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鄉村振興戰略不僅關乎鄉村經濟的發展,更與鄉村文化的振興緊密相連。在這個過程中,群眾文化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探索出一條符合鄉村實際、體現時代特征的群眾文化建設路徑,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旨在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路徑,通過分析當前鄉村文化發展的現狀與挑戰,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以期為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群眾文化建設的價值
(一)豐富精神生活,增強文化自信
首先,群眾文化建設涵蓋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如民俗文化表演、傳統手工藝展示以及各類文藝競賽等,這些活動為村民提供了多樣化的娛樂方式,使他們能夠享受到富有內涵和趣味的文化體驗。例如,村民在籌備和參與民俗文化表演的過程中,既傳承了本地的民俗文化傳統,又增進了村民之間的互動與交流。這種共同參與文化活動的經歷,能夠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
其次,鄉村文化承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歷史記憶,通過群眾文化建設,深入挖掘和弘揚鄉村傳統文化精髓,能夠讓村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底蘊,從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例如,傳統手工藝是鄉村文化的瑰寶,當年輕一代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認識到這些手工藝背后的文化價值時,他們會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提高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二)挖掘文化內涵,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一方面,鄉村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如農耕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將這些文化內涵深入挖掘并融入鄉村產業中,能夠創造出具有高附加值的特色產品和服務。例如,將當地的民俗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產業中,打造民俗文化體驗游,讓游客參與農耕活動、品嘗農家美食、觀看民俗文化表演等,可以提升旅游產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隨著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一些原本被忽視的文化資源將會得到新的發展機遇。例如,鄉村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可以通過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推廣,從而吸引文化企業的投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進而開發各類衍生產品,如手工藝品、文化紀念品等,不僅能夠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還能為鄉村帶來新的收人來源。同時,群眾文化建設也有助于培育鄉村文化市場,帶動文化消費,進一步促進鄉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群眾文化的建設路徑
(一)加強文化設施建設
文化設施不僅是群眾文化活動得以開展的物質基礎,更是衡量群眾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因此,加大資金投入,構建完善的鄉村文化設施體系尤為重要。相關部門在規劃布局時,需緊密結合鄉村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分布等實際情況,確保設施能夠惠及各類人群。例如,文化廣場應選址于交通便利且人口密集的區域,便于村民參與廣場舞、文藝會演等集體活動;文化活動室則需要為各類文化活動提供專屬空間,支持書法、繪畫、手工制作等活動的開展,激發村民的藝術潛能,提升村民的文化藝術素養。
在完善設施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其功能的現代化拓展,配備音響、投影儀等設備,通過播放文化節目、開展教育講座等活動,滿足村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此外,還需加強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工作,確保其能夠長期穩定運行。這些措施的落實,可以確保文化設施能夠持續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服務,不斷拓展群眾的文化活動空間,推動群眾文化繁榮發展。
(二)挖掘鄉村文化資源
一方面,相關部門應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對鄉村文化資源進行科學整理與保護,進而與群眾文化的發展相融合;另一方面,還需通過制作宣傳資料、設立展示牌、開展文化旅游等形式,向村民及游客展示鄉村的文化底蘊,讓人們深刻認識到村莊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軌跡,不僅傳播了地方文化,而且還激發了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另外,風俗習慣是鄉村文化的鮮活體現,民俗文化歷經世代傳承,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為了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相關部門需要積極組織各類民俗活動,如春節的廟會、端午節的龍舟競渡活動、中秋節的賞月晚會等,吸引村民廣泛參與。在這些活動中,村民既是活動的參與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
此外,傳統手工藝是鄉村文化的瑰寶,如剪紙、刺繡、木雕等,它們展現了前人的智慧與創造力。為了保護傳統手工藝,文化機構要鼓勵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例如,建立傳習所能夠為傳承人提供固定的教學場地;舉辦培訓班,則可以系統地向群眾傳授傳統手工藝的技巧和精髓,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確保傳統手工藝后繼有人。通過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傳承本土文化,相關部門可以將鄉村的獨特魅力融入群眾文化建設中,打造具有鮮明標識的群眾文化品牌,使鄉村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與活力。
(三)培育鄉村文化人才
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進程中,人才的培育可以為鄉村文化的繁榮提供不竭的動力
首先,本土文化人才是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他們對鄉村文化較為熟悉,且具有深厚的情感,因此,通過多種方式發掘和培養本土文化人才是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
其次,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比賽是發掘本土文化人才的有效途徑。例如,歌唱比賽能夠挖掘出音樂人才;舞蹈比賽能篩選舞蹈人才;繪畫和寫作比賽則可以挖掘出美術和文學創作人才。相關部門要為本土文化人才提供展示的平臺和發展機會,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讓他們的才華得到充分發揮,進而積極投身到群眾文化建設中。
再次,吸引外部文化人才投身群眾文化建設,也是提升群眾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舉措。相關部門可以制定優惠政策,如為其提供住房補貼、創業扶持等,吸引外部優秀人才來到鄉村。他們將帶來新的文化理念、知識和技能,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應加大對鄉村文化人才的培訓力度。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培訓課程,內容應涵蓋文化活動策劃、藝術表演技巧、文化遺產保護等多個方面,以此提升人才的工作能力,確保文化活動高質量開展。其中,聲樂、舞蹈、戲劇等表演技能的培訓能夠提升人才的藝術水平;文化遺產保護的培訓可以讓人才深人認識到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傳承意義。這種全方位的培訓方式將提高群眾文化人才隊伍的能力水平,使他們能夠在文化活動的組織策劃、文化傳承與創新中發揮引領作用,帶動村民積極參與群眾文化建設,共同推動群眾文化朝著更高質量、更具活力的方向發展。
