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視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深化了這一主題,特別強調要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從戰略角度來看,推動數字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構筑健全的法制基礎、完善制度架構并形成長效規劃機制。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已系統推進生態治理相關立法工作,逐步構建起覆蓋污染防治、資源保護等領域的規范體系,并通過持續完善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基本框架,為新時代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法治根基。應促進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加快相關政策制度的完善,確保法治保障到位。此外,應立足于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實際狀況,遵循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推進協同轉型。在此過程中,需科學合理地設定目標階段與宏觀規劃,明確各階段的重點任務與實施路徑,確保規劃的系統性與可操作性,從而為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與發展方向,推動其穩步向前發展。
在推動數字生態文明構建的過程中,應將增強數字生態治理效能作為關鍵目標。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能夠顯著提升環境管理的效率與現代化水平。通過數字化工具的應用,可以實現對環境狀況的即時監測、精準定位潛在問題及優化管理體系。鑒于當前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資源的可持續性以及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必須加快相關技術的研發步伐,并促進這些技術在環保監督等多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同時,借助數字平臺搜集并分析企業和公眾對于綠色智慧生活方式的需求信息,有助于提高政府在制定和執行環保政策時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從而為建立更加完善的數字生態文明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
加強生態環境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是推動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在這一進程中,高等院校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是培養這類專業人才的主要平臺。2023年,自然保護與環境生態類學科新增了三個研究方向,約60所高校參與其中,并計劃招收超過5000名學生,較2022年增長了14%;同時,已有超過110所高等院校開展了生態學研究生教育項目,申請人數呈上升趨勢。然而,盡管取得了這些進展,我國在促進數字生態文明發展方面依然面臨著專業人才供給不足的挑戰。因此,有必要鼓勵各高校針對數字生態保護中的關鍵環節及人才需求缺口,組建高質量的研究團隊,進一步優化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加強對跨學科、跨校乃至跨國界的高水平生態環境科技人才的培育與引進工作。
為提升生態環境科技人才在數字技術創新以及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推進過程中的適應性,持續優化其隊伍結構尤為關鍵。隨著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深入,對兼具傳統生態環境專業知識和數字素養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當前,中國在生態環境科技人才領域面臨諸多挑戰,包括專業分布不均衡、學歷差異顯著以及部分地區人才短缺等問題。需著力完善生態科技人才梯隊建設,通過動態調整專業布局與創新培養機制,重點強化戰略科學家儲備與地方技術骨干培養,形成適應數字化生態治理需求的人才支撐體系。同時,針對基層單位,尤其是偏遠地區,必須實施強有力的扶持措施,加強當地環保專業人才的培養,確保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順利推進。
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戰略框架下,進一步加強了對該領域的資金投入。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鑒于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綜合性項目,涉及范圍廣、時間跨度長且復雜度高,現有的資金保障體系仍存在不足。一方面,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多樣且復雜;另一方面,公共財政資源有限,單靠政府投資難以覆蓋所有需求。因此,需著力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重點激活數字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加大對生態保護與恢復的投資力度,從而有效改善生態系統質量,增加生態產品的供應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構建全面生態環境信息系統,是加速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為了加速數字化生態文明的發展,建設一套全面覆蓋的生態環境信息系統顯得至關重要。這需要解決現有生態文明設施與數字技術創新之間的斷層問題,并積極培育結合數字工具與環境保護理念的新模式。同時,應加快云計算、區塊鏈及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的應用步伐,加強對環境數據精準監測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增強以科學依據為基礎制定政策的能力,開發智能環保設備,最終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智慧型綠色基礎設施網絡,實現對生態狀況的實時監控、可視化管理和大規模治理。
(作者單位: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