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鐘作為中國古代青銅文化與音樂文化的藝術瑰寶,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在西周時期,編鐘的制作工藝與禮樂制度緊密相連,反映出森嚴的等級秩序。春秋戰國時期,編鐘在工藝上不斷革新,在音樂表現上也更加豐富多樣,成為晉國文化繁榮的重要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編鐘面臨著諸多傳承困境。一方面,由于歲月侵蝕以及戰亂等因素,許多編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其數量和保存狀況不容樂觀;另一方面,編鐘所承載的音樂文化、制作工藝等知識,其傳承的渠道相對狹窄,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
在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面臨雙重挑戰:既要突破時空限制,又要在當代語境中激活其精神內核。將可視化設計應用于編鐘的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以晉地編鐘的可視化設計為例,嘗試建立“技術復原一藝術轉譯一價值闡釋”的三維框架,既強調數字工具的精確性,也注重禮樂文化中“禮樂和鳴”等觀念的當代轉譯,以期為科技與人文的深度融合提供一定參考。
一、晉地編鐘的歷史溯源
晉地編鐘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時期,這一時期晉地的青銅鑄造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為編鐘的制作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例如,在北趙村晉侯墓出土的編鐘,其制作工藝精湛,造型規整,紋飾精美,反映出西周時期晉國青銅鑄造業的發達。西周時期的晉地編鐘,是禮樂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周禮》記載,“王宮縣,諸侯軒縣,卿大夫判縣,士特縣”,這表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在使用編鐘時的鐘磬懸掛差異。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生了巨大變化,編鐘也隨之發展演變。隨著晉國國力的增強和文化的繁榮,編鐘的制作工藝進一步提高,造型和紋飾更加多樣化,音律更加準確,音列更加豐富,能夠演奏出更為復雜的音樂。此外,編鐘上的銘文也更加豐富,不僅記錄了編鐘的制作年代、主人等信息,還涉及當時的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二、可視化的技術手段
三維建模技術為編鐘數字化復原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以晉地編鐘為例,通過高精度三維激光掃描獲取毫米級精度的幾何數據,完整記錄鐘體輪廓、枚形鐘乳分布等立體特征,為后續建模奠定數據基礎。在三維重建階段,基于點云數據運用多邊形與曲面建模技術,精準還原編鐘的鐘架結構、甬部形制等復雜組件,特別是對蟠螭紋、云雷紋等紋飾采用拓撲優化與法線貼圖技術,在保證模型精度的同時,實現紋樣肌理的多層級呈現,材質渲染環節依托PBR物理渲染流程,通過調整金屬度、粗糙度等參數模擬青銅氧化層與包漿質感,結合HDR環境光遮蔽技術展現器物的滄桑痕跡。動態光影系統則通過全局光照算法,精確計算編鐘表面在不同光源下的高光反射與漫反射效果,使鈕鐘與鐘的錯落組合在虛擬空間中呈現出真實的立體層次。這種數字化重構不僅完整保留了編鐘的形制特征,更通過可視化技術再現了其作為禮樂重器的藝術神韻,為文化遺產的活化傳播開辟了新維度。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為編鐘文物的數字化再現提供了關鍵技術路徑。針對編鐘圖像普遍存在的氧化褪色、細節模糊等問題,通過多模態算法協同優化,可以實現器物視覺特征的系統性修復。在圖像增強環節,采用自適應直方圖均衡化與CLAHE對比度受限算法,分層增強鐘體蟠螭紋、枚間銘文等關鍵區域的灰度梯度分布,提高因青銅銹蝕而模糊的紋飾辨識度。針對采集過程中產生的混合噪聲,構建雙邊濾波與三維塊匹配去噪模型,在消除高斯噪聲與脈沖干擾的同時,完整保留鐘乳結構邊緣的亞像素級特征。對于局部缺損嚴重的銘文圖像,運用生成對抗網絡(GAN)進行語義修復,即通過U-Net架構提取鐘體紋飾的周期性特征,結合注意力機制對缺失區域的紋樣走向進行概率預測,實現銘文筆觸與青銅肌理的原真性補全。經處理的高清圖像數據可構建8KHDR紋理貼圖,為三維模型的法線貼圖與置換貼圖提供高精度源數據,形成從二維影像修復到三維數字孿生的完整技術鏈。這種多角度處理框架不僅使千年編鐘重煥藝術光彩,更為樂器形制研究與聲學復原提供了精準的視覺參照。
