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萬物勃發,希望正在重慶這座山城恣意生長。
半山上,賽力斯超級工廠內新能源汽車加速放量;長江邊,果園港開行中歐班列(重慶),實現了國際水鐵聯運無縫銜接;雙桂湖畔、荇菜花開,鷺鳥成群,濕地與城市共呼吸……
重慶,滿懷雄心壯志,始終朝著目標奮力奔跑。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要求重慶要更加注重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努力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時隔5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再次囑托重慶“在發揮‘三個作用’上展現更大作為”。這是對重慶過去成績的肯定,更是對重慶未來的殷切期許。
近年來,重慶在中國西部地區崛起的藍圖上展現磅礴氣象——“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加速構建,內陸開放通道實現能級躍升,美麗中國先行區綠意盎然,每個標志性成果的取得,都是重慶在發揮“三個作用”上展現更大作為的具象體現。
更高含“新”量:支撐西部地區優勢產業集群發展
重慶兩江新區龍盛新城,遠處山巒起伏,一座超級工廠掩于其間,遠遠望去就如一座汽車之城。
這是占地面積達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兩倍的賽力斯超級工廠。這里,1600臺智能終端和3000多臺機器人協同運作,全球領先的超級一體化壓鑄技術能讓222個零部件集成為10個,關鍵工序100%自動化。這座“汽車產業大腦”生態下的全球標桿級智慧工廠,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驅動力,集成了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科技,打破了傳統工廠的概念。
超級工廠生產“超級汽車”,問界之“智”帶給消費者許多驚喜。該公司自主打造的賽力斯魔方技術平臺是具備持續進化能力的超級智能整車平臺,率先實現了超增、純電、超混三種新能源動力形式的兼容。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驅動汽車產業發生前所未有的全面重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是全新的物種。”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說。
2024年,賽力斯銷售新能源汽車超過42萬輛,同比增長182.84%,實現銷量倍增目標,已然依托科技創新實現“換道超車”。
“說起來,賽力斯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問界系列汽車,既是‘重慶造’,也是‘四川造’。”張興海表示,問界搭載的新能源動力電池主要由位于四川宜賓的寧德時代旗下的四川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供應,同時還有諸多零部件也來自四川的廠商。
賽力斯的飛速發展也牽動著西部汽車產業集群的壯大,不僅是重慶加快打造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為龍頭的“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縮影,也是重慶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的有力實踐。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考察時強調“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構建市場競爭力強、可持續的現代產業體系”。2024年考察重慶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這座西部重鎮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錨定了新時代發展坐標。
近年來,重慶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引擎,加速重構汽車產業生態:推動智能駕駛、智能座艙、動力系統等核心技術垂直整合,形成全棧式智能解決方案,產業鏈智能化改造成效顯著,區域汽車產業創新生態實現閉環運行,為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奠定堅實基礎。這一雄心壯志,讓重慶的眼界和格局突破了西部局限,面向全國,放眼全球。
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5.3萬輛,同比增長90.5%,領先全國增長率近60個百分點,足見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渝發展迅猛。
從低端制造躍升高端智能,科技創新的策源能力支撐著重慶從制造重鎮邁向智造標桿。
在重慶,有一支“智能感知國家隊”,利用“光+AI”為生產制造企業安上更加敏銳的眼睛。
智能感知領域在我國長期存在短板。2020年,重慶兩江新區與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院地孵化”了第一家硬科技人工智能企業——重慶中科搖櫓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近年來,搖櫓船科技以“光+AI”為技術核心,不斷突破工業機器從“看到”到“看懂”的技術瓶頸。該公司研發的曲面高反光表面3D缺陷檢測裝備,突破了光學檢測極限值;Micro-LED晶圓外觀檢測裝備檢測精度控制在1微米以內,相當于能在足球場上輕易找到一根繡花針;3D涂膠質量在線檢測系統能秒級響應,精確檢測汽車車身涂膠缺陷……
