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齒為何會敏感?原來是遠古魚“遺傳”
你有過牙齒酸酸脹脹的體驗嗎?這會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牙齒有多敏感。其實,在咀嚼食物時,這種敏感性大有用處,它能提供關于溫度、壓力、疼痛方面的重要信息。但你可能不知道,堅硬的牙釉質內部那些敏感的部位,在演化之初竟然是幫助遠古魚類在危機四伏的海洋中存活下來的關鍵利器。美國芝加哥大學科學家最近發現,人類牙齒內部的牙本質,也就是對冷熱酸甜敏感的那層結構,最早是由遠古魚類帶甲外骨骼中的感覺組織演化而來的。
大約在4.65億年前的奧陶紀,早期脊椎魚類全身覆蓋著堅硬的鎧甲。這些甲胄上布滿微小的凸起結構,內部含有類似牙本質的組織。科學家推測,這些結構能感知周圍水流的壓力、溫度的變化,甚至能探測到靠近的掠食者,就像一套“水下雷達系統”。
有趣的是,類似的“雷達系統”也出現在無脊椎動物身上,比如寒武紀(4.85億至5.4億年前)的節肢動物(類似今天的螃蟹和蝦)。這表明,盡管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在演化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它們獨立發展出了相似的感知結構,以應對遠古海洋的生存挑戰。
大語言模型在線辯論說服力超人類
《自然·人類行為》發表的一項人工智能研究發現,在線辯論中,GPT-4一類的大語言模型(LLM)如能根據對手的個性化信息調整它們的論據,其說服力比人類辯手高出64%。研究結果顯示了GPT-4生成有針對性和說服力論據的能力,揭示出AI工具擁有影響人類觀點的潛力,同時也提出應進一步研究如何降低其說服人類時存在的風險。
隨著人類與LLM的對話日益普遍,有研究顯示LLM或變得更有說服力(即更能改變一個人的信念或觀點)。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將900名美國人分別與另一名人類或GPT-4配對。在有些配對中,辯論對手(無論是AI,還是人類)能獲得關于他們辯友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包括其性別、年齡、族裔、教育水平、就業狀況,以及從參與者調查中獲取的立場,從而讓其論點更有針對性。辯論在受控的在線環境中進行,并通過一個眾包平臺為該研究專門招募參與者。研究團隊發現,在得知參與者的個人信息后,GPT-4的說服力比人類對手高64.4%。如果沒有獲得個人數據,GPT-4的說服力與人類不相上下。
我國200余種野生動物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
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消息,通過實施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我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數量穩步增長,棲息繁衍環境穩步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目前,全國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進入恢復性增長階段,100余種瀕危野生植物得到搶救性保護。2024年全國水鳥同步監測最新結果顯示,我國越冬水鳥總數量達505.9萬只,是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監測數量的最高紀錄。
截至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持續豐富,藏羚羊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地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打通了十三個大熊貓種群生態廊道,有效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初步建成天空地一體化全覆蓋監測體系,野生東北虎超過70只,野生東北豹超過80只;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恢復到7群42只;武夷山國家公園發現武夷林蛙、武夷山卷柏等一批新物種。國家植物園自成立以來,新增收集活植物5000余號、280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0種、珍稀瀕危植物65種;華南國家植物園新增收集活植物8500余號、4202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85種、珍稀瀕危物種469種。
肺活量在20歲~25歲后走下坡路
西班牙巴塞羅那全球健康研究所與巴塞羅那大學Clínic-IDIBAPS醫院合作開展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人的肺活量在20歲~25歲達到峰值,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
研究表明,肺活量的發展分為兩個不同階段:童年時期的快速生長階段和達到峰值肺活量之前的較慢生長階段。研究團隊使用兩個參數評估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即深吸氣后第一秒內強制呼出的空氣量;用力肺活量,即深吸氣后無時間限制地呼出的最大空氣量。在女性中,FEV1于20歲左右達到峰值,而男性則在23歲左右達到峰值。令人驚訝的是,該研究發現,肺活量在這個峰值之后并沒有穩定階段,而是在峰值之后立即開始衰退,比之前認為的要早得多。
分析表明,持續性哮喘和吸煙都會影響肺活量,但影響方式與之前認為的不同。患有持續性哮喘的人,FEV1峰值出現得更早,且一生中的水平都較低,而吸煙則與35歲起肺活量的快速衰退有關。
深海海底99.999%仍未探索
來自非營利組織海洋發現聯盟和美國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在《科學進展》雜志刊發研究報告稱,盡管深海覆蓋了地球表面66%的面積,但迄今僅有0.001%深海海底被觀測。
這項研究梳理了1958年以來全球120個國家海域約4.4萬次深潛數據,這些數據來自載人深潛器、遙控或自主潛水器的探測記錄。研究發現,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人類探索的深海區域略大于美國最小的州羅得島州,約為比利時面積的1/10,其中印度洋海域的探索程度最低,堪稱“最熟悉的陌生區”。
深海(水深超過200米)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隱形支柱”,不僅孕育著獨特的生物群落,還承擔著氧氣生產、氣候調節等關乎人類存續的重要功能。研究團隊警告稱,在人們對其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深海已面臨氣候變化、資源開采等多重威脅。研究人員呼吁擴大勘探工作,利用新興技術增加深入了解深海的機會,一方面研發小型化、低成本探測裝備,幫助更多國家參與深海研究;另一方面可繪制包含1萬個潛在探測點的“深海藏寶圖”,為未來科考指明方向。
編輯 林洋 74462892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