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信息化技術不斷發展的當下,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也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本文探討高校信息技術課程與視覺傳達設計融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并提出將二者融合的創新路徑,以期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一、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必要性
(一)適應行業發展趨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視覺傳達設計行業對設計師信息技術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設計師需要熟練掌握各種設計軟件,如Adobe系列軟件、3D建模軟件等,同時還需要了解交互設計、動態設計等新興領域。在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夠使學生及時掌握行業最新發展情況,提高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為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提供了更多的創意表達途徑。學生可以利用數字技術進行創意探索,如利用自動編程工具實現互動式設計、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造仿真的環境等。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能夠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提高教學效果
傳統的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往往側重于手繪技巧和理論知識的講解,而在課堂中較少應用信息技術。在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教學內容,并促使教師改進教學方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講解設計案例,通過在線平臺展示優秀設計作品,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課堂參與感,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四)優化教學方式
信息技術能夠打破傳統教學的時間和空間限制,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技術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將抽象理論具象化,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在課堂中引入虛擬仿真實驗和線上教學平臺,構建立體化的教學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同時,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確保課程與市場需求同步。
二、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合存在的不足
(一)實際應用效果不佳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準確地運用到具體設計實踐中,且缺乏創新意識。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只是簡單地學習使用軟件,而不了解如何將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的設計實踐中;在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由于學生缺乏對信息技術的深人理解,難以將信息技術融入自己的作品設計中。
(二)教師素質有待提升
信息技術與視覺傳達設計教學的有效結合,需要教師既具備信息技術知識,又具備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能力。目前,高校中同時具備以上兩種能力的教師相對較少。許多信息技術教師缺乏設計專業背景,而視覺傳達設計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掌握不夠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者的有效融合。
(三)跨學科課程體系有待完善
當前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在技術賦能設計的課程建構層面仍有待完善。其一,技術類課程設置呈現碎片化特征,僅少數院校將“編程基礎”“人機交互原理”等課程列為必修課,且多以孤立的知識單元存在,未能與設計實踐形成有機融合。典型表現為:信息可視化課程中數據預處理環節被過度壓縮,教學重心停留在視覺呈現層面;交互設計課程因缺乏用戶體驗地圖、服務藍圖等作為支撐,學生創作囿于界面交互的表層邏輯。其二,計算機科學與藝術設計學科間尚未建立學分互認體系,跨院系協同授課機制匱乏,影響了學生對“生成式藝術”“智能排版算法”等交叉領域的深人探索。
三、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原則
(一)整合性原則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需要遵循整合性原則。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學生不僅需要掌握視覺表現、圖像處理等基礎的視覺傳達設計技能,還需要加強設計專業與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學科的融合培養。通過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與視覺傳達設計整合在一起,能夠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培養創新思維,跳出傳統設計思維框架,進而創造出更加全面、深入的設計方案。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課程中,教師不應局限于經驗范式傳授,而應潛移默化地將計算思維等跨學科方法論進行系統闡釋,培養學生的學科整合能力;在信息技術課程中,教師則不應僅側重技術練習,還應將技術邏輯與設計思維進行有機融合。高校通過構建學科整合的課程體系,能夠實現技術認知與設計實踐的雙向賦能
(二)創新性原則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需要遵循創新性原則。隨著社會的發展,單一的專業知識難以滿足復雜多元的市場需求,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也需要強調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一方面,創新性原則要求教師應具備更廣泛的知識儲備和更高的教學水平,不斷學習新知識,更新教學內容,采用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創新性原則也要求學生在設計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索,不斷培養自身的創造力以及創新思維,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多媒體技術,將聲音、圖片、動畫等內容融入課堂,使知識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行業最新動態,設計實踐性強且具有創新性的教學項目,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
(三)實踐性原則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需要遵循實踐性原則。實踐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在課堂中給學生布置具體的設計實踐任務,要求其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把所學知識和技能運用到具體的設計項目中,創作出既具有創新性又具有時代感的設計作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同時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可以依據教學內容構建一系列具備明確目標導向性的任務,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合理運用理論知識。例如,教師可結合行業實際需求,設計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任務,如品牌設計、廣告策劃等,使學生在真實情景中應用所學知識,從而提升其設計能力。
四、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創新路徑
(一)引入新興技術