沉浸式交互技術重構了編鐘文化的傳播維度。VR系統通過光子映射全局光照構建高保真虛擬禮樂空間,用戶可以借助六自由度交互手柄可實現毫米級精度的編鐘部件拆解觀察,觸覺反饋裝置同步模擬鐘槌敲擊的阻尼感與聲波振動,使《禮記》記載的“鐘磬齊鳴”的樂制得以數字化復原。移動端AR應用采用SLAM空間錨定技術,通過智能識別平面實時投射等比縮放的編鐘三維模型,用戶運用多點觸控手勢可以激活紋飾語義標簽,青銅復合鑄造工藝通過粒子動畫實現工藝流程可視化。
三、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思路與方法
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運用虛擬現實、三維建模等數字技術,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平臺,實現晉地編鐘歷史價值、藝術特性與音樂魅力的多維度呈現。通過突破時空界限的創新表達,該設計在文化傳播、教育實踐與藝術審美領域形成三重價值體系。
在文化傳播維度,項目聚焦歷史語境的當代轉譯。以晉侯蘇鐘為例,通過動態數據可視化技術解構鐘體銘文、鑄造工藝與歷史坐標,使觀眾得以直觀把握文物背后的禮樂制度與社會圖景。數字化平臺突破了傳統展陳的局限,借助云端交互實現了全球文化共享,有效增強了民族文化認同感。
在教育實踐層面,開發模塊化教學資源庫,針對不同受眾設計分層內容。VR編鐘復原系統支持360度結構拆解,配合聲學模擬程序,使抽象的音律原理具象化為可感知的物理振動。AR增強現實技術還原了古代樂懸制度的場景,將靜態文物轉化為動態教學載體,顯著提升了知識傳遞效能。
在藝術審美方面,項目構建了“形一紋一聲”三位一體的鑒賞體系。高精度三維掃描捕捉了鐘體紋飾的微觀美學,粒子特效技術動態演繹了夔龍紋的構成邏輯。音色還原算法與交互式編曲系統相結合,使觀眾在虛實交融中重構傳統禮樂審美體驗。
實現文化遺產數字化保存的同時,更開創了“科技 
? 文化”的創新傳承范式。通過激活古老文物的現代價值,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路徑,進一步突出了中華文明的生命力。
四、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原則
歷史文化準確性是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的基石,基于多源史料互證機制,建立編鐘數字化復原的學術基底。以晉侯蘇鐘的設計為例,可以采用器物學方法對西周禮制開展跨學科研究。通過對《史記》《周禮》等典籍的深人研究,重構晉國與周王室的政治關系網絡,并結合墓葬形制與陪葬品組合分析,解構編鐘在青銅禮器體系中的等級屬性
創建“形一紋一色一聲”四位一體的視覺修辭系統。色彩體系遵循青銅器銹層的演化規律,運用光譜分析技術提取青綠色基頻,建立HSV色彩空間的歷史衰減模型。構圖設計融合西周青銅器陳設制度,采用“一鐘雙音”的聲學原理構建三維陣列拓撲。動態演示系統集成物理引擎,通過有限元分析模擬鐘體振動模態,配合動作捕捉技術重建《周禮》記載的“鐘磬齊鳴”儀式場景,形成沉浸式禮樂空間敘事。增強可視化設計的藝術感染力,運用動畫、特效等手段,為觀眾帶來更加生動的視覺體驗。還可以運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讓觀眾能夠與編鐘進行互動,進一步增強藝術體驗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晉地編鐘可視化數據采集通過多維度文化要素整合構建信息基底。文獻層面系統梳理考古報告與音樂典籍,聚焦編鐘形制演變與禮樂制度關聯,同步追蹤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圖像采集結合實物拍攝與數字資源調取,運用多角度光影呈現鐘體紋飾細節,整合歷代藝術圖像中的編鐘造型圖譜。音頻采集還原演奏場景聲場環境,融合實體錄音與數字模擬技術,溯源古代樂律理論體系。數據治理構建跨媒介分類框架,文字資料按歷史脈絡與學術領域分層歸檔,圖像建立紋飾類型與年代譜系索引,音頻關聯演奏技法與音樂文化背景。通過智能化檢索系統實現多源數據的高效調用,形成支撐可視化設計的文化資源矩陣。這一體系既完整保留了編鐘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基因,又為創新性數字轉化提供了堅實的內容基礎。
視覺元素提取是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的核心環節之一,通過對編鐘的造型、紋飾等元素進行深入分析和提取,能夠將編鐘的藝術魅力轉化為可視化的設計語言。造型方面聚焦甬鐘的合瓦形結構,捕捉鐘體曲線與部件比例,提煉甬、鈣、鼓等組件的幾何特征,形成具有青銅禮器美感的造型體系。紋飾提取側重蟠螭紋、云雷紋等傳統圖案,通過數字化手段分離紋樣線條與構圖規律,構建可靈活組合的裝飾元素庫。在設計轉化過程中,鐘體輪廓演化為界面框架,紋飾經動態重組形成文化敘事背景,結合交互設計實現虛實融合的視覺體驗。在保留紋飾神韻的前提下進行適度簡化,調整比例與色彩層次,使傳統元素適配現代審美需求。通過動態演示展現編鐘鑄造細節,讓觀眾在參與中更深入地感知青銅藝術。這種創造性轉化既延續了編鐘的文化基因,又賦予其符合數字時代的視覺表現力,實現了對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
