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錦繡西部,山川如畫。
畫筆下,一項久久為功的世紀工程——西部大開發,正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命力。
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西電東送……20多年深耕,西部大開發已讓中國廣大西部地區發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這條不斷開發求變的探索征途上,有一座城市,屢屢被委以重任。它,就是重慶。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指出,“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重慶考察時,要求重慶“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202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賦予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的定位。
戰略支點,是具有支撐點、著力點與增長點的城市或地區,能夠發揮支撐作用、引領作用和撬動效應、示范效應。
層層遞進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黨中央賦予重慶的重大使命。
這份使命,事關中國西部地區長足發展的支撐點、撬動點、關鍵點,也事關西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使命在召喚,重慶如何應答。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作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國家重要的中心城市,重慶既肩挑重擔,也滿懷壯志。這座城市,正通過發揮支點作用,建設起聯通世界、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的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努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譜寫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篇章。
擔當·西部需要一個怎樣的支點?
287350億元。
這是2024年中國西部地區的GDP(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約占全國GDP總量的21.3%,增速已經高于東北、東部、中部地區。
而從城市劃分來看,2024年,位于中國西部地區的重慶,以32193.15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全國第四。同時,重慶還抵達一個新的里程碑:全市人均GDP突破10萬元。
這份舉足輕重的貢獻從側面印證出,一個區域的發展,選擇在何處用力,至關重要。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以“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強調重慶在區域協調發展中應有的擔當。
那么,應如何理解這份擔當?
梳理歷史與現實的邏輯,這里面包含兩個問題:一是西部地區的發展需要一個怎樣的支點?二是這個支點為何是重慶?基于此,重慶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院長劉嗣方認為,理解和看待重慶的支點擔當,應從兩個層面去分析。
“首先要從物理含義上,深刻理解區域協調發展中‘支點’的概念。”劉嗣方解釋,所謂支點,本指杠桿系統中的固定點,是杠桿繞其轉動的軸心,是支撐杠桿系統及其運動的中心點、關鍵點。
如果把一座城市或一個省份,放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去理解“支點”的內涵和作用,概念就要豐富和深刻得多。因為它是事關戰略全局的支撐點、撬動點、關鍵點,要在區域協調發展中起到支撐、引領、示范作用。
“這就衍生出另一個層面的理解,需要搞清楚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支點的內涵。”劉嗣方認為,黨的十八大以來,為適應新形勢新要求,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發生了新變化,更加注重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力布局優化,突出區域中心城市功能作用,通過更加有效的機制創新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回望西部地區25年來的巨變,以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為代表的基建工程相繼建成,極大地提升了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重點生態工程順利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新能源、文化旅游等地方特色產業得到大力發展,積極培育互聯網、大數據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西部地區對外開放水平也在不斷提升……
這些成績引人矚目,但朝著目標扎實邁進,需要更清晰的路徑。
2024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意味著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序幕已然拉開,這片古老而廣袤的土地再次挺立在時代變革前沿,迎接著新的發展機遇。
機遇當前,要推動西部地區形成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需要牢牢抓住一個支點。
劉嗣方認為,這個支點,能夠在支撐作用、樞紐功能、帶動效應、保障能力等方面對西部大開發發揮顯著作用;是要以經濟實力領先、樞紐地位彰顯、科技創新策源、現代產業引領、改革開放賦能、生態環境良好、社會治理高效、文化繁榮興盛為顯著特征,要以整體提升發展質效、發展能級、發展后勁為主攻方向。重慶要聚力打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節點和戰略樞紐,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區域樣板和典范。
優勢·支點何以選在重慶?