(四)推動文化與產業融合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文化與產業的融合成為群眾文化建設的新方向,而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實現這一融合的重要方式,其中,鄉村旅游與民俗文化的有機結合尤為典型。鄉村旅游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游客,民俗文化則為鄉村旅游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當地相關部門可以聯合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線路,將鄉村傳統節日、民俗表演、特色手工藝品等文化元素相串聯,使游客在欣賞鄉村美景的過程中,深入體驗當地的民俗文化。這種融合模式不僅可以為村民帶來經濟收益,還能夠讓民俗文化在市場的傳播和推廣中得到傳承與發展。村民在參與旅游接待、民俗表演和手工藝品制作的過程中,也成為民俗文化的傳播者,使民俗文化在現代旅游市場中煥發新的生機。
此外,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的積極探索,文化傳承人可以將鄉村傳統元素與現代創意相結合,創造出新穎的文化創意產品,如以鄉村的田園風光、傳統建筑、民俗故事為靈感,設計制作特色手工藝品、文化紀念品、創意家居用品等。這些文化創意產品既保留了鄉村文化的特色元素,又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是實現群眾文化建設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的關鍵。村民作為文化產業的經營者、生產者,他們的參與不僅可以增加自身的經濟收入,還能夠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在參與過程中,村民需要將自己對鄉村文化的理解融入產品的制作和經營中,進一步豐富文化創意產品的內涵。通過將文化與產業融合在一起,群眾文化可以不斷創新發展模式,以更具活力和競爭力的姿態融人現代社會發展中。
(五)開展文化惠民活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惠民活動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提升群眾文化素養的關鍵舉措,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舉辦形式多樣、內容充實的文化惠民活動,讓村民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豐富村民的精神世界。送戲下鄉作為群眾備受歡迎的文化惠民活動之一,可以將傳統戲曲藝術帶到鄉村,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領略到京劇、越劇、黃梅戲等經典劇種的獨特魅力。同時,電影放映同樣深受村民喜愛,通過觀看電影,村民能夠領略不同的地域特色、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從而拓寬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且電影所傳遞的積極價值觀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村民,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此外,文化講座也是提升村民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講座內容應涵蓋農業科技、健康養生、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以滿足村民多樣化的知識需求。在農業科技講座中,專家傳授先進的種植、養殖技術,助力村民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收入;健康養生講座則普及健康知識,引導村民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文化藝術講座則提升村民對文學、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欣賞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為確保文化惠民活動貼近村民的實際需求,相關部門應根據不同季節、不同群體的特點進行靈活安排。農閑季節可以增加送戲下鄉和文化講座的頻次,滿足村民在閑暇時間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針對老年人可以開展健康養生講座,針對青少年則可以舉辦文化藝術講座和適合他們觀看的電影放映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還要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文化惠民活動的組織和表演,讓村民在活動中提升自身的組織能力和藝術表演水平,增強其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不僅可以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還能夠提升他們的整體素養,為群眾文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推動群眾文化向更高層次發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挖掘文化資源、培育人才、推動產業融合和開展惠民活動等舉措,可以有效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進一步激發鄉村文化的發展活力,讓鄉村在新時代展現獨特魅力。未來,相關部門要持續關注群眾文化建設,讓其成為推動鄉村全面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助力鄉村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宸宇,龐雨薇.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新農民,2025(02):6-8.
[2]萬調娟.優化群眾文化建設,促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實[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4(07):43-45.
[3]羅代兵.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問題及對策研究[J].大眾文藝,2024(14):1-3.
[4]周蕊.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意蘊、遵循原則與實踐路徑[J].農村科學實驗,2025(03):190-192.
[5]楊璐.鄉村振興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路徑探究[J].參花,2024(27):100-102.
[6]陳宏斌.鄉村振興文化先行——文化館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J].中國報業,2024(14):218-220.
[7]王海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促進“兩河”文化傳播品牌建設路徑研究[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4(12):70-72.
[8]汪曉陽.公共文化服務視域下群眾文化建設的內在邏輯、優化路徑與實踐價值[J].參花,2024(15):113-115.
[9]李喜喜,王鐸,王淼,等.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研究一—以內蒙古通遼市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24(02):52-54.
[10]羅秋蓉.淺析群眾文化推進城市書屋建設的重要性——以連城縣冠豸書屋建設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3(20):63-65.
[11]王勇,劉佳佳.共同富裕視閾下高校圖書館助推鄉村文化振興一一基于協同治理的分析視角[J].四川圖書館學報,2023(04):22-28.
(作者簡介:李麗娟,女,本科,平邑縣文化和旅游局,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