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932.4 文獻標志碼:A
黑龍江漁業資源豐富、魚的種類眾多,有很多名貴魚類,如達氏(Husodauricus)、施氏鱘(Aci-penser schrenckii)大麻哈魚(Oncorhynchus keta)(Sinipercachuatsi)等。近些年國家生態環境的大力保護及公眾意識的提高,使得漁業資源和水質都有所改善。為了解黑龍江現階段魚類組成,漁業資源量及一些瀕危品種的種群恢復等情況,開展了本次調查。通過調查后的數據分析可以為漁業資源的科學管理和保護利用提供參考依據,因而本次調查研究是有實際意義的。
1材料與方法
1. 1 調查時間及區域
2024年9月11日至9月15日、2024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對黑龍江干流嘉蔭段太平村等多個灘地進行了兩次為期10d的調查。
1.2 調查方法
在灘地單獨租賃1條船,每天捕撈3\~4網,共進行了34網次作業,其中地籠5網次。地籠網網目1cm 。流刺網長約 330m ,高度 2m ,根據捕撈實際情況選擇網目
或 10cm 的流刺網。網具每網次作業距離大約 1.5km ,作業總面積大約
。
魚類的分類及鑒別參照張覺民等1的《黑龍江省魚類志》、趙文閣等的《黑龍江省魚類原色圖鑒》。
對捕獲物進行分類,每尾魚分別測量體長、全長及重量。針對數量較多的魚類統計總尾數、總重量,并選出大、中、小三個類型,分別測量體長、全長,分別稱量其重量。
1.3 數據處理分析
利用Pinkas相對重要性指數(indexofrelativeimportance,IRI)來評估魚類在各水域生態環境中的優勢程度[3],計算公式為:

式中: N 為某一種類的數量占總數量的百分比,也稱豐度占比; B 為某一種類的重量占總重量的百分比,也稱生物量占比; F 為某一種類在采樣中出現的次數占總捕撈次數的百分比。
采用Shannon-Wiener指數
、Pielou指數
和Margalef種類豐富度指數
研究魚類群落多樣性,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s 為種類數,單位為種; N i 為種類 i 的個體數; N 為漁獲物總個體數,單位為尾。
2 調查結果及分析
2.1 魚類組成
經過 10d 漁船34網次的捕撈共發現33種魚類,隸屬于5目9科28屬,共計1175尾,總重 68.68kg ,34.55尾/網次, 2.02kg/ 網次。鯉形目最多,有2科19屬22種,目級組成占比 66.67% ;下面依次是站形目2科3屬4種,目級組成占比 12.12% ;鮭形目2科2屬3種,目級組成占比 9.09% ;鱘形目1科2屬2種,目級組成占比 6.06% ;鱸形目2科2屬2種,目級組成占比 6.06% ;其中出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達氏,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施氏鱘、細鱗鮭(Brachymystaxlenok)鈍吻細鱗鮭(Brachymystax tu-mensis)下游黑龍江茴魚(Thymallus tugarinae),其他均為常見品種;具體數據及比例如表1、圖1所示。張覺民等的《黑龍江省魚類志》中記錄了魚類105種,趙文閣等的《黑龍江省魚類原色圖鑒》中闡述了魚類113種,而該調查實際捕撈到的魚類33種,少于文獻資料,其原因:一是調查時間短,不同季節江中出現不同的魚,因而不能代表全年的魚類組成;二是調查期間黑龍江江水較瘦,影響魚類的短距離洄游;三是季節性原因,第二次調查期間江水溫度較低,近岸水溫在
,冷水魚出現的時期,有些魚就銷聲匿跡。



市場走訪調研又多發現17種魚類,隸屬于5目8科16屬,其中也是鯉形目較多,有2科8屬9種,之后依次是鮭形目3科5屬5種;鱸形目1科1屬1種;形目1科1屬1種;鱈形目1科1屬1種,江鱈是鱈形目中唯一棲息于淡水中的魚類,具體數據及比例如表2所示。捕撈及市場調研的魚類品種目級組成依次為:鯉形目最多,占比 62% ,鮭形目16% ,鲇形目 8% ,鱸形目 6% ,鱘形目 4% ,鱈形目2% ,形目 2% ,具體見圖2。


