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安東尼奧·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揭示了文化符號塑造社會認同的關鍵機制,特別是在全球化語境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這種權力關系的視覺化實踐。《哪吒》系列電影以傳統神話題材的現代轉換完成了符號化重構,以顛覆性角色設計重構經典形象,在敘事策略層面融合當代價值取向,傳統的中華文化符號被賦予了新生機。這種多模態跨文化符碼轉換機制也在逐漸消弭語境差異,數字化傳播矩陣突破了地域限制,實現了傳統文化價值的當代轉化與全球化傳播效能,這種符號再生產的過程恰是文化領導權運作的生動注腳。
【關鍵詞】哪吒" 葛蘭西" 文化領導權" 符號化" 文化輸出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學界對文化的認識出現了由“文化符號論”向“文化實力論”的轉型[1],特別是阿爾都塞承接葛蘭西的政治哲學思想,將文化霸權向符號和話語理論推得更遠。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為我們理解文化符號的構建與傳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框架,他把無產階級的道德和知識作為領導權的核心,認為文化領導權是奪取政權和執行政權的前提[2],文化統治的實現本質上是意識形態的非強制性滲透過程,其核心機制體現為文化符號的符號化運作。這種符號體系不僅承擔著意識形態具象化的表征功能,更構成了意義再生產的關鍵傳播介質。在文化領導權的理論范式下,符號建構呈現為多主體參與的動態博弈過程,既包含統治集團的文化編碼策略,也涉及被統治群體的符號協商機制,最終通過符號互動形成意識形態共識。這種理論框架對當代神話改編電影研究具有特殊解釋效力。
以“哪吒”系列電影為例(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2025年《哪吒之魔童鬧?!罚?,其神話原型重塑工程展現出典型的意識形態再生產特征。影片通過創造性轉化策略,將傳統敘事中的叛逆性主體重構為現代性英雄符碼,這種從“反抗者”到“拯救者”的符號轉譯,既完成了文化記憶的當代激活,更印證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中關于主體性建構與價值范式轉型的核心命題。這種文化實踐本質上構成了意識形態傳播的具象化場域,其中符號生產者的文化編碼能力與接受者的解碼習慣形成辯證統一,共同實現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再生產。
一、神話敘事的范式轉換與文化再生產
全球化浪潮沖擊下,傳統文化元素的當代轉化成為關鍵命題。作為文明基因庫的重要構成,上古神話傳說既承載著集體記憶,更具備文明傳遞的介質功能。動畫電影《哪吒》系列實現了傳統文化元素的當代轉化與重構,同步完成深層文明密碼的隱性輸送,為文化基因的現代傳承開辟創新路徑。
(一)敘事解構:文化符號的當代轉譯
數字媒介構建的表意空間里,文明內核借助符號轉化機制獲得視覺具象化呈現。影像文本通過重構能指體系,將抽象文明內核物化為可觸知的文化符號,觀眾在跨媒介交互中經歷從符號接觸到意義領悟的認知躍遷。這種認知躍遷的完成度,取決于符號系統的易辨識特征,而想要讓電影內的文化符號易于識別,則需要在足夠還原的基礎上突出特點[3]。
《哪吒》系列電影采用雙重編碼策略完成神話符號的現代轉譯。視覺層面遵循傳統符號規制(乾坤圈、混天綾等典型器物),意義層面注入現代精神內核(個體意識覺醒、反叛基因覺醒)。這種傳承式創新既喚醒觀眾的文化記憶模板,又借助差異性能指(哥特式煙熏眼妝、嘻哈風格肢體語言)建立新型認知坐標。影片通過場景符號(陳塘關立體建模)、行為符號(踢毽子動作捕捉)、形象符號(三頭六臂粒子特效)的三維滲透,將“覺醒-抗爭-蛻變”的價值鏈條植入觀眾認知域,達成意識形態的軟性傳播。傳統基因的復現與創新元素的凸顯形成辯證關系,既激活集體無意識的文化認同,又構建符號系統的陌生化審美。