這個支點,重慶當仁不讓,且絕非出于偶然。
把視野放大,先從中國城市發展版圖上,看重慶的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
重慶地處長江上游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交界處,稱得上是中國地理的幾何中心。論面積,重慶有8.24萬平方公里,相當于13個上海、5個北京;看人口,重慶常住人口超過3000萬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城市;觀經濟,2024年重慶GDP再破3萬億元,占西部地區GDP的11.2%……
作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在宏闊的時空坐標上,這座超大規模城市還有一張清晰的向外輻射線路圖。
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作為中歐班列的重要始(到)發站,重塑了亞歐大陸的經貿版圖,成為世界經濟新版圖上的重要坐標;身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
這些優勢,猶如一把鑰匙,開啟了西部地區通往國內外市場的大門。而重慶為了尋得這把鑰匙,付出的努力有目共睹。
時間回溯至2016年3月,在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中國重慶、廣西和新加坡企業代表舉行會議,醞釀一條新的出海大通道。
這條通道,將改變西部地區以往東向出海的單一格局,創造更多跨越山海擁抱世界的奇跡。
2017年,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在重慶首發,這就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前身。隨后,重慶會同廣西、貴州、甘肅四地簽署了共建通道的框架協議,標志著西部陸海新通道正式形成省際合作機制。
作為這條大通道上的“領頭雁”,重慶還在繼續探索西部合作開放的道路。
隨著西部陸海新通道實現常態化運行,青海、新疆、云南、寧夏、陜西也相繼加入,“西部朋友圈”成功“擴列”。2019年10月,隨著海南省和廣東省湛江市的加入,一個重要信號被釋放:西部陸海新通道要邁出“西部”。2022年7月,湖南省懷化市正式成為西部陸海新通道“朋友圈”的成員之一,初步形成了西部陸海新通道“13+2”的共建新格局。
重慶本土企業——重慶環松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就因西部陸海新通道迎來了發展新機遇。
這是一家專注全地形車生產的制造企業,在越南設有摩托車組裝廠。此前因零部件海運周期過長,嚴重制約了企業產能的擴大。有了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助力,企業運輸貨物的時間縮短近20天,還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讓企業負責人連連稱贊。
受益的不只是重慶。經由這條通道,寧夏枸杞、甘肅百合、廣西螺螄粉等往昔因受交通制約而“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特色產品,得以高效、便捷地走向國際市場,有力帶動了整個西部地區與世界的貿易往來及經濟合作。
而在新征程上,重慶不斷釋放出的優勢潛能遠不止于此。
“全球每生產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1臺是‘重慶造’,重慶制造業‘家底’可見一斑。”在中共重慶市委黨校教授、重慶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首席專家方旭看來,作為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重慶制造業門類齊全、基礎扎實,能夠為區域產業升級注入強勁動力。
生態方面,重慶在西部地區的表現也頗具示范意義。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夏光曾這樣描繪他眼中的重慶,“在3000多萬人口集聚、岸線長達近700公里的長江江段上,寬闊的三峽庫區清澈如鏡,能夠長期保持幾乎可以直飲的Ⅱ類水質,這是非常難以做到的奇跡,但重慶做到了”。
“重慶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產業優勢、體制優勢明顯,再疊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支點的顯示度正不斷增強。”劉嗣方稱。
奮進·重慶如何發揮支點效應?
找準了優勢,更要精準發力。
去年5月,重慶市委六屆五次全會舉行。會上,重慶提出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實現到2027年,重慶在西部地區的支撐引領、開放帶動、產業牽引、生態保障、協同發展、改革突破能力和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引領帶動西部地區現代化建設形成一批標志性成果。
一系列部署,成了重慶不斷夯實支點穩固性、堅韌性,提高貢獻度的明晰任務書。
伴隨著這樣的節奏和目標,從系統謀劃、戰略明確到規劃確定、統籌實施,重慶的支點效應得以加快釋放。
4月1日,重慶兩江新區長安汽車二工廠焊接車間內,智能機械臂在空中靈活擺動,有條不紊地進行精密焊接。鋼鐵焊花飛濺之際,一塊塊零部件被迅速整合成型,不一會兒,車身整體框架便已完成,隨即進入整車裝配環節。
厚實的制造業“家底”,疊加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機遇,讓這樣的“智造”場景,在重慶全面成勢。
在區域協同發展的道路上,既不能單打獨斗,也不能獨享其成。
由此,西部地區的發展,也應是一種整體性的發展,單個方面優勢突出,難言整體發展。而支點,內含整體性功能作用發揮,若不能形成要素聯通功能、輻射帶動功能,便是“獨木難支”。
作為支點的重慶,正和兄弟省市站上更高起點,擔負更大使命,實現更強的一體化發展。
每天,數百輛氫燃料電池車輛穿梭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各城市間——這是“成渝氫走廊”啟動建設3年多以來,氫能產業在川渝兩地蓬勃發展的縮影。目前,兩地已聚集了氫氣“制儲運加用”上下游200多戶企業及科研院所,攜手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4月10日,西南地區首座受端換流站——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渝北換流站設備驗收合格,正式啟動交流系統帶電調試。這一關鍵節點的完成,為“疆電入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工程建成投運奠定了堅實基礎。