“我們將光學感知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結合企業生產實際需求,對工業場景中‘看不見、檢不準、控不住’三大難題進行長期攻關,為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等支柱產業注入智能化新動能。”搖櫓船科技創始人鄭道勤說。
“人工智能是當前全球科技競爭的核心領域之一,也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王志杰說。
2024年,重慶人工智能核心產業實現產值170.9億元,同比增長13.6%,芯片國產化替代加快推進,重慶全力推進國家西部算力樞紐、西部算電協同創新中心和西部算力調度平臺建設,建成數字化車間1096個和智能工廠183個,國家級智能工廠數量居西部地區第1、全國第10。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黨中央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重心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重慶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為突破口,加快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服務國家戰略中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
更大“朋友圈”: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攜手共贏
3月21日,一列滿載200輛長安汽車的鐵路JSQ凹底雙層運輸汽車專用車專列從重慶魚嘴站緩緩駛出,將經西部陸海新通道直達廣西欽州港,隨后通過滾裝船發往阿聯酋迪拜杰貝阿里港。
“渝車出海”并非新鮮事,但“鐵路JSQ車+滾裝船”卻是頭一遭。
重慶市政府口岸和物流辦公室副主任李顏表示:“此次創新,是‘產業跟隨’服務的重要舉措。”
JSQ車跟傳統集裝箱相比,具有單批運量大、運輸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優勢。新模式較傳統模式節約運輸時間10%—15%、成本降低8%以上。
物流時效精確度與成本控制率層面,每一個百分點的“小”進步,都是助力重慶產業發展的“大”跨步。
路暢才能業興,西部陸海新通道正是重慶主動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大格局的重要抓手。
“路的起點”的建立,需要跨域協作,“路的終點”不是目的地,而是奔向更多朋友的新起點,最終大家“手拉手”形成“一個圈”。
正如此次“鐵路JSQ車+滾裝船”的降本增效探索,是重慶與廣西這個“老朋友”的又一次合作。
“重慶和廣西,是最早開始共建通道的兩個地方。”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發展部部長劉夢驥說,近些年最直接的感受,便是更大“朋友圈”帶來的制度管理體系化、用戶選擇多元化和服務數字化。
自古擁有長江黃金水道的重慶,據此發展起成熟的水運體系,為何要轉變賽道?
對于大宗原料、糧食、礦石等產業,水運經濟效益高,但隨著城市經濟快速發展,產業門類逐漸增多,水運交貨時間波動大等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光靠江海聯運是不夠的,開展鐵海聯運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優解。”劉夢驥說,2017年7月,重慶和廣西兩地政府一拍即合,渝桂新(重慶)多式聯運有限公司應運而生,開啟了重慶南向鐵海聯運通道的建設。
這條串聯起重慶、廣西向南出海的新通道,讓“1+1大于2”的作用愈加顯現。
2019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標志著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為國家戰略,并賦予重慶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的重要職責。
2個月后,重慶推動西部12省區市、海南省及廣東省湛江市在渝簽署《合作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框架協議》,形成“13+1”合作共建機制。
2020年11月,在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上,渝桂新(重慶)多式聯運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重慶和廣西兩地合資共建拓展為6省(區、市)8股東共建,到去年11月,青海、陜西、海南、云南加入跨區域綜合運營平臺共建,實現西部陸海新通道“13+2”省(區、市)全覆蓋。
“‘13+2’的合作共建機制早在2023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省際協商合作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已建立,而如今的全覆蓋,是真正實現了從共建機制到運營平臺‘真金白銀’的增資擴股。”劉夢驥解釋。