依據皮爾斯符號三元論,《哪吒》系列電影的符號體系呈現三分結構:規約符號(道家陰陽紋樣)、指示符號(火尖槍與父權象征)、像似符號(動態表情捕捉數據)三種類型[4]。像似符號憑借知覺同構優勢,在認知效率層面形成主導力量。主角哪吒的視覺呈現(怒目圓睜的面部特寫、騰云駕霧的流體力學模擬)觸發觀眾鏡像神經元系統的具身反應,瞬間完成情感共振與文化認同的神經建構。這種具身認知機制不僅增強視聽震撼,更在現象學維度實現傳統價值的隱性傳播,觀眾在沉浸式觀影中,無意識完成文化符號的認知積累。
(二)符號政治:文化領導權的視覺建構
視覺文化是以視覺為主因的當代文化,它開啟了一個世界圖像時代,其典型癥候是世界被把握為圖像,并逐步趨向于奇觀的社會[5],而視覺建構是視覺文化的功能性表述,它包含了社會領域的視覺建構和視覺領域的社會建構[6]。《哪吒》系列電影的視覺性建構機制,通過符碼能指的重組策略,實現了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具象化演繹。影片通過對傳統符號的重新詮釋與創新性運用,將文化符號轉化為意識形態的“超真實擬像”,從而在觀眾中構建了一種新的文化認同和價值取向。哪吒的煙熏妝造型與插兜體態副語言作為亞文化符碼的具象化呈現,既構成了對儒家克己復禮傳統的符號學解構,又通過青年亞文化的美學轉譯完成抵抗性認同的視覺生產。這些符號化的形象特征,傳遞了個性化、自由化以及反叛權威的文化價值觀,與當代青年群體追求自我表達、反抗規訓的心理需求形成了深度共鳴。這種視覺符號的建構,不僅塑造了一個具有時代特征的叛逆英雄形象,也在看似反叛的視覺表征中悄然植入主流價值范式。
同時,每一個凝縮符號在整個符號體系中都是一個獨特的因子,它們在社會生活領域中既塑造政治,又被政治所塑造[7],《哪吒》系列影片對傳統道具的重新詮釋進一步強化了符號政治的實踐。這種文化符號的現代化轉譯工程,本質上是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在符號場域的動態博弈產物,對傳統符號的現代化改造,既保留了傳統文化的基因,又注入了符合當代價值觀的新內涵,從而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有機融合。乾坤圈的物理禁錮轉化為精神自由的辯證法象征,風火輪的速度能指被重賦為現代性進取精神的視覺轉喻,它們不僅是哪吒戰斗能力的象征,更成為其勇敢無畏、追求自由的精神符號。而山河社稷圖的數字具象化呈現,通過超真實視覺體驗激活文化記憶的集體無意識;哪吒丸子頭發髻的幾何解構與重組,構成傳統與現代二元對立的視覺辯證法。這種符號轉譯工程在保持文化基因連續性的同時,通過視覺現代性的注入,完成民族文化認同的再生產。當傳統紋樣與賽博格美學在銀幕上形成視覺間性時,文化領導權已通過眼睛的政治學實現了對觀眾認知圖式的隱性規訓。
(三)價值重估:神話敘事的意識形態功能
《哪吒》系列電影的神話敘事工程,實質上是傳統文化的價值重塑。影片通過主體性敘事策略,將普羅米修斯式的“叛逆英雄”符碼植入神話原型,塑造的哪吒這一叛逆英雄的形象,形成了對傳統宗法價值的符號學顛覆,傳達了一種反傳統、反權威的文化立場和價值觀。影片對“靈珠”與“魔丸”二元對立的解構不僅挑戰了傳統社會的權力結構和價值體系,也為當代社會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強化了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和尊重。影片中的哪吒雖然被視為“魔童”,但他努力、奮斗“逆天改命”的敘事母題,實現了從宿命論空間到可能性空間的價值論轉換,從而完成了對啟蒙現代性個體價值范式的意識形態銘寫。
在新時代的政治語境與文化邏輯下,《哪吒》系列電影力圖從新生代年輕人所樂見的個體話語與自我表達出發,抵達符合主流意識形態所需要的家國認同及集體話語[8]?!赌倪浮酚捌囊庾R形態敘事體現在能指層面對抗性姿態(煙熏妝、反叛體態)的展演,與所指層面家國同構(陳塘關保衛戰)的價值錨定形成的闡釋張力。這種雙重編碼策略既滿足后現代語境下的個體化敘事訴求,又通過中國式新英雄主義的符號生產維系集體記憶的連續性,它鼓勵人們追求個性、自由、反叛權威,同時也倡導了勇敢無畏、追求正義、注重集體的家國情懷。影片意識形態的運作智慧在于,它將尼采式“超人哲學”轉譯為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倫理,在抵抗性能指與規訓性所指的辯證運動中,實現文化領導權的主流再生產。
