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傳信范疇(evidentiality)是近年來漢語語法研究領域的熱點問題。樂耀對《馬氏文通》以來國內學者關于傳信范疇的研究進行了綜述,作者指出,今后漢語傳信范疇的研究要在以下兩個方面著力:一是加強傳信范疇和相關語言范疇的互動研究;二是從言語交際互動的視角研究漢語傳信范疇[1](P70)。李水、辛平基于2008—2020年發表的近百篇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成果,從漢語傳信范疇的理論研究、漢語傳信標記研究、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傳信范疇研究和不同語體中的漢語傳信范疇研究四個方面,對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的最新成果進行了述評。他們認為,未來漢語傳信范疇研究應該關注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應著力發現和挖掘漢語(包括方言)中特殊的傳信標記,同時注重漢語傳信范疇研究的系統性,嘗試探究漢語的個性及其與其他語言的共性;其次,延續跨學科多理論研究視角,結合互動語言學理論,觀察傳信范疇在漢語自然話語中的表現,或結合認知語言學研究方法,探究其深層運作機制;再次,漢語傳信范疇語篇和話語研究的類型、次類型還不夠豐富,既要擴大研究類型的范圍,也要細化研究類型下的次類型;最后,要加強兒童語言習得、第二言語習得角度的傳信范疇研究[2](P72)
正如李水、辛平所指出的,關于漢語本體傳信范疇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二語學習者在習得漢語的過程中,他們對漢語傳信范疇的習得情況究竟如何,迄今很少有人做過系統考察[2] (P72-73)。有鑒于此,我們擬以漢語中兩個常用的轉述類傳信語“據說”和“聽說”及作為其來源形式的“據X說”和“聽X說”為研究對象,全面描寫漢語二語學習者中介語中的相關用例,深入探討他們對該類結構的習得情況。
二、漢語中介語中的“據說”和“據×說
在現代漢語轉述傳信范疇中,“據(X)說”作為高頻信息來源標記語,其語法屬性與功能邊界長期存在爭議。這里聚焦“據(X)說”的句法功能演變與習得特征,通過對比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中介語料與CCL語料庫的母語語料,揭示其作為獨立語、句首狀語及句中狀語的分布規律。同時,針對學習者高頻出現的結構偏誤,從語義適配、結構固化及語用認知等角度展開歸因分析。
(一)“據說”
“據說”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一個轉述類傳信語,本義為“根據所說”,用來標記信息的來源。關于“據說”的語法屬性、入句形式特征、表義功能等,前人已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現代漢語規范詞典》《現代漢語逆序詞典》等工具書以及樂耀[]、王倩倩[3]等學者,均關注“據說”的本義,將其視為動詞。張誼生[4]、王韋皓[5]、劉紅妮[6]則認為,應該把“據說”界定為副詞;董秀芳在討論“是”的進一步語法化時,把“據說是”看作“‘是’與副詞的組合”[7](P35),說明她也是將“據說”視作副詞。無論是界定為動詞還是副詞,都是從句法角度對“據說”功能做出的判斷。除此之外,更多學者認識到“據說”的超句法屬性,將它視為一種篇章話語成分。《現代漢語八百詞》認為,“據說”本身不能有主語,在句中多用作插入語[8](323-324);多種《現代漢語》教材,如胡裕樹[9](P347)、邢福義[10](P329)、黃伯榮與廖序東[1]((P78等,都認為“據說\"是表示消息來源的插入語;張伯江[12](P18)、張成福與余光武[13](P57)、張杰[14](P8)、郭思華[15]等學者,均持這一觀點。
我們認為,之所以會存在這一爭議,根本原因是在于“據說”正處在由短語組合向詞匯單位、從謂語核心向修飾成分、由話語成分向句法成分演變的過程中,其身份存在模糊性和多樣性是客觀事實。施偉偉施文指出,“據說”只能充當獨立語、句首狀語、句中狀語三種成分,不能充當謂語核心[16] (P132)。從施文所舉例句來看,所謂充當獨立語和句首狀語的區別,僅僅在于“據說”后是否有逗號標記的停頓,這種停頓的有無,雖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仍體現了“據說”
由外位成分向句內成分演變的漸進過程。漢語母語者語料中的“據說”用法如此,那么,漢語二語學習者中介語中的“據說”使用面貌又是如何呢?
