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民間舞蹈不僅是群眾抒發情感的重要手段,更是傳播地域文化的生動載體。民間舞蹈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通過世代相傳的方式,傳遞著地方文化的精髓。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群眾生活方式的變化,民間舞蹈面臨失傳的風險。在此背景下,推動民間舞蹈的活態保護與傳承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分析民間舞蹈在群眾文化發展中的價值,探討其傳承面臨的問題,并進一步提出民間舞蹈在群眾文化中的傳承與發展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參考。
二、民間舞蹈概述
(一)定義與起源
民間舞蹈起源于人類的勞動生活,是由群眾自編自演,表現一個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及人民精神風貌的群眾舞蹈活動。它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特色,是民間智慧的集中體現。民間舞蹈具有豐富的內涵,體現了各族人民不同的審美意識,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和自娛作用。
在古代,舞蹈在慶典活動和日常娛樂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間舞蹈是我國舞蹈種類中,與群眾日常生活關聯最廣泛、最深入、最緊密的舞蹈種類。其大都以各民族的傳統生活習慣為依據,如日常生活、生產勞動、節令、婚喪禮儀等。
(二)特點
1.大眾性
民間舞蹈起源于民間,其舞蹈形態能夠客觀反映民族文化,具有較強的大眾性,能夠體現出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的相關經驗。民間舞蹈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較為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過程中,民間舞蹈保留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廣泛流傳的同時受到了群眾的普遍認可。
2.多樣性
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具有較強的多樣性。民間舞蹈在創作方面同樣也在向多樣性方向發展,不同類型的舞蹈元素相互交融碰撞,舞蹈動作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元,使民間舞蹈具有更深刻的社會文化內涵。
3.娛樂性
民間舞蹈將歌曲與舞蹈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娛樂性。在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群眾對精神文化需求有著更高的要求。形式自由豐富且生動活潑的民間舞蹈,能夠進一步滿足群眾日益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實現了藝術性與娛樂性的平衡。
三、民間舞蹈的價值
(一)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民間舞蹈不僅是群眾情感表達與審美追求的體現,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載體。在群眾文化的發展進程中,民間舞蹈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民間舞蹈以其獨特的肢體語言,記錄并傳遞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對舞蹈的學習與表演,參與者能夠親身體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同,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民間舞蹈的傳播是增強群眾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各類節日慶典活動中,民間舞蹈作為表演項目,不僅為群眾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情感的平臺,還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認同感
(二)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首先,群眾文化活動是廣大群眾在工作學習之余開展的,其能夠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群眾文化活動則能夠幫助人們放松身心。民間舞蹈為群眾提供了一種休閑放松的方式,滿足了群眾的娛樂需要。民間舞蹈能夠幫助群眾認識和體驗不同的民族文化,增加生活樂趣。
其次,民間舞蹈憑借其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能夠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民間舞蹈不僅反映了當地的歷史發展、風俗習慣和精神面貌,還借助舞蹈動作、音樂、服飾等元素,傳遞人們的審美觀念。在節假日和各類慶典活動中,民間舞蹈表演能夠營造節日氛圍,激發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群眾能夠主動投身于民間舞蹈的演繹中,增進與他人的交流與互動,豐富
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擴大群眾文化影響范圍
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形式,民間舞蹈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而且在無形中拓寬了群眾文化的邊界,增強了其社會影響力。其一,民間舞蹈以其獨特的韻律美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了群眾的參與和關注。這種廣泛的參與度,使民間舞蹈成為傳播群眾文化的重要載體,能夠讓更多群眾了解到群眾文化的魅力,從而擴大了群眾文化的受眾范圍。其二,民間舞蹈是重要的精神文化標識,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地域特色。通過學習和表演民間舞蹈,群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地區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也進一步增強了當地群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文化認同感的提升,有助于打造獨特的地方文化品牌。
(四)提升群眾藝術素養
在參與民間舞蹈活動的過程中,群眾能夠逐步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與審美能力,深人品味民間舞蹈所蘊含的獨特美感。開展民間舞蹈活動,不僅能夠為群眾提供一種娛樂方式,同時也能夠為其提供交流、學習和展示自我的平臺,讓更多群眾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更加細膩地感受民間舞蹈的藝術美,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四、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民間舞蹈作為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逐步與當代文化相融合。這種舞蹈形式在保留其原有特色的同時,不斷汲取當代元素,更加貼近當代觀眾的審美趣味。
(一)拓寬民間舞蹈的傳播渠道
1.搭建展示平臺
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組織民間舞蹈比賽、舞蹈交流會等活動,為民間舞蹈藝人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與傳承動力,同時也為群眾提供了與民間舞蹈藝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通過組織“社區舞蹈文化節”“鄰里舞蹈會”等活動,為群眾提供一個展示自我、交流學習的平臺,激發群眾對民間舞蹈的傳承動力,推動民間舞蹈的發展,這些活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群眾的關注和參與,還能夠促進不同地區民間舞蹈的交流與融合,為民間舞蹈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注人新的活力。
2.鼓勵群眾參與表演創作
