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共情與響應:延安(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對國統區廣播研究

2025-06-01 00:00:00李時新黃薇
新聞論壇 2025年2期

【內容提要】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推出了針對國民黨統治區的廣播節目,包括邀請原國統區人士進行演講、播送脫離內戰的蔣軍軍官名單以及陣前勸降廣播等,國統區軍民收聽者眾多。本文試從共情傳播的視角研究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對國統區的廣播實踐,從特殊傳播者的敘事身份、廣播內容達成情緒認知、共情傳播的擴散循環和聽眾對抗性情緒產生等方面來闡述延安臺廣播促使國統區聽眾產生共情,形成情感共同體并作出行為選擇的作用機制,展現解放戰爭時期以國統區為對象的宣傳成果。

【關鍵詞】共情傳播" 廣播" 解放戰爭" 《對國民黨軍廣播》

一、問題緣起與研究回顧

1940年12月30日,解放區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播(1947年曾改名為陜北新華廣播電臺,后文均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指稱),中國共產黨的廣播事業就此開始,廣播對象主要是敵后根據地軍民。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主要廣播對象根據局勢轉變為國民黨統治區聽眾。[1]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在內戰爆發后,陸續推出了針對國統區的廣播內容,包括邀請國民黨軍起義軍官等原國統區人士發表廣播講演和播送脫離內戰的蔣軍軍官名單等,并于1947年9月5日正式開辦《對蔣軍廣播》節目(后改名為《對國民黨軍廣播》)。[2]這些內容從廣播者的身份經歷和情緒化輸出等方面與聽眾達成共情,在聽眾人際間的分享中完成共情的擴散和循環,逐漸攻破對象群體的心理防線從而達成宣傳目的。

“共情”概念源于心理學,其內涵為“個體基于對另一個人情緒狀態或狀況的理解所做出的情感反應,這種情感反應等同或類似于他人正在體驗的感受或可能體驗的感受”(Damon,Lerner,&Eisenberg,2006)。[3]共情傳播是注重受眾本位的傳播方式,在重視效果與影響的新聞與傳播實踐中由來已久。近年來“共情傳播”的研究興起,但學界對其概念仍沒有統一的定義。吳飛(2019)曾提出愛、溝通、對象和情境等共情傳播實踐路徑。[4]李玲(2019)認為傳播學中的“共情”是用于探討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新關系模式的方式。[5]劉海明、宋婷(2020)將共情傳播界定為個體在面對群體的情緒情景時參與信息接收、感染和表達以及傳遞分享的過程。[6]趙建國(2021)將“共情傳播”界定為“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遞、擴散過程”。[7]在本文中,“共情傳播”是指個體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共同或相似情緒、情感的形成過程和傳播過程。

目前對于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播事業的研究多從整體視角出發,以政治傳播的角度闡述廣播事業的戰時宣傳作用。比如馬增強(2009)重點論述了延安時期廣播事業的戰時宣傳成就和特點,闡明了黨的領導的重要作用。[8]周勇和李昊凱(2022)則將解放時期的廣播事業置于中國人民整體廣播事業中進行考察,認為新華廣播電臺是黨運用新興媒體掌握戰時輿論主動權的早期嘗試。[9]除此之外,各地方廣播電臺的誕生歷程及宣傳實踐也是學界研究的重點內容。鄭亞楠(2021)從哈爾濱人民廣播電臺的誕生、廣播人的職業精神以及廣播技術的發展等方面對東北解放戰爭中的人民廣播進行考察。[10]劉瑩(2015)分析了邯鄲新華廣播電臺立足本地、面向全國以及對外廣播的特色實踐。[11]綜上,有關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播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的歷史視角進行考察,且側重于從廣播事業建設論述傳播成就,受眾視角的效果研究較少。本文希望從受者的共情產生與響應的視角出發,深入論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對國統區廣播實踐中共情發揮作用的機制。

二、共情的基礎——敘事的社會身份

“身份僅存在于敘事之中”。[12]傳播中共情的激活與詢喚在于由外到內的產生與由內到外的表達,共情在傳播過程中能發揮個人的社會關系作用,從個體內部激活人的情感和行為,從個體外部喚醒人的社會屬性和身份。[13]延安廣播電臺在國統區廣播時,有選擇地邀請原國統區人士發表演講。這一特殊的演講者群體圍繞其身份展開個性化敘述,在廣播的過程中將個人經歷共情擴大到全體國統區軍民,在自我身份外化的過程中與收聽者形成身份認同和共鳴,消弭了部分可能存在的陣營敵對情緒。

