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園林景觀設計已成為提升城市品質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歷史文化元素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然而,目前在這一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方面,部分設計過于注重商業化,導致歷史文化元素的內涵被削弱;另一方面,一些設計師在應用歷史文化元素時缺乏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導致文化符號的表現不夠準確和生動。鑒于此,本文通過文獻綜述和案例分析,探討歷史文化元素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策略與方法,旨在為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現代城市園林景觀發展現狀
在現代城市發展進程中,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正經歷深刻變革與拓展,其設計理念呈現多元化趨勢,科技與人文的融合也愈發緊密。一方面,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被用于優化植物生長環境和預測市場需求趨勢;另一方面,設計更加注重彰顯城市文化與歷史底蘊,提升人文素養。從市場規模來看,《2023年中國園藝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中國城市綠化和園藝景觀市場規模已突破4500億元人民幣,年均復合增長率穩定在約 8 % 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萬億元以上。在區域分布上,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園藝景觀市場規模在2022年占全國總市場的 45 % ,主要增長點集中在城市綠化、公園建設及高端室內植物領域;而農村地區市場份額約占全國的 1 7 % ,需求主要聚焦于農田植被保護、鄉村園林建設和庭院美化等方面。在生態功能與效益方面,受碳中和與生態建設雙重驅動,園林板塊迎來快速發展機遇,生態修復成為關鍵發展方向,涵蓋林業修復、水體修復、礦山修復、土壤修復等多個領域。同時,城市環境持續改善,城市綠地率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穩步增加。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 3 9 % ,較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10年間新增各類城市綠地近100萬公頃,眾多城市成功實現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
二、歷史文化元素與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內在聯系
城市園林景觀作為中華文明傳承的物質載體,其設計實踐始終貫穿著歷史文脈的延續與創新邏輯。從秦漢宮苑到明清私園,傳統造園藝術通過軸線布局、框景手法和植物配置等空間語匯,將“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具象化為可游可居的人文圖景。例如,蘇州園林以幾何對稱的形制架構與杏松蓮藤的生態組合,既暗合周易八卦的宇宙認知,又承載著士大夫階層的審美理想。當代城市景觀設計在繼承這種空間敘事基因的基礎上,更需要創造性轉化歷史文化元素的多維形態——既要萃取書法篆刻、建筑構件等物質符號的形態特征,更需把握傳統哲學中“虛實相生”“道法自然”的精神內核。這種文化轉譯既體現在對古典園林空間原型的拓撲重構,也表現為將現代科技成果如航天意象、數字技術等新興文化符號進行在地化表達,從而形成傳統營造智慧與當代技術文明的對話機制。
三、歷史文化元素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路徑
(一)因地制宜,順應自然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貫徹“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原則,本質上是對傳統營建智慧中“道法自然”思想的創造性轉譯。上海萬科第五園的實踐表明,這種轉譯需要建立在地域文脈的系統解碼之上。設計團隊通過提取江南民居的坡屋頂形制與合院空間原型,采用拓撲變形手法重構建筑體量,在維持傳統空間肌理的同時實現現代功能適配。其框景手法的運用不僅延續了古典園林“移步易景”的視覺敘事邏輯,更通過鋼結構與玻璃幕墻的介入,使傳統漏窗藝術轉化為具有光影交互功能的智能界面。在生態層面,應借鑒傳統“因地制宜”的植物配置法則,如蘇州園林中杏松蓮藤的生態組合所展現的適地適樹原則,結合現代群落生態學理論構建本土植物景觀體系。設計過程中需要同步完成文化符號的抽象化轉譯,將地域特有的建筑構件、民間紋樣等物質遺產通過參數化設計轉化為可量產的模塊化構件,既降低營造成本又強化場所識別性。這種“在地性轉化”策略還需要關注非物質文化的空間敘事,通過鋪裝肌理、景觀裝置等要素的序列化組織,構建可感知的歷史記憶載體,使園林成為承載集體記憶的“立體地方志”。
(二)象征性符號的巧妙融入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象征性文化符號的轉譯需突破傳統圖式的直接復制,轉而建立符號學意義上的動態編碼系統。以龍紋為例,其設計應用應經歷“語義解構一拓撲變形—語境重構”的三重轉化過程。通過對故宮梁柱紋樣的矢量化解構,提取蜿蜒曲線與鱗片矩陣的幾何特征,再借助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參數化技術生成適應現代結構的拓撲形態,最終在景觀廊架或鋪裝界面中實現符號語義從皇權象征向城市精神的轉譯。四象神獸等傳統祥瑞符號的植入更需要遵循“在地性適配”原則,如嶺南地區可依托朱雀紋樣發展出以鳳凰木為核心的色葉植物群落,使符號意象與生態功能形成互文。設計實踐中應注重符號的層級化表達——具象形態適用于地標節點的文化錨定,而抽象變體則可通過穿孔鋁板、光影格柵等當代材料,在欄桿、景墻等次級要素中形成隱性敘事。這種多尺度介入策略既能延續“圖必有意”的傳統造物智慧,又能通過數字投影、增強現實等技術手段,使靜態符號轉化為具有時空交互性的文化體驗裝置,最終構建起傳統符號系統與現代城市空間的立體對話機制。
