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視新聞中配背景音樂的現象已越來越廣泛,有的用于新聞節目的開頭、結尾或者單元之間的區隔;有的用于具體的新聞播報之中。本文通過對電視新聞配背景音樂的現象進行分析后認為,背景音樂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既可以助力新聞報道的主題表達,又可以營造新聞報道的敘事意境,還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度。當然,背景音樂要與電視新聞的內容相吻合,不能喧賓奪主,干擾客觀信息的清晰傳達。只有合理并且規范地使用電視新聞的背景音樂,才能夠增強觀眾對新聞內容的記憶,使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達到最優化。
【關鍵詞】電視新聞" "背景音樂" "主題表達" "敘事意境" "感染力度
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既取決于內容的新聞價值、記者的報道角度,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背景音樂。在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的進程中,電視新聞的報道形態應該與時俱進地創新求變。筆者認為,要在保證新聞內容真實客觀、輿論導向正確的前提下不斷豐富電視新聞的傳播形態。而在電視新聞中配背景音樂,既可以為報道營造特定的情感氛圍,又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的心理變化,增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讓觀眾在接收新聞信息的同時對報道產生共鳴。深入探討電視新聞配背景音樂的傳播效果,不僅可以進一步認清音樂這個主觀性元素在客觀新聞報道中的獨特作用,還可以為電視新聞的報道創新開辟更廣闊的天地。
一、助力新聞報道的主題表達
電視媒體在傳播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基本信息時,會展現新聞背后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以拓展報道的深度與廣度,背景音樂可以通過特定氛圍的構建,使觀眾沉浸于內容豐富的新聞故事之中。電視新聞除了傳遞事實信息,還會給觀眾帶來各種情感,如喜悅、憤怒、悲傷、震驚等,背景音樂通過旋律、節奏及音調、音色等元素的有機組合,可以為電視新聞提供相匹配的情感指向。無論是新聞事件報道還是新聞人物報道,都有其獨特的主題,背景音樂作為聽覺符號,能夠形象化地助力新聞報道的主題表達。例如,在報道硬新聞時,記者會選擇莊重、嚴肅的旋律;在報道軟新聞時,記者會用自然、清新、柔和的旋律。通過背景音樂的巧妙運用,電視新聞主題的呈現就會更加鮮明,從而幫助觀眾能夠更快、更深、更好地掌握電視新聞所要傳播的核心信息。
電視新聞在報道各類成就時,通常會配上激昂、振奮人心的音樂;在報道自然災害和災難事故時,則一般會采用低沉、緩慢的音樂。類型和基調不同的音樂,有助于觀眾更好地理解不同題材的電視新聞主題。記者通過選用與新聞報道相關的背景音樂,可以有效引導觀眾從特定的角度理解新聞報道的內容,啟發觀眾的思考,從而增強電視新聞的影響力。
電視新聞中的背景音樂屬于藝術元素,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達報道者的思想意圖。但音樂屬于時間藝術,需要通過旋律和節奏來控制速度,在電視新聞中當作背景來應用,則可以為深化報道主題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電視新聞中背景音樂的作用,主要反映在激發觀眾聯想方面,它在服從報道內容的同時能夠烘托新聞主題,拉近傳者與受者之間情感上的距離。背景音樂與電視新聞畫面的結合,還可以使兩者形成時空互補,構建立體的視聽空間。[1]例如,許多電視臺在報道西藏建設成就的新聞中,背景音樂大多會采用《天路》悠揚高亢的曲調,讓觀眾充分感受西藏的遼闊和獨有的高原特征。在人物新聞報道中,電視記者會根據采訪對象的身份、經歷或報道主題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像在2021年6月29日央視的《新聞聯播》中,有一條29位黨員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被授予“七一勛章”的報道,當作曲家呂其明出現在畫面中時,背景音樂就是由他創作的交響樂《紅旗頌》。而在1987年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去世的電視新聞中,記者就以劇中的插曲《葬花吟》為背景音樂,傳達了對這位女演員香消玉殞表示哀悼的新聞主題。
電視新聞中的背景音樂,實際上屬于客觀新聞事實之外的主觀性傳播元素,有著很明顯的傾向性。音樂有不同的旋律、節奏與和聲,由這些不同音樂元素組成的背景音樂可以給觀眾帶來不同的聽覺感受。歡快的能讓人愉悅;舒緩的能讓人放松;莊嚴的能讓人肅穆;悲傷的會讓人哀愁。[2]電視新聞在表達不同主題時,可以配上不同的背景音樂。背景音樂根據報道主題的不同,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即轉場音樂、襯底音樂、強化氣氛音樂等。電視新聞在使用它們時,要努力做到音樂風格與報道主題的高度一致,利用音樂元素的藝術功能,升華報道主題。因為只有恰到好處地使用背景音樂,根據新聞報道的主題來精心選擇,在后期剪輯時突出指向的明確性、風格的協調性和銜接的契合性,才能夠為深化電視新聞的主題服務。