二、文化領導權的符號化實踐
符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人類深入探索文化的重要工具[9]。文化包含內隱與外顯兩種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共同構建起宏大體系,內隱層面凝結著群體創造進程中累積的思維觀念與價值取向,形成文明的精神根基;外顯層面則呈現具象化的個體實踐與社會表征,以物質形態彰顯文明的多元特質。這種符號化屬性深刻烙印在文化演變的全過程,符號系統既構成文化表達的介質,又成為代際傳播的紐帶。特定編碼規則將文明精髓轉化為可識別的信號集群,解碼機制則使文明基因突破時空限制,持續參與社會形態的建構與重塑。而文化領導權的符號構建作為文化戰略的核心環節,通過符號的創造、傳播與接受,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文化認同、價值觀念乃至生活方式?!赌倪浮废盗须娪暗奈幕瘜嵺`,實則是葛蘭西“陣地戰”的當代影像演繹,運用視覺修辭的轉喻機制,將新神話主義編碼為多模態話語。
(一)符號編碼:文化霸權的視覺修辭
哪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型意象,其形象嬗變隱含著深層的文化政治邏輯?!赌倪浮废盗须娪巴黄平浀鋽⑹驴蚣?,采用后現代解構策略對文化母體進行符號重構。影片通過“祛魅-賦魅”的敘事機制,將傳統英雄少年改塑為兼具叛逆精神與救贖意識的“魔童”形象,這種對經典角色的顛覆性再造,不僅消解了傳統文本中善惡二元對立的固化認知,更通過外顯的視覺反差建構起多維度的文化表征空間。同時,影片的敘事張力在鏡像式雙生結構中得以強化。影片對哪吒與敖丙這對傳統對抗性角色進行辯證重構,塑造出既對立又共生的動態關系網絡。紅藍互補色相的視覺編碼不僅遵循色彩心理學原理,更通過色譜的對抗性隱喻構建起深層符號系統。這種火元素與冰元素的碰撞、能量守恒與熵增辯證的雙生結構的互文性設計,在解構經典敘事模式的同時,形成了具有現代性的哲學思辨場域。
在文化符碼的轉譯層面,影片構建了獨特的東方美學范式,場景構建采用散點透視法的視覺轉譯機制,將《山河社稷圖》的二維平面藝術升維為動態影像空間,通過多維度視點的自由切換,實現傳統山水意境與現代視覺經驗的審美縫合,表現了壯闊雄偉的意境之美[10]。這些傳統元素并沒有被簡單地復制和粘貼,而是經過了現代審美和技術的重新演繹,特別是哪吒的“丑萌”角色形態是解構主義設計理念的具象化呈現,傳統服飾元素的符號化保留與夸張變形的現代審美策略形成對話,這種跨時空的視覺編碼既維系了文化記憶的連續性,又完成了傳統意象的當代性轉譯。
(二)認同建構:文化符號的接受機制
認同是弗洛伊德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中的概念,可以使個體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在人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而自我認同的首要意義就在于自我接受、自我肯定[11]。《哪吒》系列電影的文化符號接受機制呈現復雜多維的心理圖景,該機制既涵蓋敘事文本的理解內化,更延伸至符號體系的深層認知與價值認同。受眾的觀影行為構成了符號接觸的初始場域,視覺聽覺符號交織呈現,影像文本直接觸發受眾的感官體驗。當《哪吒》電影的敘事展開時,符號承載的文化意涵與情感維度漸次顯露,推動觀眾完成符號解碼與意義建構。受眾在認知基礎上展開符號闡釋與價值判斷,個人文化積淀、審美傾向構成了主觀制約,電影敘事策略與情感動員形成一種客觀引導。在受眾意識的闡釋與判斷過程中,符號認同機制與情感聯結逐步確立,傳統文化精髓的現代轉化構成認同建構的核心支撐,現代受眾心理訴求的適配性詮釋形成關鍵推動力。
