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情結這一概念于近代出現,但鄉土概念確實歷史悠久、根植于中國人意識中?!读凶印ぬ烊稹分凶钤缬涊d了關于鄉土的史料:“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游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世必謂之為狂蕩之人矣。”這里的“鄉土”指的是家鄉故土。情結則是榮格提出的現代心理學概念,榮格認為:“情結就是‘心理片段’。其起因通常是創傷、情感打擊等類似的東西,它們將心理分裂成片段。”
鄉土情結作為一種根植于民族心理的文化基因,受風俗、教育、禮法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影響,在個體的精神世界中生根發芽,并隨著人生閱歷的積累而逐漸增強。對于深受地域文化滋養的文人而言,這種情結表現得尤為顯著。當文人離開故土時,從前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在種種矛盾沖突和挫折中,他們本能地思念起熟悉的故鄉和溫暖的親朋。文人們對于這種情感的書寫使得鄉土情結成為文學創作中的一大母題。我們可以把“鄉王情結”理解為地域文化的羈絆,包括對家鄉的歸屬,對親人的思念,對家鄉前賢的仰慕,對山水風物的眷戀……這種情結對同一地域的人有著巨大的凝聚作用,影響其言行舉止、飲食風尚、道德觀念、審美取向等。
故鄉是人生命的起點,是人對世界的最初印象。黃庭堅,號山谷道人,于慶歷五年(1045年)在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雙井村出生。這片山水清潤、書院林立、道禪文化盛行的土地,以及和睦溫暖的家庭氛圍,深深浸潤著他的成長歷程,其詞作中呈現著江西鄉土底色和審美傾向。自嘉祐四年(1059年),黃庭堅隨舅父李常游學淮南,開始了求學、科舉、仕進、交游之路。但是他的一生坎坷異常,“初坐眉山唱酬罰金,棲遲縣鎮。后被史禍,竄謫兩川。晚以非辜,長流嶺南,遂隕其命。中間翱翔館殿,才六年耳”。離家多年,獨處異鄉,記憶中故鄉的風光和親朋好友的陪伴往往能給詞人極大的慰藉。敏感多情的詞人常在詞作中抒發對故鄉風景物產的懷念、對故鄉生活和親人的思念、對歸隱故鄉山林的期待等情感。元祐四年(1089年),黃庭堅受到弟非熊、舅父李常、岳父孫覺、母李氏、叔父黃廉接連去世的打擊,并被貶至黔州、戎州、宜州等偏遠之地。在此境遇之下,其詞創作迎來高峰期,作品深刻地表達了晚年不愿在宦海浮沉的愿望和思歸念鄉的情感。
一、自然景物:濃郁的鄉土地域色彩
江西位于長江中下游的南岸,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生于斯長于斯的黃庭堅在填詞時,或以景起興,或融情于景,花葉草木、河江溪湖、峰巒疊嶂、樓臺亭苑等,都是他描寫的對象。
庾嶺梅花自古以來便是勝景,王鞏《聞見近錄》云:“庾嶺險絕聞天下?!笥彝ㄇ魅?,涓涓不絕,紅白梅夾道,行者忘勞。”對于北宋江西詞人來說,庾嶺梅花除去春信之先的象征意義外,還成為故鄉的標志。二晏在《瑞鷦鴣·詠紅梅》《胡搗練·小亭初報一枝梅》《虞美人·小梅枝上東君信》等詞作中將“庾嶺紅梅”描繪為牽動游子歸興的意象。黃庭堅筆下也不乏以梅寄寓思念之情的詞作。晚年于宜州寫《虞美人·宜州見梅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杯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泵坊ㄊ墙洗盒牛疤煅摹币辉~可見詞人漂泊之遠,更襯托出見梅之欣喜意外。詞人身處天涯看見梅花初綻,不由得倍感親切,離開家鄉宦海浮沉已經十數載,歷經滄桑,容顏已老,不復當年少年意氣,表現出詞人去國懷鄉、感懷身世的憂傷。