據統計,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共有60例“據說”,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學生的語料中。其中,充當獨立語的有28例,占比為 4 6 . 7 % 。例如:
(1)據說,孩子小的時候受父母的虐待,這孩子以后不僅在智力方面會出問題,還會在性格和行為上出現問題,比如與別人說話有障礙等。(日本,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據說,現在{CQ在}①韓國{CQ人}的死亡原因當中吸煙引起的發病者的數目{CC2數}是相當高的。(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3)據說,梅州是出秀才的地方,他也很會寫詩歌和{CJ-sy寫得}一手好書法。(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4)據說,吸二手煙者的健康狀況會比吸煙者更糟糕。(馬來西亞,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例(1)~例(4)中的“據說”,都是作為獨立語來使用的。在例(2)中,盡管“據說”引出的小句或句群在語法和詞匯上存在錯誤,但就“據說”作為信息來源標記語這一用法來說,則是完全正確的。實際上,充當獨立語的“據說”與其來源形式“據X說”,具有更密切的關系。
在中介語語料中,“據說”也經常充當句首狀語,共計31例。它又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據說”直接出現在句首,共有26例;二是“據說”之前還有其他連詞,共有5例,其中,“但”2例,“因為”2例,“而且”1例。例如:
(5)據說市政府出臺該措施是為了保持市容整潔,并幫助青少年養成良好的習慣。(日本,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6)據說某市政府新近規定,在公共場所邊走邊抽煙的人將被罰款。真令人拍手稱快!(緬甸,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7)雖說現在世界上有幾億人因缺少糧食而挨餓,但據說實際上世界現有的糧食可以足夠使所有的人吃飽。(日本,作文題目《綠色食品與饑餓》)
(8)我當然把吃綠色食品放在第一位,因為據說如果長時吃{CJ + buy過}用化肥和農藥的農作物的話,這種化肥和農藥不能排出體外,就在體內積累著最終會{CC3終于}得了用現在的醫術不能治療的病。(韓國,作文題目《綠色食品與饑餓》)
(9)有很多人不喜歡聞煙味兒,但就因為那些抽煙者不得不
要}吸已污染的空氣。而且據說在抽煙者旁邊的人受到的危害比抽煙的人本身更嚴重。(日本,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例(5)、例(6)中的“據說”,由于與其后小句在語流或線性結構上緊密相連,更容易分析為句法上的狀語成分,它作為副詞的身份也得到加強。不過,語言使用者還是可以在這種用法的“據說”后自由地插入停頓或逗號,從而恢復它作為獨立語的身份。與之相比,例(7)~例(9)中的“據說”,由于前邊又出現了“但”“而且”“因為”等連詞成分,抑制了它向句外位置的移動,因此,其副詞功能進一步強化,一般不能再通過添加停頓或逗號的形式變為獨立語。這種在句首“據說”前出現連詞的用法,在母語者語料中也有用例,但總體來說使用頻率較低。我們對“連詞 + ‘據說’”在CCL語料庫中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計,具體如表1所示:

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充當句中狀語的“據說”只有1例:
(10)這段故事讓我想起了一本書,這本書在美國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推崇{CC反應}。這本書據說也是作為美國IBM公司的管理人員的教育
用}課本。(日本,作文題目《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
在我們從CCL語料庫中隨機抽取的500條“據說”用例中,充當句中狀語的例句有36條,占比為 7 . 2 % 但在60條中介語語料中,“據說”作句中狀語的更少,其占比僅為 1 . 7 % 。這說明大多數學習者在習得“據說”一詞時,僅關注到它作為獨立語或句首狀語的用法,未認識到它同樣可以位于句中充當狀語。這也是漢語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進一步強調的。
需要說明的是,從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材料來看,中高級水平學習者對“據說”一詞的使用,雖然與母語者相比還有一定差異,但基本不會出現偏誤,如以上所舉各例。可視為偏誤用法的只有6例,其中,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據說”本身的偏誤,二是“據說”所引導的小句偏誤。
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據說”本身出現偏誤的用例只有2條。例如:
(11)我想“綠色食品”也是保護環境的一條線上{CQ的}問題。據說{CC2據說明},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如果使用化肥和農藥,產量就會大大提高,但對人類肯定有害。(韓國,作文題目《綠色食品與饑餓》)
(12)據說你們需要一名導游,所以特此向你們申請{CC聘請}。(奧地利,作文題目《一封求職信》)
例(11)中,學習者原文為“據說明”,語料標注者認為這是用詞錯誤,并將它修改為“據說”。根據語感,“據說明”似乎并非完全不可接受,在CCL語料庫中,也確實存在“據說明”的用法。例如:
(13)今天這里公布了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關于建立西伊里安省的決定。據說明,建立這個省是為了適應解放西伊里安的斗爭的發展情況。(《人民日報》,1962-01-03)
(14)聲明說,到目前為止,沖突的結果還不知道。聲明還說,“印度尼西亞政府立即采取回答荷蘭方面的襲擊的措施。”據說明,印度尼西亞和荷蘭雙方都照慣例在海上以及空中進行巡邏。(《人民日報》,1962-01-17)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用法的頻率極低,在整個CCL語料庫中僅有6例。更重要的是,“據說明”并不等同于“據說”。“據說明”中的“說明”,指向的是一個相對明確具體的消息來源。如例(13)中蘇加諾關于建立西伊里安省的決定,例(14)中的相關聲明。而“據說”中的“說”,則僅僅是一個說法,并無明確的來源。從這個角度來看,因為例(11)并未指出其后信息的確切來源,所以更適合用“據說”。