《哪吒》系列電影深度開掘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將經典神話形象同現代審美范式及價值取向相融合,建構新型敘事維度與情感交互場域。電影的創造性改編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生機,觀影實踐中受眾能體悟文化基因的現代價值,集體無意識與個體主體性的耦合效應驅動認同建構機制。特別是哪吒與敖丙、魔性與神性、宿命與自由的鏡像式雙生結構的辯證設計,在拉康式主體間性框架中建立了觀眾自我投射機制?!澳睌⑹峦黄屏藗鹘y善惡二元論,通過角色成長軌跡揭示了人性復雜光譜,善惡博弈與意識覺醒的戲劇張力直擊了觀眾深層情感。這種形象重構策略有效地激活了受眾的情感共振,觀影過程中的強烈共情與價值認同由此生成。
(三)權力協商:文本敘事的意識形態博弈
《哪吒》系列電影的敘事場域實質上是意識形態再生產的競技場,其通過多維度權力關系再呈現,構建了一個充滿張力與沖突的敘事空間,其中蘊含著對權力、身份、命運等多重議題的深刻探討,創造性地將傳統神話場域解構為三重權力裝置,作為超驗統治秩序的天庭象征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龍宮則化身海洋文明的物質性權力載體,而陳塘關則作為農耕文明的微型社會模型。
這種權力網絡的動態博弈在人物關系矩陣中具象化呈現。哪吒作為靈珠轉世的閾限性存在,其身體政治學意義在于打破神權(超驗秩序)與俗權(世俗權力)的固化邊界。影片通過海洋霸權(龍宮)與陸權(陳塘關)的地緣政治符號學編碼,將傳統神話敘事升維為文明形態的空間政治隱喻。同時,父權制意識形態的祛魅過程也構成了敘事的核心批判維度。李靖所代表的宗法權威體系,通過規訓裝置(乾坤圈)與懲罰機制(天劫咒)實施主體性管控,這種控制模式與阿爾都塞“召喚”理論形成互文。而哪吒神話原型包含的個體與父權之間的倫理悲劇,轉化為“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一個西方式的主體性問題[12],本質上是通過拒絕象征界的符號化規約,完成從“被建構主體”向“自為主體”的范式轉換。電影中的哪吒形象是一個典型的權力協商與意識形態博弈的產物,他既是神權的象征,又是個體覺醒的代表;他既是反抗者,又是新秩序的潛在構建者。這種復雜而多元的身份設定,使得哪吒的形象充滿了張力與深度,也使得電影在敘事上具有了更加豐富的層次與內涵。
三、數字時代文化領導權重塑
全球化場域內,文化傳播轉化為“解域化-再轄域化”動態過程,本質上是文化資本在全球權力網絡中的符號流通與價值重構,這個過程既包含文化交流融合,更暗藏復雜的文化政治關系。采用跨文化編碼策略、平衡全球本土化矛盾、發揮數字傳播特性,能夠促進全球文化交融與多樣性發展。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文化領導權博弈,在影片傳播鏈中顯現為微觀權力斗爭,平臺算法推薦機制形成新型文化霸權,借助用戶畫像與流量分配實施隱性符號控制。全球傳播進程需要重視文化權力的空間重組與流動演變,確保文化生產資料的政治關系走向平等、公正、可持續。
(一)跨文化編碼:文化輸出的符號策略
根據斯圖亞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意義生產依靠于詮釋的實踐,而詮釋又靠我們積極使用符碼—編碼,將事物編入符碼—以及靠另一端的人們對意義進行翻譯或解碼來維持[13]。全球傳播語境下,跨文化編碼成為文化輸出的核心手段,指將特定文化元素轉化為他者文化可理解的符號形式,這個過程超越語言轉換,涵蓋文化符號、價值觀念、習俗傳統的多維轉譯。
文化符號構成跨文化編碼的中樞,每個文明都具備獨特的符號體系,承載著文化精髓與價值內核。全球傳播實踐中,符號的轉換再造是文化輸出的關鍵環節,價值觀的傳遞同樣構成編碼的重要使命,編碼成效直接影響文化輸出效果,包括傳播渠道選擇、針對性計劃制定、符號呈現方式優化。需要持續關注受眾反饋與接受度,動態調整傳播策略?!赌倪浮废盗须娪巴ㄟ^巧妙運用敘事手法和文化元素,成功地將中國文化的精髓傳遞給了全球觀眾,實現了文化的有效輸出,其借助現代動畫技術將青銅器紋飾、三星堆圖騰等元素轉化為可感知的數字化意象,在銀幕上搭建起一座連接歷史與未來的“文化橋梁”[14]。
