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開封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其胡同文化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多彩的民俗風情,也是開封城市文化圖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座中軸線千年未變的城市,胡同就是貫穿開封千年的脈搏,胡同展現的人文精神、空間格局、生活情調,不斷豐富著胡同文化的內涵和價值,也為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研究發現,視覺理論在開封胡同文化的傳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因此,持續關注視覺技術的發展,不斷強化胡同文化的傳播效果,是推動開封城市文化繁榮,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關鍵。
【關鍵詞】視覺理論" 胡同文化" 傳播路徑
開封作為中國的七朝古都,擁有超過2700年的城建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胡同文化就是開封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魯道夫·阿恩海姆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其視知覺理論對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視知覺理論強調視覺對現實事物的創造性把握,主張視覺可以能動地認識世界,而非對外在事物的機械復制,視覺思維則更加關注知覺式樣中力的呈現①。這些理論為本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開封胡同文化的視覺傳播機制。
因此,本文以阿恩海姆的視覺理論為依據,考察開封胡同作為城市文化的典型物質載體,其本身的視覺符號創造、傳播路徑以及在視覺傳播中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本研究豐富視覺理論在文化傳播領域的應用案例,推動相關理論的深入發展,同時也為古城胡同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新思路,提升開封城市形象和文化軟實力,為開封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開封胡同的歷史溯源與視覺表征
胡同作為古城開封不可或缺的歷史片段,其歷史可追溯至數百年前的輝煌歲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從符號學視角審視,胡同內的青磚灰瓦、百年古樹等視覺元素,共同編織出胡同文化的視覺符號圖譜,成為解讀古城歷史、傳播地方文化的關鍵媒介。
(一)開封胡同的歷史溯源
胡同追溯其源頭是由周代的居住方式“閭里”演變而來,居民生活往來的道路便稱為“閭巷”。到了商業和手工業快速發展的宋代,開放式的“街巷制”應運而生,“閭巷”逐漸發展為“坊巷”。漢代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巷”解釋為“里中道”,所以閭里、里坊中居民日常通行的狹窄通道便有了“閭巷”“坊巷”之稱②。開封城建史悠久,胡同眾多,開封胡同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稱,其中“七角”指的是縣角、行宮角、崔角、丁角、吳勝角、都宅角、府角等街道拐彎處,多以靠近較大的府衙宅院而取名?!鞍讼铩眲t包括雙龍巷、賢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和第四巷③。另外,珠璣巷以尋親文化和家文化而為人熟知?!捌呤睂嶋H上是一個概數,代表開封城內眾多的胡同。這些胡同各具特色,包括以家族命名、以生產作坊命名、以吉祥仁愛命名、以堂廟命名、以官衙命名、反映時代的命名等,此外還有以序號命名的胡同。比如油坊胡同,因民國時期街南口有山西人在此開油坊,故稱油坊胡同;太白胡同,因清代巡撫在街口建“太白廟”而得名;裴場公胡同因明代在該街建皮場公廟,之后諧音將“皮”字訛為“裴”,自清光緒年間稱“裴場公胡同”并且沿用至今。
(二)建筑風格與空間布局
開封胡同的建筑風格獨特,作為歷史悠久的中原名城,開封胡同在風格上具有典型的中原特色,一些胡同建筑采用了傳統的四合院結構,展現出中原人民對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精神追求。同時,宅門裝飾構件上也常常雕刻或描繪上吉瑞花草、祥禽瑞獸等圖案,展現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尚,也是人文情懷的現實表達。
