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時節,霧雨蒙蒙,重慶的旅游熱度卻絲毫不減。渝中區解放碑商圈,人多車多,但依舊秩序井然。
在位于重慶市巴南區的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交通監控指揮中心大廳內,總隊科研處綜合科科長徐龍向記者介紹起解放碑商圈“抗壓”的秘訣——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能管理應用。
“大型活動中,一旦出現人車混行、影響安全的情況,我們就會立即啟動管控預案,提前開展車流控制,確保道路安全。”徐龍說,該系統顯著改變了曾經“經驗式巡邏”的工作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
這個交通智能管理的“數字大腦”從何而來?
重慶,作為一座“魔幻8D城市”,道路交錯盤桓。保障這座城市每條“血管”的健康,是重慶市交巡警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必須攻克的難題。
“是否可以參照健康體檢報告,給重慶的每條道路做體檢、出報告?”徐龍和同事們提出了為城市交通開展“數字體檢”的想法。
隨即,團隊聯動重慶市12個部門,收集60類、15億條數據信息并經過多輪清洗歸集,整理細碎繁雜的事務,整整花了4個月,終于建成“中心城區道路交通智能管理應用”這套智能系統。
2024年9月底,該應用剛在重慶中心城區正式投用,便迎來了國慶假期出行高峰的大考。
國慶假期首日,重慶中心城區全日在網車流量達169萬輛。該應用預警G50滬渝高速黑石子互通往鐵山坪隧道方向出現擁堵后,隨即啟動預案,一鍵調整周邊道路信號燈時長和路面誘導屏提示,均衡路網流量;發出指令到相關支隊,精準派警,啟動應急車道通行;聯動導航軟件向車主推送避堵推薦路線,提升道路通行效率。
“它能通過大數據對城區的路口、道路、區域進行分析,顯示擁堵指數、擁堵里程等。”徐龍介紹,“就像給人的身體做體檢一樣,一旦發現哪里有異常,系統就會發出預警。”
從“肉眼看”到“數據查”,城市交通精準管控在數字技術下成為現實。
重慶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交通監控指揮中心副主任唐顯淘介紹,目前,該系統還與應急、消防、衛健、交通等多個部門實現一鍵推送、多跨協同,高效聯動應對各類事件。
“總隊正依托‘專業+機制+大數據’,進一步將系統推廣至其他區縣高速公路、農村地區等應用場景,使其深度融入安全韌性城市和‘六區一高地’建設。”市公安局交巡警總隊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