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背景下,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數字人文作為人文研究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新興學術范式,為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數字人文不僅為圖書館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與技術支撐,更促使其重新審視自身在知識服務體系中的角色與定位。在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讀者服務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文獻借閱與信息咨詢,而是向數字化、智能化、跨界融合的方向邁進。探討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創新路徑與實施策略,對于提升圖書館的服務效能、推動人文研究的數字化轉型、促進知識創新與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 數字人文理論與圖書館讀者服務的關系
(一)數字人文理論的內涵與特征
1 . 數字人文理論的內涵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新興學術范式,以信息技術為基石,依托計算機等工具,能夠對傳統人文學科進行創新性探索。其并不局限于人文研究的數字化呈現,而是通過信息技術與人文學科的深度交融,構建全新的研究路徑與方法體系。數字人文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對人文領域的復雜問題進行系統性解構與重構,突破傳統研究范式的局限,拓展人文學科的研究領域。通過數據挖掘、文本分析、可視化呈現等技術,數字人文為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學科在數字化時代的轉型升級。其核心價值在于促進人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協同創新,為知識生產、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提供新的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2.數字人文理論的特征
數字人文具有多方面特征。其一,數字化資源積累。數字人文能夠通過各種數字化手段,大規模采集、整理和保存人文領域的各類數據資源,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基礎。其二,計算分析方法。數字人文借助計算機程序對人文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和可視化處理,使人文研究能夠借助強大的計算功能,發現隱藏在數據中的規律與趨勢。其三,交互式研究模式。數字人文通過在線協作、虛擬仿真等方式實現人機交互的研究方式,突破了傳統研究的時空限制,促進了研究的協同與創新。其四,跨界融合發展。數字人文打破了學科壁壘,促進了人文學科與計算機、社會科學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為解決復雜的相關問題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與方法。
(二)數字人文視角下的讀者服務
圖書館作為知識積累、傳播和服務的重要機構,其發展歷程與人文研究密切相關數字時代背景下,圖書館的讀者服務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數字人文為圖書館讀者服務帶來了全新的理念和技術支撐,包括數字資源建設、智能服務平臺、跨界合作等方面;另一方面,讀者需求的多樣化、服務形式的碎片化等也給圖書館的傳統服務模式帶來了沖擊。因此,在數字人文視角下探討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創新發展,對于推動圖書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讀者服務的現狀分析
(一)數字資源建設與服務供給不足
盡管圖書館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由于資金、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其在數字資源的采集、組織和利用方面仍存在不足。具體而言,許多圖書館在數字資源的采購方面受到經費限制,導致資源種類和數量難以滿足讀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同時,數字資源的組織和整合能力不足,使讀者在使用過程中難以快速、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此外,數字資源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也較為有限,難以充分發揮其在讀者服務中的作用,無法為讀者提供深層次的學術支持和個性化的知識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圖書館在數字時代的服務效能和競爭力。