例(12)中,“你們需要一名導游\"是一種傳聞信息,孤立來看,用“據說”和“聽說”均無不可,但在該例中,使用“據說”卻明顯感覺不妥,應改為“聽說”。這是因為“據說”可以拉遠說話人與信息的距離,用“聽說”則更容易理解為親耳聽到,可以拉近說話人與信息的距離[17](P24)
“據說”所引導的小句也可能出現偏誤,這種偏誤并不是由小句本身的詞匯、語法使用不當導致的,而是與“據說”對引導小句的特定要求有關。例如:
(15)據說,“人類{CC人間}是社會的動物”,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CC人間}如果團結{CC應該聚集}會生活下來的。(韓國,作文題目《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
(16)據說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也應該象古人一樣有一種比較強的力量而克服我們的困難。(塔吉克斯坦,作文題目《如何面對挫折》)
(17)據說,在雅加達過日子實在太緊張了,幾乎天天忙得團團轉。交通也不太好,常常塞車。(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我的城市/鄉村生活》)
(18)其次,據說某市政府出臺的一項規定,在公共場所邊走邊抽煙的人將被罰款。(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我們發現,在例(15)中,即使將原文里的錯詞“人間”修改為“人類”,劃線部分的小句仍然不適宜用“據說”引導。其原因何在呢?我們認為,這緣于小句的信息屬性與“據說”的表義功能存在沖突。“據說”的作用在于標明其后所引導信息的不確定性,而小句“人類是社會的動物”則是一般常識,從下文來看,作者也是將其作為一種真理來使用的,因此,兩者的搭配使用便會造成語義上的違和。例(16)的偏誤與此相似,劃線部分的“世界上沒有不可能的事”也是作為一種確定信息,用作其后論斷的前提,同樣不適宜用“據說”引導。由此可見,“據說”所引導的小句在信息屬性上有一定要求,即不能表達主觀確認為真的信息。以上兩例,為了維持上下文語義的和諧,將“據說”刪除,應該是一種可取的修改方法。例(17)中,劃線部分的感嘆小句也不適宜用“據說”引導,其原因在本質上與以上兩例相同。說話人就某種情況發出感嘆,就意味著他對這種情況的真實性做出了確認,而這種確認與“據說”的不確定性是矛盾的。如果要保留“不確定性”,則應將劃線部分改為陳述形式,如“在雅加達過日子非常緊張”;如果要保留具有確認性的感嘆語氣,則應刪除“據說”。例(18)中,“據說”所引導的劃線成分是一個名詞短語,不符合“據說”只能引導句子的要求,可以將其修改為“某市政府出臺了一項規定”。
(二)作為“據說”來源形式的“據X說”
“據說”來源于“據X說”中信源“X”的省略,與“據說”相比,“據X說”提供了轉述話語的明確來源,因此,其信息的可靠度更強。不過,由于結構形式更加復雜,學習者在習得“據X說”時也更容易出現偏誤。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轉述類傳信語“據X說”共有40例,其中,偏誤用例16條,占比高達 4 0 % 。
為了全面認識學習者習得“據X說”結構的情況,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正確的用例。在24條正確用例中,絕大多數的“據X說”都充當獨立語,用于引出一段轉述性話語,可以視為一種引語引導句。例如:
(19)據專家們說,被動吸煙的影響往往要大于主動吸煙。(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20)據報紙說,沒有父親或母親或兩個都沒有的人長大后的犯罪率比有父母的家庭里長大的人高得多。(日本,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與“據說”可以與后接小句直接組合、充當句首狀語不同,“據X說”后面一般必須出現韻律停頓。在個別例句中,“據X說”后未加標點符號,嚴格說來,這是一種不規范的用法。例如:
(21)據我朋友說我的樣子總是嚴肅的,有時有些憂愁的。(烏克蘭,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2)據我奶奶說他是最愛讀書的,但是家里很貧窮。(日本,作文題目《記我的父親》)
與一般的引語引導句可以插入轉述話語一樣,“據X說”也能如此使用,這在中介語語料中亦有體現。例如:
(23)母親得病,據醫師說,是她感受到家人很少關心她。(韓國,作文題目《如何解決“代溝”問題》)
“X”屬于表達信息來源的成分,從意義類型來看,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表人名詞或名詞短語,如例(19)例(21)~例(23)中的“專家們”“我朋友”“我奶奶”“醫師”;另一類是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的媒介類名詞或名詞短語,如例(20)中的“報紙”以及“報道”“研究報告”“科學資料”等。
“據X說”結構的偏誤主要表現為“說”的誤用和“X”的使用不當,其中,又以前者更為常見。先來看“說”誤用的情況:
(24)據古代的記錄{CD來說,當時的年輕人也是很放肆,所以老人們對這種現象感到很遺憾。(韓國,作文題目《如何解決“代溝”問題》)
