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同年6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強調:“寧夏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和共同富裕等工作,加快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在新時代推動西部大開發中展現新作為,要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為根本遵循,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因地制宜創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的寧夏新業績。
一、寧夏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作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近年來,寧夏以“四水四定\"(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為核心,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在水利工作、生態修復、區域合作、產業轉型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
(一)水利工作成效顯著
2024年,寧夏完成水利投資81.6億元,重點推進100項水利工程,創歷史新高,水利有關工程吸納就業3.9萬人、發放工資8.6億元,有力發揮了穩增長、促發展、惠民生重要作用。同時,寧夏立足區情水情,實施控水節水行動,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強化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全區農業用水占比降至 80 % 以下,寧夏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實現“雙下降”。在工業領域,寧夏堅持“以水定產\",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重點行業節水改造,推進園區非常規水循環利用,并從取水許可、節水管理、用水設備等多角度推進工業節水減排。通過推廣工業水循環利用等節水技術,寧夏全區工業水重復利用率達到
9 7 . 3 % 。在農業領域,寧夏深入實施“三個百萬畝\"(百萬畝深度節水示范區、百萬畝高效節水示范區、百萬畝高效補灌示范區)高效節水農業工程,累計發展高效節水農業645萬畝,占農業灌溉面積的 6 0 % 。2024年,寧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86,較2020年提高 6 . 5 % ,農業節水成效明顯。城鎮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降至 9 % 以下,節水器具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實現全覆蓋。
(二)生態修復與流域治理成效顯著
近年來,寧夏持續推進“一河三山\"(黃河、賀蘭山、六盤山、羅山)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工程,整體推進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濕地保護、礦山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等生態修復工程,加強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地省界關聯區域聯防聯治、綜合治理。2024年,寧夏強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開展以“防沙治沙·增綠護綠”為主題的黃河保護宣傳實踐月活動,創新實施高效植苗、林光互補、草光互補等新技術新模式,累計完成攻堅戰總任務的 4 2 % ;國家林長制督查考核全國第一;發現和引進雪豹、麋鹿、普氏野馬等旗艦物種,經過寧夏的兩條全球候鳥遷徙通道野生鳥類達到110余種,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持續提升;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進出,黃河銀川段入選全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三)區域合作走深走實
2024年,寧夏加快建設開放型省區,實現多條鐵路、公路通

2024年10月26日,第十一屆中國一中亞合作論壇在寧夏銀川開幕。圖為消費者在中亞特色商品展示展銷中心選購商品。圖:馮開華/新華社
車,全年鐵路旅客發送量、民航旅客吞吐量分別增長 8 . 7 % 11 6 . 5 % ,開行鐵海聯運圖定班列184列。寧夏全面加強與周邊省區、高校、央企合作,圓滿舉辦中國一中亞合作論壇、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會、央企深化產業合作座談會等系列重要活動,簽約項目投資超3200億元。寧夏與陜西、內蒙古共同簽訂《能源化工產業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為黃河“幾字彎\"區域能源化工產業的高質量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四)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速
近年來,寧夏進一步推進現代煤化工、新型材料、清潔能源、數字信息、特色農牧業、文化旅游等特色優勢產業實現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建成一批大型、超大型數據中心,打造先進光伏、高性能金屬、高端裝備、高性能纖維、葡萄酒、乳制品6條產業鏈,糧食生產實現“二十一連豐”,特色農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例超過 8 8 % ,新材料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 20 % 以上。2024年,寧夏在算力投資、標準機架、高端算卡、算力規模上同比實現“四個翻番”,在服務器上架率、智算占比、綜合算力指數、電能利用效率、5G用戶滲透率等關鍵指標上均位居全國領先地位。同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獲評全國智慧化工園區,寧夏數字經濟多點開花、成果豐碩。
二、寧夏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經過長期努力,寧夏在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方面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只有準確分析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一)水資源供需和利用問題
一是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寧夏全境位于黃河流域上游,干旱半干旱區域占全區總面積 7 5 % 以上。全區多年平均降水量289毫米,不足全國平均值的二分之一,年均水面蒸發量1250毫米,是降水量的4.3倍;多年平均當地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4.5億立方米,是全國水資源最為匱乏的地區之一。寧夏農業用水比重大,工業用水規模有限。引黃灌區種植結構以玉米、水稻為主,需水量大且集中,主要靠引黃河水及抽地下水灌溉。全區工業用水量占總用水的 4 . 5 % ,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每年下降 6 % 左右。二是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宏觀來看,寧夏用水水平相對于全國先進水平來說還比較低,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水資源緊張形勢不匹配,用水結構、用水效率與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不相適應。
