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由固原市弘文中學報送的《29年堅持行走的思政實踐課》入選全國“思想鑄魂" 網育新人”大思政課優秀案例,這是寧夏唯一入選案例。“行走的思政課”迄今已走過30年,成為一張亮麗的思想政治教育“名片”。深入研究“行走的思政課”的創新模式,分析新的時代條件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索進一步推廣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行走的思政課”是一種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資源拓展到廣闊社會生活中去的新型教育模式。從本體意義來看,與傳統的思政教育以理論為主體、以課堂為空間的內容方式不同,“行走的思政課”將深奧的理論與廣闊的社會實踐相結合,不再僅僅是通過書本和教師的講解來了解思政知識,而是通過實地參觀、親身體驗等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將深奧的理論與具體的場景和元素相結合,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生動而具體,實現了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有機銜接,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和方式方法的進一步實效化,促成了從“被告訴是怎樣的”到“自己看到是怎樣的”升華,使受眾增強了“沉浸式”和“代入感”,讓思政課更加深入人心,鑄就了獨特的立德樹人品牌,厚植了愛國主義情懷、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親和力和針對性、實效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從延伸意義來看,現在不少人都說,徒步108里到任山河祭英烈是“因為一段路,改變一座城”。這條路越走越“寬”,參與者越來越多,成為一堂名副其實的“思政大課”。這段路為什么有這么大的能量?任山河徒步行走,走的是一條理想信念之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寧夏包括紅色資源在內的思政資源富集的固原,受觀念、區位、人才、自然資源等因素制約,目前仍是發展薄弱的地區。某種意義上看,這一地區枕著“富礦”卻守著“清貧”。通過走這條路,增強了信仰信念,提升了干事創業的精氣神,借助這一區域內豐厚的紅色資源及其蘊含的紅色基因,將其有效地轉化為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當地文旅產業和特色經濟,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良好文化環境氛圍的生成和升華,確保各族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以高昂的政治熱情和飽滿的精神狀態,苦干實干、攜手共進,共創美好幸福未來。
當前,人工智能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創造出更加令人驚嘆的科技成果,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已深度滲透融入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固然具有提高效率、豐富智能生活體驗的意義和價值,但在處理需要獨特感知、判斷和審美能力的任務時,往往顯得力不從心,存在模式化、刻板化的問題,易導致形式大于內容,缺乏更加真摯的情感投入。人工智能是人類智慧的延伸和補充,而非替代者。在人工智能時代,人類的獨特價值依然不可替代,人類的創造力、情感智慧和道德判斷是機器難以復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需要通過“行走”,讓受眾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例相結合,在實踐中深化對抽象理論的理解;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思政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提高綜合素質;通過親身感受發展的成就、社會的進步,直觀地接觸不同的人和事,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思政課所傳達的價值觀和正能量,激發情感共鳴。人工智能技術的蓬勃發展,給思想政治教育既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全面性、系統性、感染力,旨在通過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和豐富的教育內容,實現全方位立德樹人的目標。人工智能技術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智能化決策支持以及高效的信息傳遞方式,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技術保障。應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抓手,將人工智能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融合,這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科學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優化組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要素、環節,打破思政課程之間的壁壘,挖掘不同思政課程中的育人要素,實現課程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統一;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學校思政、社會思政和網絡思政的有機結合,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相互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全面、深入;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術,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資源和個性化學習路徑,增強認知體驗和情緒價值,精準把握需求,監測情緒變化,激發學習動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30年來,固原“徒步百里祭英烈”已從最初單純磨煉學生意志力的體能鍛煉,豐富成為一堂內容豐滿、形式新穎的“行走的思政課”。現如今,“行走的思政課”越走越寬,已經不僅僅是清明節的“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而是逐漸形成系列性的“行走的思政課”。隨著影響力的擴大,這項始于校園的行走實踐,已演變為跨部門聯動的社會課堂。活動參與主體從單一學校擴展至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活動主體人群從固原擴展到周邊省市區。這說明“行走的思政課”已然形成擴散和放大效應,實現了全周期理論灌輸、全過程教育引導、全方位實踐養成的立德樹人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因此,需要深入挖掘“行走的思政課”背后蘊含的深刻道理學理哲理,注重“行走的思政課”的“教法”“學法”“行法”有機融合,積極探索“行走的思政課”的實踐推廣路徑。一是聚焦主題主線。“行走的思政課”的主題主線就是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和實踐體驗,而是通過“行走”,從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高度感悟馬克思主義“行”、中國共產黨“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好”。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主線,把理想信念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家庭美德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整合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引導受眾堅定理想信念。二是實行分級分類教育。遵循思想觀念形成周期規律,構建“行走的思政課”分級分類教育長效機制,實現精準思政教育。依據義務教育階段、高中和大學階段、在職工作階段不同受眾的特點,實施具有各自側重的行走教育,讓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都能找到合適的行走內容和學習方式,形成可學、能學、想學、愛學,隨時學、隨處學、人人學的學習教育氛圍。三是形成齊抓共管格局。“行走的思政課”是一個系統工程,僅靠學校力量遠遠不夠,需要社會各方面參與。要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落實合作共建機制。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統籌指導,為“行走的思政課”提供時間、場地與資金支持,確保既走得出,又“走”有所獲;學校要加強謀劃,結合辦學定位和區域紅色資源狀況,科學設定行走目的地,打造可持續、有特色的行走項目,推動“行走的思政課”更加走深走實、越走越寬。
(作者為中共寧夏區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