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廣西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良好的生態環境、便利的傳播條件、豐沛的信息產能、堅實的實踐基礎,為開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支撐。廣西應積極發揮特色和優勢,擦亮“山水牌”、做強“民族牌”、做大“東盟牌”、做響“名企牌”、做優“美食牌”,整合資源搭建平臺、集聚人才打破瓶頸、強化保障夯實基礎,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為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貢獻廣西力量。
【關鍵詞】國際傳播" 中國形象" 中國聲音" 東盟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各地各部門尤其是地方媒體,要積極參與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合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廣西作為中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應積極發揮特色和優勢,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一、廣西具備開展國際傳播基礎和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發揮各自特色和優勢開展工作,展示豐富多彩、生動立體的中國形象。”[1]地方開展國際傳播應當認清優勢和不足,充分挖掘和用好本地題材資源、傳播資源,積極參與國際傳播,為提升我國國際傳播能力作出貢獻。就廣西來說,有著良好的國際傳播基礎。
(一)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廣西常住人口為5013萬,各少數民族人口1880.80萬,占37.52%。[2]各民族和諧相處的廣西,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銅鼓、壯錦、壯族繡球、“劉三姐”等一批極具壯鄉特色的文化符號深入人心、廣為傳播。[3]廣西12個世居民族有著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目前廣西已有70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六堡茶制作技藝”“瑤族油茶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享譽海內外。[4]近日,2024年第四屆“中國文化百強縣”評選結果在北京大學揭曉,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百色市田東縣榜上有名。傳統民俗文化,是境外受眾較為感興趣的傳播題材。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廣西,可以用好自身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絢爛多彩的節慶民俗開展好國際傳播,展現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二)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在當今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永續發展,是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重要議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而廣西是我國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擁有世界上最壯觀的喀斯特地貌,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前列,是維系珠江下游特別是粵港澳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如今的廣西,山川秀美瑰麗、河流水韻靈動,向世人展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世界瑤都”金秀、“世界長壽之鄉”巴馬等都是無數旅游愛好者的神往之地;龍州弄崗的珍稀鳥類、逐浪三娘灣的中華白海豚、崇左的白頭葉猴……向世界訴說著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的故事。以上這些,都是講好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廣西故事的重要題材,也是國際社會和全球人民共同關注的話題。
(三)擁有便利的傳播條件
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連,東盟連續25年保持廣西第一大貿易伙伴,去年廣西對東盟國家進出口3978.2億元、增長17.2%。在南寧連續舉辦21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不僅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經貿合作的平臺,也是人員往來、文化交融的平臺。廣西與東盟國家交流頻繁,廣西與越南邊境四省黨委書記新春會晤活動已經舉辦10年,還連續舉辦30屆中國東興—越南芒街元宵節足球友誼賽,與東盟國家建立友好城市61對。從廣西始發的中越班列,貨源涉及國內25個省份,貨物運輸范圍覆蓋越南、老撾、泰國等多個東盟國家。[5]