晉地編鐘交互設計以分層體驗為核心,構建分眾化互動體系。增強交互設計,通過虛擬場景還原編鐘演奏儀式,用戶可以通過手勢模擬敲擊動作感知音律變化;使用增強現實技術,觀眾可以利用移動端掃描實物觀看編鐘構造解析動畫,并輔以趣味拼圖游戲提升其文化認知。界面設計遵循認知心理學原則,采用青銅器色彩體系與紋樣元素構建視覺導引系統。建立動態反饋機制,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優化交互路徑。在保持傳統文化韻味的基礎上,運用虛實融合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空間,使編鐘文化突破限制,實現跨時空的活態傳播。
五、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的價值與影響
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開辟了新路徑。通過數字技術完整記錄編鐘的形制、紋飾及音樂特性,構建數字檔案,使青銅器的藝術神韻得以跨越時空留存。傳統實物保護易受環境侵蝕,而數字化手段將編鐘的鑄造工藝、禮樂功能轉化為可永久傳承的視覺語言,使大眾能夠通過精準還原的虛擬模型感受其文化精髓??梢暬O計更將抽象的歷史內涵轉化為生動體驗。動態演示再現編鐘鑄造的采礦、熔煉、調音全過程,展現古人智慧;虛擬場景還原編鐘在大型儀式中的莊嚴演奏,讓禮樂文化穿越時空。青少年通過趣味互動游戲了解編鐘知識,學者借助高清數字資料進行深人研究,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感受文化魅力。多元化的呈現方式讓編鐘文化既能走進學術殿堂,也能融入日常生活,通過傳統與現代的融合,讓中華禮樂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生機。
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為教育與科普注入了鮮活的文化能量。在歷史課堂中,編鐘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呈現,學生可以親手旋轉虛擬鐘體,細辨銘文中的歷史密碼。美術教學則借由編鐘紋飾的精細還原,引導學生觀察蟠螭紋的律動曲線與獸面紋的莊嚴構圖,沉浸式體驗青銅美學的藝術特征,領悟古代工匠“器以藏禮”的造物智慧。音樂教學因可視化技術變得更為生動,學生不僅能玲聽復原的鐘磬清音,更能通過光影演示直觀理解“一鐘雙音”的聲學奧秘?;友葑嘞到y將課堂變為禮樂殿堂,學生化身樂工敲擊虛擬編鐘,更直觀地感受禮樂文明。這種多維度的呈現讓古老編鐘既成為學術研究的活態標本,更化作大眾感知中華文明的橋梁,使傳統文化教育真正實現“看得見、聽得懂、摸得著”
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為文化創意產業注入傳統基因與現代活力。數字技術更讓編鐘文化衍生出多元形態。立體復刻的編鐘藝術品承載著青銅器的歲月質感,文創禮盒中的鐘形書簽則巧妙利用紋飾進行設計。編鐘不再只是博物館中的靜態展品,而且促進“文化基因+創意表達”產業生態的形成,既為現代藝術家提供創作靈感,也為文化消費者創造情感價值,在傳統與現代的交流中開辟出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新路徑。
六、結語
晉地編鐘作為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晉地編鐘可視化設計既是對古代禮樂文化的數字化保護,也是對傳統藝術當代轉化的有益嘗試。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與跨領域合作的深人,晉地編鐘的可視化設計有望在文化遺產傳承、藝術教育及數字文旅等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讓千年鐘磬在新時代發出更響亮的聲音。
參考文獻:
[1]劉紅.文物保護中數字化技術的影像化呈現[D].陜西師范大學,2019.
[2]李佳耕,付曉東.中國傳統打擊樂器演奏虛擬現實交互系統的研究——以編鐘為例[J].演藝科技,2022(02):62-69.
(作者簡介:王哲煊,女,博士研究生,中北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音樂表演、音樂教育)(責任編輯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