去年6月,重慶雪寶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科研團隊選送1000株崖柏幼苗,在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的卡若區、八宿縣、左貢縣和芒康縣進行適應性栽培,助力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一切的謀定而動,都指向其最終目標——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發展信心,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
而支點之責,還需增強自身、做好示范,才能不負如山厚望。
近年來,重慶以改革為引擎驅動產業升級、生態煥新、城鄉融合、治理創新。巴山渝水間,層出不窮的鮮活圖景,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生動范本。
看產業,重慶以科技創新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攀“高”向“新”;看生態,重慶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為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寫下生動注腳;看城鄉,重慶以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強村富民為導向健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體制機制,走出大城市帶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子;看治理,重慶以“數治”賦能治理現代化,城市治理更高效,民生服務更精準。
這些,不僅關乎支點城市的自身進取,更為撬動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積蓄起磅礴勢能。
未來·支點效應背后還有怎樣的機遇?
其勢已成,未來就在前方。
機遇常常垂青有準備的人,對一座城市亦然。
2025年開年工作第二天,一場新聞發布會釋放出重磅信息——重慶將加速推進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何為先行?
重慶有一個目標與之契合:打造“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
力爭今年川渝GDP總量突破10萬億元,進一步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力爭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提升至130萬輛,為消費者造好車、造好用的車、造喜歡的車;深化“416”科技創新布局,聚焦無人機等新領域,構建“新科技+新產業+新生態”體系,力爭2025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超過2.7%,技術合同登記成交額突破1100億元……
這些目標,是重慶對自身“家底”與勢能進行深入盤點后,希望推動支點建設從“是”走向“實”的雄心壯志,體現了重慶愿以一域之光為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大局添彩的胸懷與擔當。
向著目標奔跑,前方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在多個國家戰略聯動、多項國家級政策疊加等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面前,重慶仍面臨著諸如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產業轉型和三產結構優化調整、品牌國際化等挑戰。”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研究員莫遠明坦言。
挑戰往往會催生出新的機遇。
就如重慶大學國家級特聘教授、城市化與區域創新極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姚樹潔所言,西部大開發將持續推動重慶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深化與東南亞、歐洲等地區的經貿合作,促進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推進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對重慶的全面發展起到反哺拉動作用。
機遇當前,就要快馬加鞭,才能不負機遇垂青。
新開工的黔吉高鐵,新投用的重慶江北國際機場T3B航站樓,掛牌建設的嘉陵江實驗室、明月湖實驗室,加快推進的中新(重慶)生命科技城、重慶東站TOD……在重慶2025年項目清單上,一個個實打實的重大項目和未來地標,彰顯著重慶為抓住機遇、擔當支點之責的蓬勃力量。
這股力量,還體現在輻射帶動上。
作為西部大開發區域聯動的典型代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既是一份使命擔當,也為西部地區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機遇。
“川渝兩地打破行政壁壘和區域藩籬,優化合作機制,合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于西部大開發整體戰略而言,有重要的先行先試和示范引領作用。”莫遠明認為,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強,“十五五”時期,涵蓋西南地區的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將逐步形成,在推動西南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區域協同和融合發展,進而推動整個西部地區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有怎樣的謀劃,便能走向怎樣的未來。
從識變、應變、求變,到蝶變,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一個充滿活力、開放繁榮、美麗宜人的西部,正展現出無限潛力和廣闊前景。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豪言壯語。
支點讓人充滿想象,滿懷期待。
新時代新征程上,重慶定會牢記囑托、不負眾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奮楫篤行,再立新功,努力擔負起西部地區長足發展的支撐點、撬動點、關鍵點之責,讓美麗西部在新時代煥發無限生機、擁抱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