隨著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廣西的區位優勢日益凸顯,成為連接中國與東盟的橋梁和紐帶。廣西不僅在貿易上與東盟國家緊密相連,更在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產能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廣西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與東盟國家的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為雙方的經貿合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廣西的高校與東盟國家的教育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雙方學生互訪、學術交流日益增多,為增進相互了解和友誼搭建了平臺。此外,廣西還積極舉辦各類文化節慶活動,在科技創新、農業、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科研合作不斷深化。以上這些,為廣西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為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關系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也為廣西面向東盟講好中國故事、做好國際傳播提供了重要的題材和傳播渠道。
(四)擁有豐沛的信息產能
近年來,通過深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新興傳播手段已被廣西各級媒體普遍掌握和運用,擁有豐沛的信息產能。從自治區層面看,廣西國際傳播中心已于2024年9月6日正式揭牌成立。目前,廣西國際傳播中心正在打造集“官方網站+客戶端頻道+海外社交賬號矩陣”傳播平臺,“Hello Guangxi”國際傳播品牌培育已經初見成效。廣西國際傳播中心已發揮出廣西國際傳播主渠道的作用,越來越多的海外受眾正通過廣西讀懂可愛中國。另外,區內南寧、柳州、桂林、玉林、來賓、崇左等多市已建立國際傳播中心,具備了國際傳播產品的生產能力。
(五)擁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近年來,廣西日報社、廣西廣播電視臺與東盟國家媒體的國際傳播合作日益緊密,《中國—東盟青年主播創造營短視頻系列》等國際傳播作品獲評中國新聞獎,國際傳播紀錄片《一個醫院的戰疫》被中國外文局評為“2020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為廣西開展國際傳播打下了良好的實踐基礎。此外,廣西通過開展中國—東盟電影文化周、圖書文化周、音樂周、戲劇周、“東盟伙伴”媒體合作周等文化交流活動,向東盟國家推廣《近鏡頭·溫暖的瞬間》主題出版物[6],加深了雙邊文化交流合作。
廣西一些城市國際傳播也取得了較好成果。例如,2021年以來,柳州市通過“名企外宣”工作機制,以柳工為代表的“大國重器”、以五菱宏光MINIEV為代表的“國民神車”、以柳州螺螄粉為代表的“網紅美食”作為載體,面向海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潮IP”,助力中國制造破圈海外市場,取得明顯成效:“螺螄粉外宣”案例被中國外文局評為“2021年度對外傳播十大優秀案例”,“名企外宣”經驗入選《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案例選編(2024年)》,在中國外文局舉辦的“第三只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國際大賽中獲一二等獎,國際傳播作品兩次入圍中國新聞獎終評,發表國際傳播論文15篇,海外社交媒體賬號總粉絲量超200萬個。
二、打好“五張牌”釋放廣西國際傳播優勢
在具體實踐中,廣西應著力擦亮“山水牌”、做強“民族牌”、做大“東盟牌”、做響“名企牌”、做優“美食牌”,進一步釋放國際傳播優勢,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助力傳播更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一)擦亮“山水牌”,用秀美山水展現生態畫卷
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處處是桂林。廣西地質結構中石灰巖面積約占40%,在獨特氣候條件的輔助下造就了最典型、最豐富多樣的喀斯特地貌形態。以桂林山水為代表的廣西自然景觀“山清、水秀、洞奇、石美”,讓世界各地游客流連忘返。在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4年1—12月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狀況排名,廣西有柳州、桂林、崇左、河池、百色、來賓6個城市排名全國前+,其中柳州連續5年排名全國第一。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廣西具備了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的突出優勢。
“山水牌”是廣西可以重點打造的國際傳播品牌。例如,桂林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持續運營“Go Guilin”的海外新媒體賬號,結合重要節日、城市美景分享以及桂林四季不同的旅游體驗,采用本土化、社交化和數字化的方式,深入挖掘并展現了桂林獨特的山水風光、民族風情和文化底蘊,向全球游客展示桂林的文化和旅游魅力,提高了桂林在全球范圍內的知名度,并促進了桂林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國際化發展。
柳州在開展國際傳播的過程中也在著力打好“山水牌”,講好工業城市水質全國第一的生態故事。其中,柳州市融媒體中心制作的國際傳播短視頻《一條中國河流“破圈”記》,生動講述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柳州堅持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同步推進的成果,獲得境內外200多個網頁轉載。