原國民黨空軍上尉劉善本受邀在延安廣播電臺發表演講,他從國民黨空軍身份談到三民主義信徒身份,與國統區聽眾加深情感聯結,最終表明“我不是共產黨員……我是一個愛國的中國人”,說明起義并不是因為信仰崩塌或者貪生怕死,而正是因為堅守三民主義才不忍對同胞炮火相向,于是棄暗投明。演講的后半部分反復對話“空軍朋友們”“驅逐隊的同仁們”,對象的身份范圍從“全國同胞”具體至共事的同仁,強調“我們”:“現在我們的抗日愛國戰爭已經結束,我們的愛國志愿已經得到了償還”,“我們絕不能參加內戰殘殺同胞,玷污我們過去的光榮”。劉善本揭露國民黨在湖南省“餓死了三百二十多萬人”,“放棄關稅自主權,讓美國貨自由傾銷中國市場”等事實,再以三民主義忠實信徒的身份質問:“難道這就是奉行孫總理的民生主義嗎?”動搖蔣軍政權的正當性。

除引發經歷共情外,前國民黨軍的身份也使得演講者對國統區民不聊生,而解放區安居樂業的事實描述更具有說服力。劉善本在演講中提到國民黨政府蓄謀內戰,使用大量交通工具運載軍火打內戰,“卻不肯運輸糧食到湖南等地去救濟一下災民,眼看著千百萬的同胞餓死”[14]。原國民黨空軍上尉張受益受邀演講時則指責國民黨政府“暗地里操縱物價,高漲十倍”。而對于在延安的生活,劉善本表示:“這里的人情是溫暖的……在這短短的時日里,延安已經使我留戀著她,像留戀我的故鄉一樣。”[15]張受益描述延安:“有街市,有店鋪,可是卻沒有乞丐,沒有娼妓;有機關,也有負責的人員,可是卻找不出貪官污吏,找不出餓肚皮的人!”[16]這些描述既能形成對比,也能有力反擊國民黨的造謠抹黑。

劉善本等人側重于用原國民黨軍官身份進行敘事,而著名教育家、《民眾導報》主編李敷仁則從西北地緣角度和中國民主同盟的成員身份進行演說。演講一開始便直呼:“西北各省的父老兄弟們”,描述自己被國民黨殘害被當地人收留:“我完全是你們救活來的……我人在延安,心在家鄉,人在病床,心在你們的身邊……”,利用地緣身份拉近與西北地區聽眾的距離。接著表述“為了民主和平,我們的盟員及社會進步人士,不知犧牲了多少”[17],列舉國民黨殘害中國民主同盟及社會進步人士的案例,又陳述中國民主同盟主席張瀾致電怒斥蔣介石的事實,以此來達到與中國民主同盟成員深度共情的效果。

對國統區廣播實踐中除了上述原國統區人士的演講,延安臺對國民黨軍的直接喊話更是強調“同胞”身份,間或以蔣軍嫡系及地方系身份的矛盾瓦解其凝聚力,為重塑雙方關系,化敵對為同胞打下基礎。比如在豫東戰役中喊話蔣軍七十二師:“貴師前師長楊文瑔將軍曾經言及地方系部隊所受蔣介石歧視的痛苦,深以未能早獲解放為憾。”[18]

共情傳播有兩種傳播策略:一是傳播者通過共情敘事使受眾產生相同或相近的情緒、情感(即共情體驗),二是傳播者將受眾由共情產生的共情體驗進行擴散傳播。[19]共情傳播的目的在于形成情感共同體,特殊的身份是激活共情的重要因素。劉善本等原國統區人士在演講時圍繞自身經歷敘事,以同鄉、同僚、同學等親密關系與聽眾形成情感聯結,而延安臺則在對蔣軍喊話時傳遞原敵軍將領楊文瑔的情感體驗,并從他者視角表示同情,這種從社會身份切入的廣播,一方面以當事人的共同經歷為共情體驗提供事實基礎,另一方面依賴既有社交關系提高信源可信度,從而加速情感共同體的形成。

三、共情的形成——認知的情緒沖擊

對國統區廣播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其產生共情認知,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說服效果,說服被定義為“由于接受別人的信息而產生的態度改變”[20],因此廣播內容就尤為重要,需要能誘發共情情緒。從共情傳播的形成機制來看,共情包括情緒共情和認知共情,它們既是共情的兩個分類,又是共情形成的兩個階段。[21]在對國統區的廣播內容中,明示的呼吁詰問和隱含的描述說明是造成情緒沖擊最常見的傳播技巧,廣播的即時性和對話感又使得內容的情緒感染更為凸顯。

