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932 文獻標志碼:A
呼倫湖(也稱達費湖)位于東經
,北緯
,界于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與滿洲里市之間的呼倫貝爾高原上。呼倫湖是內蒙古面積最大的湖泊,周邊均為半干旱草原,除了自然降雨和地下補水外,主要補水來源于東南的烏爾遜河與西南的克魯倫河,新開河(達蘭鄂羅木河)是呼倫湖北部的吞吐性河流,呼倫湖水位高時,順著新開河流向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水位高時順著新開河流入呼倫湖。
浮游植物是水環境中的初級生產者和食物鏈的基礎環節,浮游生物群落的變化,往往是反映水環境狀況的重要指標[1-2]。浮游生物多樣性指數是水中浮游生物豐富性的重要指標,是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浮游生物多樣性對保護水體健康起著重要作用。本實驗旨在分析呼倫湖浮游植物群落特征結構和研究生物多樣性,從生物學角度反映呼倫湖水體情況,以期為呼倫湖今后的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 1 調查時間和范圍
2019年9月采集浮游植物樣品,采樣時間為上午8:00到10:00。在具有代表性的湖區及進出水口處設置共7個采樣點,如圖1所示,采樣點1\~采樣點4位于呼倫湖湖區,采樣點5位于克魯倫河入口,采樣點6位于烏爾遜河入口,采樣點7位于新開河入口。

1.2 評價標準和方法
1.2.1 Shannon-Wiener指數[3]

式中: s 為樣品中的種類數;
為樣品中第 i 種生物的個體數與總個體數的比值。

1.2.2種類分布豐富度[4]
(Margalef1958)
式中:S為種類數,
為樣品中生物的總個體數。
豐富度指數分級評價標準: Dgt;6 ,清潔水; 4<D<6,輕度污染;2<D<4,中度污染;1<D<2,嚴重污染;0<D<1,重度污染。
2 結果與分析
2.1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
通過監測鑒定的浮游植物共計7門90屬97種,見圖2。鑒定結果表明,綠藻門43種,占總數的44.3% ;其次是硅藻門25種、藍藻門16種,分別占總數的 25.8% 和 16.5% ;裸藻門4種、隱藻門2種、甲藻門3種、金藻門4種,這幾種藻類種類較少。

2.2浮游植物種類空間分布
如圖3分析結果表明,除新開河入口,其他采樣點均是綠藻門種類多,綠藻門種類占 41%~57% ,藍藻門種類占 13%~26% ,其他藻類占 17%~37% ;新開河入口硅藻門種類較多,占 50% ,綠藻門占 18% ,藍藻門占 9% ,其他占 23% 。

2.3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
呼倫湖流域各采樣點位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值為
cells/L和 1.45mg/L 。如圖4研究結果表明,湖區1密度和生物量明顯高于其他采樣點,主要原因是湖區1暴發四角十字藻、四足十字藻和銅綠微囊藻,湖區1和湖區4藍藻門密度和生物量明顯高于其他點位,這兩個采樣點發現較多的銅綠微囊藻。

呼倫湖各點位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存在明顯差別。浮游植物密度從高到低依次是湖區 1gt; 烏爾遜河口 gt; 湖區
新開河口 gt; 湖區 3gt; 湖區 2gt; 克魯倫河口。浮游植物生物量從高到低依次是湖區 1gt; 湖區
烏爾遜河口 gt; 湖區 3gt; 新開河口 gt; 湖區 2gt; 克魯倫河口。
2.4各采樣點水質生物學評價
如表2呼倫湖水質生物學分級評價標準,湖區1、湖區3、湖區4、新開河入口屬于貧乏型,物種豐富度低,個體分布不均勻,湖區1、湖區3、湖區4出現較多的銅綠微囊藻,新開河入口出現較多的束絲藻,湖區2、克魯倫河入口、烏爾遜河入口生物多樣性顯著高于其他采樣點。按照Margalef(種類分布豐富度)分級評價標準,各采樣點均為嚴重污染型。