(二)做強“民族牌”,講好民族團結的中國故事
廣西民族文化五彩繽紛、絢爛多姿,為廣西講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中國故事提供了深厚基礎。民族地區不斷改善的生產生活狀況,也是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方面。2024年12月,柳州市融媒體中心以融水苗族自治縣少數民族地區群眾學習漢語為題材,推出國際傳播紀錄片《新聲》,在境內外收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新華社記者黃孝邦蹲點融水苗族自治縣“一寨跨兩省區”的烏英苗寨,連續7年記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變化,近千張圖片被翻譯成英、法、德、日等多種文字向海外傳播。除此之外,少數民族節慶活動也是備受關注的傳播題材,每年的三江侗族多耶節、融水蘆笙斗馬節等民族節慶活動都能吸引眾多海外媒體關注。
(三)做大“東盟牌”,塑造開放發展的中國形象
廣西毗鄰東盟國家,在國際傳播中積極打好“東盟牌”,用地方實踐釋放國際傳播效能,將為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目前,廣西已與柬埔寨頭部影視企業共建海外影視譯制基地,在5個東盟國家建設8所孔子學院、建有14個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在11個國家和地區建立出版分支機構。同時,還開展了“東盟伙伴”一起看中國廣西行、2024中外媒體看西部陸海新通道等采訪活動。
做大“東盟牌”,是廣西國際傳播的突出優勢。例如,2024年9月,廣西國際傳播中心邀請越南、泰國等多個東盟國家的專家學者和在華留學生品嘗月餅、分享對中秋節的認識,推出的“天涯若比鄰·歡度中秋”系列短視頻在多平臺發布,增進了國際友人對中國節日的了解,促進了民心相通。[7]
(四)做響“名企牌”,用中國制造展現大國擔當
在萬物互聯、萬物為媒的時代,參與國際經貿合作的企業、產品、品牌,都可視為國際傳播平臺。因此,應充分用好“走出去”的企業、“賣出去”的產品、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做好國際傳播。當前,廣西以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為代表的一批制造業企業,以廣西路橋工程集團、柳鋼十一冶建設集團為代表的一批建筑企業,以及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職業技術院校走出國門,將產業、產品、職教輸出海外,增進當地福祉,發揮了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作用。例如,上汽通用五菱印尼生產基地自2017年建成投產以來,累計產銷汽車已超過16萬輛,五菱Air ev等爆款車型成為了印尼街頭的風景線。上汽通用五菱在境外建廠,帶動廣西汽車集團、國軒電池等一批零部件企業在境外設立制造工廠,并在印尼當地自主開發了超過70家本土供應商,形成產業鏈,創造了近萬個就業崗位。“走出去”的廣西企業積極參與所在國家公益事業,增進當地人民福祉,以企業形象展示大國氣象的責任擔當,用“企業之窗”展示“中國之治”,讓中國形象更加真實具體、觸手可及。
(五)做優“美食牌”,實現到“胃”的國際傳播
“吃住行游購娛”是傳統意義上的旅游六要素,“吃”是放在第一位的。人們了解一個地方,往往會著重體驗當地的美食。美食是一種人類共通的世界語言,借助地方特色美食,用好“美食流量”做好國際傳播,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以柳州螺螄粉為代表的廣西美食名揚天下、俏銷全球,年出口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批量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均有螺螄粉門店,已成為“有味道的中國名片”。當前,梧州六堡茶、融安金桔、橫州茉莉花茶等產品也形成了批量出口。廣西有著豐富的美食資源,可以通過做優“美食牌”,做好直接抵達受眾餐桌的、到“胃”的國際傳播,深入講好“有味道的”中國故事。
三、改革創新建立完善國際傳播機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推進國際傳播格局重構,深化主流媒體國際傳播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多渠道、立體式對外傳播格局。縱觀廣西各國際傳播機構,還普遍存在傳播渠道狹窄、傳播人才緊缺等多方面的問題,廣西各國際傳播主體應通過改革創新,在搭建平臺、集聚人才、保障政策等方面破解難題、健全機制、夯實基礎,推動國際傳播上水平、上臺階。
(一)整合資源搭建國際傳播平臺
建立國際傳播陣地、搭建國際傳播平臺、暢通國際傳播渠道是國際傳播取得成效的關鍵。一要鼓勵用好海外社交媒體平臺。當前,在直接面對境外受眾的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開設賬號是當前中國國際傳播的重要路徑,應大力支持和有針對性地指導各地級市媒體及有海外業務的企事業單位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設立賬號,通過介紹地方風土人情、民俗文化、企業品牌等內容展示中國形象。二要以物為媒構建大外宣格局。積極挖掘整合、充分用好用活“走出去”的企業、“賣出去”的產品、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等資源,以物為媒搭建國際傳播平臺,構建大外宣格局,打造國際傳播品牌。可支持和鼓勵各地級市打造諸如“名企外宣”“職教出海”“秀美山水”“六堡茶香”“坭興陶藝”等國際傳播特色品牌。三要積極拓寬內容生產傳播渠道。依托地方媒體的新聞信息生產能力,運用自治區、市、縣技術平臺三級貫通的成果,構建以新媒體為重點的對外傳播矩陣;深化央地媒體共同開展國際傳播內容生產、傳播的合作機制。四要加強與東盟國家媒體務實合作。充分發揮廣西與東盟山水相連、人文相通的優勢,深化與東盟國家媒體的合作交流,構建稿件共享、互換機制和平臺。
