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后,采納了長孫皇后“居安思危,任賢納諫”的建議,大膽起用了房玄齡、杜如晦、魏征、長孫無忌、尉遲恭等一大批老臣擔任要職,這為貞觀盛世的締造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貞觀十九年春,李世民執意親征高句麗,臨行前他授命房玄齡留守京師,委以重任,并對他說:“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憂矣。”同時允諾,所有的軍糧器械、軍伍行留等,均由房玄齡“便宜行事,不復奏請”。
不料,唐太宗剛離開京師不久,便有人來到留臺告密。當房玄齡得知來人要密告房玄齡本人時,二話沒講,即刻命乘驛將告己者遞送到太宗的宿營地。
一開始,李世民聽說房玄齡送來了一個告密者,頗為詫異。因為以房玄齡的能力而論,他是不可能隨隨便便把這樣的一件小事交給皇帝處理的。更何況,此時的皇帝還在前線帶兵打仗,軍務繁忙,日理萬機,所以李世民斷定,若非某種特殊原因,房玄齡絕不會這么做。
李世民認真思忖了一會兒,怒氣沖天地命左右護衛執刀靜立,大聲質問來者要密告何人。當他得知所告之人為房玄齡時,當即喝令腰斬,并親自手書一封言簡意賅的圣諭,責備房玄齡做事拖沓,不夠果斷,同時重申:此后遇此類事情,可以獨立做出決斷,不必事事上報皇帝。房玄齡看罷此諭,心中釋然。
房玄齡是個聰明人,他雖然被皇帝賦予了“便宜行事,不復奏請”的專斷之權,但是碰上這種密告自己的案子,仍是萬萬不敢私自做主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李世民這種“便宜”放權的做法雖是對房玄齡的一種絕對信任,卻于無形中把房玄齡推到一個高度自律的境地,那便是讓房玄齡在恪盡職守的同時,更要謹守臣子的本分。如果房玄齡選擇前者,自作主張地把這個人殺了,那固然是盡了分內職責,可皇帝過后一旦知道了這件事,也許會對房玄齡大起疑心,認為房玄齡處事過于獨斷專行,對他產生不滿和戒備。于是,睿智的房玄齡只好選擇一種看起來略顯遲鈍的做法,果斷地把告密者交給皇帝去處理。房玄齡這么做的目的,既證明了自己的清白,又間接袒露出個人的忠誠,可謂雙贏之舉。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房玄齡身居高位多年,一直恪守職責,從不居功自傲,并且憑借“便宜”行權的透明做法,贏得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信賴。于是,在孜孜奉國的二十二年中,房玄齡始終擔當朝廷股肱之臣,在助國興旺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大唐第一賢相”的美名,永世流芳。
(編輯 雪彤/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