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葉圣陶《爬山虎的腳》用精致的筆觸、深刻的哲思,點亮了無數少年對自然生命的探索之路。這篇貌似平易的說明文,其實包含了對生命韌性深深的禮贊。
一、自然畫卷對人生的啟迪
《爬山虎的腳》就像一幅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畫卷,它不僅傳達著科學知識,還浸透著詩意哲思。葉圣陶并沒有把眼光局限在植物學上的客觀描寫方面,他帶著孩童般的好奇捕捉著爬山虎每一個成長的細節。他用“蝸牛的觸角”作為對爬山虎“腳”的比喻,不僅為文字賦予生動的視覺效果,同時也讓讀者在愉悅的想象中更好地理解其形態。這種科學性與文學性的融合,使文章在嚴謹中不失靈秀,如早晨的露珠一樣清新自然。
然而,文章的深意遠不止于此。文中的爬山虎是在墻角和石縫中成長起來的,它雖然看上去普通,卻以一種令人吃驚的意志往上爬。它既不需要沃土,也不需要細心呵護,只憑一雙細長的腳緊緊地抓著墻,任憑風吹雨打也不會后退。這“抓牢”智慧不僅是一種生存本能,也是一種無聲的生命尊嚴宣言。葉圣陶心目中的爬山虎已經不再是一棵平凡的植物了,它化身成了一個頑強的戰士,以每步細微的攀爬來演繹人生的瑰麗。
葉圣陶筆下的爬山虎既客觀地記錄了植物的生長規律,又詩意地叩問了生命的本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藤蔓常被賦予“堅韌”的象征意義,如《詩經》中“葛生蒙楚,蔓于野”的意象,便暗含生命在困頓中求存的哲思。葉圣陶的獨到之處在于,他巧妙地將古典意象與現代的科學觀察相融合,這使得爬山虎的“腳”不僅僅是傳統的隱喻,而是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元素。
“學習共同體”思想中認為環境是“第三位教師”。《爬山虎的腳》正是對這一思想的形象詮釋。當同學們觀察爬山虎如何利用墻面縫隙生長時,不僅學到了植物學知識,更在無形中領悟到“以現有資源求生存”的策略。一位同學曾在讀后寫道:“為了堅韌地生存下去,我們需要不斷地尋找合適的支撐點,一個接一個地,哪怕是最微小的縫隙,也能變成通往更高層次的階梯。”
二、借力和扎根—生長永恒法則
爬山虎的腳是攻克高墻的利器,也是它們生根發芽成長的基礎。這些纖細如絲的藤腳,總是能捕捉到墻面上每一個凹凸之處,緊緊地附著在墻面上,步步驚心。這一“借力抓牢”的生存哲學,給正在成長的少年們以深刻啟迪:生活就像攀巖一樣,需要好好利用環境所給予的各種資源,把外力變成上升的臺階。
就像爬山虎在墻面支持下向上成長一樣,同學們也要積極汲取身邊的營養——老師的傳授引領、同學們的相互幫助、書籍和網絡提供的知識與信息、社會實踐活動的感悟。大家要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把得到的每一次幫助都變成自身發展的基石。
但是,“借力”不是靠等,它是用積極主動的態度去抓住機遇。葉圣陶描述的爬山虎,在風雨面前始終不放手。這種堅定的態度告訴我們:機會是短暫的,只有緊緊抓住,才能打破束縛。同時,“腳踏實地扎根”又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睿智。爬山虎攀高向上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由無數個微小的腳步累積而來。葉圣陶以“一步一個腳印”的樸素言辭,闡述了學習和人生的核心意義——成功需要日復一日的積累,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躍進。上課專心聽講、做作業認真思考、課后廣泛閱讀,都是打牢基礎的必經之路。即便遭遇挫折,亦需如爬山虎般穩住根基,在反思中調整方向,而非輕言放棄。
“借力”之智,實質上就是積極地適應環境和營造環境。爬山虎并不是一味地附庸,它是在不斷地試探和調整中尋找到了最為堅實的后盾。這一動態平衡正好體現了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同師長和同伴之間的交往關系——既需要接受指導,也需要保留自主探究的余地。