(25)據報道說{CC1說明,日本人的丈夫和中國人的妻子之間出生了孩子。(日本,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26)據他們說{CC1說話,他們聽到流行歌曲,可以夢自己的理想。(韓國,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27)據有些醫生說{CC1的話,間接吸煙對健康的危害{CC危險}比直接吸煙更大。(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例(24)中,學習者應該是受到“就X來說”結構的影響,從而造出了“據X來說”這一錯誤的雜糅格式。“就X來說”中的“X”,表示后文評價所關涉的某個方面,這里的“說”意為“評論、談論、評價”等;“就X”與“說”之間是狀中關系,“來”在功能上類似于一個結構助詞。“據X說”中的“說”,則是“言說”義;“X”表示言說的主體,“X”與“說”之間是主謂關系,整體作“據”的賓語。例(25)中,學習者混淆了“說明”和“說”的意義。孤立來看,“據X說明”并無不可,在CCL語料庫中也有用例,如“據政府說明”“據公報說明”“據編者說明”“據日本學者說明”等,其中的“說明”無論理解為名詞還是動詞,都有“解釋、闡釋”的意思,并且這種用法的使用頻率非常低。因此,像例(25)這樣只單純表示某一主體“言說”而不特別強調其“解釋、闡釋”行為時,就不能使用“據X說明”。例(26)、例(27),學習者的原文分別為“據他們說話”“據有些醫生的話”,這都緣于作者未能將“據X說”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結構進行整體習得。需要指出的是,以上例句中的偏誤并非個例,說明這類偏誤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普遍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予以關注。
與“據X說”結構相關的另一類偏誤,主要表現為“X”使用不當。例如:
(28)對吸煙者周圍的人,對他們的影響更嚴重,據研究結果說,非吸煙者比吸煙者影響還多。(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29)其次,據一個科學道理說,假如人們放棄吃肉,就很容易地解決糧食問題。(日本,作文題目《綠
色食品與饑餓》)
(30)據俗話說,“夏天南京像個火鍋”,我感覺體會到火鍋里是怎樣的。(日本,作文題目《我的一個假期》)
(31)據了解說,要控制自然的事的話,應該要接受這種后果。(日本,作文題目《我對男女分班的看法》)
如前所述,“據X說”中的“X”,是言說行為的主體,除了能夠直接發出言說行為的自然人以外,能夠轉喻自然人的機構、媒體、書刊等,也可以充當言說行為主體。因此,它們同樣可以自由進入“X”的位置。但以上四例中的“研究結果”“一個科學道理”“俗話”“了解”,均難以通過轉喻自然人的方式而實施一個言說行為,因此,它們都不適宜用于“據X說”結構,可分別換用其他的表達方式,如“研究結果表明”“據科學研究”“俗話說”“據了解”等。
三、漢語中介語中的“聽說”和“聽×說”
在現代漢語轉述傳信體系中,“聽(X)說”作為兼具動作義與傳信功能的核心動詞,其句法特征、習得規律與“據(X)說”形成顯著差異。這里將結合典型語例,詳細探討“聽(X)說”的句法表現、習得難點及教學啟示。
(一)“聽說”
與“據說”相比,“聽說”具有更強的動詞性,它不僅可以后加名詞性賓語和“了”“過”等動態助詞,而且還可以受副詞等修飾,如“聽說了/過”“曾經聽說了/過那件事”。在中介語語料中,也有不少此類用法。
為了全面認識學習者習得“聽說”的情況,我們先來考察一下正確的用例。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上述用法大多存在,只是沒有發現“聽說了”的用例。例如:
(32)從小到大好像都是聽噪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靜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還是第一次聽說。(日本,作文題目《靜音環境對人體的危害》)
(33)雖然以前聽說過桂林的奇山異峰,但是我到那里的時候還是吃了一驚。(日本,作文題目《我的一個假期》)
(34)我從來沒聽說過關于安靜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說法。(日本,作文題目《靜音環境對人體的危害》)
唐正大指出,“說”“懷疑”等動詞,既可以帶對象賓語,又可以帶內容賓語[18]。與之相似,“聽說”所支配的對象,既可以編碼為名詞性成分,充當話題主語或對象賓語,如以上三例中的“靜音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桂林的奇山異峰”“關于安靜的環境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的說法”;也可以編碼為小句形式,充當內容賓語。例如:
(35)聽說最近幾天在烏蘭巴托下雪了,這未免也太奇怪了吧!(蒙古國,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將例(33)和例(35)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對象賓語指稱的主要是客觀存在的某種事物,亦包括抽象事物,如例(32)中的“危害”例(34)中的“說法\"等;而內容賓語都是一種轉述的話語,其所指不是外部的客觀事物,而是轉述話語這一語言形式本身[19]。內容賓語都可以自然地置于引號內,對象賓語則一般不能。我們認為,帶對象賓語的“聽說”與轉述行為無關,只有帶內容賓語的“聽說”,才可以視為轉述類傳信語。因此,下文的討論都是以后者為對象的。
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轉述類傳信語“聽說”共有206例。其中,作獨立語的有43例,占比為 2 0 . 9 % ,遠低于“據說”充當獨立語的比例( 4 6 . 7 % )。例如:
(36)聽說,目前在發達國家大部分實行吃“綠色食品”運動。(韓國,作文題目《綠色食品與饑餓》)
(37)聽說,吸煙傷肺、咽喉、甚至影響腦袋的功能。(日本,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38)聽說,爸爸小時候本來打算當一名歌手。(蒙古國,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這種用法的“聽說”,由于其后存在韻律停頓,對后續小句的支配能力減弱,導致其原有的動詞性功能也相應弱化,開始向純粹的話語標記演變。與“據說”相比,即使充當句首獨立語的“聽說”,也仍然保留著一定的動詞性特征,這主要表現為:“聽說”前邊可以出現主語,可以前加連詞、時間名詞、副詞等修飾成分或后附時體標記。例如:
(39)我聽說,大部分的吸煙的人,從青少年的時候就開始吸煙。(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40)而且最近聽說過,上司對我們的要求太高了,有幾個教師明年要退職了。(日本,作文題目《如何面對挫折》)
(41)我曾聽說過,因為韓國和日本的歷史問題,韓國人對日本人的態度很不好。(日本,作文題目《我的一個假期》)
當“聽說”后不加停頓,直接與表達轉述信息的小句組合時,其動作行為義和動詞的語法特征表現得更加明顯。這也是中介語中“聽說”最常見的用法,共有162例,占比高達 7 8 . 6 % 。例如:
