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提高城鄉社區精準化、精細化服務管理能力。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提出做好基層信息化建設規劃,整合基層數據資源,建立跨系統的數據共享交換機制,拓展應用場景,提高基層治理數字化、智能化水平[。以數字賦能助推基層智慧治理,將成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然而,鄉村地區作為數字化發展的薄弱環節,在基礎設施、人才技能、應用場景、數據安全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亟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加以優化完善,從而推動數字化與鄉村社區治理深度融合,全面賦能鄉村善治。
二、數字化賦能鄉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數字技術在鄉村社區治理領域的普及應用,正在深刻重塑鄉村基層社會的運行邏輯和治理方式。數字技術為破解鄉村治理難題、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供了新路徑、新動能。
(一)服務便民:數字平臺提升鄉村公共服務供給質效
鄉村社區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單元。傳統鄉村社區治理中,由于地域分散、信息不暢、資源匱乏等因素制約,鄉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質量不高等問題較為突出[2]。隨著“互聯網 + 政務服務”的快速發展,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搭建的智慧化公共服務平臺,有效破解了傳統治理模式的時空限制,拓寬了服務渠道,優化了服務流程,極大提升了鄉村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一方面,數字化使得優質公共服務資源下沉基層成為可能。通過開發網上辦事大廳、移動客戶端等,將教育醫療、養老助殘、就業創業等公共服務事項納入線上平臺,農民足不出戶即可享受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數字化激活了鄉村社區內生動力。依托數字平臺,廣大農民群眾可直接參與到訴求表達、議事協商、建言獻策等治理事務中,實現了村民自治與服務型政府的有機銜接,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的包容性與回應性。
(二)網格管理:數字技術重塑鄉村治理運行機制 (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
在數字時代背景下,網格化管理作為一種創新的社會治理模式,通過數字技術實現了對鄉村各類人口、房屋、土地、事件等要素的精準畫像和實時感知,推動鄉村治理向扁平化、精細化、動態化轉變。一是,“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強化系統整合。依托大數據等技術,將網格員采集的村民信息、房屋信息、地理信息等數據進行共享整合、關聯分析,有效打破了條塊分割的信息壁壘,實現了鄉村各類數據的互聯互通和業務協同。二是,“主動發現、精準定位”,提升治理效能。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等技術手段,對違建、環境污染、災害隱患等各類風險隱患進行及時預警和精準定位,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切實提高了基層治理的前瞻性和精準性。三是,“線上線下、優勢互補”,創新治理路徑。通過搭建“網格員 網格長
網格指揮中心”的三級網格體系,實現了線上處置、線下落實的無縫銜接,拓展了鄉村治理的觸角,提升了治理效率。
(三)數據賦能:大數據分析助力鄉村治理科學決策
大數據時代,海量數據蘊含著豐富的社情民意信息和治理規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大數據的價值,對于提升鄉村社區治理的科學化、精準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鄉村經濟運行、農民生產生活、社會治安動態等多維數據進行采集、存儲、清洗和分析,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洞察鄉村發展態勢,把握鄉村治理的癥結所在。基于大數據的相關分析和預測預警能夠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前瞻研判風險隱患,從而為科學制定鄉村發展規劃、精準施策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同時,大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有助于加強部門協同、央地協同、政社協同,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形成鄉村治理合力。數字化時代,數據已上升為關鍵生產要素,大數據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加強鄉村治理大數據平臺建設,增強大數據分析應用能力,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對于破解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推進鄉村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三、數字化賦能鄉村社區治理面臨的現實挑戰
盡管數字技術在鄉村社區治理領域的應用取得了積極進展,但受到發展基礎、地域差異等多重因素影響,當前數字化賦能鄉村治理依然面臨諸多現實挑戰,技術供給和鄉村需求尚未完全契合。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化應用的基石。當前,受自然條件約束和投入不足等因素影響,鄉村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滯后于城市,數字治理應用的“最先一公里”仍存在諸多短板。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網絡通信設施覆蓋不足。部分偏遠山區、邊境地區,高速光纖網絡、4G/5G基站等信息基礎設施尚未實現全覆蓋,制約了鄉村數字化發展進程[3]。二是,感知設備配備不齊。環境監測、地質災害監測等感知終端設備在鄉村地區布設較少,難以全面、動態感知農情災情。三是,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不足。鄉村各類數據呈現“孤島”狀態,數據采集、傳輸、存儲、共享、分析等一體化應用水平不高,數據價值有待進一步釋放。四是,資金投入渠道單一。鄉村數字化建設主要依靠政府投資,社會資本參與不足,投融資機制有待健全完善。
(二)基層干部群眾數字化素養有待提升
人才是推動數字化發展的第一資源。當前,受教育水平、文化程度、年齡結構等因素影響,鄉村基層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總體數字素養不高,制約了數字成果在鄉村的推廣應用。一方面,基層干部隊伍數字化能力不足。部分鄉村地區基層干部自身文化層次、知識結構難以適應數字時代要求,對新技術、新應用的學習和使用存在畏難情緒,影響了數字治理措施的有效落地。另一方面,農民群眾數字技能短缺。廣大農民文化基礎較為薄弱,網絡安全意識淡薄,數字工具使用不熟練,網絡詐騙等風險時有發生。同時,鄉村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數字鴻溝”問題更加突出,老年群體面臨技術應用門檻高、適應能力弱等困境。
