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為衡量城市發展水平的關鍵要素。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鄭州市城市建設與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工作內容。近年來,鄭州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本文結合鄭州市發展現狀,探討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優勢和具體實踐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一、公共文化服務概述
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相關部門承擔主導職責,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協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元的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各地區依據經濟水平、文化底蘊、人口結構等實際狀況,制定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策略。各地策略與實施方式存在差異,但目標一致,即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為廣大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資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不斷增強群眾的文化獲得感與幸福感。
二、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特征
(一)公益性
公益性是指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所具有的、以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旨在滿足廣大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特性。在推動公共文化發展與保障群眾權益的工作進程中,相關部門積極履行職責,推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一系列公共文化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免費向群眾開放;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則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藝術培訓等,讓群眾能夠便捷地享受文化資源和服務。
(二)基本性
首先,公共文化服務通過為群眾提供標準化、均等化的基礎文化產品與服務,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其次,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內容上,重點為群眾提供推動社會發展所必需的文化服務。最后,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重點強調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使公共文化服務得到廣泛普及。
(三)均等性
均等性是指群眾在享受公共文化資源與服務時,能夠獲得平等的機會,不受性別、年齡、經濟狀況等因素的限制。這一特征強調公共文化服務要在群眾中實現廣泛覆蓋,以保障其能夠平等地接觸和利用公共文化資源,享受到高質量的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
(四)群眾性
群眾性強調群眾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主體地位,鼓勵群眾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并共享文化成果,從而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性。在公共文化服務過程中,群眾不僅作為被動的服務對象接受各類公共文化服務,同時也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主動表達自身的文化審美和文化需求,并自發性地創造、組織和參與公共文化活動。
三、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優勢
(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鄭州市憑借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具備顯著優勢。一方面,鄭州市作為歷史古城和文化名城,融合了黃河文化、嵩山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形成了獨特而豐富的文化體系,為公共文化的產品開發和服務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鄭州市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0多處,為公共文化場館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托,也為文化展覽、教育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優質資源。
(二)地理位置優越
鄭州市作為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體現出顯著優勢。一方面,依托發達的交通網絡,鄭州市能夠及時獲取國內外優質文化資源,包括藝術展覽、演出活動、國際學術論壇等,進而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為群眾提供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體驗;另一方面,城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組成的市內交通體系串聯起河南博物院、鄭州美術館、鄭州大劇院等主要文化場館,能夠使群眾便捷地參與各類公共文化活動,擴大了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提高了群眾參與度,促進了公共文化資源的均衡共享。
(三)文化產業發展迅速
鄭州市文化產業呈現高質量發展態勢,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代表性項目有“只有河南·戲劇幻城”、建業電影小鎮,以及銀基動物王國、鄭州海昌海洋公園等,不僅豐富了文化產品供給,更通過產業集聚效應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這些大型文化綜合體的集群化發展,既滿足了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需求,又通過規模化運營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務成本,推動其可持續發展。此外,數字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使鄭州實現了傳統文化資源的活化,進一步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并通過聯合售票等方式,降低了群眾的參與門檻。
四、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路徑
(一)探索特色化建設道路
鄭州市應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優勢,以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全國重地建設為核心,探索特色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首先,鄭州市要創新傳承機制。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傳承機制,推動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以項目建設為突破口,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次,要成立專項工作組,統籌文旅、文物、教育等資源,鼓勵高校、文化企業、非遺傳承人等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最后,要打造核心文化地標。建設一批主題性文化場館,并在此基礎上舉辦高質量的展覽和文化活動,為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拓寬資金來源渠道
首先,財政支持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根本保障。鄭州市要科學地規劃財政預算,建立穩定且長效的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增長機制。在優化財政資金使用結構方面,一方面,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推動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大型文化場館的升級改造,完善其配套設施,提升其服務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扶持力度,助力社區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實現文化資源的合理分配。