(二)智能服務技術應用不足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圖書館服務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圖書館在智能服務技術的應用方面仍存在不足。雖然部分圖書館已經引入了智能問答系統、個性化推薦等技術,但總體而言,這些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在智能問答系統中,由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局限性,系統對復雜問題的理解和回答準確率仍有待提高,難以滿足讀者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咨詢需求。個性化推薦系統也存在相似問題,其推薦算法的精準度和個性化程度不足,無法有效捕捉讀者的潛在需求并為其提供精準的知識推送。此外,圖書館在智能服務技術的整合與協同應用方面也存在不足,難以形成完整的智能化服務生態,影響了圖書館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和讀者的使用體驗。
(三)服務模式創新不足
在數字時代,讀者的使用習慣和需求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以實體服務場所為主的圖書館讀者服務模式已難以滿足當前讀者的需求。然而,目前圖書館在服務模式創新方面的探索和實踐還相對有限。盡管部分圖書館已經開始嘗試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模式,但這種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和體系。線上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無法為讀者提供與線下服務同等質量的體驗;線下服務則因缺乏與線上服務的有效銜接,難以充分發揮其優勢。此外,圖書館在服務模式創新中還面臨著技術、人才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戰,導致創新的推進速度緩慢,難以適應數字時代讀者對圖書館服務的新需求。
三、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讀者服務勺創新路徑
(一)構建數字化讀者服務體系
1 . 優化數字資源建設
在數字人文理念的指導下,圖書館應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系統性地強化數字資源的采集、組織與服務效能。針對讀者多元化的需求,應推動數字資源的協同共建,將館藏資源、學科特色資源及開放獲取資源進行深度整合,形成包含文獻、數據、知識圖譜等多元形態的數字資源庫。通過語義分析、知識關聯等技術手段,構建智能化的資源索引體系,實現跨領域知識的互聯互通,提升數字資源的利用價值。此外,需建立動態更新機制,確保數字資源內容的時效性與準確性,以支撐深層次的學術研究與知識服務。
2.完善數字化服務體系
基于數字資源基礎優勢,圖書館應構建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數字化服務網絡。線上平臺需依托智能算法實現個性化服務推送,通過用戶行為數據分析,為其提供精準化資源推薦,同時搭建實時在線咨詢系統以響應讀者需求。移動應用端應優化交互界面設計,支持多終端訪問與資源下載。線下服務則需借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創新實體空間的服務形態。例如,設置智能咨詢終端打造沉浸式數字體驗區等。通過整合線上線下服務數據,構建用戶畫像模型,動態調整服務策略,形成“需求感知一服務供給一效果反饋”的閉環優化機制,最終提升服務效能與用戶體驗。
(二)開發智能化讀者服務平臺
1.構建知識圖譜驅動的智能服務
基于知識圖譜與人工智能技術的融合,圖書館可以構建涵蓋文獻資源、數據資產及用戶行為的多維智能服務平臺。通過知識圖譜技術對館藏數字資源進行語義建模與關系映射,能夠打破傳統資源組織方式的局限,形成跨領域、多層次的結構化知識網絡。例如,借助實體識別與關系抽取技術,將分散的文獻資源轉化為具有語義關聯的知識單元,支持基于本體論的語義查詢與知識推理,使用戶能夠從多維度探索知識關聯。同時,結合用戶畫像構建行為分析模型,系統可以動態捕捉讀者的興趣偏好與知識需求,提供個性化資源推薦與智能問答服務。此類服務不僅能夠提升知識獲取效率,還能夠通過知識關聯網絡的深度挖掘,為學術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助力研究者發現潛在研究路徑,推動學科交叉融合與知識生產范式變革。
2.賦能人工智能輔助服務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圖書館服務中的應用仍處于探索階段,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化技術研發。在參考咨詢領域,可以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多輪對話式問答,結合知識圖譜提供基于上下文的語義解析與證據溯源,使咨詢過程更加精準高效。在文獻檢索環節,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優化語義匹配精準度,支持精準識別用戶的復雜查詢意圖,提升檢索結果的全面性與相關性。在實體空間內,可以部署智能服務機器人承擔導航指引、文獻傳遞等任務,結合增強現實技術構建三維知識展示系統,使讀者通過交互式界面直觀理解復雜概念。此外,需建立人機協同服務機制,通過用戶反饋持續優化AI模型,避免因過度依賴技術導致服務同質化。通過技術賦能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結合,推動圖書館向智慧化知識服務中心轉型,構建人機共生的新型服務生態。
(三)推動跨界融合的讀者服務生態
1.強化校地協同發展
圖書館作為高校知識服務樞紐,應與學科專業深度協同,構建數字人文驅動的創新服務體系。通過引人學科專家參與資源建設,系統梳理數字化資源在學科教學與科研中的應用場景。例如,開發基于學科本體的專題知識庫、構建科研數據管理與分析平臺等,促進學術資源與教學需求的精準對接。同時,聯合人文社科、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團隊共建數字人文實驗室,探索跨學科研究范式與服務模式,如開展數字人文項目孵化、舉辦跨領域學術沙龍等,推動知識生產與知識服務的雙向賦能。此類協作不僅能夠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還能夠通過學科交叉激發創新動能,為高校建設提供支持。
