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小學音樂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音樂教學的關注點及教學方式需要不斷創新發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小學低段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喜愛模仿等特點,而當前的課堂過于注重音樂知識的講述,授課方式較為單一,不僅忽略了學生身心特點,還影響了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因此,在小學第一學段的教學中,趣味唱游是適合學生學情的重要方法,而聲勢律動作為趣味唱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學生音樂體驗、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重要方式。
一、聲勢律動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的意義
聲勢律動教學法是一種由教師引導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身體動作發出聲響或是創造模仿人聲的節拍,實現節奏感的教學與訓練,以達到在實踐體驗中傳授音樂知識的目的。作為一種新型的實踐教學方法,聲勢訓練在小學低段音樂節奏培養方面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它能夠通過直觀、有趣的肢體動作讓學生深人學習音樂知識,進而發揮低段學生愛模仿、愛表演的天性,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
(一)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其一,強化節奏感與音樂感知力。節奏是音樂的重要元素,但對低段學生而言,單純通過聽辨理解音符時值或樂句結構存在一定的困難。聲勢律動通過“身體打擊樂”建立“聽覺輸入一動作輸出”的閉環,使音樂元素更為具象化。例如,用踏步感知穩定拍,用拍手區分音符時值,引導學生模仿并感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這種調動多感官聯動的方式能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音樂節奏、旋律、結構的理解。
其二,增強創造力與表現力。在小學低段音樂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小學低段學生愛模仿的特點,鼓勵學生用聲勢動作來表達音樂情緒,將抽象的音樂情感和知識轉化為可操作的動作指令,培養學生即興創編能力。例如,在賞析《動物狂歡節》中《大象》的片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緩慢躁腳、彎腰擺臂表現大象的笨拙;聽到《水族館》輕盈的鋼片琴旋律時,則用指尖顫動、踞腳旋轉的動作模仿魚兒的游動。通過“音樂情緒一身體姿態一表情管理”的聯動,培養學生對音樂情緒的捕捉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聲勢律動不僅是對于學生音樂節奏的訓練,還具有豐富的內涵及形式,通過將知識用各種身體動作的方式進行體驗,可以有效提升小學低段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聲勢訓練不可脫離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的內容和情感特點,設計相應的情境化表演活動。良好的情境可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
(三)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因小學低段學生尚未接觸多聲部音樂,理解能力稍顯不足,因此,可采用學生演奏一種節奏,教師演奏一種節奏的方式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掌握所學內容。在學生熟悉多聲部配合方式后,將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演奏組,每個小組都有不同的打擊節奏,既能培養學生的多聲部思維,還能強化團隊合作意識。
二、聲勢律動在小學低段音樂課堂中的實施路徑
(一)聲勢律動與教材相融合
教師應充分分析教材,根據小學低段學生的學情及身心發展特點,選擇易表現節奏的教材內容并設計聲勢律動活動,使學生能夠通過動作直觀體驗音樂節奏。以《數鴨子》歌曲的教學為例,該歌曲雖然結構短小,但旋律的音調以級進為主,接近語言的韻律,且歌詞富有童趣。在本課的授課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四分休止符,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基礎。除此之外,歌曲中還出現了八分休止符,雖不要求學生掌握,但如果不能較好引導,學生易將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混淆。為了強化學生對休止符的理解,建立起對休止符的感性認識,教師可利用聲勢動作,以唱游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模仿鴨子走路,同時隨著音樂調整動作。在歌曲引子的念白部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圍成大圓圈,以“走”“跑”的節奏邊拍手邊模仿鴨子的走路姿勢,當遇到四分休止符時,教師停下并帶動學生抬起手臂以模仿鴨子的翅膀,當遇到八分休止符時,教師再將手臂放下。歌曲結束后,教師再對比兩個動作之間的不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休止符的含義。此類節奏訓練方法將抽象的節奏具象化,使學生借助肢體動作更深入地了解歌曲的韻律以及節奏。
(二)創設律動表演情境
低段學生想象力豐富,表演積極性高,教師可利用樂曲風格來創設律動表演情境,創建一個充滿音樂氛圍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對音樂的感受,通過律動來呼應樂曲。以《草原就是我的家》為例,該歌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特點的樂曲,曲調歡快活潑,表現了對草原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特點,以“小牧民”為主題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游戲化的聲勢律動教學。在學唱歌曲之前,可以隨著音樂伴奏,讓學生模仿騎馬、揮鞭等簡單的舞蹈動作,為歌曲教學做好鋪墊。在學生融人情境后,教師可創設“騎馬放牧”這一游戲,引導學生用動作模仿牧民騎馬揚鞭,具體動作可由小組共同編創,如踏步、騎馬、揮鞭、提壓手腕等。
除了依托情境任務的律動以外,教師還可以結合歌曲內容,創造性地改變律動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節奏感知能力。教師可以根據歌曲四二拍的特點設置不同的節奏類型,讓學生感知并用拍手、捻指、踏腳等動作表現出來。還可以將馬兒在草原上漫步的動作與節奏結合情境,例如,在丨XX丨XXI節奏中,可以讓學生用緩慢踏步的方式模仿馬蹄聲;在丨XXXX丨XX XX丨節奏中,可以讓學生用快速躁腳的方式模仿奔跑時的馬蹄聲。
(三)多聲部節奏創意編創
在多聲部節奏創意編創中,要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新的聲勢律動,以此來表達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以二年級唱歌課《我的家在日喀則》為例,該曲結構短小,節奏規整,適合編創多聲部節奏。教師可將學生分為三組,引導其為歌曲伴奏創設不同的肢體動作,如第一組可伴隨歌曲中丨X0丨X0丨的重音躁腳;第二組學生可按照丨XX丨XX丨的節奏拍手;第三組學生可按照丨XXX丨XXX丨的節奏拍手和拍肩,三個聲部相互交織并互相補充,豐富了歌曲的表現形式,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感(四)構建聲勢律動評價體系
