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背誦與默寫,是小學古詩文初學、復讀和識記過程中的必達目標。通過不斷的背誦與默寫,大家不僅能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還能培養古詩詞語感,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一、背誦與默寫原理及其記憶規律
古詩詞背誦與默寫,是在小學階段經常遇到的作業或任務。這些古詩詞,每一首都如一串小小的珍珠,閃爍著韻律與意境的光芒。它們不僅是紙上的文字,更是中華幾千年文化的傳承,是同學們從身心上感受、領略、深悟古典美的重要橋梁。
同學們在背誦和默寫古詩詞時,是通過大腦記憶,把那些經典詩句保存下來。這個過程主要靠大量的重復朗讀和書寫。比如多讀幾遍詩,能加深對平仄押韻的體會;每次提筆默寫,都在理解詩歌的用詞規律。在這個過程中,眼看、耳聽、手寫共同作用,最后形成比較穩固的記憶痕跡。
在實操中,要想提高背誦與默寫效果,需要特別注意幾個記憶規律。
第一,要把理解和機械記憶結合起來。比如背李白《靜夜思》,應先理解詩人當時寫詩的具體情境,對“床前明月光”那種靜謐氛圍一定要有直感。通過這種方式,能把自己代入到作品中去,這樣形成的記憶就會比較深刻。再比如,在背誦李白《望廬山瀑布》時,同學們不妨在腦子里把詩人當時看到的畫面重現出來。簡單來說,就是要把自己放到“日照香爐生紫煙”場景里,想象自己站在瀑布底下抬頭看,水流砸在石頭上發出轟隆聲,還有水霧撲在臉上的那種涼絲絲的感覺。這種身臨其境的記憶方式,對記牢“疑是銀河落九天”充滿想象力的夸張特別有用,因為大家通過場景還原會歷歷在目。
第二,及時鞏固新背誦內容,并與周期性復習回顧結合起來。建議每周或每半個月把之前背過的內容復習幾次,避免因時間間隔太久而產生記憶消退的現象。
第三,在默寫練習中,特別要注意字形混淆,尤其是同音字,避免常見錯誤。
在古詩詞背誦的操作過程中,大家會發現只要用對了方法,其實完成記憶任務并沒有那么困難。比如你可以觀察班上那些背得快的同學是怎么做的,看看他們是先理解還是先朗讀,通過參考具體案例,既能把詩句記準確,又能培養出對古詩文的情感認同。
二、古詩詞篇章記憶實例及評析
在學生古詩詞篇章記憶實踐中,筆者驚奇地發現,通過實際案例觀察能更好地理解古詩詞記憶規律。這里以八個典型案例分別展開闡述,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洞悉不同記憶方法的實施效果。
(一)以李明記憶《靜夜思》的過程為例
李明同學在背誦、默寫過程中,采取了分步驟進行的記憶方法。他首先查閱了李白《靜夜思》詩歌創作背景資料,重點理解作品表達的思鄉情感這個核心特征。在具體操作層面,針對“床前明月光”這類典型詩句,他采用的是反復朗讀與抄寫相結合的方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默寫環節中該同學發現“舉頭望明月”的“望”字容易錯寫成同音字,于是通過增加書寫練習次數來解決這個問題。這種記憶方式,有效地將詩句內容與詩人個人經歷有機地聯系起來,又使李明同學設身處地把自己想象成身處異鄉的游子,于是詩中的月光意象便在頭腦中氤氳而生,揮之不去。
(二)張華牢記《春曉》的實踐分析
張華同學背誦孟浩然《春曉》,主要采取結合具體情境的方法。讀到“春眠不覺曉”時,張華同學想象自己躺在鄉下老家床上,還沒有醒來,窗外就傳來了鳥叫聲和風吹樹葉的聲音,這種具象化聯想方式,把詩句與實際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對古詩記憶非常有效。簡單來說,是把文字轉化成具體畫面,記憶效果相當持久。特別是畫面感非常強的古詩,用這種方法來記憶事半功倍。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記憶方法屬于理解與重復相結合。既把握了詩文的情感基調,又通過大量朗讀建立了語感。
他還參考課本對“處處聞啼鳥”的解釋說明,在腦海中構建出春日清晨有鳥在樹梢鳴叫的畫面場景。記憶“夜來風雨聲”這句詩時,他注意了“風”這個漢字的結構寫法,并強化這個字,他認為這半句詩的靈魂就在“風”字上,記住“風”字,“夜來風雨聲”就從頭腦中冒出來。這種把場景想象和關鍵字結合的記憶方法,也可理解為他在記憶過程中調動了畫面感與關鍵字的統率能力。
