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滿烏江,碧波瀲滟。
清晨8時,在重慶市武隆區鴨江鎮大溪河(烏江支流)的晨霧中,一支身著深色制服的巡護隊正沿河而行。55歲的李世倫走在隊首,注視著河道——這個曾依靠捕魚養家糊口的漁民,如今是當地有名的漁政協助巡護隊隊長。
在捕魚為生的日子里,李世倫每日黎明出發,駕著小船在霧氣彌漫的大溪河撒下漁網,然后將一筐筐活蹦亂跳的魚兒運回餐館,變成一道道美味佳肴,吸引四方食客紛至沓來。
大自然的贈予并非無限。曾幾何時,受過度捕撈及水環境惡化影響,長江流域魚類資源較20世紀80年代減少近七成,大溪河也不例外。
“魚兒越來越少。”當祖輩傳下的漁網日漸空蕩,當餐館冰柜里的野生魚逐日減少,漁民開始面臨越捕越少、越捕越窮的困頓局面,這個與水共生半輩子的漢子第一次感受到生態警鐘的震動。
怎么辦?
轉機出現在2020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的春雷驚醒了八百里烏江,重慶也通過就業援助、社保兜底等舉措幫助漁民“上岸”。那天,李世倫徹夜難眠,最終將漁船拖上岸,成為重慶首批持證上崗的護漁員。
長江流域開始休養生息。
5年來,巖原鯉等珍稀魚類數量較禁捕前明顯增長,長江鱘遇見率提升5倍。
事實上,治水護漁只是重慶的“美麗計劃”之一。
重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近年來,重慶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攻堅,建設美麗重慶邁出堅實步伐,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踏出篤定足印。
目前,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為優,全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穩定在325天以上,巴渝大地上青山常在、藍天常駐、碧水長流。
隨著“美麗”舉措陸續落地,魚躍人歡的盛景時常在烏江上演。
巡護路上,李世倫常帶著新隊員辨認魚群。當魚兒在碧波中閃現,年輕護漁員激動地記錄影像,這些數據將匯入長江生態完整性指數評估體系。
“從‘討生活’到‘護生態’,我們守護的不只是魚群,更是子孫后代的綠水青山。”李世倫望向魚躍其中的江水,那里正倒映著美麗中國先行區的壯美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