(二)集聚人才打破國際傳播瓶頸
集聚人才是國際傳播需要打破的瓶頸。當前,廣西各地級市國際傳播普遍缺乏既懂外語又懂傳播的復合型人才。一要搭建促進人才成長的平臺。依托相關人才項目,重點培育一批國際傳播人才;用好廣西新聞獎等評選引導國際傳播精品創作;在職稱評定、崗位等級晉升等方面給予國際傳播人才適當傾斜。二要鼓勵媒體引育國際傳播人才。廣西各級媒體要著力優化國際傳播人才成長環境,要相信年輕人,給予年輕人成長的平臺、展示的舞臺、比學趕超的擂臺,培養、引進、用好國際傳播人才。三要培育國際傳播研究型人才。以“高校+媒體”的方式建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開展對外話語體系研究,把握新媒體格局下國際傳播規律,深入研究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眾的不同需求和接受特點,研究總結廣西國際傳播成功實踐,為地方開展國際傳播提供可借鑒的路徑。
(三)強化保障夯實國際傳播基礎
加強保障是國際傳播效能持續提升的基礎要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黨組)要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納入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幫助推動實際工作、解決具體困難。發揮特色和優勢加強廣西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需要強化保障措施。一要出臺支持政策。地方黨委要為地方媒體開展國際傳播在平臺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好保障,地方財政要設立專項經費支持地方媒體等傳播主體開展國際傳播。二要建立激勵機制。可從自治區層面建立國際傳播扶持資金,激發包括廣西各級媒體、出版社、文藝團體、影視制作公司在內的國際傳播主體充分發揮積極性,形成國際傳播合力,創作具有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精品佳作;建立以提升傳播效果為導向的國際傳播評價機制、績效激勵機制,擴大國際傳播精品生產;支持和引導地方媒體通過搭建“洋網紅工作室”等方式開展國際傳播,借助“洋面孔”用“他視角”講述生活在中國的“小確幸”。三要強化技術引領。新媒體已成為國際傳播主渠道,要鼓勵廣西各級媒體利用人工智能(AI)、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做到精準施策和精準傳播,推動國際傳播信息與東盟國家建立快速有效連接。
四、結語
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自治區,民族風情濃郁、特色文化鮮明、生態優勢突出,具備開展國際傳播基礎支撐和突出優勢。廣西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應進一步明晰定位和著力點,努力發揮好特色和優勢,在題材選擇、話題營造、傳播手段上下功夫,在搭建平臺、集聚人才、保障政策等方面破解難題、健全機制、夯實基礎,面向東盟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通過以上措施,廣西將在國際傳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僅提升自身的國際形象,也為全球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本文為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廣西文化領軍人才專項”課題一般項目“地級市發揮特色和優勢開展國際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LJB00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人民網.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2021—06—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602/c1024-32119745.html.
[2]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族[EB/OL].(2023-08-21).http://www.gxzf.gov.cn/mlgxi/gxrw/ftrq/t1003601.shtml.
[3]李斌.廣西新文化符號建構與傳播研究[J].新聞論壇,2024,(03):79-83.
[4]“繼續在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全國前列”[N].人民政協報,2024-06-05(08).
[5]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自治區主席藍天立代表:在服務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中作出新的廣西貢獻[EB/OL].(2025-03-07).http://www.gxzf.gov.cn/gxyw/t19691485.shtml.
[6]伍永志.奏響奮進強音匯聚磅礴力量——2024年廣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綜述[N].廣西日報,2025-01-10(01).
[7]劉冬蓮.地方國際傳播中心做好國際傳播的策略[J].新聞潮,2024,(11):9-12.
作者簡介:李斌,柳州市融媒體中心總編輯、高級記者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