(三)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運用
在城市園林景觀的色彩體系中,傳統色譜的當代轉譯需要構建科學的地域性色彩數據庫,借助數字色度分析技術,將青花藍、玉脂白等典型傳統色系解構為可量化的HSB參數體系。以蘇州園林的粉墻黛瓦為靈感,可運用色域映射算法,推演出適配現代建筑材料的灰度梯度,確保石材灰在不同光照條件下仍能展現出如水墨般氤氬的視覺效果。中國紅的運用應突破平面涂裝的傳統模式,通過參數化釉面技術,實現從故宮宮墻到現代陶板幕墻的色彩轉譯,同時借助納米涂層技術,確保色相的穩定性。在實踐層面,需要建立動態的色彩控制模型。例如,在交通節點采用 1 0 % ~ 1 5 % 飽和度的青花藍進行視覺引導;在休憩區域,則運用玉脂白與竹青的漸變組合,以降低環境的色溫;而在慶典空間中,則通過中國紅與琉璃黃的互補色對比,來激活場所精神。這種色彩策略還需要結合智能調光玻璃等新材料的應用,使傳統色彩能夠隨著晝夜交替與季節變遷而呈現出不同的韻味。
(四)本土技藝的可持續表達
在城市園林景觀的營建體系中,本土技藝的可持續表達需要構建“技藝原型一性能優化一生態迭代”的技術轉化路徑。以南京園博園礦坑花園的生態護坡為例,傳統夯土工藝通過與透水混凝土的復合構造實現了技術升級,既保留了生土材料的溫潤質感,又通過孔隙結構的優化增強了邊坡的雨水滲透與植被固持功能。嶺南陶塑技藝的活化則體現在材料語法的重構上——佛山傳統琉璃瓦燒制技藝被轉譯為現代景觀小品中的透空陶磚幕墻,其花窗紋樣通過模塊化預制技術,形成了光影互動的界面效果。在實踐過程中,需要建立地域營造技藝的適應性評價體系。對于夯土墻體,改良的重點應放在提升耐候性與抗震指標上,通過添加天然改性劑來實現材料性能的迭代。而對于陶塑構件,則需要在保留手工韻味的基礎上,探索機械成型與人工修壞相結合的柔性生產工藝。
四、歷史文化元素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實踐案例
(一)西安大雁塔景區:唐風符號的系統整合
在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西安大雁塔景區以其獨特的設計策略,成功地將歷史文化元素與現代空間布局和生態技術相結合,成為傳承唐文化的典范。景區在空間布局上,通過軸線對稱的方式復原了唐長安城的坊制,并嚴格控制大雁塔視廊范圍內的建筑高度,不超過24米,以保持大雁塔作為核心景觀的視覺焦點。這種布局不僅展現了唐朝建筑的理性之美和歷史底蘊,還通過南北高差約9米的廣場設計,細分出九大平臺,契合唐朝的禮儀制度,增強了空間的層次感。在文化展示方面,景區利用景墻浮雕轉譯《大唐西域記》的文本內容,并通過二維碼鏈接至玄奘數字博物館,使游客能借助現代技術深入了解歷史文化。此外,景區還采用了生態技術,如“曲江流飲”裝置,融合了古法水循環與膜過濾凈水系統,既體現了對傳統技藝的尊重,又滿足了現代環保需求。這些設計不僅提升了景區的美學價值,還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唐代文化,使大雁塔景區成為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
(二)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考古現場的景觀再生
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是考古現場景觀再生的杰出案例,深度融入了隋唐文化元素。為保護遺址,園內采用距地表1.2米的抬升式木棧道,將遺址擾動降至最低。同時,結合考古發掘與復原展示,生動再現隋唐城市風貌與園林景觀。植物園依據唐代《西陽雜俎》記載復原牡丹品種,并設立“唐詩植物專區”,以植物為媒介展現唐代文化特色。園內布局合理,分為遺址展示區、植物觀賞區和文化體驗區等多個功能區,既相互獨立又有機統一。植物觀賞區廣泛種植牡丹、芍藥、紫薇等隋唐時期的植物品種,文化體驗區則設有仿唐建筑、雕塑、壁畫等景觀小品,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隋唐生活方式與文化氛圍。此外,園內道路、橋梁、水系等基礎設施采用青石板路、木橋、石拱橋等元素,進一步增強歷史感與文化氛圍。這些設計使隋唐文化在園林景觀中得以全方位、多層次呈現,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觀賞與休閑場所,更成為傳承和弘揚隋唐文化的重要載體。
(三)對比案例:深圳南頭古城改造
南頭古城作為深港文化同源的重要佐證,擁有1730余年的悠久歷史,是深圳文物保護單位最集中的地區。然而,改造前的古城面臨著空間無序生長、文化斷裂及發展形象和定位缺失等問題。2017年,南頭古城被選為深港雙年展展場,希望通過實踐對城中村進行改造,以探究城市共生的發展模式。2019年,南頭古城正式啟動“蝶變重生計劃”,采用“政府主導、萬科集團實施、原住民參與”的微改造模式,遵循有機更新理念,尊重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復原古城多元的生活場景。改造后的南頭古城游客量顯著增加,2020年8月26日,古城南北街示范段開街,提前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生,城中村蝶變為文化地標,游客紛至沓來。然而,改造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隨著展覽的結束,遺留的商業業態和藝術展覽失去了相匹配的消費人群,導致雙年展時期的大部分文化遺產被閑置,甚至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此外,原住民遷出率較高,社區人口結構發生變化,文化生態失衡。
五、結語
因地制宜、順應自然,巧妙融入象征性符號,運用具有民族特色的色彩以及實現本土技藝的可持續表達,是歷史文化元素在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有效傳承和創新的關鍵路徑。西安大雁塔景區與洛陽隋唐城遺址植物園的成功案例,進一步驗證了這些策略的有效性。然而,深圳南頭古城的改造案例也警示我們:歷史文化元素的運用需要與社區發展緊密結合,以防文化生態失衡。
(資陽環境科技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宋佳芩(1997—),女,四川樂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