(二)文化調適: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機制
跨文化傳播視域中,全球化與本土化構成辯證統一的雙向運動。技術革新與資本流動構建起文化傳播的超維網絡,推動異質文明的接觸對話與相互滲透;本土化依靠文化主體意識,通過對地方知識的系統維護實現認同再生產。二者張力關系揭示全球傳播的核心命題:如何在文化流動性與穩定性間建立動態平衡。
文化全球化進程顯現了顯著的雜糅特征,其通過信息技術產生時空壓縮效應,促使多元文化要素在虛實空間加速碰撞。本土化作為文化免疫機制,通過選擇性吸納與創造性轉化策略,有效維護了文化基因庫的多樣性。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為例,傳統節日儀式通過新媒體技術地再編碼,既延續了地方性知識體系,又構建起全球受眾可理解的符號系統。也正是這種本土化與全球化的巧妙結合,《哪吒》系列電影重構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母題,植入了“普世價值”敘事,采用國際化的視覺語法,完成了本土文化資本的全球兌換,電影不僅在中國國內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全球范圍內贏得了廣泛贊譽。
(三)數字傳播:文化權力的空間建構
數字技術的迭代演進催生了傳播范式的結構性轉型,數字傳播作為全球化語境下的主導性文化傳播形態,不僅重塑了文化信息的傳遞模式,更引發了文化權力場域的空間重組。以《哪吒》系列電影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品,依托社交媒體與視頻平臺形成的多模態傳播矩陣,憑借即時傳播、全域覆蓋與交互參與的技術優勢,實現了跨文化傳播效能的最大化,在突破本土市場閾限的同時,構建起全球受眾的文化認同網絡。
技術賦權機制瓦解了傳統媒體時代的文化霸權體系,促使文化傳播由中心化控制向分布式傳播轉型。既往以機構化媒體為核心的單向傳播格局中,文化權力呈現金字塔式層級結構,文化生產與傳播權集中于體制化主體。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重構了文化生產函數,社交媒介的低門檻特性使個體化創作者與亞文化群體獲得文化表達的符號資本,推動文化傳播向多主體參與的民主化范式演進。然而,這種技術民主化進程在消解傳統權力中心的同時,催生了基于數字生態的新型權力結構,在算法機制與注意力經濟共同作用下,網絡意見領袖與自媒體創作者通過符號資本積累,逐步形成具有文化主導力的新興權力極,構建起動態演化的文化權力網絡。
數字空間的這種文化權力分布呈現多中心網絡結構特征。傳統權力雖保持路徑依賴式的慣性影響,但其文化支配力已呈邊際遞減趨勢。依托數字平臺的虛擬空間生產機制,地域性文化社群與網絡亞文化群體通過數字界面實現文化資本的跨域流動,形成多元文化形態的共生系統。短視頻平臺的用戶生成內容與網絡文學社區的圈層化創作實踐,標志著微觀文化主體在數字場域中的權力建構能力。這種空間重構不僅打破了地理邊界對文化權力的限制,也為邊緣文化的崛起提供了可能性。在數字空間中,文化權力不再固定于某一地域或民族,而是隨著文化信息的傳播與互動而不斷流動與重構,促進了文化權力的流動性與變遷性,這種流動性使得文化權力呈現出動態化與網絡化的特征。
四、結語
完成歷史揚棄的新一代哪吒,在樹立了新的自身形象的同時,也開啟了更為廣闊的表意空間[15]?!赌倪浮废盗须娪皩鹘y符號進行當代解構與重構,有效完成了神話體系革新與意識形態建構。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揭示了文化符號的社會認同功能,影片借助符號化想象的策略性實踐,塑造出富有文化深度的銀幕形象,引導觀眾重構傳統認知體系,在保存符號系統基因庫的同時,注入現代價值取向的意識形態要素,建立起跨時代文化編碼范式?!赌倪浮废盗须娪暗倪@種文化再生產機制完成敘事母題的價值重構,其構建的符號價值傳播網絡,依托跨媒介敘事與全球化戰略,塑造出具備文化通約特質的話語系統。
