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文科”建設與加快建設文化強國背景下,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亟須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范式轉型。傳統培養模式存在學科壁壘固化、實踐能力薄弱、成果轉化率低等問題,已無法適應數字技術迭代、文化產業鏈升級及全球化藝術市場競爭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本研究基于協同理論框架,結合藝術教育前沿實踐與典型案例,從課程體系重構、實踐生態構建、師資結構優化及評價機制革新四個維度提出系統性解決方案。通過整合高校智力資源、企業產業資源與科研機構創新資源,構建“藝術創作—技術研發—產業應用”閉環培養體系,為破解藝術教育供需脫節難題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范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為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然而,據相關數據,近年來我國藝術類研究生畢業生中僅32%進入文化創意產業核心領域就業,反映出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間的結構性矛盾。究其根源,傳統培養模式存在三重困境:其一,知識傳授呈現“藝術技法訓練”與“文化創意策劃”割裂狀態;其二,實踐教學多停留于模擬課題,缺乏真實產業場景浸潤;其三,科研創新聚焦于理論闡釋,忽視技術轉化與商業落地。在此背景下,產學研協同機制成為突破瓶頸的關鍵。
近年來,國內外高校已展開積極探索,如通過“設計+商業”雙導師制,使學生畢業前完成1—2個企業委托項目;依托產學研平臺將專業課程與企業的技術研發需求直接對接等。這些實踐表明,產學研深度融合能夠有效彌合教育鏈與產業鏈的斷層。
理論機理與實踐價值
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強調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主體的深度合作,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構建起“學校+企業+產學研平臺”的協同育人機制。這種機制不僅能夠將行業前沿動態引入課堂,還能通過校企協同育人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知識能力、素質及品行要求。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探索建立“三融合”課程體系,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產業需求相結合。通過多樣化課程體系和實際項目訓練,將行業資源轉化為教學優勢,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藝術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不僅注重專業技能,還強調思政引領和美育浸潤。通過思政課程、專題講座、社會實踐等形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專業學習和行業實踐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從實踐價值來看,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通過實踐教學、創新活動、項目實訓等環節,培養研究生的復合創新能力,構建多元化的培養體系。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素養,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崗位需求。同時,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不僅能夠提升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還能促進高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通過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好地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服務區域社會文化發展。
從協同理論視角看,產學研協同本質上是知識生產系統的要素重組:高校聚焦基礎理論研究與創意人才培養,企業提供應用場景與技術轉化渠道,科研機構扮演技術創新樞紐角色。三者通過資源互補形成“知識溢出—技術攻關—產業升級”的正向循環。在藝術領域,這種協同創新范式正推動學科發展從傳統的封閉式學術訓練,轉向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系統。
在產學研協同視角下,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正經歷從封閉式學術訓練向開放式創新生態構建的深刻轉型。這一轉型以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多方協同為基礎,通過資源整合與優勢互補,構建了“學校+企業+產學研平臺”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傳統封閉式學術訓練以單一學科知識傳授為核心,而開放式創新生態則強調跨學科融合、實踐能力培養與產業需求對接,旨在培養兼具學術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在課程體系設計上,開放式創新生態注重將前沿技術與藝術創作相結合,引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開設跨學科課程,拓展學生的知識邊界與創新能力。同時,通過“創新創業實踐課”等創新性課程,將商業知識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從創意孵化到市場轉化的完整路徑,推動藝術創作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
在實踐教學環節,高校通過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項目工作室等平臺,為學生提供真實工作場景下的實踐機會,使其在參與前沿項目研發的過程中提升問題解決能力與職業素養。此外,國際交流與合作也成為開放式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海外學習、國際會議等形式,拓寬學生的全球視野,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在產學研協同機制下,高校積極推動藝術類專業研究生參與企業項目研發與技術創新,將學術研究與產業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校企協同育人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明確知識結構、能力素質及品行要求,確保人才培養與行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同時,高校還通過引入企業導師、行業專家等外部資源,構建多元化的師資隊伍,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素養。