在空間布局上,開封胡同呈現出緊湊有序的特點。當前開封城市空間結構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至北宋時期的城市規劃布局,隨后經過明、清、民國時期的建設活動與變遷得以保留至今,北宋東京的里城布局為現代開封城市格局奠定了基礎④。在開封城的核心區域,一個以三條縱向主干道與三條橫向主干道為骨架的路網系統清晰可見,這些主干道主要承擔著城市交通運輸的職能。圍繞這一骨架,胡同與小巷交織密布,進一步細化了城市的空間劃分。這些胡同與小巷的布局呈現出東西向與南北向的走向特征,分布密集而有序,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交通體系。開封城內的胡同主要分布在老城區,以順河回族區、鼓樓區、龍亭區和禹王臺區四個轄區為主,從分布數量上來看,從多到少依次為鼓樓區25條、順河回族區20條、龍亭區17條、禹王臺區7條⑤,這些胡同歷史悠久,使得開封城區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大規模的胡同建筑群落,是開封胡同文化的有力物質載體,也是后人的重要精神文化財富。
二、胡同文化與視覺傳播的動態耦合
貢布里希指出,視覺思維是包含認知、理解和推理的復雜心理過程,超越了簡單的視覺接收⑥。胡同文化與視覺傳播的動態耦合,深刻揭示了文化與媒介間錯綜復雜而又相輔相成的互動關系。而視覺傳播如同一座橋梁,不僅聯結胡同文化的歷史與當下,更推動了其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
(一)場景媒介與視覺符號:胡同文化的視覺屬性
胡同不僅作為物理空間存在,更是一種充滿文化意蘊的場景媒介,其獨特的視覺符號構成了胡同文化的鮮明特色。借鑒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理論,我們可以理解胡同空間如何通過視覺元素的排列組合,激發觀者的認知與情感共鳴。胡同中的每一磚一瓦、每一扇雕花木門、每一塊青石板路,都是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信息的視覺符號,它們以直觀而生動的方式,講述著胡同的故事,傳遞著胡同文化的深層意蘊。
1.空間—文化:生活場景的媒介化存在
建筑自身所構筑的環境涵蓋了有形的“實體空間”(自然環境、建筑群體)和無形的“文化空間”(集體記憶、文化習俗、節慶儀式、匠作技藝等)的內容⑦,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及其建筑的民族性,折射出一個民族的興衰。
對于歷史名城開封而言,其物質層面的建筑空間是民族特性、社會結構與深層文化內涵等非物質、隱性維度的具象體現。這些隱性要素構成了建筑空間組織形態的深層邏輯,即表現為“建筑的文化表述功能”與“文化在建筑中的空間表達”。具體而言,這一過程體現在外來人口與本地居民、遷入漢族群體與本土少數民族群體之間,在民俗習慣、文化觀念上的相互作用與異質融合,這不僅促進了文化的交流,也深刻地重塑了開封胡同的空間布局與社會結構秩序。
開封胡同作為生活場景的媒介化存在,構建并塑造著當地居民的空間敘事方式和社會交往模式。作為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胡同向我們生動呈現了一幅多彩的生活圖景,茶館、小吃攤、小作坊等充滿人文氣息的生活場景在胡同所構筑起的現實空間中交匯,展現出胡同文化的非凡活力。開封胡同通過四合院式的傳統設計,能夠營造出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便于家族成員活動,同時鄰里間的溝通也并不困難,居民們的日常對話、街坊鄰居的閑聊以及重大節慶活動的儀式等都促進了信息流通、情感共鳴、文化傳承以及集體記憶的書寫。
2.符號—意義:胡同視覺的符號學解析
符號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科,它研究符號的本質、特征、形式以及它們在人類思維和文化中的功能和影響,在語言學、哲學、心理學、美學、文化研究等學科中都有符號學的研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語言是一種表達思想的符號體系。語言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用于傳達思想和概念。皮爾斯則構建了更綜合的符號學框架,認為符號由對象、符號本身及解釋項三部分組成,并劃分出符號語法、批評邏輯和一般修辭三個研究領域⑧。
符號是意義的載體,開封胡同是城市空間中的獨特視覺符號,其中的青磚灰瓦、百年古樹、斑駁門窗、交織巷道共同構成了胡同文化的視覺符號體系,也展現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通過比較一些胡同的名稱會發現,這些名字往往承載著一段時期的歷史,比如雙龍巷,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兩位皇帝在此居住過而得名,因此胡同的名稱不僅是一個現實空間的代號,更是連接古今的橋梁。
(二)視覺敘事與元素運用:胡同文化的視覺傳承
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美學理論的代表人物,提出了視覺思維理論,為視覺藝術和文化傳播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阿恩海姆認為,視覺不僅僅是一種感官體驗,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他強調,視知覺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涉及抽象、分析、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在觀看過程中,大腦積極參與,形成對事物的意義和判斷。這一理論為理解視覺傳播媒介在胡同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1.視覺傳播媒介在胡同文化傳播中的應用