(42)聽說韓國的天氣已經很熱,北京也幾乎好像夏天一樣。(韓國,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43)聽說他是為救他人而犧牲自己的。(緬甸,作文題目 《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44)聽說媽媽最近要去美國,去美國的手續很復雜,應該要好好的準備需要的手續。(蒙古國,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有意思的是,由于這種用法的“聽說”在使用頻率上占有絕對優勢,被視為常規用法,以致于語料庫標注者將某些后加停頓的“聽說\"亦標注為偏誤。例如:
(45)聽說BD,]吸煙者受到吸煙的危害不如我們副吸煙者得多。(日本,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46)對了,爸爸,聽說[BD,] × × 想來中國學習漢語,如果她要來的話,先給我打電話,我們盡量介紹這里的情況。(韓國,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當“聽說”位于句首不加停頓時,也可以自由地前加主語、連詞、修飾語或后附時體標記。例如:
(47)我以前聽說過在中國流行“望子成龍”的觀念。(日本,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48)我早就聽說過被吸煙比親身吸煙有害健康的程度更厲害。(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49)那個時候我有點兒害怕,因為聽說那樣的食堂里的衛生觀念比較低,有的時候把蔬菜不水洗就用做菜。(日本,作文題目《綠色食品與饑餓》)
與“據說”類似,在中介語語料中,“聽說”也很少充當句中狀語,僅有1例:
(50)目前許可安樂死的國家聽說不多,積極做安樂死的人也不多。(日本,作文題目《如何看待“安樂死\"》)
通過觀察HSK動態作文語料庫,可以發現,學習者所產出的“聽說”總體正確率較高,但也存在一定數量的偏誤用法。我們將其大致分為兩種類型:“聽說”
的誤代和“聽說”的誤加。
“聽說”的誤代主要表現為“聽說”與其他動詞或動詞性結構的誤用。這又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將“聽說”誤用為其他詞語,二是將其他詞語誤用為“聽說”。
首先看將“聽說”誤用為其他詞語。例如:
(51)我聽說{CC聽到上,爸爸上個月回家了。(日本,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52)說完這句話的第二天早上,我聽說{CC聽到}老師回家的時候兒發生了交通事故而死了。(韓國,作文題目 《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53)過不一會兒我們聽說{CC聽見}了管理花園的組也在玩。(韓國,作文題目《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
(54)我們常聽說{CC2聽},現代社會患了一種難以治療的疾病,最嚴重的問題就是人類的“自私”。(韓國,作文題目《由“三個和尚沒水喝”想到的…》)
(55)聽說{CC2說流行歌曲是單人唱或組合團唱的,不像古典音樂那樣,用高大的嗓子和令人沉醉的音樂,而是活潑、健朗和令人熱血沸騰的音樂而組合出來的。(蒙古國,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56)在我國,也曾聽說{CC聽聞女校的女學生特別愛勾引男生,男校的男學生特別愛去挑逗女生。(馬來西亞,作文題目《我對男女分班的看法》)
例(51)、例(52)中,學習者均將“聽說”誤用為“聽到”。這種偏誤共有6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種偏誤類型,而且分布在不同學習者的語料中,說明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聽到”經常后接與“話”“聲音”等意義相關的名詞性成分作賓語,而“聽說”則傾向于后接小句形式的內容賓語。當“聽到”的賓語是小句形式時,其意義可以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聽到”的內容是小句所表事件行為發出的聲音,如“聽到他起床了”,意即聽到他起床發出的聲音;二是“聽到”的內容為他人說出的具體話語,如“鳳舉聽到要派他到上海去,卻為難起來”。“聽說”所帶的小句賓語只能指稱某種話語,對比“聽到他起床了”和“聽說他起床了”,其間的區別顯而易見。
當“聽到”和“聽說”都以表示某種話語的小句作賓語時,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篇章功能層面。“聽到P”重在表達子事件,并經常要求與其他子事件構成一個更大的具有時間先后關系的宏事件,從而形成“聽到P,Q”語篇模式,其語用功能在于敘述,如“聽到淄博燒烤很好吃,大家便蜂擁而至”。“聽說P”也可以像“聽到P”一樣,充當一個宏事件中的子事件,如“聽說淄博燒烤很好吃,大家便蜂擁而至”。除此之外,“聽說P”還可以不依賴于其他子事件,單獨構成一個陳述,如“聽說淄博燒烤很好吃”。
例(51)中的“爸爸上個月回家了”、例(52)中的“老師回家的時候兒發生了交通事故而死了”,均是指稱某種話語信息,并且都是單獨構成一個陳述,因此,只能作“聽說”的賓語。例(53)中所誤用的“聽見”,與“聽到”類似。此處的“管理花園的組也在玩”,如果是指向一個事件,只能作“聽見”的賓語;如果是指向一個話語或說法,只能作“聽說”的賓語。“聽見管理花園的組也在玩”,實為聽見他們玩時所發出的聲響;“聽說管理花園的組也在玩”,則意為聽見別人說“管理花園的組也在玩”這一話語。根據例(53)的上下文可知,作者并非要表達“我們”親耳聽到他們玩時所發出的聲響,而只是聽聞某一信息/話語,因此,這里只能用“聽說”。
例(54)、例(55)分別將“聽說”誤用為“聽”和“說”。“聽”主要是指耳朵接收信息這個動作,不表示聽話者得到了聲音信息[20](P466);“說”則往往用來充當轉述話語引導詞,但通常需要出現或者可以補出言說主體。這均與“聽說”的意義和功能不同。
玄玥曾提到“說”有一種位于句首的新用法,一般出現在口語中[21]。例如:
(57)說在電影《梅蘭芳》里演錢記者那演員x × ,讓人給砍了,據說左耳朵都被砍掉了,因為啥事啊?以后還能繼續演電影不?真替他愁啊。
(58)說撫順的孫先生,跟同事聚會喝了點小酒,居然把命都搭上了,跟他喝酒那幾個人被告上法庭了,這事鬧的,法院到底咋判的?
(59)說咱遼寧衛視的春晚陣容老強大了,小沈陽都知道吧,也來了,這回他打算怎么逗大家伙,趕緊看吧!