2.構建開放共享的生態圈在數字人文視域下,圖書館應突破機構邊界,構建多方聯動的開放式服務生態。通過館際協作機制,與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建立資源互補、技術互通聯盟。例如,聯合開展古籍數字化、特色數據庫共建等項目,實現資源集約化利用與服務效能疊加。同時,對接企業研發需求,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融入社區文化建設,開展普惠性數字素養教育。通過構建“政一產一學一研一用”多維協作網絡,形成知識服務價值共創的良性循環,推動圖書館從封閉型機構向開放型知識樞紐轉型。
四、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實施策略
(一)完善制度保障,激發內部動力
圖書館需構建系統性制度框架以保障數字人文服務創新的可持續性。在人力資源管理層面,應建立分層分類的人才引進機制,重點吸納具備數字人文素養、數據分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完善在職培訓體系,通過工作坊、學術沙龍等形式提升館員的技術應用與跨學科服務能力。應完善考核機制,將數字資源建設貢獻、智能服務案例開發等納入績效評價體系,形成動態激勵機制。此外,應制定專項政策鼓勵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例如,設立數字人文研究基金、建立創新項目孵化機制,通過知識產權分配、成果轉化收益共享等制度,激發館員參與服務創新的積極性,構建“制度保障一人才驅動一創新反哺”的良性循環。
(二)加大資源投入,夯實基礎條件
數字人文服務創新需依托多維資源支撐體系。圖書館應優化經費配置結構,設立數字資源建設專項基金,重點支持特色數據庫開發、智能技術采購等核心領域,同時升級硬件設施。在空間規劃方面,需重構實體空間功能布局,建設數字人文實驗室、智慧學習中心等新型服務空間。此外,應構建多元化資金籌措機制,通過參與企業產學研合作項目、發起社會公益眾籌等方式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通過“內部挖潛+外部賦能”雙輪驅動,夯實數字人文服務創新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支撐。
(三)加強協同聯動,構建服務生態
圖書館應以開放的姿態構建跨領域協同網絡,推動數字人文服務生態化發展。在合作機制層面,應與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數字人文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與出版社合作推進古籍數字化、學術資源開放獲取工作;與企業協同開發智能服務系統、知識圖譜構建工具等。通過簽署合作協議、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實現資源的共享與技術互補。
在服務生態構建方面,需打造跨機構知識服務平臺,整合文獻資源、分析工具、專家智庫等要素,形成“資源一技術一服務”一體化供給體系。
五、結語
數字人文為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創新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開辟了廣闊空間。通過構建數字化讀者服務體系、開發智能化讀者服務平臺、推動跨界融合的讀者服務生態以及實施完善的保障策略,圖書館能夠更好地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需求,提升服務質量和用戶滿意度。然而,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讀者服務的創新是一個持續探索與實踐的過程,需要圖書館不斷關注前沿技術、深化用戶需求研究、加強跨領域合作。未來,圖書館應進一步強化數字人文理念的應用,持續優化服務模式,拓展服務邊界,以更加開放、智能、高效的服務生態,為知識創新和社會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在數字時代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林.數字人文視角下圖書館服務轉型發展探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21(07):13-15.
[2]張寧,張雪情.新文科與數字人文視域下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探索[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4(03):26-39.
[3]程曉燕.圖書館在數字人文服務研究中的實踐與優化[J].采寫編,2024(12):138-140.
[4]黃小淋.面向數字人文的圖書館開放數據管理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9.
[5]傅敏.基于活動理論的高校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模型研究——以斯坦福大學圖書館數字人文服務實踐為對象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21(10):88-92.
(作者簡介:吳敏,女,本科,貴陽市白云區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圖書資料)(責任編輯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