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北斗
”融合技術;海洋與漁業執法;執法效能
中圖分類號:G202;D922文獻標志碼:A
1“北斗 +5G ”融合技術概述
1.1 北斗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三部分組成,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且具備短報文通信能力。北斗三號開通以來,系統運行連續穩定可靠,服務性能世界一流,實現全球定位精度優于 5m 。在國內產業化發展方面,北斗大眾應用服務正步人快車道;在國際化方面,北斗系統已獲得民航、海事、應急搜救等國際組織的認可,北斗國際應用得到進一步拓展和深化。
1.2 “5G”技術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簡稱5G)是一種具有高速率、低時延和大連接特點的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技術,5G通信設施是實現人機物互聯的網絡基礎設施。
1.3“北斗
”融合技術
“北斗 +5G ”融合技術是指將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全球領先的5G移動通信技術相結合。“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已經實現了全球服務。然而,在城市峽谷和室內場景,衛星信號受阻擋或者無法接收衛星信號,服務受阻,衛星、差分站等基礎網絡無法滿足所有場景定位授時需求。而5G具有室內室外全場景覆蓋、“通信 + 位置”服務一體化的能力,是衛星定位服務很好的補充,可以實現天地一體、室內室外無縫覆蓋、通信和定位一體化的能力(來源:廣東省通信學會)。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與5G移動通信網的智能融合將實現相互增強,提高服務質量,形成室內外無縫定位導航能力。
2 當前海洋與漁業執法效能提升的需求和現實問題
2.1禁漁區、禁漁期內執法力量薄弱
中國擁有長達 18000km 以上的大陸海岸線和眾多內陸江河、湖泊、水庫等水域,漁業資源豐富。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漁業快速發展,“魚產品”成為中國城鄉居民膳食結構改善和食品供應的重要來源。同時,中國的水產品出口貿易規模逐年遞增,因此捕撈的需求也在不斷擴大。捕撈是直接采捕天然水域中的野生經濟水生動物,如果捕撈能力超過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會導致漁業資源衰退,甚至枯竭。為了讓漁業資源得到良好管理和可持續利用,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以下簡稱《漁業法》)第三十條中規定“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中國海域廣、岸線長、漁港漁船眾多,執法力量不足,導致在禁漁區內、禁漁期時難以對漁船進行全方位、全時段、全覆蓋的監控管控。
2.2無居民海島傳統執法巡查方式成本高、效率低
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遼闊的海域中散布著眾多海島和島群。其中無居民海島占全部海島總數的 94% ,但總面積僅為全國海島總面積的 2% 左右,這些大量的無居民海島星羅棋布,極不均勻地散布在中國海域內。眾多的無居民海島是中國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自然資源。由于距離大陸較遠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本較高等因素,中國無居民海島利用率較低[1]。中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未經批準利用的無居民海島,應當維持現狀;禁止采石、挖海砂、采伐林木以及進行生產、建設、旅游等活動”。目前中國海島開發混亂,缺乏管理,無居民海島的執法巡查通常采取人工巡邏。無居民海島的交通通常比較困難,特別是沒有合適的碼頭或飛行場所,巡查人員的進出和物資的供給受到限制。此外,有相當一部分無居民海島處于偏遠或復雜的自然環境中,可能存在風險,如惡劣天氣、地形險要、野生動物等,這些因素可能對執法巡查人員的安全構成挑戰。在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維持長期的人工執法巡查都需要大量資源投人,這種巡查方式成本高、效率低。
2.3休閑漁業中違法行為查處難度大
