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相送”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送別習俗。常見的畫面中,這邊廂,折一根柳條交到對方手中,道不盡千言萬語;那邊廂,拿了柳條后,一步三回頭,不忍離去。見此情景,后人不禁要問:為什么送別時偏偏選擇了“柳”,而不是其他植物?
柳,是我國分布最廣的植物之一,遍布大江南北。柳,隨栽隨活,高溫不怕,鹽堿不怕,旱地也不怕。正是因為柳這種不拘環境、隨處生長的特性,作為古人贈別好友的信物,便再合適不過。人們希望親朋好友離開家鄉后,也能像柳那樣,適應環境,落地生根。
明末清初小說家褚人獲曾在《堅瓠集》中談到這一問題:“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愿耳。”可見,折柳送行,包含著為離別者祈福康泰的美好祝愿。
中國古人善治木,家門口最常見的木材之一,就是柳樹。很多人認為柳木疏松,不宜做家具。其實,柳樹種類繁多,有一些柳木結實、耐用、不易變形且紋路清晰,制作家具既實用又美觀。
砍伐柳樹時,一般不會連根拔起,而采用“頭木作業”——就是當柳樹長到一定高度時,把它的上半部分截掉,用來做家具材料。截掉以后,新枝從旁邊開始抽芽,形態更加美麗,柳枝也越來越茂盛。而“留”與“柳”諧音,這個“留”,就是留住下面的樹干,把根留住。這或許是“柳”與“留”相關聯的真正原因吧。
相傳為李白所寫的《憶秦娥·簫聲咽》這樣寫道:“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王國維評李白這首詞時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千古登臨之口”,就是“灞陵”,位于西安城外,是漢孝文帝的墓,邊上就是千古離別之地灞橋。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送別大事就都在這座城外的灞橋上。王國維認為《憶秦娥·簫聲咽》氣象格局很大,是借用折柳,將人與人之間的送別,擴大到更宏大的時空。
在歷史的長河中,“灞橋柳”把“秦、漢、唐”三個強盛王朝聯結在了一起。因此,在歷代詩文中,提到“灞橋折柳”的典故很多。
其中有這樣一首:“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好風若借低枝便,莫遣青絲掃路塵。”這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李益所作的《途中寄李二》。李益家在隴西,位于河西走廊的要地,中原和西域的交界地,因此,對陽關送別應該感同身受。隴西出了個著名的李氏家族,李淵認定隴西是郡望所在,連李白也認為“本家隴西人”。
自《詩經》始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經歷代的吟誦,從“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到“傷見路邊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再到“西域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這一折,一直折到了近代李叔同家喻戶曉的《送別》:“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新月派詩人徐志摩離開康橋時,仍念念不忘“那河畔的金柳”“離別的笙簫”。一根柳條,映射著千百年來文人默契推動形成的折柳寄別這一浩蕩風景,真切體現了中國文化獨有的意蘊和魅力。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