二、營造新聞報道的敘事意境
背景音樂能夠為電視新聞報道營造獨特的意境,旋律是背景音樂中最具表現力的元素。在電視新聞中,旋律的起伏和變化能夠直接影響觀眾的情緒,選擇與新聞內容相符的背景音樂,就可以有效營造新聞報道的敘事意境。關鍵是應該做好兩點:一是旋律要為新聞內容服務,圍繞新聞報道的時間、地點、事件、人物、原因、結果等要素把握好背景音樂的旋律變化;二是要考慮旋律與新聞內容的契合度,使背景音樂的旋律與新聞報道的內容相協調。如在報道喜慶的新聞時,旋律明快的背景音樂能夠營造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觀眾在獲取新聞信息的同時,感受到喜悅。在快節奏的新聞報道中,如突發事件的現場直播,背景音樂可以采用快速的節奏,營造出一種緊張而刺激的氛圍,這種節奏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新聞現場,與記者一同感受緊張的氣氛和緊迫的時間感。而在人物專訪或深度報道的電視新聞中,背景音樂則應該采用緩慢而平穩的節奏,這樣可以為新聞報道營造出一種安靜而平和的氛圍,讓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感受新聞背后的故事與情感。
除了旋律和節奏,音色的選擇也是營造敘事意境的關鍵。音色是音樂中表現聲音特性的元素。在電視新聞中,不同音色的背景音樂能夠催生出不同的敘事意境。例如,鋼琴、小提琴等樂器的音色,能夠營造出一種高雅、莊重的氛圍;吉他、電子琴等樂器的音色,則能夠營造出一種輕松、自然的氛圍。此外,不同音色的樂器組合還能夠產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將弦樂與管樂相結合,可以營造出一種宏大、磅礴的氛圍;將打擊樂與電子音樂相結合,可以營造出一種現代、時尚的氛圍。
和聲是音樂中表現多個聲音同時發聲的元素,和聲的運用同樣能夠增強電視新聞背景音樂的層次感與立體感。在電視新聞中,通過構建豐富多樣的和聲,能夠營造出更加復雜和細膩的敘事意境。如在報道各種不同的新聞事件時,可以采用多層次的和聲結構,以反映新聞事件的復雜性與多樣性。
在電視新聞中,背景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的敘事元素,能夠發揮其他聲音元素無法替代的作用。它既能夠增強新聞報道的情感色彩,還能夠引導觀眾的情緒,營造出獨特的敘事意境。這種意境的營造,可以讓觀眾在接收新聞信息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當然,背景音樂的運用既要謹慎又要得當,過度渲染或偏離內容的背景音樂可能會削弱新聞報道的客觀性與準確性。因此,在選擇和運用背景音樂時,我們需要充分考慮新聞內容的特性和觀眾的需求,確保背景音樂與新聞內容相得益彰,共同營造出最佳的敘事意境。
為電視新聞配上背景音樂,可以通過藝術手段為新聞報道增色,營造出獨特的敘事意境。電視新聞報道的敘事主要通過視覺傳播符號與聽覺傳播符號,后者既可以是采訪同期聲、解說,也可以是音樂。這可以改變電視新聞聽覺傳播符號單一的現象。如在一條關于茶葉的電視新聞中,當采茶的大全景畫面出現時,背景音樂是悠揚的竹笛吹奏聲;當各種景別的制茶畫面出現時,背景音樂是流暢的二胡演奏聲;當品茶畫面出現時,背景音樂則是清脆的古箏彈奏聲。根據不同場景運用不同樂器演奏的背景音樂,是電視新聞營造敘事意境的慣常做法,因為這能夠為觀眾提供一種身臨其境的切身感受。
“音樂在新聞中可以增強新聞的延展性。電視新聞的畫面是有限的,而音樂的運用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音樂的旋律會給觀眾內心留下印記。畫面結束后,音樂仍然可以給觀眾帶來想象的空間。”[3]電視新聞的敘事意境既需要畫面來營造,也需要聲音來表現。如有的電視新聞雖然通篇沒有畫外解說,只是以“畫面+配樂”的形式進行報道,但傳播效果反而更好。只有“聲畫合一”,才能推動電視新聞報道上升到一定高度的藝術境界,但這種藝術境界首先必須建立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之上,然后再由人聲、音響、音樂來共同營造豐富的意境,從而使“聲畫合一”的情景交融更加多元。
三、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度
從符號學理論的角度看,背景音樂作為一種非語言性的聽覺傳播符號,具有模糊性和多義性,能夠激發觀眾的想象力,使觀眾在觀看電視新聞時能夠產生更多的感悟;從受眾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背景音樂可以左右觀眾的心理狀態,激發觀眾對電視新聞產生更強的認同感。
電視新聞報道以內容為王,但如果報道方式豐富多彩,也可以增強傳播效果。簡言之,電視新聞也需要解決一個審美取向與審美表達的問題。電視新聞中的音樂通常有兩種:一是有聲源客觀音樂,也被稱為畫內音樂,即記者在拍攝時對客體發出音樂的動態記錄,它實際上屬于報道內容的組成部分;二是無聲源主觀音樂,也被稱為畫外音樂,是電視新聞報道在后期制作環節加上去的,通常被稱為背景音樂。在工程竣工、大橋通車、體育盛會、頒獎典禮等題材的新聞報道中,電視記者會在活動現場拍攝錄制到主辦方播放的一些音樂,但電視新聞在播出時,這些畫內音樂由于經過剪輯,往往是斷斷續續的;而在后期制作時配上的背景音樂,雖然屬于畫外音樂,但可以保持音樂旋律的相對完整。