視覺傳播媒介在開封胡同文化的傳播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攝影作為傳統的視覺傳播媒介,可以通過照片的形式直觀展現當時的胡同文化,從青磚灰瓦到門樓門墩,從老街坊到四合院,從四方小桌到古色小巷,承載著舊時記憶和淳樸民俗風情。新媒體技術比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也在不斷拓寬胡同文化的傳播范圍,通過VR技術,觀眾能夠沉浸式的體驗胡同的獨特空間結構與建筑風貌;而AR技術則可以將虛擬信息疊加在現實世界,使用戶的胡同文化體驗更加豐富。
一些精美的視頻可以為受眾帶來極致的視覺體驗和感受,觸發受眾的情感共鳴,這些視頻直接訴諸人類最為直觀的信息接收器官——眼睛,作為個體感知外界信息的首要門戶,它不僅傳遞信息,更刺激大腦,激發受眾主動了解胡同文化。同時,通過對目標受眾視覺偏好的深度剖析與及時反饋,視頻傳播者能夠精準把握受眾的審美取向與觀看習慣,據此不斷優化視覺傳播媒介的內容與形式,構建起一個動態、交互的反饋機制。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視覺傳播媒介自身的迭代升級,還顯著增強了傳播效能,從而實現視覺傳播效果的優化。
2.胡同文化價值傳承與城市風貌展現
視覺敘事在胡同故事的文化價值傳承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借助攝影、攝像、繪畫、視頻等諸多視覺媒介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故事,映射著歷史底蘊。在城市景觀設計中巧妙利用色彩、形態、材質等視覺元素,可充分展現城市文化特色和歷史底蘊,以創新手法彰顯城市獨特風貌。通過視覺元素運用可使城市文化內涵和價值觀借助象征和隱喻等手法傳遞。借助象征性雕塑、圖案及色彩設計可彰顯城市精神與理念,視覺元素不僅裝點景觀,更能激起共鳴與深思,讓人們在欣賞美景之余深切感受城市文化的獨特魅力⑨。
首先,胡同的整體色彩選擇了低飽和度的灰、白、紅作為顏色基調,大面積使用灰色作為胡同墻面和地面的主要顏色,不同于宮殿建筑,偏冷色調能夠營造出一種平靜安寧的氛圍,展現了民間建筑的樸實無華,身處其中會不由自主地慢下來,緩緩感受其間的歷史厚重感。其次,在灰色基調之下,胡同會有自然色彩的點綴。翠綠的樹木和綠植、鮮艷多彩的花朵為穩重、端莊的胡同建筑平添了一份生機與活力,也使得建筑不再沉悶,更加富有生活氣息。最后,胡同中的建筑常有木雕、石雕等精美的雕刻裝飾,開封雕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明清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些雕刻歷史悠久,不但美化了胡同外觀,也反映了開封胡同的百年變遷。
胡同建筑斑駁的灰墻、古樸的門窗都是歷史的痕跡,也是文化的沉淀,這些視覺元素是胡同變遷的見證者,也是開封城市文化的反映者。通過視覺元素的組合,可以深入挖掘胡同文化的精神內涵。不同于南方胡同的煙雨迷蒙,開封胡同更加莊重古樸、樸實低調,人文氣息濃厚,胡同中居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鄰里相處、民俗活動傳遞著和諧友好、互助包容的氛圍,成為傳承市井文化和民俗風情的載體。
(三)視覺體驗與互動傳播:胡同文化的視覺參與
視覺是人類最重要的感知方式,阿恩海姆強調視覺思維的重要性,通過視覺思維,人們能夠更直觀地捕捉事物的本質特征。知覺與情感的交融構成藝術,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觀者需要運用知覺動力理論來解讀作品中的視覺元素和情感表達⑩。同時,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強調身體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他主張,身體并非處于被動接收信息的狀態,而是不斷與外界進行持續性互動。視覺經驗,作為知覺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們的身體動作、感知方式以及所處的具體環境緊密相連。所以,受眾在胡同文化體驗中的視覺參與和感知過程是感受胡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1.數字化技術下的胡同視覺體驗創新
