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5)15-0046-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理念”部分明確指出:“教師應確立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習得數學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了解基本思想,并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發展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對新課標理念的解讀可以發現,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育是每一位教師肩負的重要職責,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應以學生的主體發展為本,合理安排可以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學生有效參與其中,最終形成核心素養。
一、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在當代教育體系中,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傳授基礎的算術技能和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實現小學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小學階段是學生認知結構和思維模式形成的關鍵時期,數學作為培養抽象思維和邏輯推理能力的重要學科,其核心素養的培養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其次,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適應未來社會變革的需要。21世紀的社會特征是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化,這要求人們不僅要具備基礎的數學知識,更要有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通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可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培養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習慣,從而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
再次,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通過差異化教學策略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這種全面的素質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獨立的人格,培養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最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需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公民的綜合素質。數學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其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對個人發展至關重要,也對國家的科技創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加強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提升國家實力的重要途徑。
二、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思路
(一)主動了解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
數學教師應在研讀新課標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核心素養的價值和具體內涵,不僅包括核心素養的基本概念、包含的類型、在教學中的表現等,更包括在不同教學內容中應該重點培養的核心素養、對學生今后發展的意義等方面。比如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部分,就對數學核心素養內涵、核心素養的構成、在小學階段的主要表現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教師必須對其具體內涵進行主動、深入地了解,這樣才能自覺地把課堂教學的目標、教學活動與之進行密切結合,從而更好地把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每個教學步驟和環節中。
(二)注重引導對算理的剖析與推理
算理剖析基于數學知識的邏輯結構,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系統性。每一個數學概念、規則和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如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它們雖形式不同,但背后的運算本質和算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內在聯系。教師開展教學,剖析算理時,需要從數學知識的邏輯起點出發,依據數學概念、性質和定律,逐步推導運算規則。如在整數乘法中,依據乘法的基本概念“求兒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推導出多位數乘法的豎式計算方法,每一步計算都能在基本概念上找到依據。為有效開展這一環節,教師應深人理解數學教材的編排體系,明確各知識點在整個知識網絡中的位置和作用。教師還要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對算理進行剖析和推理,讓學生在自主思考、嚴謹推理的過程中理解“為什么這樣運算”,發展其勇于探究、批判質疑、推理分析等方面的核心素養。
(三)要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的提升
在“數的運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學生需要構建豐富且靈活的知識網絡,思維靈活性強調學生思維的變通能力,即能夠根據問題的變化,靈活調整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數學問題的呈現形式多樣,同一知識點可以通過不同題型考查。學生具備思維靈活性,就能在面對新問題時,突破思維定式,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思維深刻性體現在學生對數學問題本質的深入理解和把握,要求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不僅僅是記住結論。數學概念、定理等知識背后蘊含著深刻的原理和規律。學生思維深刻性的提升,意味著他們能透過數學問題的表面現象,挖掘其內在的數學結構和邏輯關系。對此,教師可以通過營造問題情境的方式來引發學生的主動思考,通過對問題的分析、思考與探究幫助學生形成規范思考問題的品質。
(四)強化實踐操作與應用意識的培養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實踐操作與應用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環節。教師需要設計富有創意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學會應用這些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提升數學應用能力,還能培養出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境結合的綜合能力,進而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時應重視這一點,確保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培養數學核心素養。
三、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以“數的運算”為例
“數的運算”這一部分主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運算能力、推理意識、數學思維等。其中,運算能力與“數的運算”這一內容直接對應,主要體現在對運算法則的掌握、對運算思路的探究、對運算方法的選擇與優化等方面;推理意識貫穿于數的運算的全過程,也是運算能力和邏輯思維的整合,學生理解、剖析算理的過程就是他們不斷推理的過程;數學思維主要表現為:可以在具體情境中發現、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并對問題展開探究和分析,通過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逐步養成有條理的思維品質。
(一)問題情境促進探究,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
學生是否具備數學思維往往可以在真實情境的應對、數學問題的解決上體現出來。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需要對實際問題展開深層次分析和主動探究,并學會用數學的思維來思考世界。因此,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主體興趣合理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提煉重要信息、發現問題并進行思考,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讓他們逐步分析、解決情境中的運算問題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教師創設了“餐費AA制”的問題情境。師:“暑假結束了,小明和3個同學準備去吃頓飯慶祝開學。這頓飯一共花費101元,4個人準備均攤,他們每個人應付多少錢呢?”在此情境中學生需要先提煉重要的信息,即餐費101元,人數4人,在此基礎上發現需要解決4