(一)情緒沖擊激發共情

張受益在演講中多次發出帶有強烈情緒的詰問:“同胞們!你們都已經回到自己的家鄉了嗎?勝利來到了,你們的肚皮吃得飽了嗎?”“這種屠殺自己同胞的行為,難道也算是愛國愛民的行為嗎?這種勇于內戰的精神,難道也就是忠于國民黨的精神嗎?”[22]李敷仁在描述國民黨殘害中國民主同盟成員和社會進步人士時連問:“特務分子從西南殺到西北,從重慶殺到南京,誰能知道他們逮捕了多少人?打傷了多少人?殺死了多少人呢?”“天呀!天呀!誰無父母?誰無兒女?誰無兄弟朋友?”在演講的最后他話鋒直指國民黨政府:“立即停止糧賦征實,立即停止抽編壯丁!立即取消全國的特務機關!……立即組織聯合政府,實行民主政治!”[23]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演講中呼吁:“我們全國同胞必須一致起來,要求美國立即停止援蔣政策……停止中國內戰,實現和平。”[24]朱德在演講結束時連番呼吁:“中華民族萬歲!祖國的獨立萬歲!國家的和平民主萬歲!”[25]這些詰問和呼吁在當事人的吶喊下更有振聾發聵之感。

勸降廣播在描述蔣軍被圍的困境后,最終的落腳點均在于呼吁:“快快下決心罷,繳槍不殺”[26],“關山重重,你們往哪里跑好?……快快繳槍吧!繳槍的不殺!”[27]“你們究竟選哪一條路呢?生路,還是死路?你們自己會選擇的。但是要快,快!”[28]“全中國都解放了……你們何苦還在云南亂轉呢?……站到人民方面來……這是你們的最后機會。回頭是岸,望勿一誤再誤。”[29]

疊聲詰問和反復呼吁伴隨著傳播者激昂的聲浪從延安臺傳遞至國統區軍民的耳側,強烈情緒輸出沖擊聽眾大腦,形成無意識生理反饋,這是達成共情的第一階段,也就是情緒共情。

(二)認知協調形成共情

在產生情緒共情的同時,個體的認知系統也隨之加入共情的形成過程。因此,在形成情緒沖擊的同時要加以事實的描述說明,使被描述者所處的情境線索(包括情緒線索)能被聽眾的知識和經驗所理解,從而使聽眾更能準確理解他者的心理狀態,產生認知共情。[30]

李敷仁在電臺演講中詳細描述自己被迫害時的瀕死感受,“血淋淋的毛巾蒙上了眼睛,兩個壯大的漢子壓在我瘦弱的身上的時候,我的心像滾油一樣火燙著”,詳細生動地闡述能夠使聽眾身臨其境地共情到國民黨特務的殘暴。著名哲學家艾思奇在演講中描述了國民黨統治區針對民主人士的暗殺:“許多民主人士的名字都被列入暗殺的黑名單,潘光旦等十一位教授還因此逃到美國領事館去避難。民盟的北平負責人之一孫中原先生失蹤了……許多地方人士無緣無故地抓去受刑……”[31]這些事實陳述同樣傳播了恐懼不安情緒,有助于使收聽的國統區民主人士感同身受人人自危,也能促進國統區普通民眾加深對國民黨血腥殘忍形象的認知。

勸降蔣軍的廣播翔實描述了國民黨軍戰力孱弱,斷糧斷援的境況:“我們這次作戰才四十天,你們方面已經喪失了黃伯韜十個師,黃維十一個師……你們總共喪失了三十四個整師。”[32]“你們現在已經被壓縮在幾里路的狹小地區,沒有吃的,沒有喝的……傷的沒人管,死的沒人埋……你們的八十五軍一百一十師全體官兵,已經由廖運周師長率領起義……他們有飯吃……他們的安全和前途都有了保障。”[33]通過對蔣軍詳細的困境描述和起義軍民受優待的情況進行對比,瓦解被圍蔣軍的心理防線,挑明擴散其絕望情緒,有助于使收聽廣播的其他蔣軍萌生起義投降的想法。有蔣軍高級軍官反映,每當他們聽到人民解放軍的強大攻勢、蔣軍連吃敗仗時,就引起很大的不安和恐慌,但各人心里都有底,就是當了俘虜也不會被殺掉。[34]