(三)陳磊記憶《賦得古原草送別》的過程分析
陳磊同學記憶的是白居易寫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字數比較長,他采用把整篇詩劃分成三個部分來記憶,然后逐步完成每個部分的背誦任務。他利用課間十分鐘這樣的碎片時間先熟悉第一部分,然后在晚間自習時通過反復朗讀和抄寫的方式對這部分進行鞏固練習。經過大約一周的持續練習,他把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比較流暢地背誦出來。這種記憶方法的著眼點是通過把復雜整體拆解成容易操作的單元模塊,集中時間各個擊破。
(四)王強記憶《望廬山瀑布》的具體過程
王強同學特別喜歡《望廬山瀑布》里描寫的瀑布景象,所以決定用畫圖的方式來幫助記憶。他一邊讀詩句,一邊用筆在紙上畫出具體的場景,描繪了瀑布怎樣從高處沖下來,周圍山峰的形狀,還有飄在山間的云霧這些視覺元素。這種記憶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文字轉化成了圖畫。在畫圖過程中,他加深了對詩句意境的理解。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那些描寫自然景觀的古詩,因為畫面元素比較豐富,容易用線條和圖形來表現。
(五)趙麗記憶《憫農》的過程分析
趙麗同學背誦的是《憫農》這首詩。她覺得《憫農》特別有現實意義,所以決定從理解詩句背后表達的情思入手。她反復思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兩句,聯想到自己吃飯時浪費糧食的場景,還有在電視上看到的農民伯伯在田里辛苦干活的畫面。這種記憶方法,最首要的是抓住詩句傳遞的核心思想。通過理解古詩想表達的哲理來加深記憶。這樣不僅能記住詩句本身,還能培養自身珍惜糧食的意識。這種記憶方式比單純背誦要有深度。
(六)劉婷記憶《山行》的具體過程
劉婷同學背誦的是杜牧《山行》這首詩。她用了畫面聯想方式來記憶,讀到“遠上寒山石徑斜”這句時,聯想到去年秋天自己去香山看到的石板路,把“白云生處有人家”和自己老家山腰的云霧聯系起來。這種把詩句套到真實經歷上的方法,讓她的記憶速度明顯變快。從方法來看,它利用了人腦對圖像信息的敏感特性;當文字內容變成具體的生活場景,記憶過程就變得順暢很多,相當于給抽象文字找到了具象錨點。
(七)韓雪記憶《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過程分析
韓雪同學背誦的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她先查了大量背景資料,將李白當時在黃鶴樓給孟浩然送別的具體情形,還有孟浩然坐船沿著長江東下的路線搞得十分清楚。通過詩句對應到地圖上的某個位置,形成時空坐標式的記憶框架。這種方法是把文字信息轉換成空間軌跡,每次復習時就像沿著長江重新走一遍送別路線。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記憶方式對歷史地理知識儲備有一定要求。
(八)高飛背誦、默寫《望天門山》的詳細情況
高飛同學在記憶李白這首作品時主要采用了聲音記憶法,也就是通過反復朗讀來感受詩句的韻律特征。他會在教學樓或家里找個安靜的角落,反復誦讀“天門中斷楚江開”這種充滿節奏感的句子,通過聲帶振動形成口腔肌肉記憶。這種方法對培養語感確實有幫助,特別是在重復“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樣的對仗句時,能自然注意到詩句結構特征,進而輔助文字形態的記憶。
從同學們的具體記憶實踐來看,不同的記憶策略需要根據文本特征和個人習慣來選擇。不論強調理解的分析式記憶,還是需要反復操練的機械式記憶,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都可以取得預期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