休閑漁業是指不以捕撈水生動物(主要是魚類)作為構成個人營養的主要來源為目的,或不把其所獲作為銷往國內外市場和黑市為目的的捕撈行為。目前,中國休閑漁業正日益發展,成為中國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漁業有多種形式,垂釣是迄今為止最常見的休閑漁業活動,其中使用的漁具裝備、捕魚方式和目的地的選擇很容易產生違法行為。《漁業法》第三十條規定“禁止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破壞漁業資源的方法進行捕撈。禁止制造、銷售、使用禁用的漁具。禁止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撈。禁止使用小于最小網目尺寸的網具進行捕撈。捕撈的漁獲物中幼魚不得超過規定的比例”。一部分休閑漁民為了追求新奇的捕魚體驗,私自使用禁用的漁具裝備,如不合規的誘捕工具或刺網捕魚。部分休閑漁民還可能會使用炸魚、毒魚、電魚等方式或選擇在禁漁期進行垂釣體驗。另外,由于受到我國垂釣文化的影響,相當一部分休閑漁民會選擇未開發、未知的水域進行垂釣,可能會進人禁漁區進行垂釣。由于其違法行為具有偶發性、隱蔽性、流動性的特點,影響了查處違法行為的效率與質量[2]。此外,休閑漁業參與者眾多,使得監管覆蓋面廣,難以全面監控,執法難度大。
2.4海域傾倒污染難以取證
海域傾倒污染指的是將廢棄物或有害物質從船只、飛機、海上平臺或其他海洋結構直接傾倒入海洋的行為。這種行為嚴重損害了海洋生態系統,導致水質惡化、生態失調和生物棲息地的破壞。這些廢棄物不僅危害海洋生物的健康,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海洋資源枯竭、漁業衰退以及旅游業的受損。此外,傾倒污染還可能導致經濟損失,如增加的清理費用和對相關產業的負面影響。因此,海域傾倒污染不僅是環境問題,也涉及復雜的社會經濟挑戰,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七十一條第一款和第二款規定“任何個人和未經批準的單位,不得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傾倒任何廢棄物。需要傾倒廢棄物的,產生廢棄物的單位應當向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海域派出機構提出書面申請,并出具廢棄物特性和成分檢驗報告,取得傾倒許可證后,方可傾倒”,因此個人和未經授權的單位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海域傾倒任何廢棄物。若確需傾倒廢棄物,必須由廢棄物產生單位按照相關規定的程序辦理,并確保其行為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污染或破壞。中國海域廣闊,水體流動復雜,以及復雜的氣候條件,使得海域傾倒污染執法中直接的物理證據難以收集。
3“北斗 +5G ”融合技術提高海洋與漁業執法效能的實踐路徑
3.1禁漁區、禁漁期漁船監控追蹤
“北斗 +5G ”融合技術中北斗技術能夠為漁業執法船只提供高精度的定位服務,確保執法船只能夠準確掌握漁船的位置信息;此外,結合5G通信技術,可以實現漁船位置的實時更新和監控,確保執法部門能夠迅速響應和處理違規行為。在預防方面,“北斗
融合技術可以通過對漁船航行軌道的分析,識別出可能的非法捕撈區域和時間段,為執法部門提供有針對性的執法方案。“北斗 +56 ”融合技術的應用,使得漁業執法部門能夠在禁漁區、禁漁期更加快速、準確地掌握漁船的動態信息,實現實時監控追蹤,提高執法效率。
3.2助力無居民海島執法巡查
“北斗 +5G ”融合技術通過全場景無縫定位體系,能夠覆蓋無居民海島復雜地形,助力巡查人員規劃高效安全巡邏路線和物資供給位置。此外,利用5G網絡的高速和低延遲特性,執法人員能夠通過實時視頻傳輸迅速將現場情況實時反饋給指揮中心。這項技術不僅顯著提升了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準確性,還支持遠程指揮調度,確保每一個關鍵決策都能及時精確地傳達到現場的執法人員,從而有效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效率和效果。在常態化海島監視方面,“北斗 +5G ”融合技術通過連接遙感衛星,可以定期巡查海島植被、建筑、淡水資源的分布,以及島基、岸線的基本情況,實時獲取低空高分辨率影像,為海島管理提供可靠資料[3]
3.3休閑漁業中漁具智能管理
休閑漁業中違法行為查處難度大的主要原因是違規漁具的使用或者在禁漁區、禁漁期進行捕魚活動等類似違法行為通常具有極強的隱蔽性,發現和取證困難。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可在休閑漁業管理中,要求使用統一的休閑漁具。將規定的休閑漁具綁定相關設備,引入“北斗 +5G ”融合技術,成為可管控的智能漁具。“北斗 +5G ”融合技術可為休閑漁具提供高精度的定位和實時信息傳輸。利用5G的大帶寬和低延遲特性,休閑漁具在錯誤的時間或地點使用,以及錯誤地使用方式,都會自動生成警告信息,包括拆卸禁止警告、離線警告、違規地點警告、違規時間警告等,實時傳送到相關管理部門,漁政執法部門可依據警告信息進行精準執法。
3.4海域傾倒污染電子取證
“北斗 +5G ”融合技術通過結合北斗系統的精確定位和5G網絡的高速數據傳輸,可以實現對相關海域的實時監控。在監測系統中集成高光譜設備和虛擬VR攝像機,可以將水質監測數據和實時視頻傳輸至后端平臺。對于涉嫌污染的區域,使用數據分析工具對收集到的電子數據進行分析,識別污染源和污染程度。通過對比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判斷是否存在非法傾倒行為,并生成詳細的報告。結合“北斗 +5G ”融合技術,該系統不僅能在開闊的室外區域實現精準定位,還能在有遮擋的環境中通過5G網絡進行高精度定位,從而實現室內外無縫定位體系,全面覆蓋各種復雜環境下的污染監測和取證。利用“北斗 +5G ”融合技術進行海域傾倒污染電子取證,可以實現高效、準確和可靠的污染監測與證據收集,為海洋環境保護和執法提供有力支持。