傳播是始于聽覺本位的口語文化,[35]當事人濃烈的情感輸出容易形成情緒沖擊。聲音中潛藏了能喚起感覺的信息,廣播不僅傳遞聲音,同時也傳遞了所有隨之而來的理解、深思、同情或寬容。[36]描述式情緒表達看似將聽眾置于他者視角,但被描述者的情緒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傳遞與擴散,促成受眾更為穩固的認知共情的形成。麥克盧漢指出,言語是低清晰度的冷媒介,需要聽話人的高參與度,也就意味著聽者需要調動更多的感官參與信息的捕捉。[37]廣播的對話感營造了一種虛擬的身體共在,聽眾沉浸式的高度感官參與更是擴大了傳播者強情緒的感染力,促使共情的形成。

四、共情的表達——聽眾的行為選擇

傳播效果通常分為認知層面、情感和態度層面以及行為層面的效果,共情表現為相似的情緒和情感,共情傳播達成了認知、情感和態度層面的認同,情感共同體自然會趨向采取一致的行動。[38]在本文中即聽眾面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廣播宣傳做出支持或對抗等不同的行為選擇。

(一)共情的擴散與循環

共情傳播作為一種傳播形態必須包括“形成”與“傳播”兩個過程,共情傳播在理想狀態下是以共情為起點的循環過程。共情誘發情緒,產生情緒社會分享,進而不斷地再分享擴散實現共情傳播的不斷運轉。[39]延安臺對國統區的廣播是共情傳播的完成也是引發聽眾人際間多級共情傳播的開端。

外在環境的不確定性會加速人們間信息的流通速度,蔣軍以及蔣區各大城市內學生、教授、店員、工商業資本家收聽共產黨廣播內容的不在少數,蔣軍軍官們偷聽之后會相互傳告。[40]北平的學生們會在廣播中獲取鼓勵和指示,也會抄下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內容,秘密地油印出來散發。在北平聽眾寫給延安臺的聯名信中,他們表示:延安的聲音是他們“在黑夜中的指路燈”,是他們“在痛苦中的安慰”。[41]

在淮海戰役中,延安臺連播五篇針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黃維兵團第18軍軍長楊伯濤在回憶被圍困期間收聽共產黨廣播的心情時說,軍官當時“最頭疼共產黨無線電臺的廣播……我是當事人,四面楚歌之中,對共產黨廣播的聲音,感到特別尖銳,驚心動魄”。他認為廣播的政治攻勢對瓦解軍心有顯著效果,即便軍隊內禁止傳播共產黨的廣播內容,但“大家竊竊私語,互相傳授,不脛而走”。相似的情緒,在人人自危的氛圍中擴散循環,最終的結果便是“在電波的影響下,人人眼前閃現著幾條道路,憑自己選擇。凡是不愿挨餓、白白丟命的官兵,徑自跑向解放軍投降;有的則不再打了,深藏在掩蔽部里等待解放軍到來,舉手繳槍”。[42]事實上,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反復播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期間,被共產黨軍隊層層包圍的國民黨軍官兵放下武器的就達一萬四千多人,為勝利結束淮海戰役創造了有利的條件。[43]

(二)對國民黨的對抗性情緒

共產黨廣播從敘事身份和情緒認知入手誘發共情,加之真實的宣傳與國民黨政府失實傳播的內容形成對比,從而促使國統區軍民形成對國民黨政府的對抗性情緒,即一種可能對現有的社會秩序、行政權力構成挑戰的情感。[44]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就是國民黨軍官秘密收聽,放下武器或領軍起義,而國統區的人民則冒著生命危險收聽、傳遞共產黨廣播的消息,在電臺的支持下進行愛國運動,對于共產黨的到來表示擁護和熱烈歡迎。

