀念的不同,有些學生進入小學信息科技課程學習前,沒有接觸過計算機,對計算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起來較為困難,而有些學生卻擁有更加廣闊的探究空間,已經能熟練地運用計算機。部分教師存在忽視學生差異的教學情況,僅圍繞本課和新課標的教學要求,設置統一的學習任務,導致能力較強的學生僅需幾分鐘便能迅速完成學習任務,時常會“吃不飽”,長久以往也不重視信息科技的學習;而基礎較弱的學生難以在規定的時間完成任務,時常會“吃不消”,認為內容過多、進度太快,甚至在看到其他同學完成任務后玩游戲時,存在不平衡心理,也會放棄學習加入游戲,導致課堂紀律難以管理。
(二)教學形式單一
隨著信息科技的進步,其在社會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還存在學校、教師、家長不重視信息科技的教育,不注重對課程質量的管理的現象,導致教師難以主動探索新的教學模式,長期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長期處于較為低下的狀態。此外,很多學校的信息科技教師的定位較為模糊,大多數教師身兼數職,導致其難以集中精力進行教學,甚至缺席課堂時間,更會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效果產生不良影響。
(三)缺乏全面評價
受到刻板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會將電子設備僅與娛樂相掛鉤,抱著玩樂的心理參與課堂學習,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重視,注意力不集中,對考核內容不以為意,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部分教師在布置完課堂任務后,缺少反饋和展示部分,使學生難以得到及時全面的反饋信息,且缺少過程性的評價內容,還會影響學生完成任務的動力,使學生產生信息科技任務完成與否并不重要的錯誤思維,從而對高效課堂的構建造成影響。
三、“以學為中心 構建高效課堂”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的策略
(一)結合學生學情,制定分層目標
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并確保教學活動能圍繞教學目標有序開展。針對學生“吃不飽”“吃不下”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從制定教學目標著手,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設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和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中得到合適的挑戰,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成效性。同時,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情,教師可以借助大數據分析系統,了解學生的認識、能力水平情況,提高分層的效率,減輕收集和整理學習數據的壓力,從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任務的制定上,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整體的課堂教學質量。因此,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教育平臺,結合問卷調查、學生作業、打字速度等進行綜合分析,讓學生能得到全面的提升,避免因任務過難或過易而產生學習效率低下的問題。
以四年級《數據寶藏在身邊》為例,本課旨在讓學生認識數據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學會查找、辨別和記錄數據。在制定分層目標前,教師可以在問卷星平臺中,發布“數據知多少”的調查問卷。同時,設置數據收集的任務,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確定以收集“佛跳墻”制作方法為主的內容,并統計學生完成任務的時間。經過調查將學生分為基礎、拓展、提高三個層次。基礎層次,學生需要能發現生活中的各種數據,如天氣預報、公交時間表等,并整理成柱狀圖;拓展層次,學生需要能用數據體現出人或物,如圍繞身高和體重等來介紹自己、圍繞長度和大小等來介紹物品等,并讓同組學生猜一猜;提高層次,學生需要能運用數據向同學介紹“福建土樓”,如圍繞高度和面積、游客人數等,制作成報告。通過分層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水平下鞏固所學知識,提升應用能力。
(二)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課堂質量的提升,采取豐富的教學方法,如游戲化、手工實踐、角色扮演等。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計劃和趣味豐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在生動、形象的教學中學習,增強學習效果。因此,為了使學生能轉變刻板的學習印象,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以多種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性,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真正將“以學為中心”的課堂落實。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言、展現自己,使學生能在相互交流和討論中不斷進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四年級《數據安全意識強》為例,教師可以引入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如個人照片、文檔等數據丟失可能帶來的麻煩,引導學生思考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數據安全的概念。接著,準備些簡單的“密碼破解”挑戰游戲,為學生提供線索,讓學生嘗試破解些簡單的密碼。通過游戲讓學生理解設置密碼的重要性,并學習如何設置強密碼,避免使用容易破解的密碼。隨后,組織角色扮演游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黑客、用戶角色,并設置場景:當用戶不小心點擊了含有病毒的鏈接,導致電腦被控制,由“黑客”角色展示如何通過信息手段獲取用戶信息,讓學生了解數據安全風險防范的重要性。此外,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關于數據安全的案例和故事,讓學生深入思考數據安全的重要性,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同時加深學生對數據安全的認知。
(三)創設生活情境,組織項目學習
知識源于生活。通過創設生活情境,不僅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還能營造出具有現實感和吸引力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更愿意對任務進行探索和學習。項目化學習還強調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創新思維、邏輯探究等能力。因此,在信息科技教學中運用項目化學習,構建知識技能與實際生活的連接橋梁,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研究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探究、團隊合作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還應設置項目展示環節,讓學生能及時獲取學習反饋,從而樹立學習自信。
以五年級《生活處處有算法》為例。在項目導入部分,教師可以選取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內容,如在做燒水、拖地、掃地、接電話等家務時如何運用算法才能節約時間。接著,引入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項目主題“設計最佳上學路徑”,為學生講解即將用到的模擬軟件原理,促進學生的高效利用。在分組時,教師應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小組中分布均勻。之后,為學生發放項目報告表,讓學生圍繞項目研究步驟,填寫相應的內容,確保學生項目探究的有序性和規范性。在項目探究中,學生需要結合小組成員的家庭地點,共同分析問題如時間、距離、交通情況等;分解步驟如使用模擬軟件,對設計的路徑進行模擬和驗證;形成算法,模擬不同路徑的時間和效率,選擇最優方案。在完成后,學生需要展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解釋設計思路和驗證過程,由教師和同學給予反饋。
(四)建立完善評價,提高課堂監督
評價是“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還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發現自己的不足,明確提升方向。表揚和鼓勵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喜悅,逐漸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因此,在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應建立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將過程性和發展性、自評和互評等引入評價環節,提高評價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使學生能根據評價內容作出積極的改進,拓展學生的發展空間。此外,為了提高過程性評價的準確性,教師也會加強課堂巡視,提高課堂的監督效果,確保學生探究學習高效進行。
以五年級《有趣的七橋問題》為例,讓學生嘗試解決與“七橋問題”類似的圖論問題——“五橋問題”,引導學生運用信息科技工具,如繪圖軟件,編程軟件等,模擬解決問題。接著,給予每個學生3分鐘的展示時間,讓學生運用工具展示自己分析過程和結果。教師將會為學生發放綜合評價表,結合過程的邏輯性、創新性以及方案的可行性等進行打分。在學生展示后,邀請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并提出方案中的缺點和優點。隨后,教師會圍繞學生的學習態度和過程,結合評論學生的觀點,進行綜合點評,表揚學生的優點,并針對學生存在的不足,提出具體、實效的改進建議,讓學生能明確提升方向。而學生將會在綜合評價表中,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總結收獲。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著重講解,調整教學策略。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以學為中心 構建高效課堂”背景下小學信息科技教學策略具有重要的探究價值,不僅能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情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開闊學生眼界。因此,教師應積極構建“以學為中心”的高效課堂,并組織評價環節,使學生相互學習和進步,促進學生信息科技素養綜合提升。相信信息科技課堂的高效構建,將會為社會培養出更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