一方面,評價需注重學生的參與度、表現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并給予積極地反饋和指導。具體可以聚焦于四個方面:節奏匹配度,即學生能否跟隨音樂穩定地拍擊基礎節拍,是否建立了對音樂結構的初步認知;動作協調性,即肢體動作與音樂快慢、強弱變化的同步性;參與積極性,即通過課堂投入程度和同伴合作效果,衡量學生的情感投入程度;創意表達則鼓勵學生突破模仿框架,用簡單自編動作傳遞對音樂情緒的獨特理解。這四個維度既獨立又互補,幫助教師從多角度了解學生的動態發展。
另一方面,為契合學生興趣,評價方法以游戲化情境貫穿始終。例如,通過趣味闖關游戲,將模仿、接力等活動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在自然互動中觀察學生表現。借助可視化激勵,如貼紙勛章、記錄成長樹,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同時結合即時反饋,教師用語言激勵學生,配合學生完成自評,形成“觀察一激勵一反思”的閉環。這種寓評于樂的方式,讓學生在玩中學、評中進,逐步深化對音樂的感知與熱愛。
三、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
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引入聲勢律動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筆者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仍發現一系列問題,需要教師在實施過程中特別關注,并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
(一)多聲部協作教學中聲部混淆
在聲勢律動教學中,尤其是涉及多聲部節奏的活動時,學生在活動中可能會出現聲部混淆的情況。具體表現為部分學生無法準確分辨自己的聲部位置,或是與其他聲部產生節奏上的沖突。以《我的家在日喀則》為例,如果教師設計了兩個及兩個以上不同的節奏型(如一組拍手、另一組躁腳),學生可能會在表演中混淆自己的節奏型,或與其他聲部的節奏不協調。在實際教學中,多聲部節奏訓練存在三方面制約因素:其一,低段學生年齡較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多聲部節奏概念存在一定理解難度,難以準確區分并記憶復合節奏型。其二,低段學生聽覺系統尚處在發育階段,聲音辨識敏感度較弱,易受外界環境因素干擾,導致節奏感知偏差。
其三,身體協調控制能力與多聲部律動要求的動作配合度尚未完全匹配
針對上述學情特征,建議采取四項針對性教學策略:其一,教師需強化單一聲部基礎訓練,確保學生獨立掌握特定節奏型后再進行協作配合。如在《動物說話》教學中,通過分解拍手、躁腳等單一節奏單元實現分步突破。其二,運用視覺符號系統輔助認知建構,可參照《同唱一首歌》課例,采用紅綠雙色標記法建立聲部對應體系。其三,創新設計具象化訓練載體,如《小雨沙沙》教學中創設的“自然音效劇場”,通過角色化身體律動模擬風雨鳥鳴的節奏對話。其四,遵循認知發展規律實施梯度教學,參照《龍咚鏘》課程設計,為了讓學生認識不同種類的民族樂器,逐步形成多聲部協作概念,可以從單件民族打擊樂器節奏型訓練入手,逐步疊加至鑼鼓檫多聲部合奏,逐步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教學設計單一化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過度依賴固定模式(如單純模仿動作),缺乏創意和層次感,學生容易失去興趣。活動與音樂本體關聯較弱,忽視了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注重以下原則的應用:
1.核心素養導向的創意教學設計
在音樂要素整合教學中,情境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以《嗩吶配喇叭》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構建“民族音樂會”主題情境,通過系統整合單元欣賞樂曲《百鳥朝鳳》等民族器樂作品,引導學生辨識嗩吶、笙等傳統樂器的音色特征。教學過程中可以實施多模態教學策略,運用鈴鼓、沙錘等樂器配合身體律動,通過躁腳模擬鼓點節奏、拍手對應沙錘音色等方式,建立樂器聲響與肢體動作的對應關系。在創編環節設置情緒表達任務,要求學生根據音樂情感設計動作組合,如用跳躍動作表現歡快的旋律,以緩慢擺臂詮釋抒情的段落,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與創造能力。
2.差異化教學實施路徑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構建分層教學目標體系,設置基礎模仿與創意提升雙軌任務。在基礎層面,要求學生準確再現教師示范的節奏型與律動組合;在提高層面,則設計2—4小節的節奏創編挑戰。采用異質分組合作模式,每組分配包含節奏創編、動作設計、展演呈現的復合型任務,遴選節奏感強的學生擔任“音樂小導師”,協助同學突破技術難點。通過任務驅動型學習,實現從模仿到創造的進步,使不同能力層級的學生都能獲得適合其自身情況的發展。
四、結語
當前,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聲勢律動不僅是音樂教學的工具,更是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聲勢律動教學不僅符合小學低段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還可以強化學生韻律感、節奏感和肢體協調能力,對學生建立多聲部思維,發展學生創新能力有重要意義。此外,唱游式的學習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理論學習,調動了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能夠有效地構建音樂知識體系,增強學生音樂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沈云.聲勢訓練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音樂,2023(12):70-72.
[2]田爍琳.音樂核心素養視閾下小學唱歌課的聲勢應用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22.
[3]呂葉.多感官體驗的趣味唱游教學
以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4(36):17-20.
[4]吳明玲.新課標視域下的小學音樂趣味唱游創意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4(25):8-10.
[5]章宇靜.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聲勢律動的有效應用[J].華夏教師,2022(25):90-91.
[6]鐘麗娟.論聲勢律動在小學低段音樂節奏教學中的應用[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03):111.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師成長課題(項目編號:2024-2-1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青山,男,碩士研究生,重慶市沙坪壩區楊公橋小學,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