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2025年4月20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寄情大灣區——潘魯生大灣區民藝調研與藝術創作巡展”在廣州舉辦。展覽匯集了潘魯生自2018年以來走訪大灣區古村老巷、漁港碼頭、市井作坊時創作的38件彩墨作品。本文為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梁江為展覽所作評論。
歷經七八年的尋訪調研、考察寫生和繪制創作,長期著力于民間文化藝術傳承的潘魯生教授的展覽“寄情大灣區——潘魯生大灣區民藝調研與藝術創作展”近日在廣州與公眾見面。此前,他以鄉土、田野、民藝為特色的新作已多次在深圳、澳門、東莞、香港、廣州等地展出。現在以更豐贍的作品陣容展示,再次引起了廣州觀眾和全國藝壇的關注。
作為同行和多年好友,我注意到他這一由北而南的學術新行跡。此前曾看過他的部分新作和參與過若干研討,至今仍想探究的是,潘魯生這樣獨特的視角轉換是一時興起抑或基于更深層的思考?這批新作或許就是一個釋疑解惑的契機。
潘魯生近年成為嶺南大灣區這方熱土的常客,從葵涌碼頭到澳門老船廠,從潮州的迎神賽會到湛江的年例民俗,舊街陋巷、泥徑石橋,沉寂的市井老鋪、繁雜的港灣碼頭、掛著夕陽的鍋耳磚墻、穿破晨霧的摩天樓宇,他都一一尋訪和感受過了。所訪所錄、所見所思凝結為文化意象,陸續形諸他手中畫筆,這既是這批大尺幅水墨畫作產生的來由,也是其迥異于他人風格面貌的內在原因。
潘魯生的這一系列作品,一改其以往偏重裝飾性的風格,用近乎寫實性語言的方式,做紀實式描繪,突出了真實性、記錄性。他采用了中國式的彩墨技法語言,地道的、傳統的筆墨皴擦點染。正是憑借恪守正脈的技法,對客觀真實的景觀進行細膩刻畫。潘魯生的這一系列新作成就了另一種價值——文獻性。如實、紀實的創作方式進一步凸顯了作品的文獻價值。面對大灣區的風土人情創作,多年致力于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共生共榮之路的他看出了它們不可替代的價值。題材、對象的選擇已體現了他作為學者的素養和眼光,而這種價值訴求和意象內核,最適合具象彩墨的表達方式。于是,我們便在作者、創作途徑和作品形態之間,厘清和還原了其中的邏輯機制。
潘魯生說:“大灣區不僅是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同時它還是人文環境的縮影,包括其中的民間文化非常豐富,是值得我們在大灣區記住的一種鄉愁。”而嶺南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既展現出都市化的風貌,又保留著水鄉、田園的韻味,其間依然充盈著鄉土特色的各種藝術元素。對于藝術家而言,如何轉換視角、深入真切體驗并探尋新的表達方式,以契合新時代公眾的精神訴求,成為亟待面對與省思的課題。
此次展覽所呈現的作品,是文化學者兼藝術家潘魯生以全新姿態交出的一份藝術答卷,是他多年調研、考察并醞釀創作而得的新作。社會前行和歷史跨越的印跡,留在這些新作之中。紀實性、學術性、藝術創新性渾然一體,成為本系列作品的特色和亮點。潘魯生以獨特視角構建的鄉土意象,觸發了觀者的重溫、回味乃至進一步思考,是其中的另一層意義。■
(作者系中國美術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