”的問題,然后運用數學的思維進行思考和分析,把多出的1元平均分給四個人,最后計算得出每個人給25.25元。學生積極參與到從真實問題情境中抽象、提取數學信息的過程,按照要求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計算,逐漸培養了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能力。
(二)數學表達反映推理過程,培養數學推理意識
在\"數的運算”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有序表達,不僅有助于他們進一步理解算理和算法,同時也能促進其對算法模型的重新建構。在數學表達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合乎邏輯的語言來解釋某個數學運算方法、自己的運算過程或思路等,通過“說理”不僅可以反映他們的推理過程和思維過程,也有利于其培養數學推理意識。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表達的機會和空間。
例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教師設計了一道題目:“現在有一條51米長的繩子,要把它分成兩段,你會怎樣分呢?”在拋出問題后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思考、充分表達的時間,如某位學生是這樣表達的:“要把51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兩段,我可以先把50米分成2份,每份就是25米;然后余下1米,我把1米轉化成10分米,再把10分米分成兩份,那么每份就是5分米;所以最后的結果是25米5分米,也就是25.5米。”學生進行數學表達的過程反映了他們的推理過程和思維過程,學生表達清楚了自己運算方法背后的道理,可以讓老師和同學們讀懂,如此一來可以實現對數學推理意識的培養。
(三)對多樣算法進行優化,培養數學運算的能力
在運算教學中教師習慣于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運算方法和思路,主要目的是開闊學生的運算思維。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探究多樣化的算法并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重要的在于對多種算法進行篩選、優化,使學生逐步找到簡便的算法,總結多樣算法之間的聯系,同時獲得適用的方法,以此培養其數學運算能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除以整數”一課時,教師組織本班學生探索
都有哪些計算方法,通過分析和探究大家得出了
這兩個不同的算法。接著教師抓住時機引入了
的算式,要求學生嘗試運算,班里的同學都選擇了第二種算法進行計算,即
,并得出結果是
這時教師15°提問:“為什么大家沒有采用第一種算法呢?”通過層層引導讓學生對上述兩種算法進行優化,在對比分析過程中發現:直接用分子與除數相除這個方法存在弊端,即分數的分子必須是除數的整倍數,但3不是4的因數,所以在計算
時不能運用第一種算法。由此可見,算法的多樣化和優化算法是不沖突的,通過優化算法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算法在本質上的異同點,并找到最適用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實現對其數學運算能力的培養。
(四)重視思想方法的滲透,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的靈魂,在數的運算學習中,它貫穿始終,對學生理解運算本質、掌握運算技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起著關鍵作用。與具體的運算規則和算法相比,思想方法具有更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能夠幫助學生將零散的運算知識系統化,構建起完整的數學認知結構。當學生掌握了相應的思想方法后,就能夠舉一反三,靈活應對不同情境下的數的運算問題,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為其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數的運算學習中,若學生只是零散地掌握各個運算規則和方法,隨著知識量的增加,很容易出現混淆和遺忘。而構建知識結構能使學生從宏觀層面理解數的運算的發展脈絡,明確不同運算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比如,在學習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法時,學生通過對比和梳理,發現它們雖然在計算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質都是相同計數單位個數的相加減。回顧之前關于數的運算的知識,是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結構構建的重要過程,這一過程對學生思維發展具有積極影響。在回顧過程中,學生需要對已學知識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這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基于教師建立知識結構,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審視數的運算知識,培養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為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提供更多思路。
例如,在學習“數的運算”時,學生根據一些運算的性質把陌生的問題轉化為已學過的知識,這個過程就是對轉化思想的運用。在教學“分數除以整數”這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思考:“為何可以將
轉化成
你能運用所學來解釋嗎?”這樣學生便可以回顧之前所學過的知識并進行以下分析:
就相當于是把
分成了3份,只取其中的一份;而
也是把
分成了3份,任意取一份,這兩個意思一樣,所以
在學生自主分析的過程中,他們把分數的除法運算轉化成了分數的乘法運算,這樣可以更好地理解數或式子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對轉化思想的運用,發展其核心素養。
(五)融入跨學科學習,拓寬數學應用視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將數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不僅有助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還能激發他們探索數學與世界聯系的興趣。當數學運算不再局限于課本和習題,而是出現在對科學實驗數據的分析、社會調查的統計以及藝術作品的幾何構成中時,學生便能夠在多樣的學習情境中理解數學概念,并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學習“數的運算”時,教師就可以設計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項目,引導學生收集和分析相關數據,如計算紙張回收量與樹木保護的關系,或者通過測量學校用電量的變化來探討節能減排的效果。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使數學運算具有了實際意義,還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節拍和音符的時值來實踐分數的加減運算,這種方式將數學的抽象概念與音樂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在享受藝術的同時,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如此,學生不僅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還能夠體會到數學與其他學科的內在聯系,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有效促進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改變以知識灌輸為主的陳舊模式,將核心素養理念貫徹落實到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引領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發現、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幫助他們積累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培養數學運算所需要的關鍵技能和必備品格。
參考文獻:
[1]金秋浩.深度學習視角下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的策略——以小學數學三年級下“條形統計圖(二)\"教學為例[J].現代教學,2024(19):49-50.
[2]杜宇萌.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第三學段“小數”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4.
[3]楊東梅.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發展策略——以蘇教版小學數學課例淺談思維進階發展[J].數學之友,2024(4):43-45.
[4]虞清華.通過強化情境設計與問題提出發展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探索——以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為例[J].廣西教育,2024(4)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