4“北斗 +5G ”融合技術應用海洋與漁業執法中的法律問題與挑戰
4.1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
在\"北斗
融合技術的執法應用過程中,執法部門需要采集大量關于漁船、漁業資源、漁民身份、位置及活動軌跡等信息。大量的漁船定位數據、環境監測數據以及執法巡查數據都會被實時采集、傳輸和儲存。這些信息對于維護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打擊非法漁業行為具有重要意義,但也可能涉及個人隱私和企業商業秘密。尤其是在漁民的個人信息、漁業經營信息等方面的數據涉及漁船的商業機密、個人隱私以及國家安全。如果數據安全防護不當,極易引發數據泄露、濫用或黑客攻擊等問題,進而對漁民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海洋主權構成威脅。中國現行法律對數據安全有一定的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明確要求網絡運營者應當履行數據安全保護義務,但對于“北斗
”融合技術應用執法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如何有效監管、明確責任主體,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4.2技術應用中的執法合法性問題
“北斗 +5G ”融合技術賦予了海洋與漁業執法部門更高效的監管能力,但同時也對執法程序的合法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海洋與漁業執法中,執法人員如果在沒有充分法律授權的情況下,過度使用“北斗
融合技術進行監控與干預,會導致對漁民日常活動的過度監管。此外,若執法過程中的技術使用脫離了法律授權范圍,則可能導致權力的濫用,以及無法保證利用該技術采取的證據的合法性。
4.3新技術漁業執法與資源養護的沖突問題
海洋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全球關注的熱點問題。在“北斗 +5G ”融合技術的支持下,漁業管理部門能夠更精確地追蹤漁船和漁業資源的狀態,有效打擊非法捕撈等行為。但如果對漁民的傳統捕撈方式造成了不必要的干預,則可能會對漁業資源的自然生態產生負面影響。雖然“北斗 +5G ”融合技術能夠提升漁業管理的效率,但過度依賴技術可能忽視了生態保護的綜合性,如過度依賴監控和數據分析,可能導致監管措施片面,只關注捕撈行為,而忽視漁業資源生態保護的整體性。
5健全“北斗 +5G ”融合技術應用海洋與漁業執法的對策建議
針對上述問題,文章提出以下建議,以完善現有的法律體系,確保“北斗 +5G ”融合技術在海洋與漁業執法中的應用能夠合法合規,最大限度地保障數據隱私與安全,并實現有效的法律監管和資源養護平衡。
5.1完善法律框架,制定專項法律法規
為了更好地適應“北斗 +5G ”融合技術的應用,政府應當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明確技術應用中的權利與義務,界定執法范圍與權限,防止執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技術濫用。在現有的海洋環境保護法、漁業法等法律框架內,加入針對技術應用的具體規定,建立一套適應“北斗 +5G ”融合技術的法律體系。
5.2加強數據保護,建立數據安全機制
與傳統互聯網背景、靜態數據背景相比,數據挖掘技術具有動態性、主動性、隱蔽性與強制性的特征,這些特征在數據空間中對個人隱私集合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且這些影響是數據挖掘技術背景下隱私權益受損的最主要技術根源[4]。針對“北斗+5G ”融合技術應用海洋與漁業執法中數據隱私與安全問題,中國應制定嚴格的執法和數據保護法規,特別是對于個人信息、企業機密數據的采集、存儲、傳輸、使用等方面應有明確的法律規范。同時,應加強技術手段的建設,確保數據的安全性,防止數據泄露、篡改或濫用。
5.3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與技術素養
執法人員在使用\"北斗 +5G ”融合技術時,應具備較強的法律與技術素養,能夠理解技術與法律之間的界限,并合理使用技術手段進行執法。可以通過定期培訓、專業認證等方式,確保執法人員在技術應用過程中合法合規。
5.4加強技術應用的全局考慮
執法部門在應用“北斗 +5G ”融合技術時應全局考慮技術便利與海洋漁業資源養護的平衡,促進科技與資源保護的有機結合,推動生態友好的漁業管理措施,避免技術使用過度依賴單一指標。根據不同的生態環境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在生態恢復期或漁業資源較為稀缺的地區,采用應用技術進行監控,確保捕撈行為不會對漁業資源生態系統造成破壞。
6結語
