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一個極其平凡的日子,卻有一件極不平凡的事情發生:寧夏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的師生,用30年的堅持,為思政課的新形式提供了有力的佐證。雖然我是“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的“旁觀者”,但我和那些參與此項活動的教師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我們都是落實思想政治教育的“局中人”。因此,特別想與各位教育人分享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想法,以此表達對于寧夏教育人的敬意。
我最早聽說“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還是在抖音剛興起的時候。當無意間在抖音上刷到寧夏固原的“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在質疑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我算是一個比較習慣走路的人,但我從來沒有超過20公里。那么多未成年的學生,要走108里,還要在一天內完成,這得是多大的毅力才能完成?!
在經過咨詢寧夏教育同行,確定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之后,我就被另一個問題困擾:這件事情的意義何在?當今社會,物質條件、交通水平都和革命年代有了質的區別,這個時候,讓孩子們“沒苦硬吃”有必要嗎?會不會是領導“刷政績”的方式?

事實勝于雄辯。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和我提出過一樣的問題,也一定有很多人在很久之前就提出了這些問題。面對這些質疑的聲音,寧夏教育人沒有為自己爭辯和粉飾,而是用年復一年的堅守,給了我們回答。學校的行動,得到了家長的認可、社會的認可和政府的支持。我在想,現在的很多家長,也許就是經年之前的那些參與行走的少年郎吧,讓自己最寶貝的孩子,參與這樣的歷練,這些家長們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按照中國家長的文化傳統,是不會把不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的。只是,這樣的遠足,又好在哪里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和不以為然,我開始了對“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的關注。
為了更多了解“徒步百里祭英烈”活動,我從網上查閱了相關報道,知道了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師生的堅持不懈。在對這些事情有了深入了解之后,我原來的很多困惑也都有了答案。今年,這一活動進入了第30個年頭。當人民日報的焦思雨記者找到我,讓我對這件事情談談自己的看法時,我腦海里出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太了不起了,這件事情,已經堅持了30年!
如果各位讀者想對這件事情有所感受,不妨去一次寧夏固原。按照學校的路線全程走一趟不太現實,但我們可以選取一個“感受點”去體驗一下,那就是六盤山的“長征小道”。這條長度僅為2.5公里的小道,和沿途18個微縮景觀,讓我們可以直觀地感受當年紅軍長征所經歷的各種考驗。剛開始這段歷程時,我的感受是“勝似閑庭信步”,而到登上山頂,雖已疲憊不堪,但看著紀念碑上銘刻的毛澤東主席的《七律·長征》和《清平樂·六盤山》,真切感受“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的時候,那種浩然之氣,不自覺地讓自己挺直了腰桿。
想想那些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們,他們走的路是“長征小道”的21倍還多!這得需要怎樣的毅力和意志才能完成!三十年,始終如一,代代傳承,樸實的寧夏教育人,就這樣不聲不響地把這件事情做成了。這不是“刷政績”,而是實實在在的成果啊!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成就這樣的成績!
作為思政人和教育人的“交集”,思政課教師承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寧夏固原兩所學校的教師在這件事情中承擔的角色和擔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給全國的思政課教師提供了一個非常出彩的“如何上好思政課”的樣本和示范。至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這份“樣本”的價值。
第一,是思政教育的“立德”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就提出了“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說法,對“教書和育人哪個更重要”進行了升華。但“立什么德”和“怎樣立德”的問題,也就隨之出現。在清明節這個富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氣息的節日里,到烈士陵園祭奠為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付出青春和生命的烈士們,就讓我們對前面的兩個問題,有了很好的回答。當看到那些稚嫩的面孔、嚴肅的表情和輕輕拂拭烈士墓碑的場面時,我們就可以理解,在這些青春的最深處,已經埋下了一顆優良的種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未來30年,我們培養的人要能夠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偉業”。這就是教育的歷史責任。“徒步百里祭英烈”,就是寧夏教育人擔當這種歷史責任的重要方式。
第二,是思政教育的“灌啟結合”。關于如何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歷來存在諸多爭論,有主張“就是要灌輸”的,也有人堅持“反對灌輸,啟發教學,靜水流深”的。在學校思想政治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種灌輸”的觀點,要求教育人既要堅持“必要的灌輸”,又要反對不講道理的“硬灌輸”。“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也作為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得到普遍認可。“徒步百里祭英烈”就是很好的“灌啟結合”。學生們參與這項活動,最為重要的是用自己真實、直觀的感受,體驗“野蠻其體魄”背后的“文明其精神”,也更為真切地感受到團結、協作、幫助等詞匯的生動意義。單靠背誦書本上寫的結論,是無法讓學生入腦入心的。只有用自己的雙腿丈量實際的距離,才能成為學生刻骨銘心的記憶。
第三,是思政教育的“合力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也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這是教育之道”。“徒步百里祭英烈”的“驚濤拍岸”,寫在各種各樣的媒體里,讓我們知道了這件堪稱“壯舉”的育人“工程”;“徒步百里祭英烈”的“潤物無聲”,寫在每一個參與者的臉上,不僅僅是走在路上的學生和教師,還有路邊等候的家長、維持秩序的警察、臉上洋溢著歡樂表情的志愿者和“旁觀者”,以及有了“我也想去試一次”想法的我們……教育不是一個人的,也不是部分人的,而是所有人都要承擔各自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因此,我把前面的“旁觀者”加上了引號,因為在育人這件事情上,沒有旁觀者!

第四,是思政教育的“長效機制”。30年,一個聽起來久遠漫長的時間長度,被寧夏教育人具象化為始終如一的行走。當最初的被教育者,站到了教育者的隊伍里,帶動后來者繼續前進的時候,我們對“從勝利走向勝利”有了更多的感悟和體會。寧夏教育人用幾代人的堅持,為我們成就了“賦予意義的行走”的不凡,更為我們書寫了“堅持背后的育人”的佳話。我想,“我參加過‘徒步百里祭英烈’”一定是不少固原人說給朋友、同學和后輩的話。一代代人的行動和傳播,也讓我們有機會看到寧夏教育人這份樸實且豐滿的堅持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最近幾年,有幸參與了一些中小學思政課的教育教研活動,讓我對思政課教師有了更多的了解。聽他們的故事,就如開啟一扇新門,讓自己成為與他們共同經歷過程的人,也成為受教育者。我也一直相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不在于讓學生記住多少寫在書本里的結論,而是教給他們一些方式方法,讓他們可以擁有一雙正確看世界的眼睛,讓學生們可以用自己最真實、最鮮活的感受,成就自己的“社會成長”,在將來投身社會的時候能夠有擔當、有作為、肯吃苦、肯奮斗。就此而言,我羨慕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的同學們。在最美的年華,涂上這么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樣的人生,多么美好!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德育研究分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