2.2 魚類多樣性
表3為兩次調查總的相對重要性指數IRI,IRI?1000 的種類為優勢種, 100?IRI 的種類為常見種, 10?IRIlt;100 的種類為一般種, IRIlt;10 的種類為偶見種。從數據中看到細體數值最大為858.92,小于1000,這樣分析就沒有優勢種,而調查是分兩個時期進行的,黑龍江干流由于季節變化和洄游種類的不同等原因,不同時期其主要品種會有所變化,因此對兩個時期的相對重要性指數IRI分別計算,如表4、表5,得出如下結果:
第一次調查中唇、犬首餉、細體餉、翹嘴、鲇為優勢種;鯉、蛇、銀鯛、烏蘇里擬、花、施氏鱘、光澤黃顙魚、東北雅羅魚、馬口魚、、油為常見種;黃顙魚、鳊、銀鯽、達氏鯉為一般種;鰍、興凱、花斑副沙鰍、鳙、銀、擬赤梢魚、東北黑鰭、葛氏鱸塘、興凱銀、麥穗魚為偶見種。優勢種中翹嘴算是相對較大的經濟魚類,其他以小型魚類為主,可見有優勢種小型化趨勢。
第二次調查中優勢種為細鱗鮭、下游黑龍江茴魚,常見種為施氏鱘、鈍吻細鱗鮭,一般種為馬口魚、達氏鯉、唇鰭、蛇、細體、東北雅羅魚、興凱,無偶見種。江水變冷后,冷水魚細鱗鮭和下游黑龍江茴魚在第二次調查中出現,并成為優勢種,而有的種類明顯減少,并且數量上也減少很多,其中有1尾細鱗鮭畸形。兩次調查達氏均為一般種,平均全長 30.78cm ,平均體重 125.14g ;最大個體全長39.2cm ,體重
;最小個體全長 27.6cm ,體重
,其中有1尾有VIE標記,標記個體全長28.5cm ,體重 100g 。施氏鱘兩次調查均為常見種,平均全長 27.83cm ,平均體重 156.87g ;最大個體全長 57.1cm ,體重 580g ;最小個體全長 10.9cm ,體重
。其他魚類的具體數據見表6。





表7為嘉蔭縣總的魚類調查多樣性指數、第1次調查多樣性指數和第2次調查多樣性指數,從數據中可以看到多樣性指數在 1.88~2.0 之間,Magurran(1988)[8]提出的多樣性指數的一般范圍(1.5\~3.5),說明此時期黑龍江干流嘉蔭段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
屬于偏低水平。與其他文獻相比較Pielou均勻度指數
屬于正常水平,Margalef物種豐富度指數 D 分別為4.53、4.12、2.81,種類越多其值越大,總的物種豐富度指數和第1次的物種豐富度指數處于較高水平,第2次的物種豐富度指數相對較低。

2.3 魚類的食性
表8中所展示的是實際調查時解剖的魚類,共36種。從表中可以看出,有20種魚類可以清晰地看到性腺,發育狀況良好。從食物充塞度看13種飽滿,17種一般,5種空腹,占比情況如圖3所示。空腹的魚來自市場購買,不能說明問題,總體來看食物充塞度都飽滿,說明其水域環境中食物充足。
表8魚類解剖性狀