中國是海洋大國,海洋資源的開發管理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面對目前部分海洋與漁業執法領域的不足,執法效能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海洋與漁業執法中引進“北斗 +5G ”融合技術無疑是一個高屋建瓴的選擇,其可以廣泛應用于禁漁區、禁漁期漁船監控追蹤、無居民海島巡邏、休閑漁業違法查處以及海域傾倒污染取證,大幅提升相關執法機關的執法效能。“北斗 +5G ”融合技術的應用為海洋與漁業執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法律問題。數據隱私與安全、執法合法性、技術濫用、漁業資源生態保護等問題都需要通過完善的法律框架、嚴格的數據保護措施、加強執法人員的法律與技術培訓以及加強技術應用的全局考慮等手段來加以應對。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與法律的不斷完善,有理由相信,“北斗+5G ”技術將在海洋與漁業執法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也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推動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管理。
參考文獻:
[1]王泉斌,許昊,張志衛,等.中韓無居民海島及海岸帶發展管理現狀比較研究[J].海洋開發與管理,2023,40(12):127-135.
[2]倪躍躍,李明桂,渠軍,等.山東省棗莊市漁政執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化農業,2024(11):85-87.
[3]于連洋,劉淑華.探討運用無人機手段提升海洋與漁業執法效能[J].中國水產,2020(6):31-33.
[4]彭三益.大數據挖掘技術背景下隱私權的特殊保護[J].求索,2023(3):170-178.
Exploration on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marine and fishery law enforce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of“Beidou +5G ”
ZHANG Yongxin (College ofMarineLaw and Humanities,DalianOcean University,Dalian116O23,Liaoning China)
Abstract:Inrecent years,theapplication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rineand fishery managemen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xtensive,especially the“Beidou
integr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solution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rine and fishery law enforcement.Based on theactual situation,the paper expound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Beidou
integration technology in law enforcement in prohibited fishing areas,inspection of uninhabited islands,ilegal investigationandpunishmentofrecreational fisheries,anddumpingpolutioninseaareas,and discusses its potential and advantages in improving theeficiencyof Marineand fisherylaw enforcement, reducing law enforcementcosts,and illgal investigationand colectionof evidence.Atthesametime,the paper alsoanalyzes thechallnges facedbythe technologyinpractical application,including datasecurity,legalityof technical law enforcement,impact of resource conservationandsoon.Finall,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corresponding solution strategies to providetheoretical support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future Marineand fishery law enforcement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Beidou +5G ”fusion technology;Ocean and fisheries law enforcement;Enforcement effect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