以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的科研歷程為例,其成功有賴于團隊協作和歷史文獻支持。在青蒿素提取的關鍵步驟中,她多次仔細研讀了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里關于“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的描述,并最終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這個過程和爬山虎“借力抓牢”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逆境人生之禮贊
在《爬山虎的腳》中,最令人感動的力量體現在對“頑強之美”的高度贊美上。葉圣陶把眼光轉向墻角一隅,在平凡之中發掘出震撼心靈的生命畫卷。在缺乏物質條件的情況下,爬山虎還是固執地往上走,藤腳牢牢抓住每一寸可以附著的空隙。這種困境下的堅持恰似生命的隱喻:外部條件可能是有限的,而內在的信仰和行為的力量,卻足以突破所有障礙。
今天的少年,生活在一個競爭和挑戰并存的世界里。學業壓力大,人際關系復雜,不時自我懷疑,這些窘境往往如驟雨般襲人心頭,讓人心有退意。但是,《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啟示:人生的意義不只是在順境里開花,也要在困境里堅持。就像藤腳被風吹雨打卻越來越抓緊墻面一樣,人們的意志也需要被錘煉得越來越頑強。每次咬緊牙關堅持下去,就是在不斷超越自我;每次迎難而上,就是向生活獻禮。
葉圣陶在困境中禮贊人生,呼應了中國古典文化“歲寒三友”的精神。松、竹、梅在嚴寒中傲立,被視為堅韌品格的象征,而爬山虎則以另一種姿態詮釋了逆境之美——它不追求孤高,而是以柔韌的藤蔓在逼仄環境處開辟生機。明代畫家徐渭曾以潑墨寫意刻畫藤蔓,他筆下的枝干虬曲盤結,似于兩難中艱難地尋求生存,與葉圣陶作品中爬山虎“倔強攀援”構成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對話。學生應由此頓悟到:人生的波瀾壯闊常常是在與逆境角力中孕育而生。
四、人生的回聲——由自然到靈魂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經典之作,因為超了植物學范疇,成為激蕩心靈的生命贊歌。葉圣陶在字里行間架起了一座橋,讓讀者在自然現象之中感悟生命的真諦。爬山虎的藤腳不只是生物學意義的器官,也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符號——代表著把握機遇的果敢,根植于現實的冷靜和永不放棄的信念。
對同學們來說,這精神恰如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困惑、困頓之際,我們不妨凝望一下角落里的爬山虎——它沒有絢麗的容貌,也不需要優越的環境,只憑內心的頑強,就可以于平凡之中譜寫出不平凡。生命的可貴之處,并不是起點的高與低,而是愿不愿意像爬山虎一樣,憑小小的力量不斷地往上走。哪怕是在不為人知的角落,只要內心有光明,腳下有方向,就能在人生的巔峰上展現出無與倫比的光輝。
葉圣陶的這篇文章體現了“生命共同體”的哲思。爬山虎和人類雖然形態各異,但都有著對生存的向往和成長的堅持。這一共鳴使少年們在對自然的觀照中也反觀了自己。當我們把爬山虎身上的堅韌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時,就可以用更加從容不迫的態度去面對生活的跌宕起伏——刮風就迎著風,下雨就沐著雨,每一步成長都鑄就生活的堅韌。
進一步說,爬山虎的生存哲學又符合道家“柔弱勝過剛強”之說。“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爬山虎表面上柔軟,其實卻有著持久的耐力。韓國企業家李健熙重構三星集團后,就用了“藤蔓戰略”:面對國際巨頭頻頻打壓,三星靠技術積累和漸進創新終于植根于全球產業鏈。這種“以柔克剛”的睿智,正好是同學們在持續競爭中所需要的一種生存策略。
《爬山虎的腳》這把鑰匙,打開了自然和心靈的雙重秘境。它讓同學們學會用謙卑的心去看待一切,用頑強的意志去面對挑戰。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葉圣陶的文字依然煥發著不朽光芒——它提醒我們:生命的壯美,不在于瞬間的輝煌,而在于日復一日的堅持;生命的高度,不取決于周圍環境,而靠內在的力量來衡量。愿每一位同學都像爬山虎一樣,用踏實的態度在自己的履歷上,譜寫獨特的成長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