情感傳播的對抗性體現在共情表達的風險上,國民黨可以控制“中央社”發布失實信息,卻不能控制人際間真實的情感表達。由于懼怕中國共產黨的廣播動搖軍心民心,國民黨實行了嚴格的新聞封鎖,收音機登記、封閉短波、干擾電臺等手段層出不窮,[45]但“越禁止,越有人想聽并偷偷聽”。原蔣軍九十三軍整十八師師長景陽回憶九十三軍軍長龍澤匯經常收聽廣播,龍澤會曾說:“從咱們(指國民黨)的報紙上看不到真實的東西,要了解真實的戰事情況,還是聽那邊(指解放區)的廣播”。[46]楊伯濤回憶:“如黃百韜在碾莊被打死,廖運周在羅集起義,南京國防部都不曾通報……”但大家秘密交流,竊竊私語。對國民黨隱瞞敗績的失望,對戰爭與死亡的恐懼,對解放區寬大政策的向往,都促使部分蔣軍對國民黨的對抗性情緒在一次次隱秘的口口相傳中不斷滋長,使越來越多的國民黨軍迷途知返走向解放區。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第二十三師黃子華投降時,所在軍隊“都跟著走了,沒有留下一個人”。[47]播音員錢家楣在《陜北臺雜憶》中說:“我們除了一天幾次播音之外,其余時間便是抄編被俘蔣軍軍官名單和改寫通訊……放下武器的將校級的軍官越來越多,尉級的已經排不上隊了。”[48]

延安臺等解放區廣播電臺內容力求真實和準確,傳播了不少揭露國民黨政府的黑暗、腐敗、貪污等事實和關于蔣管區人民苦難生活的報道。[49]曾任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編輯部主任的溫濟澤回憶:“我們曾經接到過從北平、南京、昆明、重慶等地突破重重封鎖帶到延安的信。聽眾在信里熱情地告訴我們,他們怎樣冒著生命的危險,秘密地收聽延安的廣播”,這些國統區進步人士認可擁護共產黨,把延安廣播電臺比作“茫茫黑夜里的光明”。[50]但時任中共中央華東局顧問的惲逸群認為,國民黨統治區的聽眾大都是中間立場的群眾,他們喜歡“以理服人”。[51]而國民黨的宣傳多為造謠抹黑,所謂解放區“賣人肉”“販賣煙毒”以及人民解放軍“精于殺戮”,是“野蠻成性的江洋大盜”等,[52]這些荒誕的造謠在起義軍官等原國統區人士的演講下不攻自破。國民黨欲以刺激性語言引發國統區軍民對解放區的恐懼情緒,但卻因報道失實及新聞封鎖等原因適得其反,誘發了聽眾的對抗性情緒。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等解放區廣播電臺真實的共情傳播對比下,進步人士憤慨激昂進行愛國運動,中間立場的人士自然也逐漸被推向了解放區。國民黨宣傳人員也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廣播對一般游離分子,中間偏左以自由主義者自居的知識分子,以及情感容易激動的青年學生,實在是莫大的誘惑。[53]

傳播的內容引發受眾情感的偏向,在時局動蕩的大環境下,消息的真實性極為寶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和造謠引起逆反心理,使得共產黨的廣播內容在國統區秘密傳播。國統區的群眾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評估采擇,兩相對比下在人際間的共情表達中難免裹挾著對國民黨的對抗性情緒,進而誘發共產黨廣播內容的流速進一步加快,形成于國民黨而言的惡循環,而對共產黨方則是共情傳播的正向反饋,越來越多的國統區軍民走向了解放區。

五、結語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指出:“我們的勝利不但是依靠我軍的作戰,而且依靠敵軍的瓦解。”[54]在對國統區廣播時,通過共情傳播達到“攻心”之效是成本最低的戰斗方式。原國民黨七十四軍軍長邱維達也承認,宣傳攻勢起到的瓦解軍心的作用超過了百萬大軍的攻擊,他說,“古代兵法家所謂:‘攻心為上,攻城次之’,完全證實了。”[55]

共情由四個階段的組件構成:感染接觸、情緒認知、評估采擇和表達行為。[56]在延安新華廣播電臺對國統區共情傳播的實踐中,特殊的傳播者通過社會關系網針對性傳遞情緒。從泛指的同胞具體到國民黨空軍,從依賴地緣的西北同鄉談到志同道合的中國民主同盟成員,或以第三者身份激化蔣軍內部矛盾,再用“同胞”化解敵我身份鴻溝……敘事身份成為國統區聽眾感染接觸共情情緒的基礎。在有針對性對象的基礎上,傳播內容感性輸出與理性闡述交織,配合廣播帶來的虛擬身體共在感,將聽眾轉變為“局內人”,使其形成穩定的共情認知。國民黨造謠式新聞封鎖使聽眾產生對抗性情緒,出于真實性和接近性的需求,國統區聽眾自發傳遞共產黨廣播內容,共情在秘密交流中實現擴散與循環。共產黨廣播成為蔣軍“唯一的慰藉”[57]和蔣區民眾“在痛苦中的安慰”,促使蔣軍逐漸放下武器,國統區內愛國運動頻發。