(三)數字化應用場景有待拓展
數字化應用的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應用場景的豐富性。目前,數字化與鄉村社區治理的融合還處于初級階段,應用場景單一、供需匹配度不高等短板亟待補齊。就應用廣度而言,鄉村數字化應用主要集中在黨務政務、平安建設等傳統領域,在鄉村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拓展不足。就應用深度而言,數字化手段在鄉村治理中多處于輔助性工具地位,全流程應用、跨領域融合的系統集成應用尚未全面推開。此外,數字化應用與鄉村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錯位。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技術先進性,對鄉村居民的獲得感、滿意度關注不夠,忽視了促進農民增收、改善民生等重點。
(四)網絡安全風險防范能力不足
隨著數字化應用向縱深推進,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問題日益凸顯。鄉村地區網絡安全基礎較為薄弱,風險防范、化解能力不足,數字化發展面臨諸多安全隱患。一方面,數據共享開放與隱私保護的平衡有待探索。鄉村治理領域的數字化應用不可避免涉及農民個人信息、生物特征、行為軌跡等敏感數據,在數據匯聚共享過程中,對個人隱私保護的技術規范和制度規范還不夠完善,存在數據濫用、信息泄露等風險隱患。另一方面,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有待健全。鄉村數字化建設項目中的軟硬件設施、平臺系統等面臨技術漏洞、病毒攻擊、數據竊取等網絡安全威脅,亟須加強等保測評和風險評估,健全安全防護機制。同時,基層執法力量薄弱、法律意識淡薄,對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的監管執法還不到位,維權渠道亟待疏通。
四、數字化助力鄉村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面對上述挑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守正創新,從體制機制、人才培育、場景應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系統施策,破解制約瓶頸,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數字化與鄉村社區治理深度融合,賦能鄉村善治。
面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人才技能短缺、應用場景單一、網絡安全隱患等挑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系統施策,加快補齊短板,激活新動能,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社區治理深度融合,開創鄉村善治新局面。
(一)加快補齊數字基礎設施短板,筑牢鄉村數字根基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鄉村建設的根本保障。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加大資金投入、政策傾斜,多渠道籌措資金,分類施策、分步實施,加快構建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靈活、綠色低碳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一是,要全面推進網絡提速降費。繼續實施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計劃,以農村地區為重點,推動骨干網、城域網和接入網協調發展、互聯互通,加快農村地區光纖網絡和4G/5G網絡向行政村延伸覆蓋。建設高速公路、高鐵沿線基礎設施,解決農村偏遠地區“最后一公里”接入問題。二是,要加強農村物聯網建設。制定農村物聯網發展規劃,建設天基(衛星)空基(無人機等)、地基(傳感器等)一體化的農業農村物聯網綜合感知體系。加快窄帶物聯網(NB-IoT)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的應用,發展農業環境監測、設施栽培、畜禽養殖等農業物聯網應用。三是,要強化農村大數據中心建設。科學規劃建設一批綠色高效、安全可信的區域性、行業性大數據中心。建設農業農村大數據資源庫,接人氣象、土壤、農資、病蟲害等信息化系統數據,對接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應急管理部等部門數據資源,實現數據共享交換、業務協同。四是,要完善鄉村治理數字化平臺。整合優化“互聯網 + 政務服務”平臺,縱向打通村、鄉鎮、縣、市、省五級,橫向聯通黨務、政務、服務各領域,建設全國一體化的數字鄉村治理平臺體系。建立統一的數據采集和交換標準,健全電子證照、電子印章、電子檔案制度,全面提升鄉村治理的數字化水平。
(二)強化鄉村數字人才培育引進,提升數字素養和創新能力
數字人才是鄉村社區治理創新的關鍵所在。必須立足基層實際,創新培養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引進各類數字人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數字化人才隊伍。一是,要實施數字人才培訓計劃。開發政務數字化應用、智慧農業、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等特色培訓課程,每年定期對鄉村干部、返鄉青年、新型農民等群體進行輪訓,提高實用數字技能。實施“村級數字化管理能力提升工程”,每年選派一批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引導大學生村官投身數字鄉村建設。二是,要加強農民信息技能培訓。依托基層文化站、農民夜校等,廣泛開展農民手機應用、網絡購物、在線學習等培訓,重點提升老年農民等重點群體的數字應用能力。探索建立鄉村數字化應用示范基地,發揮示范戶帶動作用。推廣“互聯網 + 職業技能培訓”,為農民工、返鄉創業人員等提供在線培訓、技能認證等服務。三是,要健全鄉村人才引育機制。建立數字人才定向招錄、人事管理等專項政策,暢通鄉村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科研人員服務鄉村激勵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才到鄉村掛職。健全鄉村事務管理服務崗位制度,吸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工作。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支持大學生村官、返鄉青年領辦數字經濟新業態。四是,要完善鄉村數字化應用培訓體系。建設一批鄉村數字化應用培訓基地,發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的骨干作用。制定數字化應用能力培訓大綱和規范,開發系列在線培訓課程。建立健全鄉村干部教育培訓制度,將數字化能力作為干部教育培訓、選拔任用的重要內容。建立鄉村數字化應用導師制,選聘數字經濟領軍企業技術人員擔任鄉村數字化應用顧問。
(三)創新拓展數字化應用場景,促進數字鄉村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