群眾文化與民間舞蹈傳承創新是相互影響的,一方面,民間舞蹈可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群眾對民間舞蹈的認可,能夠促進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社區應積極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民間舞蹈社團,使民間舞蹈煥發新的活力。這些社團可以圍繞經典民間舞蹈,如廣受群眾喜愛的獅舞、鼓舞、秧歌舞等,進行排練與創作。例如,在云南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舉辦的第五屆民族民間歌舞樂大賽中,舞者身穿傳統民族服飾載歌載舞,展現了民間優秀的傳統文化。另外,通過組織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間舞蹈表演活動,能夠有效營造出良好的舞蹈文化氛圍,增強群眾對民間舞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多角度創新民間舞蹈
1.傳統元素與現代編創技法相融合
現代編創技法以其前衛的理念和多元的手法,為民間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保留民間舞蹈核心元素的基礎上,可以引入現代舞蹈的編創技法,在節奏處理、空間運用、肢體表達等方面,使民間舞蹈在形式上更加新穎,動作上更加流暢,在視覺上給觀眾帶來全新的體驗。同時,運用現代舞臺技術,如燈光、音響、多媒體視覺效果等,為民間舞蹈的現代演繹提供了新的可能。這種融合使民間舞蹈在保留傳統元素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與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契合,使民間舞蹈藝術能夠在傳承中創新,展現出更加多元、開放、包容的藝術魅力。
2.開發文旅融合產品
開發文旅融合產品,是民間舞蹈傳承與創新的另一重要途徑。通過將民間舞蹈與旅游文化相結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融合產品,可以為民間舞蹈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展示平臺。例如,在旅游景區內提供民間舞蹈節目表演,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近距離感受民間舞蹈的魅力;或將民間舞蹈融入地方節慶活動中,使其成為節日文化的一部分,從而加深游客對地方文化的認知與體驗。此外,通過開發與民間舞蹈相關的文創產品,也能夠進一步推動民間舞蹈文化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傳播與普及。
(三)科技賦能民間舞蹈創新
科技賦能民間舞蹈的創新,主要體現在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上。通過高清影像錄制、三維掃描與建模、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技術,民間舞蹈的動作、韻律乃至文化內涵能夠被精確地捕捉和再現。這不僅使民間舞蹈的呈現方式更加生動、直觀,也為舞蹈的編排與創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借助VR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與到舞蹈表演中,感受民間舞蹈的獨特魅力;而AR技術可以將舞蹈場景與現實環境相融合,營造虛實結合的藝術效果,進一步拓寬民間舞蹈的表現空間。
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普及進一步促進了民間舞蹈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播。通過網絡平臺,民間舞蹈作品可以突破時間、地域的限制,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同時,群眾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分享、點贊和評論等功能,增強了交流互動,擴大了民間舞蹈的影響范圍。此外,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對民間舞蹈的傳播效果進行精準評估,為民間舞蹈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數據支持。
(四)加強政策扶持與資金支持
強化政策扶持與資金保障,是推動民間舞蹈藝術繁榮發展的重要舉措。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民間舞蹈創新項目的政策扶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提供項目經費等多種方式,為民間舞蹈創作者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不僅能夠激發民間舞蹈創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還能夠促進民間舞蹈藝術的多元化發展,為群眾帶來更多新穎、獨特的民間舞蹈表現形式,讓民間舞蹈藝術不斷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間舞蹈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通過參與民間舞蹈活動,不僅豐富了日常生活,也增強了文化認同感。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舞蹈也融入了新的元素,展現出更為蓬勃的生命力。未來,相關從業人員要繼續傳承這份文化瑰寶,使其在現代社會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參考文獻:
[1]張嘯.文化生態視域下鄂北傳統民間舞蹈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新楚文化,2024(24):39-42.
[2]許習暄,黃宇軒,何雅麗.大運河江蘇段非遺民間舞蹈的調查與研究一一以灌云花船為例[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5(02):142-144.
[3]古麗加克熱木·烏司滿江.民間舞蹈的藝術魅力及其在新時期的發展途徑[J].藝術評鑒,2024(11):105-110.
[4]馬麗.關于民間藝術在群眾舞蹈創作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民族博覽,2024(10):138-140.
[5]王舒洋,楊潔.淺談民間文化在舞蹈教學中的滲透———以藏族民間舞蹈為例[J].當代音樂,2021(11):175-177.
[6]蔣燕君.魯西南民間舞蹈校本課程教學體系建構與教學策略創新研究—以菏澤學院為例[J].菏澤學院學報,2025,47(01):91-97.
[7]單霆,彭茜.面向創新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發展路徑研究一一以平江九龍舞為例[J].大眾文藝,2025(02):49-51.
[8]李星星.身體語言的情境內置——基于湖南汨羅江流域“打猖”樂舞儀式的田野考察[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5(01):165-170.
[9]哈君瑤.民俗藝術源自民間生活—以山西省第十二屆“群星獎”中的山西民俗舞蹈文化為例[J].山西教育(管理),2025(01):57-58.
[10]許銘鈺.地方非遺舞蹈融入高校舞蹈課程的必要性探析——以山西省高校為例[J].時代報告(奔流),2024(12):70-72.
[11]張鈺姍,吳辰然.探尋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民間舞蹈創作的守正與創新——以第十四屆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終評作品為例[J].尚舞,2024(23):63-65.
[12]王昕宇.中國古典舞訓練對民族舞教學的作用探析一一以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英才班為例[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4(05):137-141.
[13]王珍.藝術形態學視域下戲曲表現形態在舞蹈中的運用與啟示一以民間舞蹈《劉二尋花》為例[J].明日風尚,2024(20):54-56.
[14]郭雯琳.非遺舞蹈在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傳承與創新研究一一以河南睢縣麒麟舞為例[J].戲劇之家,2024(25):144-146.
(作者簡介:張振富,男,大專,樂業縣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文舞蹈)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