3討論
3.1 瀕危魚類的狀況分析
3.1.1達氏、施氏鱘
肉眼觀察達氏蝗的大部分個體肥滿度較好。肥滿度常用作衡量魚體豐滿程度、營養狀況和環境條件的指標。該次調查其實際測量值為0.37\~0.43,上限略高于石振廣等[]的 0.37~0.39 ,證明其生長環境適宜、食物保障充足。
施氏鱘肥滿度實際值在 0.31~0.43 之間,略低于Sokolov等9測量3齡西伯利亞鱘的肥滿度(0.35~0.58) ,涵蓋了SalihM等[10]飼養 1g~2g俄羅斯鱘的肥滿度 (0.37~0.38) 范圍,捕撈到的施氏鱘個體差異較大,小的攝食能力弱,大的攝食能力強,因而肥滿度有一定跳躍,從整體看,野生條件下其營養狀況良好。
從相對重要性指數看,施氏鱘為常見種,達氏鯉為一般種,其生存數量較多,但較大個體很難發現。其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工增殖放流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得小規格鱘蝗魚增加很多,有標記的施氏鱘和達氏鯉的出現證明了這一點;另一方面,施氏鱘和達氏鯉很容易上網,盡管漁民保護意識有所提高,但是上網之后很難保證其存活,這樣大部分施氏鱘和達氏鯉在幼小階段就被淘汰,因而需要更精準地保護。
3.1.2細鱗鮭、下游黑龍江茴魚
細鱗鮭肥滿度為 0.97~1.46 ;下游黑龍江茴魚肥滿度為 1.04~1.76 ,由于細鱗鮭、下游黑龍江茴魚、達氏、施氏鱘體長測量方法的不同,自身體型不一樣,因而肥滿度有很大差異,下游黑龍江茴魚略高于細鱗鮭,大幅高于達氏鯉和施氏鱘,反映出其營養狀況和環境條件較好。這兩種魚雖為優勢種,可是其絕對數量并不是很多,總共捕撈到細鱗鮭9尾,下游黑龍江茴魚13尾,因而對其保護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強。
3.2 重要經濟魚類
3.2.1 大麻哈魚
調查期間未捕撈到,走訪漁民也未發現,其原因,大麻哈魚是江海洄游性魚類,洄游路線長,途經俄羅斯進入黑龍江中上游,這期間捕撈網具眾多,落網之很少。
3.2.2 烏蘇里白鮭
在嘉蔭未捕撈到烏蘇里白鮭,而魚類資源調查的蘿北段則能零星捕撈到,烏蘇里白鮭也屬于洄游性魚類,從河口或者近海洄游,這期間也像大麻哈魚一樣遭遇人類的大量捕撈,調查期間黑龍江水位過低,途經地更容易捕撈,能夠繼續向上游的魚就很少。
4結論
根據調查結果看,整體魚類資源量與往年相比有所下降,一些重要經濟及洄游性魚類沒有出現,數據中看到豐富度指數不同階段存在差異,但整體看以小型魚類為主,大型魚類也偏小型化,黑龍江江魚價值較高,人為的過度捕撈是重要原因。從肥滿度及食物充塞度看,魚類生存的自然環境較適宜,反映出國家對水域環境的保護取得了一定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覺民.黑龍江省魚類志[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
[2]趙文閣等.黑龍江省魚類原色圖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3]PINKASL,OLIPHANTMS,IVERSONILK.Food habitsofalbacore,bluefin tuna,and bonito in California water[J].CalifFishGame,1971:152.
[4]WILHMJL.Use of biomass units in Shannon’s formula[J].Ecology,1968,49(1):153-156.
[5]PIELOUEC.Ecological diversity[M].New York:Wiley,1975.
[6]MARGALEFR.Information theory in ecology[J].GeneralSystem,1957(3):37-71.
[7]石振廣,董雙林,魯宏申,等.人工養殖條件下達氏雜交種幼魚生長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1):33-38.
[8]MAGURRANAE.EcologicalDiversityandItsMeasurement[M].NewJerse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8.
[9]SOKOLOVLI,KOSHELEVBV,KHALATYANOV,etal.
Ec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iberian sturgeon,Acipenser baeri,from the Aldan River[J]. JIchthyol,1986,26 (6):55-64.
[10]SALIHM,CELIKKALEMS,ERCANE.Comparison on growth performance of sturgeon(Acipenser gueldensteadtii, Bamp;R,1833)juvenilesat different bottom substrates and commercial feeds[C].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urgeons,2005,AQ11:25-27.
Analysis of fish diversity in autumn in Jiayin Section of Heilongjiang River
LUHongshen,JIAO Changjun,LIU Xuefei,LI Zhengwei,LI Wenlong (Heilongjiang ProvinceAquaticAnim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Center,Harbinl5ool8,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Inordertounderstand thecurrent statusoffish diversityinautumnintheJiayinsectionof the HeilongjiangMain Stream,two1O-daysurveys wereconductedatTaiping Villageandother beachlandsinthe Jiayin sectionofthe Heilongjiang Main Streamfrom September11toOctober30,2024.Atotalof1175fish speciesbelonging to 5orders,9 families and 28 genera were found,with a total weight of about 68.68kg ,with an average weight of 34.55 fish per net and 2.02kg per net.In the first survey,Hemibarbus labeo,Gobio cynocephalus,Gobio tenuicorpus,Culter alburnusand Silurus asotus were thedominant species.There isa trend of miniaturization of dominant species.The dominant species in the second survey were Brachymystax lenok and Thymallus tugarina fromthelower Heilongjiang Huso dauricus isacommonspecies in both investigations,and Huso dauricus isacommon speciesandayoung sturgeon,indicating thatitsresourceshaverecovered somewhat.Thediversity index ranges from1.88 to 2.0,which is generallylow.
Keywords:Jiayin section ofHeilongjiang;fish;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