從單打獨斗到攜手共進,西部陸海新通道“朋友圈”越來越大,集聚的資源讓沿線地區紛紛受益。
甘肅酒泉的洋蔥,通過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全冷鏈洋蔥班列,銷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寧夏的枸杞、灘羊可以從工廠直接被運送到海外消費者手中;澳大利亞的高粱經廣東湛江被送到貴州酒企,幫助內陸企業將供應鏈延伸至國際……這些曾因物流難題而與國際市場無緣的貨品,正沿著快捷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源源不斷走向世界,逐步成為當地新的外貿增長點。
西部陸海新通道的“朋友圈”并非孤立。重慶另外兩條對外開放大動脈——中歐班列與長江黃金水道,和西部陸海新通道一起,組成以重慶為圓心,東西南北四向的開放立體網絡。2025年第一季度,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運輸貨物達34.52萬標箱,同比增長68.2%,重慶果園港共完成貨物吞吐量617.6萬噸,完成水水中轉超1.3萬標箱,水鐵聯運超3000標箱。
連點成線、以線帶面,點遞增,線越多,勾勒出重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工筆畫”。
更長成效期: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效應
“嗡嗡嗡。”3月5日,一架無人機掠過重慶梁平與四川達州交界的平灘河,兩岸的涉水企業、入河排污口盡收眼底。
這是2020年以來,梁平區積極主動加強與四川毗鄰區縣合作,落實跨界河流聯防聯控機制的又一次探索,不同的是,此次活動充分運用了環境水質實時智慧監控平臺,及時發現水質異常情況并觸發預警機制,累計巡查河道6公里,推動整改水環境突出問題1個。
“生態環境是一個復雜系統,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需要多方協作。”梁平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唐小平表示,去年12月底,發源于四川達州大竹、流經梁平的銅缽河被生態環境部納入第三批全國美麗河湖名單,是重慶唯一入選的案例。
從入選“2023年度重慶市美麗河湖”到走向全國舞臺,不敢想,早在2019年,銅缽河的水質一度惡化至劣Ⅴ類。
“銅缽河流域跨界、共界、往復游動情況復雜,河道兩岸養殖場眾多,居民生活污水直排、雨污混排的現象突出,河水發黑發臭。”梁平區生態環境局污染防治科科長李書華感嘆,那時候兩地各自為政,總是治標不治本。
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按下“啟動鍵”,為根治銅缽河頑疾提供了可能。同年9月,梁平與達州簽訂《銅缽河聯防聯治協議》,并編制印發《銅缽河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川渝聯防聯治方案》,就此建立兩地治理新格局。
開展河道綜合治理、補齊治污設施、促進水資源合理配置、加大整治養殖場,建設生態截流溝……次年7月,銅缽河流域水質達到Ⅲ類以上,滿足水域功能要求。
從“劣”到“優”是第一步,但要守住這一江碧水,需要久久為功,讓“優”變“強”,形成長效示范。
“截至目前,我們共實施了57個項目建設,新增年生態調補水能力600余萬立方米,使銅缽河的水質持續保持在Ⅲ類以上。”唐小平表示,如今他們還依托市生態環境局打造的“巴渝治水”系統,實現了水環境問題的數字化管理協同處置。
這個于2023年12月上線的治水系統,打破部門間的數據壁壘,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水環境智能感知網絡。截至2025年2月,監測感知點已達1.5萬余個,水環境問題發現及解決時效由此前平均7天縮短為24小時以內。
數字化只是過程,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精細化與成果的長效化,才是目的。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渝視察時強調:“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青山常在、藍天常駐、碧水長流的巴渝大地,是重慶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見證——
截至2024年底,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為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2年達到100%、高于國家考核目標2.7個百分點;
重慶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穩定在325天以上,評價空氣質量六項指標均達標,連續7年無重污染;
重慶修復污染地塊19塊,提供凈地1568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連續3年保持100%。
產城同呼吸、人城共生息,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是為城市發展助力、為人民幸福“加碼”的必答題。
“要扎實推動美麗重慶建設取得更大突破,高標準抓好第三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以治水治氣治廢為牽引一體推進‘九治’全面見效,全域全面消除城鄉黑臭水體,提升全市域整體大美風貌,大力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