從少年至晚年,黃庭堅對于陶淵明的學習從未停止且逐漸深人,如其年少時期所寫的《溪上吟》序:“淵明詩編,雖不命戒,未嘗不取諸左右。臨滄波,拂白石,詠淵明詩數篇?!?/p>
黃庭堅有不少化用陶淵明東籬菊花的詞作,詞作中的菊花承載了黃庭堅的隱逸之思,表現了他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超逸放達的態度。以《南鄉子·黃菊滿東籬》為例,“黃菊滿東籬。與客攜壺上翠微。已是有花兼有酒,良期。不用登臨恨落暉。滿酌不須辭。莫待無花空折枝。寂寞酒醒人散后,堪悲。節去蜂愁蝶不知”,“黃菊滿東籬”這一表述明顯化用了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詞中寫與客宴飲,有花有酒,不負良辰美景,只需滿酌狂飲。黃庭堅在詞末尾筆鋒一轉,將前面的豁達放曠轉為寂寞酒醒后的悲傷,這是一種崇陶放曠情緒與傳統儒家思想碰撞而產生的矛盾?!肚迤綐贰な局穭t是借“重陽菊花”寄托兄弟情誼,詞曰:“乍晴秋好。黃菊欹烏帽。不見清談人絕倒。更憶添丁小小。蜀娘漫點花酥。酒槽空滴真珠。兄弟四人別住,他年同插茱萸?!痹撛~作于元符二年(1099年)重陽佳節,正值黃菊開放,風光清麗,黃庭堅白發黃菊欹烏帽,灑脫不羈,卻透露出一種無人共賞的孤寂感,于是憶起往日與親友清談的歡樂時光,又念及知命新得麟兒而倍感欣慰,但是兄弟四人天各一方,只望來年能共插茱萸,同慶佳節。詞中家常暖語,字字溫情,表現出了黃庭堅對于親人兄弟的思念關心和對未來團圓的期待。
黃庭堅對江西的山水十分喜愛,不乏直接描寫江西風光的詞作。例如,《滿庭芳·修水濃青》一詞:“修水濃青。新條淡綠,翠光交映虛亭。錦鴛霜鷺,荷徑拾幽蘋。香渡欄干屈曲,紅妝映、薄綺疏。風清夜,橫塘月滿,水凈見移星。”其中,修水“在分寧西六十里。其源自郡城東北。流六百二十八里至海昏,又東流百二十里入彭蠡湖。以其遠,故曰‘修水’”?!稘M庭芳·修水濃青》寫家鄉的美景,修水濃青,枝條淡綠,鴛鴦戲水,花草芬芳馥郁,塘水澄澈。江南微雨中藻荇與浮萍輕輕搖曳,還有白練般的煙靄,魚鱗狀的云彩,美景之中,詞人重開宴席。全詞描寫細膩,清麗婉約,呈現出自然與人文和諧共融的畫卷,表現出詞人對家鄉的熱愛。
黃庭堅對故鄉山水風物有著深厚的情感,以清雅雋永的筆觸描繪家鄉之美,于異鄉漂泊時,又以江南報春的梅花和重陽的菊花,寄托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與對親人的無盡牽掛,其中也蘊含著黃庭堅對陶淵明的自覺學習,進發出濃濃的鄉土情結。
二、思歸念鄉與人情舊事:濃郁思鄉之情與深刻人倫情感
文學是人學,文學作品中的真情是最為動人的。鄉土情結最為真摯坦率的表現,就是思歸念鄉和人倫情感的直接抒發,包括對身世的感慨、對父母的感念、對手足的關愛、對妻兒的思念及對同鄉朋友的珍惜。詞所具有的優秀的抒情功能為這些珍貴的情感提供了載體。
黃庭堅自十五歲離開故王,開啟求學問道的旅程,但是他并沒有因此就斬斷與故鄉的聯系。據馬興榮《黃庭堅世系年譜簡編》所載,黃庭堅一生從未真正遠離過故鄉和親人。黃庭堅解官后會立即回家探望家人,每一次貶謫也都有家人的送別、陪伴和探望。少年喪父的黃庭堅受到舅父、叔父的扶持和教導,與母親、兄弟姐妹相依相靠。黃庭堅談到年少時的家庭境況謂:“老夫往在江南貧甚,有于日中而空甑無米炊時。”在這樣的狀況下,他的母親季氏勤儉持家,詩書育人,黃庭堅對其十分敬重?!对フ孪壬鷤鳌分^黃庭堅侍奉母親“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后“哀毀過人,得疾幾殆”,足見其侍母至孝,待親至誠。