堅持問需于民、問計于民,立足鄉村基層治理實際需求,拓展豐富數字化應用場景,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各領域深度融合,讓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要積極發展“互聯網 + 農業”。推廣農業物聯網、智能農機、精準農事管理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覆蓋生產經營、加工配送、銷售服務等環節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動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實現農產品可追、產品安全。拓寬農村電商覆蓋面,打造“數商興農”“電商強村”的發展路徑。二是,要深入拓展智慧黨建應用。推行“智慧黨建”信息系統,開展村級黨組織電子活動檔案、黨員電子活動檔案管理,實現組織管理、黨員管理、黨費收繳、組織生活等工作線上線下一體化。依托數字技術提升村務管理水平,建設“一中心、一張網、一平臺”的數字村務綜合服務平臺,推行村民點單、干部派單、服務對接等應用,打通為民服務“最后一公里”。三是,要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針對教育、醫療、養老、就業等農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民生領域,因地制宜開發特色應用。整合中小學數字教育資源,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推廣“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提高農村醫療服務可及性。探索智慧健康養老新模式,發展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服務。依托數字就業平臺,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提供崗位信息發布、職業指導等精準化就業創業服務。四是,要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數字化應用。提升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水平,做到“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建設村級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暢通村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農村留守人員和困境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做到“一人一檔”動態管理。加強農村法律服務數字化應用,提升農村公共法律服務效能。完善農村社會治安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提高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信息化水平[5]。
(四)筑牢數據安全屏障,健全鄉村數字化發展法治保障
數字安全是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必須加快法規制度和標準規范建設,健全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提升基層網絡安全監管能力,為數字鄉村建設營造安全可信的發展環境。一是,要健全法律法規。加快制定出臺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法律法規,明確權責邊界,嚴格規范數據采集、傳輸、交換、共享等行為。制定政務數據、公共數據開放管理辦法,規范數據管理流程,明晰安全責任。修訂基層信息化相關法規制度,提高制度的針對性、可操作性。二是,要強化標準規范。建立健全數字鄉村發展標準體系,制定數據采集、數據脫敏、數據共享、業務協同等關鍵環節的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制定數據共享交換、業務協同、身份認證等方面的技術標準、管理規范。加強數字鄉村建設項目的標準規范引領,強化標準貫徹實施和監督評估。三是,要健全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加強數據分級分類管理,落實重要數據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數據保護措施。強化政務數據脫敏機制,規范數據脫敏流程,防止敏感信息泄露。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定期開展網絡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及時消除安全隱患。建立健全網絡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提高安全事件快速響應和應急處置能力。四是,要加強基層網絡安全治理。組建鄉、村兩級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專班,配備兼職網絡安全員,強化日常巡查和監測預警。定期開展網絡安全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網絡安全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網絡安全意識。建立政企聯動工作機制,引導重點互聯網企業履行網絡安全社會責任。
五、結語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在數字時代,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打通數字化應用“最后一公里”,就能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推動鄉村社會治理不斷邁上新臺階,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讓廣大農民群眾共享數字化發展成果,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闊步向前。
參考文獻
[1]王科,崔燦.超越科層制:數字化背景下的農村社區簡約治理[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3(09):108-112.
[2]邱銳,李穎,王倩.北京數字化社區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前線,2023(05):45-48.
[3]陳冠宇.新型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區數字化治理研究——基于“公共價值三角模型”的拓展性分析[J].電子政務,2022(12):60-69.
[4]郭青,王國寧.外部融接與內部并舉:推進城市社區治理現代化的二重向度[J].領導科學,2022(06):120-124.
[5]李靖宇.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化農村社區智慧服務管理實現路徑探索[J].山西農經,2022(09):141-143+158.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津平尚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