以上三例均為《說天下》節目中主持人的口頭介紹,這里的“說”都可以替換為“聽說”。玄文指出,除了上述新聞播報的用例之外,句首“說”還可以用于講故事或講笑話,如小品《鐘點工》中的經典臺詞“說要把大象裝冰箱,攏共分幾步”,此處“說”的用法與例(57)~例(59)相同,卻無法替換為“聽說”。玄玥認為,這種“說”后面接的都是一段敘述,表示提出一個新內容,引出的多是新聞、故事、問題等,相對于說話人的主觀想法意愿而言,這些內容都是客觀的,因此,它應被視為一種客觀敘述的引導詞[21](P31)。反觀例(55),“說”引出的“流行歌曲是單人唱或組合團唱的”,在上下文語境中的功能顯然不是客觀敘述,而是引述傳聞的某種說法,所以應該用“聽說”。
例(56)中的“聽聞”,與“聽說”類似,也可以用于引述某種傳聞,但其文言色彩較濃,與該例整體的語體風格不協調,屬于語用偏誤。
其次看將其他詞語誤用為“聽說”的情況。例如:
(60)我聽說過祖父講我父親的勇敢行為,就是他在小學三年的時,去附部近的娛樂點,那里有游泳場。(韓國,作文題目《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61)我聽說心理學者說青少年時都喜歡流行歌曲,所以不要反對。(韓國,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62)父親說:“我養著你們,我的工資都是你們的生活費。”這次母親罵他一頓“我養孩子,那么從今天起你照顧孩子吧!我去做工作。”聽說,我父親這時候沉默不語了。(日本,作文題目《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在例(60)、例(61)中,“聽說”的賓語“祖父講我父親的勇敢行為”“心理學者說青少年時都喜歡流行歌曲”,都表示一種言說行為,而非某種傳聞的、作為言說內容的話語信息,因此,這兩處均不能用“聽說”,應改為“聽”。用來標記傳聞話語的“聽說”,本來就是由“聽說”這一結構在言說主體不明的情況下省縮而來的,而在例(61)中,存在明確的言說主體,因此,只能恢復使用“聽十言說主體+ 說”結構。當然,“聽說十言說主體十說P”并非絕對不能成立,只是與“聽十言說主體十說P”在語義和語用上存在細微區別。將“聽說老師說下周要考試”和“聽老師說下周要考試”進行比較,可以發現,前者以“老師說下周要考試”為傳聞信息,說話人并未親聞老師的話語,而后者則以“下周要考試”為傳聞信息,說話人可能親耳聽聞了老師的話語,其可信度更高。由此看來,例(61)中的劃線部分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但考慮到作者引用的是心理學者的話,目的是用來佐證自己下文的觀點一—不要反對青少年喜歡流行歌曲,顯然更適宜用傳信度更高的“聽 + 言說主體 + 說”結構。
例(62)中,“聽說\"應改為具有承接功能的小句“聽母親這樣說”。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這類偏誤雖然只有一例,但卻提醒我們,這可能是學習者容易發生混淆之處。根據我們的教學經驗,在學習者的書面寫作材料中,這一偏誤并非孤例,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專門強調。
就“聽說”的誤加來說,主要表現為在“聽說”后誤加體助詞。例如:
(60)日子過得真快,有一天我聽說{CJ十buy過}他得病了,一直以為病不太嚴重,誰知道一天上班從電話里聽說{CC聽到}他死了呢。(韓國,作文題目《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61)聽說{CD過,香煙是由很多對身體有壞的物體制成的,因此,抽煙就是給我們的身體帶來好多個壞處和副作用。(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62)還有到北京來,我常常聽說{CD過}“韓流”即流行韓國的服裝、歌曲、電影等等。(韓國,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63)我是復旦大學本科生,進入大學前已聽說過{CD了課程非常嚴格而很難得到學分。(日本,作文題目 《我的一個假期》)
例(60)~例(62)中“聽說”的偏誤,均是在其后誤加體助詞“過”。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這類偏誤共有10例。實際上,“聽說”并非絕對不能后附“過”,只是在使用上有一定的要求。首先,“聽說過”所帶的賓語通常是體詞性短語,如“這件事”“那個地方”。其次,當“聽說過”所帶的賓語是表達聽聞的話語信息時,通常要受到“曾經”“早就”“已經”“以前”等表示過去時間的副詞或名詞修飾,以強調“聽說”這一動作行為曾經發生。像例(60)~例(62)那樣,如果在語義上無需強調這種“曾經聽聞”的意義,則不能加“過”。例(63)中,作者特意強調“聽說課程非常嚴格而很難得到學分”,由于這一行為是過去已經發生的,因此,可以在“聽說”后加“過”,但接著后附“了”,便又成了畫蛇添足。體助詞“了”表示動作行為的完成,而該例并沒有表達“聽說”行為完成的意思,所以應刪除“了”。
有的例句中,會同時出現“聽說”誤用和其后誤加體助詞的情況。例如:
(64)現在社會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資源不足現象,又發現環境污染的問題,比如,我聽說{CC2聽}{CD過什么地方的水很干凈、對身體有好處,那么我馬上去買回來。(韓國,作文題目《由“三個和尚沒水喝”
想到的·》)
除了上述誤代和誤加的情況之外,還有少數與“聽說”相關的偏誤,會出現在由它引導的小句上。例如:
(65)聽說某市政府出臺的一項規定,在公共場所邊走邊抽煙的人將被罰款。(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與“據說”一樣,“聽說”作為轉述傳信語,也要求其后引導一個小句而非名詞短語。因此,例(65)中的“某市政府出臺的一項規定”,應改為“某市政府出臺了一項規定”。
(二)作為“聽說”來源形式的“聽X說”
傳信范疇主要用來表達說話人對所言信息的確信程度及信息來源可靠性的判斷,它與轉述行為、轉述話語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這可以通過傳信語“聽說”及其來源形式“聽X說”之間的演變關系清晰地展示出來。“聽X說”由于明示了言說的主體X,因此,此處的“說”仍是表示具體行為的言說動詞,其后所引導的句子是由轉述的X說出的話語。與“據X說\"類似,“聽X說”也可視為一種引語引導句。
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聽X說”共有80例,其中,偏誤用例有11條,偏誤率為 1 3 . 8 % 。為了全面認識學習者習得“聽X說”結構的情況,我們先來觀察一下正確的用例。
“聽X說”中的言說主體X,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指人的代詞、名詞或名詞短語,所指對象既可以是有定的,也可以是無定的。例如:
