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3日,五年一屆的世界博覽會拉開序幕,2025大阪世博會(以下簡稱世博會)在大阪人工島夢洲舉辦,將持續至10月13日,為期184天。這是日本大阪市第二次舉辦世博會。1970年大阪世博會展現了彼時的全球科技與藝術成就,宏偉激進的場館建筑設計反映出對未來世界的構想。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革新,國際交流更加緊密而即時,近年來世博會的意義也逐步轉向解決現實議題。本屆世博會以“構想煥發生機的未來社會”為主題,敦促人們從遺產、文化認同、流動性和技術創新等角度探索可持續解決方案。世博會的會徽“生命之光”和吉祥物“脈脈”分別象征著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可能性和水之都大阪的特色,它們不僅是視覺標識,更是精神上的象征,提醒人們關注生命本質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以此呼應主題。
在世博會園區內行走,予人“世界人民大團結”之感,在這里,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帶著微笑和善意,正如本屆會場所在地夢洲一樣,像一個存在于理想中的世界村。
本屆世博會共有158個國家、地區以及七個國際機構參展。藤本壯介的“大圓環”構想著重于打造開放且相互連通的園區布局,以激發人們的探索欲,而福斯特、坂茂、隈研吾、莉娜·戈特梅等知名建筑師的參與,更增添了世博會的建筑力量。世博會雖然不是建筑博覽會,但是建筑無疑是首要的載體,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審美。接下來,筆者挑選幾個精彩的國家館設計案例與大家分享。
世博大廳是舉辦世博會開閉幕式等活動的大型演出廳,由伊東豐雄建筑設計事務所設計。建筑外觀接近于一個巨大的白色錐體。Shining Hat這個名字源自頂部延展出的金色盤狀屋頂,設計概念受到1970年大阪世博會“太陽之塔”的啟發,屋頂的光線反射效果經過精密計算,所以在特定的光線和攝影構圖條件下,會給人“突破天際”的錯覺。
主題展館Null2建筑外觀采用金屬與樹脂混合而成的特殊鏡面材料制成,能夠隨著聲音振動而變化外觀。不同的景象在其間流動,帶來奇幻的視覺效果,使建筑本身成為一件能讓觀眾參與互動的藝術品。其突破了靜態建筑的框架,旨在通過自然與科技、真實與虛擬的融合,追求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藝術,開啟對新未來的想象。
中國館是本屆世博會最大的參展國自建館用地之一,以“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為主題,旨在展現中國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子孫后代留下清潔美麗世界的美好愿景。場館外觀靈感源于中國傳統的書簡長卷,融合竹子、漢字、書卷三大文化元素,體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建筑外立面在溫潤華美的書簡上鐫刻詩詞歌賦,描畫山水意境,與館前墨池竹影的園林景觀渾然一體,為觀眾帶來獨特的參觀體驗。內部六個現代化展示空間層層遞進,猶如文明的演進之路。封閉的無柱展廳與自然采光巧妙結合、虛實相生,呼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
西班牙館以海洋自然現象“黑潮”為主題驚艷亮相,展館設計采用木質門廊結構建造,塑造了建筑內部的各種空間,包括展館最獨特的區域——等候區的中庭。這個空間不僅具有蔭蔽功能,而且能與周圍的戶外環境保持緊密聯系。展館的外立面通過色彩漸變來展現海洋的深邃,并通過陶瓷材料表面的紋理實現陽光的閃耀和光線的反射效果。建筑采用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建造,并采用高效的能源解決方案以降低能源消耗。
葡萄牙館的設計邀請隈研吾操刀,從海洋本身切入,選用繩索與回收漁網為主要建材,打造了如同波浪般剔透的建筑。其外觀猶如一抹波濤,上方結構懸浮半空,在陽光下輕盈浮起。大面積懸掛的繩索與回收漁網,交織出波光粼粼的姿態,特別是隨風搖曳時,展館仿佛會呼吸,讓觀者有一種被海洋包裹之感。
荷蘭館以“水與太陽”為靈感,用一座充滿詩意與技術張力的展館,回應著關于可持續與循環設計的時代提問。由荷蘭建筑事務所RAU Architects設計,主題為“求同:曙光初現,締造未來”。荷蘭館的設計靈感來自一顆從水面升起的發光球體——人造太陽,象征著“旭日”,寓意著黎明的到來,也指代著水和陽光這兩種清潔無污染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能源。荷蘭館外墻設計中的水紋造型和屋頂的人造太陽等元素,喚起參觀者對新能源開發利用的重視。此外,荷蘭館還是一座循環建筑,該館所有建筑材料都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拆卸和重新組裝。荷蘭館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個材料庫,世博會結束后,建造荷蘭館的材料不會成為建筑垃圾,而是可以循環使用的寶貴資源。
瑞士館的特色是“本屆世博會上的最小生態足跡”,意味著該場館從建造到拆除對自然環境產生的影響最小。瑞士館的主要展廳由五個肥皂泡狀的球體組成:四個在地上,一個在建筑體上。每個球體由兩層不同的塑料薄膜組成,這些薄層被充上氣,再被鋼架支撐起來,會比混凝土或磚石結構輕許多倍,但這些球體依舊能夠抵御臺風或地震的挑戰。
奧地利館以“譜寫未來”為主題,利用音樂與參觀者一起創作出迷人的未來作品。設計團隊以音樂元素為靈感,將奧地利國旗經典的紅白條紋轉化為巨型五線樂譜,螺旋狀的建筑體量與略帶傾倒的曲線弧度,弱化其封閉性,更加凸顯音符的律動舞姿,以親人建筑體量引領觀眾走進這個音樂國度。
沙特阿拉伯王國館(以下簡稱“沙特館”)位于夢洲的濱水區,這座場館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個傳遞文化、交流思想的交互空間,旨在呈現一個鮮為人知但充滿魅力的沙特阿拉伯。沙特館的設計理念圍繞高度可持續性和包容性展開,來訪者通過一個種植了沙特阿拉伯本土植物的前院進入場館,仿佛置身于沙特阿拉伯的街頭,穿越獨特的路徑,最終來到中央的“沙特庭院”。建筑形態上,沙特館模擬了傳統沙特阿拉伯村莊的有機布局,充分考慮了自然通風的優化,通過計算流體動力學來實現炎熱夏季的西風導入與春秋季節對北風的屏蔽,確保室內環境舒適宜人。
從模塊化木結構到夯土墻,再到動態裝置,這些設計凸顯了全球在可持續性、文化記憶與創新方面的對話。設計和建造方面,各展館都將世博會結束后拆除、回收與移建的可行性考慮在內,以延長建筑的生命周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再利用體系,體現了各國在資源環境保護方面達成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