解放戰爭開始后,國統區和解放區被隔斷,《新華日報》、《群眾》周刊等黨在國統區辦的報刊相繼被封。只有廣播這種“不用紙張、沒有‘距離’的報紙”是唯一能夠及時而廣泛地聯系群眾的途徑。[58]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為代表的解放區電臺積極活躍在對敵宣傳的戰場上,紅色的電波突破國民黨反動的新聞封鎖,通過人類、國家、民族、地緣、親緣、血緣等的身份帶來的共同情感打通與國統區聽眾的溝通渠道,在朝生夕亡,寰宇動蕩的大環境下化敵對為“同胞”,形成質樸的情感共同體,促使國統區聽眾最終選擇走向解放區。

參考文獻:

[1][49][51]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選. 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M].北京:廣播出版社,1983: 60,246,126.

[2][45][52]彭芳群.政治傳播視角下解放區廣播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54,154,174.

[3]DAMON W,LERNER R M,EISENBERG N.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Social,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M].6th ed. New Jersey:John Wiley amp; Sons,Inc,2006.

[4]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5]李玲.民族互嵌與共情傳播——一個文化社會心理學的視角[J].文化與傳播,2019,8(03):30-35.

[6][13][44][56]劉海明,宋婷.共情傳播的量度: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道的共振與糾偏[J].新聞界,2020,(10):11-21,31.

[7][38]趙建國.論共情傳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6):47-52.

[8]馬增強.論黨在延安時期廣播事業的建設與發展[J].新聞知識,2009,(02):65-67.

[9]周勇,李昊凱.人民廣播事業八十年:歷史經驗及其現實意義[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02):25-31.

[10]鄭亞楠.聲音、技術、人:東北解放戰爭中地方人民廣播溯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43(06):42-46.

[11]劉瑩.解放戰爭時期的邯鄲新華廣播電臺[J].青年記者,2015,(01):84-85.

[12][英]馬克·柯里.后現代敘事理論[M].寧一中,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1.

[14][17][18][23][24][25][26][27][28][29][31][32][33]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延安(陜北)新華廣播電臺稿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5:143-146,148-149,123,149-153,167,187,131,134,140,142,157,136,130.

[15]劉善本.這里的人情是溫暖的[N].解放日報,1946-08-14(4).

[16][22]張受益.現在是時候了[N].解放日報,1946-08-01(4).

[19][21][30][39]劉春霖,鄭冬芳.共情敘事與互動儀式:新主流電影的共情傳播策略探析[J]. 電影文學,2023,(20):32-37.

[20]SEVERIN W J,TANKARD J W. 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之,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175-194.

[34][46]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選.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第四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313,311.

[35]喻國明,王文軒,馮菲.“聲音”作為未來傳播主流介質的洞察范式——以用戶對語音新聞感知效果與測量為例[J].社會科學戰線,2019,(07):136-145,282.

[36]尼古拉·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144.

[37]周子淵,程榮榮.麥克盧漢聽覺/聲音傳播思想探析[J].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2(03):95-100.

[40][41][57]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研究室,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解放區廣播歷史資料選編(1940-1949)[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5:86,113,196.

[42][47]楊伯濤.楊伯濤回憶錄[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6:209-210.

[43][48][50]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選.中國人民廣播回憶錄:續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86:11,74,50.

[5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M].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97.

[54]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79.

[55]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第二十一輯 [M].北京:中華書局,1981:180.

[58]郭鎮之.延安(陜北)臺的《對國民黨軍廣播》[J].新聞研究資料,1983,(05):103-116.

作者簡介:李時新,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黃薇,廣西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編輯:王洪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男人天堂伊人网| 国产乱子伦视频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成人www|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成年人福利视频|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欧美啪啪精品| 日本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毛片基地视频| 亚洲精品大秀视频| 国产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欧美成人一级| 日韩高清欧美| 欧日韩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 女人18毛片久久| 视频一区亚洲| 久久永久视频| 久久77777| 国产乱子伦一区二区=|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极品国产在线|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日韩精品专区免费无码aⅴ|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就去色综合|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日韩中文| 中文字幕啪啪| 她的性爱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久久精品66|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二视频|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电影|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99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99久久性生片|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美女黄网十八禁免费看| 久热精品免费|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日韩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