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理論為我們理解身體與外界的互動關系提供了新視角,身體作為感知世界的工具而存在。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胡同文化的視覺體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創新,視覺內容更豐富多樣。通過三維建模技術,我們可以將胡同中的建筑景觀進行數字化重建,構成一個虛擬的胡同時空。結合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及數字孿生技術,我們更能打造出胡同元宇宙,為用戶呈現一個與現實世界高度相似的虛擬環境,并通過觸摸屏、語音識別等交互手段,使用戶能夠主動參與到視覺內容的創作與展示之中,極大地增強了參與感與沉浸感,為用戶帶來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在此基礎上,胡同元宇宙可以運用大數據技術對用戶喜好、行為、內容生成等數據進行實時深度分析,實時調整視覺體驗效果。
阿恩海姆的視覺理論強調視覺感知與情感體驗的緊密聯系。數字傳感技術能夠對前來參觀胡同的游客實時定位,游客進入特定區域便會觸發相應講解,講述胡同背后的歷史故事,激發受眾對胡同文化的情感認同,這種情感共鳴不僅能夠增強受眾對胡同文化的記憶和印象,還能夠促進胡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2.社交媒體助力下構筑胡同視覺網絡
社交媒體構筑胡同視覺網絡的過程也是一個信息傳播與形象建構的復雜互動過程?!懊浇榧葱畔ⅰ保缃幻襟w作為信息傳播的平臺,其本身也在塑造著胡同的視覺形象和文化意義。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用戶生成內容(UGC)為胡同的視覺呈現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素材。大量涌現的UGC內容記錄了胡同的日常生活場景,彰顯了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的力量,用戶通過分享、評論、轉發等行為,積極參與胡同形象的構建與傳播,反映胡同的不同時期歷史變遷,形成了獨特的胡同視覺敘事。另一方面,社交媒體裂變式、高速率的信息傳播特性使得胡同的視覺形象能夠跨越地理界限,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通過社交網絡的強關系鏈接,社交媒體的分享式傳播,胡同的視覺形象能夠打破時空限制,進入更加廣闊的網絡空間。同時,社交媒體在胡同視覺網絡構筑過程中還發揮著引導輿論、塑造形象的作用。社交媒體上精心策劃的營銷活動,不僅可以引導公眾對胡同視覺形象形成積極的認知和評價,也可以提升胡同文化價值和旅游吸引力。民間議題和官方議題相互構建,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多元的話語空間。民間聲音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自由表達,展現胡同文化的生命力;而官方則通過社交媒體積極回應,利用權威資源推動胡同文化的保護與發展,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胡同文化生態。
三、數字化與視頻化并驅:開封胡同文化的視覺傳播路徑探索
在數字時代浪潮的席卷下,隨著新質互聯網的發展和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著文化傳播的格局。開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胡同文化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有效傳播開封胡同文化,成為當前亟須探索的課題。因此,可以從媒體內容的數字化與視頻化創新雙重視角出發,深入剖析并構建開封胡同文化的視覺傳播新路徑。
(一)數字化創新:胡同文化的數字重生
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傳統媒體內容的轉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機。開封胡同文化傳播應緊抓這一時代機遇,進行數智化轉型傳播。通過全面測繪和記錄胡同的歷史建筑、文化遺跡與民俗風情,建立詳盡的數字檔案,不僅能夠有效保護胡同文化的原真性,更為后續的數字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素材基礎。同時,開發集展示、互動、體驗于一體的胡同文化數字平臺,讓受眾能夠跨越時空限制,通過電腦或手機輕松深入了解胡同文化的精髓。
此外,媒體內容的數字化創新意味著將傳統的書籍、雜志等傳統媒體傳達的文字信息轉化為數字形式,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智媒技術通過互聯網構建起數字化、多維度、立體式的胡同文化傳播網絡。這一過程不僅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還為后續的多媒體內容創作與分發奠定了基礎。數字化后的胡同文化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媒體平臺,跨越時空限制,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群體。
(二)視頻化創新:胡同文化的生動展現