其次,鄭州市應制定系統且具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金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拓寬資金來源渠道。要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文化場館的新建與擴建,提升場館的建設質量,并提高其運營水平,為公共文化服務注入新的活力。
(三)建立分級分類服務網絡
鄭州市要在現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分級分類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切實提升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滿意度。
首先,要以市級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統籌區(縣)級文化設施建設,推動總分館制向更廣的范圍延伸。通過數字化管理平臺,實現市、區(縣)、鄉鎮、村四級文化資源的互聯互通,確保公共文化、圖書借閱、藝術培訓等服務覆蓋到廣泛地區。
其次,要以建設公共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重點,確保每個社區都擁有標準化的文化活動室、圖書室等設施。同時,要立足于城市空間結構與居民分布特征,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的空間布局模式,結合城市發展動態調整布局。在新城區,如鄭東新區等地,要加快文化設施配套建設;在老城區,要通過盤活閑置資源,改善現有設施,改建小微文化空間等形式,完善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水平。
(四)推動數字服務轉型
鄭州市要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全面升級,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數字化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載體,構建“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務生態系統。
首先,要依托于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加快完善鄭州市地方文化云平臺的建設。平臺應集大數據分析、智能調度和統一管理等系統為一體,并包含文化資訊、活動預約、數字資源和互動交流等數字化服務模塊,以便為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其次,要全面推動公共文化場館智慧化、數字化建設。文化館應完善智能導覽、自助借閱機等設施建設,并推廣刷臉人館等便捷服務,提升群眾的服務體驗;文化館還應配備電子閱覽屏、數字文化一體機,為群眾提供電子書、慕課、非遺影像等數字資源,以及普及遠程培訓、直播互動等新型數字化文化服務。
最后,要有效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打造數字文博工程。可以針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構建全景虛擬體驗館,在線上開展歷史街區漫游、黃河數字文化展覽等虛擬互動活動,為群眾提供智能化、沉浸式的文化服務新體驗,使群眾突破時空限制,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影響力。
(五)強化專業人才培養
專業人才是鄭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支撐。因此,鄭州市需要強化專業人才培養,構建“引育用留”全鏈條機制,形成多層次、可持續的人才發展模式。
首先,要完善文化人才引進政策,將公共文化服務專業人才納人高層次人才支持范圍,重點引進具有文化策劃、數字技術、非遺保護等專業背景的人才,并對其給予安家補貼和項目資助。
其次,要構建相關部門與學校、企業協同培養體系,支持高校增設公共文化服務相關專業,與鄭州文化館等機構共建實訓基地,推行訂單式培養機制;同時,完善繼續教育體系,依托市級文化單位建立培訓中心,開發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課程,定期組織業務骨干外出交流學習。
再次,在用才方面,要創新人才使用機制,實施“文化指導員”下派制度,推動專業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文化人才資源庫,實現全市文化人力資源共享;鼓勵通過項目制、兼職等方式充分發揮社會文化人才的作用。
最后,要健全激勵機制,完善職稱評聘制度;設立文化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對表現突出的個人和團隊給予獎勵;改善工作條件,為文化工作者提供良好的職業發展通道。要注重培養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應既懂公共文化服務又掌握數字技術應用,既擅長活動策劃又精通運營管理。同時,要加強文化隊伍建設,通過“老帶新”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培育群眾文化帶頭人,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
此外,要建立人才評價反饋機制,定期開展能力評估和服務滿意度調查工作,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向。通過構建系統化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一支專業能力與服務意識較強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為鄭州市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人才保障。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中,要堅持需求導向與特色發展相結合,實現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樂民的根本目標,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人持久文化動能。在這一過程中,鄭州市應通過相關部門主導、社會參與等方式,推動文化資源由分散走向集中,從單一輸送向多元交互轉變,探索歷史文化資源與現代公共服務有機融合的發展路徑。同時,還應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與評估,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為群眾提供更加豐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倩茹.安慶市文化強市建設綜合評價多維評估[J].滁州學院學報,2018,20(04):19-23.
[2]熊浩.建設文化強國視域下的文化產業發展策略探討[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4):167-170.
[3]蘇娟,張麗.中國文化“走出去”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新絲路學刊,2018(03):45-61.
[4]余茜.文化融合視角下移民城市公共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5,42(01):86-91.
[5]祁述裕,崔艷天.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對完善旅游公共服務的啟示[J].旅游學刊,2024,39(10):11-13.
[6]胡劍,羅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的價值、原則與路徑[J].三晉基層治理,2024(05):52-57.
[7]張潔.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研究[J].參花,2024(10):155-157.
[8]秦亞梅.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政策效應及機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24.
[9]唐熹,陳曉蓉,劉軍,等.公共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西部探索——以南充市高坪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縣為例[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5,45(02):114-116.
[10]章林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地方戲曲劇院團的發展癥結分析一—以福建省莆仙戲劇院為例[J].大眾文藝,2024(23):223-225+150.
[11]葉林,張冰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賦能旅游經濟發展:影響效果、作用機制與空間效應[J].圖書館學研究,2024(11):27-40.
[12]張海彬,肖凱龍,吳曉倩.藝術鄉建融入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優化機制研究——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4,24(04):37-42.
(作者簡介:孫婷,女,碩士研究生,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中華文化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務)
(責任編輯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