產學研協同視角下的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研究生培養,通過從封閉式學術訓練向開放式創新生態的轉型,不僅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還實現了學術研究、實踐能力與產業需求的有機統一。技術變革雖帶來課程更新的壓力,但學校通過加強教師培訓、引進跨學科人才積極應對;市場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則為藝術與產業融合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學校借此鼓勵學生創新,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這一轉型為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路徑,也為區域經濟與文化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藝術類專業研究生培養存在四大突出問題。
(一)課程體系供需錯位
調研顯示,76%的藝術類專業課程仍以傳統技法課為主,數字藝術、文化IP運營等新興領域課程占比不足15%。例如,某省屬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方向研究生課程中,VR場景構建、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等前沿技術課程缺失,導致學生難以勝任智慧文旅項目設計。
突破路徑:建立動態課程調整機制,引入企業需求清單與行業技術白皮書作為課程設置依據。可設計“模塊化課程包”模式,將課程劃分為“基礎理論模塊”“技術應用模塊”“產業實踐模塊”,每個模塊包含3—4門必修課與若干選修課,允許學生根據職業規劃自主組合課程體系。
(二)實踐平臺建設滯后
盡管65%的高校已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但多停留于掛牌儀式層面,缺乏實質性運作。某藝術院校與本地動漫企業的合作案例顯示:僅有12%的學生能實際參與企業項目,且項目類型多局限于商業插畫、廣告設計等低端環節,無法觸及影視動畫、虛擬現實等高端領域。
突破路徑:構建“三級實踐平臺”體系——基礎層建設校內仿真實驗室(如數字影像實驗室、材料創新工坊);進階層搭建校企聯合研發中心(如智能穿戴設備設計中心);頂層打造產業創新共同體(如聯合地方政府成立數字文化產業園區)。同時,推行“雙導師制”與“項目學分制”,要求每位研究生至少參與一個企業真實項目并完成成果轉化。
(三)師資結構“雙師型”缺位
數據顯示,我國藝術類專業研究生導師中具有企業實踐經歷的比例僅為9.7%,且多集中于工藝美術、服裝設計等傳統專業,而數字藝術、藝術管理等領域教師企業經驗嚴重匱乏。某高校動畫專業導師團隊中,82%的教師無影視公司從業經歷,導致教學案例陳舊,學生作品缺乏市場競爭力。
突破路徑:實施“師資雙軌制”培養工程——每年選派20%的教師赴企業進行6—12個月的輪崗實訓;同時引進企業工程師、策展人等擔任實踐導師,形成“學術導師+產業導師+技術導師”三位一體指導體系。
(四)評價機制創新不足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頒布與實施,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在學位授予標準、培養質量保障等方面有了更為明確的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強調學位授予應注重學術水平與實踐能力的雙重考核,這為產學研協同培養模式提供了法律支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指導下,高校應進一步優化藝術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方案,確保學位授予既符合學術標準,又滿足產業需求。
未來,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應繼續深化產學研協同,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引領,構建更加科學、規范、高效的培養體系,為培養新時代高素質藝術人才提供堅實保障。同時,高校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標準,確保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既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又能夠適應市場變化,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現行評價體系仍以學位論文為核心指標,忽視了藝術類研究生的創作成果、社會影響與經濟效益。某高校2023年畢業的23名數字媒體藝術研究生中,僅有三人的交互設計作品被企業采納,但全部因未發表核心期刊論文而未能獲得優秀畢業生資格。
突破路徑:建立“多維評價矩陣”——將學術貢獻(30%)、實踐成果(40%)、社會效益(20%)、創新能力(10%)納入考核體系。對于影視、設計等實踐性強的專業,可實行“畢業設計替代論文”制度,要求作品通過企業驗收并取得版權登記。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協同培養項目進行成效認證。
結論與展望
產學研協同為藝術類專業研究生教育提供了從“知識傳授”到“價值創造”的轉型契機。未來需進一步強化三個轉向:一是從“學科本位”轉向“需求導向”,建立常態化產業需求調研機制;二是從“技術應用”轉向“原始創新”,推動藝術與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深度融合;三是從“本土發展”轉向“全球治理”,構建中國藝術標準與國際產業體系的對話通道,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類專業研究生培養新范式。■
(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研究改革課題項目,項目編號:JGKT23A013。作者分別系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教學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