誠然,鄉土情結根植于文人的心底,每個文人的作品中或多或少皆有所體現,但是,文人們的成長過程和人生經歷會影響著這種情結的深淺與指向。宋代文人們“隨心是家”的曠達胸襟與“狐死首丘”的望鄉情思并存,“隨官是鄉”的時代思潮與“葉落歸根”的傳統觀念交織,因而葬地之擇,并不只關生死,更是鄉土情結深淺的顯示,從不同文人的選擇中能洞見他們的心靈歸屬與精神原鄉。黃庭堅的父親、母親、叔父、兄弟姐妹,包括他自己都葬于江西分寧,足見黃氏家族對于故鄉的歸屬感。
黃庭堅與兄弟之間的手足之情十分深厚,父親黃庶,母親李氏,生有五男四女?!拔迥袨殚L子黃大臨,字元明;次子黃庭堅,字魯直;三子黃叔羨,字天民;四子黃叔達,字知命;五子名非熊,字仲熊。”紹圣二年(1095年),黃庭堅貶謫黔州,兄長黃大臨親送其至貶所,紹圣三年(1096年)丙子,黃叔達攜家眷來探望黃庭堅,這期間黃庭堅創作多首詞表達對兄弟手足的思念和感激。《南歌子·詩有淵明語》“何處黔中郡,遙知隔晚晴。雨余風急斷虹橫。應夢池塘春草、若為情”寫詞人身處陰晴不定的黔州,孤獨寂寞,化用謝靈運池塘春草的典故,表達對兄弟的思念之情?!肚迤綐贰な局纷饔邳S庭堅貶居黔州的重陽之際,兄長大臨早已離開黔州,天民在家務農,知命在涪,而小弟非熊已經去世。兄弟五人,如今只剩四人,各在天涯,即便白首也無法相見,只盼他年能同插茱萸,可見詞人貶謫之苦,思念之深。
《謁金門·示知命弟》更為沉痛,言語中充滿悲觀和失望?!吧接炙?,行盡吳頭楚尾。兄弟燈前家萬里,相看如夢寐。君似成蹊桃季,人我草堂松桂。莫厭歲寒無氣味,余生今已矣?!边@首詞作于宋哲宗紹圣三年(1096年),當時黃庭堅身在黔州,弟弟知命從江西攜著親人不遠萬里來看望黃庭堅,燈前相對,似在夢中,兄弟二人敞開心扉而談。黃庭堅稱贊知命如同桃李品行高潔,才華出眾,而自己如松桂幽居偏僻深山,兩相對比,最后慨嘆“余生今已矣”,盡顯潦倒半生的沉痛?!肚嘤癜浮ぶ烈酥荽雾嵣铣昶咝帧犯w現出黃庭堅晚年之苦,詞曰:“煙中一線來時路。極目送,歸鴻去。第四陽關云不度。山胡新囀,子規言語。正在人愁處。憂能損性休朝暮。憶我當年醉時句。渡水穿云心已許。暮年光景,小軒南浦,同卷西山雨?!贝饲?,黃庭堅被貶黔州、戎州六余年,后被起用,但好景不長,崇寧二年(1103年)再次被貶宜州,次年春到達貶所,寫下此作酬答兄黃大臨,約一年后,黃庭堅卒于宜州,客死異鄉?!肚嘤癜浮ぶ烈酥荽雾嵣铣昶咝帧飞掀瑧浥c兄大臨離別之景,下片憶故鄉相伴之景,字字句句流露出詞人在漂泊中的孤寂與對故鄉親人的思念。
三、結語
鄉土情結是一種根植于中國人內心的復雜文化心理,千百年來,無數文人作為異鄉游子在作品中流露出這種情結。黃庭堅的鄉土情結源于少年成長環境、親人關懷及仕宦經歷,其詞作中的鄉土情結通過意象(如梅花、菊花)表達出來,或通過思歸念鄉與人情舊事抒發思鄉之情與人倫情感,抑或對于故鄉前賢陶淵明的自覺學習。其詞作豐富了北宋詞的題材,抒發了漂泊天涯的孤寂、對故鄉與親人的深切思念,以及親情帶來的溫暖與慰藉等多重情感。黃庭堅的鄉土情結不僅滲透于詞作中,還深刻影響了江西詩派的形成。
(蘇州大學文學院)
作者簡介:黎慧芳(2001—),女,江西樂平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清代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