(66)我從小喜歡唱歌,聽媽媽說,只要不是在睡覺,我整天都在唱。(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我的童年》)
(67)聽我的向導說,在元陽居住的少數民族大概三個,[BC;]即哈尼族、傣族和彝族。(日本,作文題目 《我的一個假期》)
(68)那天聽一個朋友說澳洲出產的玉樹油可以治此癥,我隨信寄上一瓶,希望它對您的皮疹有效。(馬來西亞,作文題目 《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69)來中國之前,我并不知道漢語是什么樣的語言,我只聽別人說,漢字像圖畫一樣,很美,很神秘。(越南,作文題目《我學漢語是為了》)
(70)聽人家說,我爸爸小時候成績很優秀,[BC.]但家里很窮{CC貧},沒錢念書。(日本,作文題目《我第一次···》)
例(66)例(67)中的言說主體“媽媽\"“我的向導”,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都有明確的所指對象,因此,它們所引導的后續話語來源明確,可信度較高,是典型的轉述話語。例(68)~例(70)中的言說主體“一個朋友”“別人”“人家”,都是無定形式,并不指向某一具體的對象,說話人使用“聽X說”的目的,只是標明其后話語來自傳聞,并不深究“責任人”姓甚名誰。這時,言說主體X在語義上已變得可有可無,在功能上與真正的傳信語“聽說”也幾無二致。
除了表人名詞和代詞之外,“聽X說”中的X還可以是能夠轉指人的媒體類名詞。例如:
(71)聽新聞說香煙里面的有些有害物質給{CC對)人體帶來了很多壞影響,會導致很多病。(日本,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與“據X說”不同,“聽X說”中的“聽”和“說”,都表達較為具體的聽聞和言說行為義。因此,“聽”可以受“常/常常/經常/時常”“曾/曾經”等副詞修飾,也可以后加補語成分,形成“聽見X說”“聽到X說”結構。“說”則可以受介詞短語修飾,如“對我說”;或者是前加其他言說行為動詞,組成連謂結構,如“聽到長者抱怨說”;還可以后加體助詞“過”,如“聽中國朋友說過”等。由于“聽X說”默認的聽聞行為的主體是說話者本人,因此,一般不必出現,但有時也可以現身。例如:
(72)我聽爸爸說你最近開始學書法了。(韓國,作文題目 《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作為引語引導句,“聽X說”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因此,其后一般需要停頓,在書面上則表現為加逗號或冒號。當“聽X說”后加冒號時,其引語引導詞身份更加凸顯。例如:
(73)我曾經聽老師說:“不論{CC凡是}好事還是壞事,過了度就一定不是好事。”(韓國,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在HSK動態作文語料庫中,有些“聽X說”的后面未加標點符號,嚴格來說,這也是一種不規范的用法。例如:
(74)聽當地人說那幾天不算很冷,是一般的。(日本,作文題目《我的一個假期》)
(75)聽七姨說她從小就很聰明能干,常常自己解決困難。(新加坡,作文題目《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在中介語中,“聽X說”基本都位于轉述話語之前,只有少數用例插入轉述話語內部。例如:
(76)我剛剛出生的時候,聽姑媽說,爺爺并不喜歡我。(韓國,作文題目《記對我影響最大的一個人》)
與“據X說”只能引導轉述話語不同,“聽X說”后面還可以帶對象賓語。如“我從小就聽父親說旅游的好記憶”“我小時候聽我媽說這句話”,其中的“旅游的好記憶”“這句話”,都不是言說的具體內容(即“內容賓語\"),而是言說的對象。這一用法的“聽X說”與傳信語“聽說”沒有源流關系。
“聽X說”的偏誤主要表現為“聽”后體助詞“了”的誤加、“聽”的遺漏以及“說”的誤用和遺漏。例如:
(77)后來家人聽了他的朋友說,他本來喜歡流行歌曲后,他的家人就用這個方案來治療,后來他的病慢慢地痊愈了{CQ。}(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我看流行歌曲》)
(78)聽了醫生說一定要動手術,我更心驚。(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我的童年》)
(79)我曾{CJ-sy聽過我的教育老師說她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念大學。(印度尼西亞,作文題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80)聽他[D訴]說他小的時候,很頑皮,常常和{CC與}鄰居的小孩打架。(挪威,作文題目《記我的父親》)
(81)聽吸煙者說{CC1說話},心里著急、復雜的時候[BQ,]抽煙有效的{CJsd}。(韓國,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
(82)聽媽媽說{CC話},爸爸你最近還經常爬山。(韓國,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
(83)聽電視里{CJ-sy說一張拾元{CJ-zxy的錢}相當于四個非洲難民十五天的飯{CD的}錢。(韓國,作文題目《綠色食品與饑餓》)
動詞后的“了”是表示完成的體助詞,與過去時間并無必然聯系。例(77)、例(78)中的“聽X說”,雖然敘述的都是過去的言說和聽聞事件,但并不強調聽聞行為的完成和實現,因此,都無需在“聽”后加“了”。例(79)則遺漏了“聽”,語料庫標注為“述語殘缺(CJ-sy)”。例(80)~例(82)中的“說”,都被誤用為在語義上有聯系的其他言說動詞或名詞。例(83)則遺漏了“說”,語料庫標注為“述語殘缺(CJ-sy)”。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幾例中的偏誤用法都只有孤例,可能只是個別學習者的偶發錯誤,不具有普遍的規律性,因此,不能視為嚴格的偏誤。當然,這也可能與本文所考察的語料的規模有關。
除此之外,還有幾例與“聽X說”結構有關的偏誤或非規范用法。例如:
(84)我曾經聽過有人說{CJX這樣[BQ:]“吸別人的煙,[BC、]好吃的也覺得不好吃。”(日本,作文題目《吸煙對個人健康和公眾利益的影響》)(85)5月8號父母節的前一天;聽到媽媽跟我說一句:“ x × 呀,明天父母節你不必忙著去買花啦,你現在都高三了肯定很忙。”(韓國,作文題目《一封寫給父母的信》)(86)我也聽過一些年長的教育工作者說,男性和女性無論在思想上、生理上及生活技能上都有不同之處,分班是可以幫助制造一個統一性別的學習環境。(加拿大,作文題目《我對男女分班的看法》)
