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擘畫了現代化新重慶建設新的宏偉藍圖。“兩大定位”優化拓展了國家整體開放布局,彰顯了西部地區在全國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凸顯了重慶在國家高質量發展版圖中的獨特作用,為重慶立足西部、服務大局提供了根本指引,具有全局性戰略性意義,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總綱領總遵循的關鍵支撐。
科學把握“兩大定位”的全局性戰略性意義
面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需要我們深刻把握“兩大定位”的內在聯系,努力推動二者之間實現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兩大定位”是重慶以一域服務全局新的戰略指引和新的歷史使命,作為系統全面、邏輯嚴密、貫通銜接的有機整體,需要一體推進、一體打造、一體見效。
從地理位置來看,重慶坐擁長江與嘉陵江交匯之利,又有大巴山和三峽天險為屏障,自古便是控扼西南與中原的重要節點。從地理上看,重慶的多維度空間輻射能力,使其成為國家“雙循環”戰略中的關鍵支點,能最大限度撬動西部地區發展,其樞紐功能也直接關系到國內統一大市場的暢通性與國際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從歷史縱深來看,“兩大定位”極具戰略價值,是通聯全局、活絡經脈的“關鍵牽引”。重慶的“關鍵牽引”作用根植其歷史積淀與時代使命。抗戰時期,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是挽救民族危亡,追求民族復興的大后方,不僅能夠有效抵御敵軍的進攻,還能為抗戰提供重要的后勤支持;三線建設時期,重慶成為重點建設區域;進入新時代,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是現代化新重慶的戰略支撐。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重慶需按照“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要求,聚焦聚力打造“六區一高地”,努力打造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重大標志性成果;進一步發揮西部陸海新通道牽引作用,大力引育具有產業生態主導權的領軍鏈主企業,帶動區域產業協作、集群發展。
從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使命看,“兩大定位”與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綜合集成、互嵌融合、相互賦能,具有“一子落而滿盤活”的綜合效應。依托大巴山系與三峽天險構建重要屏障,以三峽庫區為盾守護長江經濟帶命脈;通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是西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重要保障者;更加主動服務對接區域協調發展,與長江中下游地區建立跨省生態補償、財稅共享等機制;在糧食安全、能源儲備、數據安全等領域承擔著“備份功能”;以“腹地經濟”搭建內陸開放綜合樞紐通道,全面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國家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新貢獻。
以經濟圈帶“西部大開發”輻射面,全力支撐區域協調發展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重點要在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構建內陸高水平開放新格局、建設國家戰略腹地上發揮關鍵支撐作用。
要以支點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做好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動力源的關鍵支撐。四川盆地以“天府之國”富甲西南,卻囿于層巒疊嶂的地理閉環。重慶具備獨特的地理優勢,是四川東出的“橋頭堡”,扼川江咽喉。整合兩者“西向戰略縱深+東向開放門戶”的復合區位優勢,能夠緩解東西部發展失衡問題,縮小區域差距,增強國家經濟的整體韌性和戰略回旋能力。共同唱好新時代西部“雙城記”,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迭代升級“十項行動”,提質升級“四重清單”,推進渝西地區高質量發展,增強成渝中部崛起勢能。協同推進交通一體化、產業一體化、政策一體化“三個一體化”,有利于構建一體兩核多點區域聯動新格局,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要以經濟圈帶“西部大開發”輻射面,推動形成實施“六個堅持”的清晰路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西部地區的核心增長極和動力源,承接國家重大生產力布局。通過分層次、分領域、分時序推進一批戰略基礎性、區域輻射引領性產業集群發展,緊扣“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三個維度,對接聯動國家重大戰略、國家安全、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美麗中國建設等方面,在中西部地區建立與沿海地區相呼應、緊密聯系的大腹地、寬腹地、強腹地。有利于增強“服務大局”的產業備份承接能力,夯實國家安全基石。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服務國家戰略全局發展。
要以輻射面匯“一帶一路”兩條線,構建內陸高水平開放新格局的關鍵支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依托“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優勢,是聯動西部大開發、貫通西部陸海新通道、銜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區域。以區域經濟整合夯實腹地經濟,以“十向通道”打通內外循環堵點。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更好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東盟、融入全球,形成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標桿,實現從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向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躍升,構建內陸高水平開放新格局。
深刻理解綜合樞紐的驅動引擎作用
重慶屬“四向”開放,通“陸”聯“海”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撬動“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天然杠桿。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是立足重慶區位優勢,構建多功能疊加、多要素集散、多業態融合戰略性綜合性樞紐的實踐要求。
以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為牽引,持續增強國際物流樞紐功能。重慶是全國交通四極之一和“五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要依托重慶作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定位,持續拓展中新、中緬、中老三個方向的通道,促進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及國際航空樞紐的高效聯動,打造鏈接全球的門戶型交通樞紐。著力構建現代化多式聯運集疏運體系,打造“四向”國內國際雙向物流通道,構建鐵水公空管數協同運輸體系,完善“五型”國家物流樞紐設施和功能,持續健全內陸開放綜合服務體系,打造陸海并濟的綜合物流樞紐。
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依托,持續增強創新驅動功能。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全面增強“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整體能級,促進“416”科技創新布局量質提升,探索“教育+人才+科創+產業”成果轉化模式,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樞紐。以長江經濟帶為紐帶,通過橫向聯動整合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資源,實現產業梯度轉移至西部腹地和生態聯防聯治,構建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備份產業鏈”。堅持服務賦能,緊盯產業鏈供應鏈中樞環節,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打造內外聯動的產業鏈供應鏈樞紐。
以提升區域集聚輻射能力為重點,持續增強區域輻射功能。積極融入和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著力打造各類資源要素的集聚地、擴散地、輻射地。深化區域性股權市場改革和綠色金融改革,加快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迭代升級國家(西部)算力調度平臺,打造綠色高效的新型能源算力樞紐。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健全能源、土地、環境等要素資源市場,構建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提升要素配置和輻射帶動能力,在生態保護中升級產業、在開放中強化安全,打造高端資源要素配置樞紐。
以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為抓手,持續增強資源配置功能。積極探索陸上貿易規則體系,大力推進首創性、差別化改革,形成多式聯運“一單制”為代表的制度創新成果。必須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首創相向發力、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有機結合、數字重慶建設和重點領域改革“雙輪驅動”,打造創新引領的制度型開放樞紐。持續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國際產能合作。依托中新互聯互通項目等開放平臺,推進“渝車出海”和“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大力發展跨境電商、轉口貿易、服務貿易、數字貿易。制定實施外貿轉型升級專項支持政策,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雙向開放的國際經貿樞紐。強化中西部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支撐,通過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帶一路”交往中心,辦好智博會、西洽會等活動,吸引更多外國領事機構、國際組織及分支機構等落戶。提升對區域和全球資源的配置力、整合力,打造開放多元的國際交往樞紐。
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加快建設“九大關鍵樞紐”,持續放大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綜合效應,全面提高對西部和內陸地區以及全球資源要素的集聚流動力、配置增值力和輻射帶動力,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
作者:方旭系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重慶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費可系重慶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