視頻,作為一種直觀且生動的傳播形式,在胡同文化的傳播中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根據CNNIC發布的第5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占網民整體的95.5%。正如學者王曉紅所言,網絡視頻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話語”。相較于傳統干枯死板的文字或圖片,當下流行的短視頻內容形式能貼合用戶碎片化、豎屏化的閱讀習慣,也就更能夠引發裂變傳播效應11。因此對于傳統媒體而言,在移動互聯時代下思考如何生產視頻化內容是關鍵。
隨著高清拍攝設備、視頻編輯軟件以及網絡傳輸技術的不斷革新,視頻內容的制作與傳播變得愈發便捷高效。短視頻平臺的崛起、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媒介終端的革新,都為胡同文化拓展了生存空間。官方應積極推動以開封胡同文化為主題的短視頻創作,通過視覺化的方式,將胡同的歷史沿革、建筑風貌、民俗風情以及居民生活等各個方面生動呈現給觀眾。同時也可以采用直播形式,將場地選在雙龍巷等具有人文故事挖掘點的場景進行直播,打破物理空間上的局限性。此外,可以借鑒北京胡同影視作品的成功經驗如《情滿四合院》《芝麻胡同》等來拍攝影視作品,展現胡同文化的深厚底蘊。利用短視頻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可以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關注。
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2開封胡同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應該被大力弘揚。搭載新質互聯網之東風,促進古城胡同文化的數字化、智能化、視頻化創新,既是順應時代要求,又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舉措。
四、結語
阿恩海姆的視覺理論強調視覺在認知活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強調視覺感知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開封胡同文化的全新視角和策略。胡同作為開封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獨特的建筑風貌、空間布局、色彩搭配等視覺元素,不僅構成了胡同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更是胡同文化內涵與精神的直觀體現。通過深入地挖掘和解讀胡同文化中的視覺符號與象征意義,我們能夠更加注重胡同文化傳播中的整體性的視覺呈現和動態性視覺體驗,通過視覺元素的運用和創新,展現開封胡同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價值,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年度項目“融媒體背景下古城胡同文化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22BXW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田皓文.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形式美學研究[D].陜西理工大學,2024.
②左犀.北京胡同之“根”究竟在哪兒[J].北京觀察,2011,(06):58-61.
③吳朋飛.論城市現代化背景下古都地名生存困境與對策[J].中國名城,2011,(09):38-42.
④張怡斐.空間媒介視野下開封胡同的傳播功能研究[D].河南大學,2020.
⑤陳萌莉.開封胡同文化傳播研究[D].鄭州大學,2017.
⑥(英)岡布里奇(Gombrich,E.H.)著;林夕等譯. 藝術與錯覺 圖畫再現的心理學研究[M]. 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87:11.
⑦常青.傳統與創造——反思歷史建成環境再生的理念與途徑[J].世界建筑,2022,(10):6-17+4.
⑧吳欣玥.海報設計中的符號美學研究[J].中國包裝,2024,44(11):139-142.
⑨高敬祎.視覺元素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城市建筑空間,2024,31(S1):28-29.
⑩Verstegen,Ian.Arnheim,Gestalt and Art:A Psychological Theory[M].Springer.2005.
11景燕.“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內容生產與發展反思[D].西南大學,2023.
12新華網.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3-10/08/c_1129904890.htm
作者簡介:董世斌,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蘇梓濛(通訊作者),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徐"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