例(84)中的“聽過有人說這樣”,語料庫中標注為“語序錯誤(CJX)”,正確的表達應該是“聽過有人這樣說”。例(85)中的“聽到媽媽跟我說一句:”,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應刪除“一句”;或者是在“說”后加“了”,形成所謂的“同位同指型引導句”。張金圈、閔素賢指出,引語引導詞“來了一句”,可以在引出引用句的同時,傳達出敘事者的意外情感立場[22](P305)。“聽X說了一句”與此類似,也具有意外情感表達功能,比“聽X說”的主觀性更強。結合例(85)所處的上下文語境可知,作者只是客觀陳述聽聞事件,并不具有意外情感,因此,恰當的表達方式應是“聽到媽媽跟我說”。例(86)中,在“聽X說”的“聽”后加經歷體助詞“過”,語感上勉強可以接受,在母語者語料中也偶有這種用法,但更常見的表達方式是將“過”置于“說”后,即“聽一些年長的教育工作者說過”。
四、結語
本文基于HSK動態作文語料庫的材料,全面描寫了漢語二語學習者中介語中轉述類傳信語“據說”和“聽說”及其來源形式“據X說”和“聽X說”的習得情況。通過分析大量語料,我們發現,學習者在習得這些結構時,既具有較高的正確率,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偏誤現象。這些偏誤主要包括對“據說”和“聽說”的誤用、誤加體助詞,以及“據X說”和“聽X說”中“說\"的誤用、“X\"的使用不當。通過這一個案研究,我們希望能夠為漢語二語教師在講授該類傳信語時提供有益參考和重要依據,從而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推動新時代新征程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著重闡述了“據說”和“聽說”這兩個常用傳信語的習得情況,同時亦涉及到它們的來源形式“據X說”和“聽X說”。實際上,與傳信范疇相關的各種語言現象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有何表現,是漢語傳信范疇研究和漢語習得研究需要共同關注的話題。就此展開深入的專題研究,必將獲得一系列重要的發現。
參考文獻:
[1]樂耀.國內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11,(1).
[2]李水,辛平.近十年現代漢語傳信范疇研究綜述[J].漢語學習,2020,(4).
[3]王倩倩.現代漢語“X說”的共時詞匯化狀態考察[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張誼生.介詞懸空的方式與后果、動因和作用[J].語言科學,2009,(3).
[5]王韋皓.“據說\"的詞匯化問題和相關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劉紅妮.表層結構簡化與“按說”的詞匯化[J].漢語學習,2014,(2).
[7]董秀芳.“是”的進一步語法化:由虛詞到詞內成分[J].當代語言學,2004,(1).
[8]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9]胡裕樹主編.現代漢語(重訂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0]邢福義主編.現代漢語(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11]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增訂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2]張伯江.認識觀的語法表現[J].國外語言學,1997,(2).
[13]張成福,余光武.論漢語的傳信表達——以插入語研究為例[J].語言科學,2003,(3).
[14]張杰.“據說”語篇分析[D].南昌: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5]郭思華.插入語“據說”的語法化與主觀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6]施偉偉.現代漢語傳信標記“X說”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
[17]陳穎.從認知視角看“據說”的功能網絡一兼論與“聽說”的差異[J].現代語文,2021,(1).
[18]唐正大,命題態度與主賓語從句不對稱性初探[J].漢語學報,2019,(1).
[19]Washington,C.The identity theory of quotation[J].TheJournal ofPhilosophy,1992,(11).
[20]趙新,李英.商務館學漢語近義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1]玄玥.“說”的一種新用法——客觀敘述標記詞[J].漢語學報,2011,(2).
[22]張金圈,閔素賢.漢語引語引導詞“來了一句”的結構與功能[A].儲澤祥,樊中元主編.名詞研究論叢(第二輯)[C].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22
ReportativeEvidential Markers“Jushuo(據說)”and“Tingshuo(聽說)”in Chinese L2 Learners’ Interlanguage
Zhang Jinjuan (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273165,China)
Abstract:BasedoteHDamicCompositionCopus,tisudystematicallvestigatesthcqusitooftheortatieetial markers“jushuo(據說)”and“tingshuo(聽說)”,along with their sourceforms“juXshuo(據X說)”and“tingXshuo(聽X說)”,inthe interlangugeofCinseLlearsefndingsevealtataerspriarilyuse“juso(據說)”asidepedentusesorsnteceniial derbialsi propertis,“Tngsh聽)”reentledtotrdutentusesuttedstoosedies\"tigdao到)”tig)”, alongsideeorssuchasredundantaspectmarkers.Aditionallyerorsin“juXsuo(據X說)”and“tingXshuo(聽X說)”mainlystefrom misuseofs”Xeltsst processes,information attribute requirements,and structural rigidity of evidential markers.
Keywords ∵ “jushuo(據說)”;“tingshuo(聽說)”;ChineseL2learners;interlanguage;reported speech;evidenti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