(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問題
一是對傳統產業的依賴過重。寧夏工業長期以煤炭、電力、冶金等高耗能產業為主導,產品集中于電解鋁、鐵合金等產業鏈的低端,附加值低且產能過剩。二是新興動能培育不足。寧夏的新材料、清潔能源等新興產業雖增速較快,但體量小、產值占比低,缺乏核心技術和品牌競爭力,難以替代傳統產業的主導地位。三是資源環境形勢嚴峻。寧夏能源結構仍需優化,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對生態脆弱區的開發加劇了污染風險,綠色轉型成本高且資金缺口大。四是創新支撐體系不完善。寧夏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健全,導致人才供給內生動力不足。2023年,寧夏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 1 . 6 1 % ,雖居西北地區第2位,但僅居全國第19位。
(三)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一是生態基礎薄弱。寧夏地處西北干旱區域,西、北、東三面分別分布著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以及毛烏素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態要素豐富但脆弱。二是污染排放壓力大。長期以來,寧夏經濟增長模式“倚重倚能”,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高,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接近或達到區域環境承載能力上限,大氣污染治理壓力巨大。同時,水環境改善態勢并不穩固,劣V類水體尚未完全消除,黃河支流自然凈化能力不足。三是經濟綠色轉型基礎不夠牢固。寧夏生態環境質量從量變到質變的趨勢性拐點尚未出現,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仍具有明顯的高污染、高排放特征。四是固體廢物管理存在短板。寧夏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低,部分工業園區和企業存在固體廢物亂堆亂放、隨意傾倒現象,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風險逐步顯現。
三、寧夏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實踐路徑
寧夏依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保護和治理黃河責無旁貸。當前,寧夏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的科學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緊緊抓住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兩大國家戰略疊加的歷史機遇,奮力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譜寫寧夏新篇章,展現寧夏新作為,貢獻寧夏新成就
(一)推進“三水統籌”,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首先,要推進水資源集約利用。一是加大工業節水力度。圍繞國家“雙碳\"“雙控\"目標,劃定工業用水紅線,嚴控高耗水項目審批,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倒逼發展規模、發展結構、發展布局優化。二是推進節水增效與智慧管理。實施灌區改造,提升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占比,降低水稻畝均用水量,提高礦井水回用率,實現煤化工廢水“近零排放”,建成數字平臺,降低城鄉供水漏損率。其次,要強化水污染系統治理。一是強化工業與城鎮污染治理。提升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率,實施智能監測,新建污水管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實現污泥 100 % 無害化處置。二是加強農業與農村面源防控。建設生態攔截溝渠,降低農田退水氮磷負荷,建成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中心,推行農村污水“縣域統籌\"模式。再次,要加強水生態修復工作。一是推進生態空間重塑。扎實開展排水溝(干溝)生態治理,修復岸線生態緩沖帶,提高截污凈化功能,實施封育工程,提升森林覆蓋率,增加水源涵養量。二是加強河湖系統治理。推進生態修復工程,建設生態護岸,提升水生植被覆蓋率,增強水體自凈能力,啟動“美麗河湖\"創建行動。最后,要推進土壤地下水協同防治。一是強化污染溯源與風險阻斷。完成調查評估,實施地下水修復工程,強化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嚴格取水許可,完善計量及取水備案制度。二是強化耕地與礦區綜合治理。推行耕地分類管理,改良鹽堿地,開展礦區廢渣整治,回填廢棄礦井并將其建成生態修復示范區,提高固廢安全處置率。
(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首先,要深化拓展“四水四定”。寧夏水資源因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限制,存在總量有限、分布不均等情況,供需矛盾仍然存在。深化拓展“四水四定”,是破解寧夏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堅持“以水定城”,有助于實現城市發展理念轉變與水資源供需矛盾緩釋;堅持“以水定地”,有助于促進水土保持能力增強和土地用水效率提升;堅持“以水定人”,有助于推動流域生態長效治理和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堅持“以水定產”,有助于推動產業發展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其次,要推動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為實現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寧夏示范”。最后,要強化人才支撐。賦予科研機構、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培育引進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三)以體制機制改革破解生態治理難題
首先,要不斷深化區域協同創新。一是強化生態保護聯防聯控。沿黃九省(區)相關部門要不斷深化協同合作,以推動黃河流域“多目標協同、多部門聯動、多產業聯結、多區域互動、全要素流動\"為目標,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二是推動交通與產業協同升級。通過構建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可以進一步優化調整運輸結構,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其次,要深化重點領域制度性改革。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建立“一河三山\"改革發展基準線體制機制,健全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體系,持續深化“六權\"改革,加快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筑牢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討論題:
1.近年來,寧夏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2.結合實際,談一談寧夏如何繼續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