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可借鑒《哪吒》系列電影建立的傳統符號現代化模型,通過構建多層次傳播架構與動態演化機制,在維系文化主體性基礎上推進傳統資源的創造性轉化。這種文化生產范式為破解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開辟實踐路徑,也為中華傳統文化參與全球對話開拓新的理論維度。
參考文獻:
[1]林瑋.文化符號與軟實力的關聯路徑:兼論“中國夢”的符號價值[J].文化軟實力,2017,2(01):36-43.
[2]孫晶.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2,(03):88-96.
[3]陳逸軒,秦宗財.青年文化認同生成機制研究——基于《黑神話:悟空》青年游戲玩家的扎根理論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4,(12):91-100.
[4]牛玉兵.法律符號化現象研究[J].法制與社會發展,2013,19(06):101-111.
[5]李文冰,趙舒悠.視覺轉向、時空重構與具身實踐:短視頻時代的媒介化生存[J].未來傳播,2023,30(01):2-9.
[6]周憲.視覺建構、視覺表征與視覺性——視覺文化三個核心概念的考察[J].文學評論,2017,(03):17-24.
[7]阿依古麗·阿布都熱西提,廖鵬.凝縮符號與政治建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承續中的政治符號[J].長沙大學學報,2024,38(03):1-8.
[8]張會蕓,李平.個體與家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認同敘事及其現實困境[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21,37(04):36-40.
[9]張桂榮.羅蘭·巴特符號學的文化意蘊[D].廣西師范大學,2010:17.
[10]司紀中.“中國動畫學派”的復興——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J].出版廣角,2019,(21):82-84.
[11]戎薈錦.中國動畫電影IP的價值生成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22:54.
[12]劉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鏡像結構與文化重構[J].電影藝術,2019,(05):46-49.
[13]伍海英.“編碼——解碼”理論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應用與發展[J].新聞愛好者,2010,(02):4-5.
[14]張伶聰,王奕懿.“哪吒”出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傳播的動畫電影進路[J/OL].中國編輯,1-11[2025-03-0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4795.G2.20250226.1445.
002.html.
[15]蘇毅.中國動畫電影的民族性特征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20.
作者簡介:楊穎,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楊子思,青海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4級哲學系碩士研究生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