新時代背景下,新興技術不斷發展,如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混合現實、增強現實技術等,可以將這些新興技術引入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過程中,打破傳統學科界限,豐富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同時,在引入新興技術的過程中,一方面,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復雜的設計概念和設計過程,提高自身學習興趣與課堂參與感;另一方面,學生能夠通過新興技術將自己的創意準確地融入具體的設計作品中,為傳統設計注人新的活力與可能。例如,人工智能技術能夠與語音識別與動態分析相結合,實現了設計作品與用戶的即時對話,滿足了用戶的實際需求。
(二)開展跨學科實踐教學
首先,為促進高校視覺傳達設計與相關學科的深度融合,應組建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跨學科教師團隊。教師應具備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其可以通過舉辦跨學科講座、學術論壇以及設計作品展覽等活動,激發學生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需要相互協作、共同研究,為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提供智力支持,并定期參加專業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的跨學科整合能力。
其次,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跨學科思維,應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跨學科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設計比賽、設計領域學術研討會、設計作品展覽等活動,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學生能夠通過參加這些活動,互相分享知識與經驗,提升自身對不同學科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例如,學生可以進行“AI生成圖像技術”實踐,既能夠提升對設計工具的使用能力,也能夠深化對設計算法邏輯的理解。
最后,應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合作交流,聯合開展跨學科設計實踐活動。通過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學生能夠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了解視覺傳達行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不斷增強自身綜合實踐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法
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要突破書本的局限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挖掘學科內容的創新點,并培養其自主創新能力。例如,教師為學生提供相應設計課題框架,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分析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充分運用新興信息技術,在傳統設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加人新的設計理念與設計工具,使設計作品
更具創新性與時代感
2.模擬實踐法
高校應建立專門的視覺傳達設計工作室,模擬真實的設計公司工作環境。工作室承接校內各活動的設計項目,學生則以設計師的身份參與項目的各個環節。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接觸到最新的設計工具與設計理念,并能夠與不同專業背景的同學合作交流,共同完成設計項目。同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尋找設計靈感。例如,在具體的設計實踐中,教師要求學生依據自身生活環境,結合視覺傳達設計的核心理念,將設計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相契合。通過此種方法,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際設計相結合,提升設計作品的表現力。
3.翻轉教學法
在新時代背景下,多種新興技術發展迅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要求教師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運用新興信息技術,可以將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相結合。例如,針對部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整合視頻、圖片、文字等教學資源,要求學生課前線上自主學習,在課堂中集中討論或分組交流,課后進行鞏固實踐,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強化教學效果。
五、結語
在高校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融人信息技術,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設計人才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引入新興技術、開展跨學科實踐教學、創新教學方法等方式,可以使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和信息技術得到有效融合。未來,高校應繼續積極探索和實踐,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需求的復合型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顏澤海,舒婕,任勁松,等.“三教”改革視域下信息技術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J]高教學刊,2024,10(34):119-122+126.
[2]宋曉萌.數字時代的視覺傳達設計創新與發展研究[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4,4(02):27-29.
[3]馬朝霞,劉偉.模塊化教學培訓模式在計算機專業學生技能型團隊培訓中的應用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17):90-93.
[4]宋華華,苑方磊,劉牧.數字化的快速發展對視覺傳達設計的影響——以XR智能演播室場景設計為例[J].大眾文藝,2025(04):40-42.
[5]王雪瑩,張勃.跨學科視野下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整合創新研究[J].藝術百家,2017,33(02):215-216.
[6]陳治國,趙永軍,吳永堅.基于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項目策劃與管理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研究[J].大眾文藝,2025(04):205-207.
[7]房開柱.視覺傳達設計課程跨學科合作教學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19):138-139.
[8]陳文鋒.當代中國重彩畫創作形式引入大學設計基礎課堂的創新實踐研究——以視覺傳達設計課程為例[J].綠色包裝,2025(02):82-84+88.
[9]薛珂.SPOC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實踐——以《動態圖像設計》課程為例[J].網印工業,2025(02):126-128.
[10]朱奕琪,陳思康.視覺傳達設計敘事體系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探索——以古裝影視作品為例[J].鞋類工藝與設計,2025,5(02):57-59.
[11]姜太軍,葉曉波,胡慧,等.基于BOPPPS的課程教學模式創新構建與實踐探索——以視覺傳達專業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為例[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5,17(01):50-57.
[12]楊爽.跨學科視角下視覺傳達設計的探索與實踐——傳播學在網絡廣告設計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24(23):53-55.
[13]史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教學探索——評《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課程開發研究》[J].人民長江,2024,55(11):265-266.
[14]葉梔恩,陳琦,陳升林.新媒體時代下的跨文化設計研究——中日韓視覺傳達畢業展中的虛擬與現實應用[J].文學藝術周刊,2024(21):73-76.
(作者簡介:覃華威,男,本科,廣西物流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視覺藝術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