3討論
3.1呼倫湖浮游植物種群變化趨勢
該次調查鑒定的浮游植物共計7門97種(屬),相較姜重峰等人2009年調查結果少45種(屬),且本次調查中優勢種為微囊藻、十字藻屬,2009年優勢種是卵囊藻屬和十字藻屬[6。2019年9月,湖區個別采樣點出現微囊藻、四角十字藻、四足十字藻等大量的繁殖,是因為夏秋季節,呼倫湖水溫驟然升高,水質理化因子適合這些藻類的快速生長。微囊藻是最常見的水華藍藻,多發生在6一9月。水中營養鹽豐富,促進藍藻大量繁殖,惡化水中通風、光照,導致水體缺氧、水質變壞,造成魚類死亡。
3.2呼倫湖浮游植物種群生物多樣性研究
由于夏秋季節,湖區局部地方暴發微囊藻和十字藻,以及多年來呼倫湖氣候干旱、出水量極度下降、湖底沙質化嚴重,湖水中浮游生物明顯減少,從而導致個別采樣點的生物多樣性降低。按照Mar-galef分級評價標準,呼倫湖為嚴重污染型湖泊,近幾年內蒙古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站對呼倫湖總氮和總磷監測數據顯示,總氮和總磷屬于地表水V和V標準,基本上與該次研究呼倫湖為嚴重污染型湖泊相吻合。
4結論
呼倫湖浮游植物資源調查顯示,呼倫湖微囊藻、十字藻數量逐年增加,且局部點位微囊藻暴發。對此,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積極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徑來修復呼倫湖自然生態環境,防止藍藻水華大面積暴發。基于濾食魚類凈化水體的特性,可適當投放鰱、等濾食性魚類,這不僅能有效能調節浮游動植物比例,還能改善水質狀況。
參考文獻:
[1]吳衛菊,王玲玲,張斌,等.梁子湖水生生物多樣性及水質評價研究[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4,37(10):199-204.
[2]張梅,李原,王若南.滇池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7(2):170-175.
[3]董立新,周緒申.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在內陸水體污染類型評價中的應用簡述[J].海河水利,2017(5):57-60.
[4]陳麗萍,周彥鋒,尤洋.棉花灘水庫浮游生物群落結構特征研究[J].水生態學雜志,2012,33(6):62-68.
[5]趙文.水生生物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6]姜忠峰,李暢游,張生,等.呼倫湖浮游植物調查與營養狀況評價[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1,30(4):726-732.
Study on thecharacteristics and diversity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Hulun Lake
LIU
,LIU
,HE Jiandong1,WANG Xinyao1,CHEN Haoran2,YANG Xiaoyu1,WU Xiao(204
,ZHANG Lu3
(1.BaotouAriculuralndLestockrouctQultyndSfetyCenteotouo,nerogoliaCna;.rooi riculturalndAimalHusbndrychootesionenter,Hoto,erogoliain;uiAiculured mal Husbandry Bureau Comprehensive Support Center,Wuhai O16ooo,Inner Mongolia China)
Abstract:Hulun Lake,the largest lakein Inner Mongolia,underwentaphytoplanktonresource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its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waterquality across diferent periods.The survey identified 97 phytoplankton species belonging to90 generaand7phyla,with Chlorophyta being the most dominant group.Adeclining trend in phytoplankton species diversity was observed compared to previous surveys.During summer and autum,sudden increases in water temperature triggered localized outbreaksof Microcystisand Crucigenia(particularlynotable for Microcystis proliferation),leading toreduced biodiversityat specificsampling sites.Relevant authoritiesmustremain vigilanttopreventlarge-scalecyanobacterial blooms.According to the Margalef index(evaluating species distribution richness),allsampling sites were clasified as heavily polluted category.
Keywords:Hulun Lake;phytoplankton;chlorophyta;biod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