電視新聞中的傾向性,有時也可能是情感傾向。在電視新聞中,配上精心選擇的背景音樂,能進一步增強新聞報道的感染力度,催化觀眾的情感反應,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是由于背景音樂在電視新聞報道中可以產生審美傳播效應。觀眾在收看電視新聞時,需要的是豐富的視聽傳播符號,他們既需要了解新聞信息,還可以通過音樂的旋律與節奏感受新聞現場的氛圍與情感色彩。當背景音樂與采訪同期聲、畫外解說和現場音響結合在一起時,能極大地豐富電視新聞的聽覺傳播符號,使觀眾在接收新聞信息的同時也能夠有美的感官享受。
現在,觀眾對電視新聞的審美要求越來越高。電視新聞能否吸引觀眾,既取決于內容,也離不開新穎的傳播形態。如果對其中的視聽傳播符號作一番藝術化的改進,那么傳播效果將會完全不同,而在電視新聞中添加背景音樂則會使報道變得更加精彩。[4]這是由于背景音樂能夠增強電視新聞聽覺傳播符號的審美感,觀眾能夠從中感受到新聞故事中情節的變化和細節的刻畫,讓電視新聞報道的“聲畫交融”更加具象化和立體化。總之,背景音樂作為電視新聞中的情感元素,與畫面、采訪同期聲和解說詞的相互配合,能夠共同強化電視新聞報道的信息傳達,使報道更加生動和立體。
背景音樂的傳播效果與字幕特技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在電視新聞中的使用既體現在技術層面,更體現在藝術層面。合適的背景音樂加在合適的地方,對電視新聞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5]音樂是感染力很強的藝術語言,無論是美妙的旋律和明快的節奏,還是多彩的音色與醇厚的和聲,融入到電視新聞中后,都能夠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觀眾審美需求的提高,背景音樂在電視新聞中的創新應用將會越來越受到業界與學界的廣泛關注,各種新技術已經紛紛介入其中。實時音樂創作與生成技術目前已比較流行,它是一種新興的音樂生成方式,通過利用計算機算法和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根據電視新聞內容的實時變化自動生成相應的背景音樂。這種技術能夠根據新聞中的內容和情感色彩自動生成與之相匹配的音樂,能夠使電視新聞報道更加生動。尤其是交互式音樂體驗以及跨媒體融合應用等創新路徑的不斷拓寬,為電視新聞帶來了更加真實且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樂,從而使電視新聞中背景音樂的應用場景變得多種多樣。無論是突發新聞、人物專訪、深度報道還是娛樂新聞報道,背景音樂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進一步強化了電視新聞的情感表達,營造出了獨特的敘事氛圍,使觀眾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
四、結語
電視新聞中的背景音樂雖然只是一種非語言傳播手段,但它的傳播效果卻是獨特的,其對新聞信息的傳遞、報道氛圍的營造、觀眾情感的引導,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豐富的實踐證明,在電視新聞中恰到好處地配上背景音樂,既可以增強新聞報道的情感表達,調控觀眾的情緒變化,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還可以為觀眾提供更加立體、豐富、多維的視聽體驗。當然,在電視新聞中配背景音樂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既是新聞節目制作藝術的體現,也是增強報道傳播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有可能會干擾電視新聞報道中客觀主體信息的傳播。只有嚴格規范新聞報道的專業性與藝術性,科學、合理地使用背景音樂,確保其只能服務于新聞內容而不能喧賓奪主,才能進一步優化電視新聞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侯相俊.淺談音樂在電視節目中的作用[J].青春歲月,2016,(21):56.
[2]葉紅.電視新聞配背景音樂的功能分析[J].新聞文化建設,2021,(19):124-125.
[3]張卓然.探究音樂在電視新聞中的運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9,(21):64-65.
[4]雷麗.背景音樂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重要作用[J].新聞戰線,2019,(02):102-103.
[5]李瑩瑩,胡茂華.淺談字幕、音樂音效在電視新聞節目中的作用[J].新聞世界,2019,(07):6-8.
作者簡介:曾文幸,紹興文理學院蔡元培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藝術學博士
編輯: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