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已成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然而,其成功實施需要強有力的家校合作支持。通過構建多元化、互動式的家校合作平臺,可以打破傳統家校溝通模式,實現家校雙方在項目設計、資源共享、個性化學習支持等方面的有效協同。該平臺不僅加強了家長和教師的互動,還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取更多跨學科的知識與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平臺的建立不僅需要技術支持,還應加強家庭、學校及社會的深度合作,推動跨學科教育目標的共同實現。
〔關鍵詞〕"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家校合作;教育平臺;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086-03
在當今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小學教育面臨著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作為教育改革的重點,逐漸成為提升學生跨學科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途徑。然而,單一學科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時代對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應運而生,成為一種有效的教育創新形式。在這一過程中,家校合作的作用愈加突出。家長作為學生成長的第一教育者,與學校的協同合作,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科知識的深化,還能在實踐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然而,當前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與家校合作的實際實施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不足、家校溝通存在障礙等。針對這些問題,探究如何在小學教育中有效融合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和家校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綜合實踐活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家校合作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一)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在小學階段實施中的挑戰
盡管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在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但在小學階段的實施卻面臨諸多挑戰。教師的跨學科素養普遍不足是主要障礙之一。許多小學教師習慣于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缺乏跨學科的系統性思維和教學方法,這導致他們在設計和實施項目式學習時,往往無法有效融合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小學教育資源的匱乏也是阻礙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重要因素。與中學或高等教育相比,小學階段的教學設施、課外活動資源和專業支持團隊相對薄弱,導致項目活動的開展受限。項目式學習所需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往往較大,而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本就繁重,缺乏充足的時間進行項目設計、實施和評估。
(二)家校合作模式中的溝通不暢與協作不足問題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溝通不暢與協作不足的問題尤為突出,影響了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效果與進展。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渠道常常存在問題。許多家長對學校的教學方式、課程內容缺乏了解,因此無法提供與課堂教學相契合的支持。學校方面,也未能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高效的家校溝通平臺,導致家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不夠頻繁且不夠深入。此外,家校合作的目標和期望常常存在偏差,家長對孩子學業成績的關注往往優先于對其綜合能力發展的支持,這導致家校在教育理念上的不統一。部分學校缺乏家校合作的系統性規劃和實施機制,教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缺乏有效的指導和引導,往往局限于形式化的家長會或定期的溝通,而缺乏持續性和針對性的互動。
二、提升小學教師跨學科教學能力
(一)加強培訓與實踐
在小學階段推進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教師的專業素養是影響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有效推動跨學科教學的普及,必須從教師的教學能力入手,強化其在跨學科教育中的專業化水平,尤其是結合現代科技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和實效性。
1.借助智慧教學平臺,構建跨學科教師培訓體系
小學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需要通過系統化、智能化的培訓方式進行提升。學校應建立健全教師培訓機制,利用在線教育平臺構建跨學科教學的學習資源庫,提供系統的課程培訓。例如,培訓課程可涵蓋跨學科教學的基本理論、STEAM課程設計、項目式學習的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科技工具進行跨學科知識整合等內容。培訓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還應強調實踐操作,特別是在小學課堂上如何運用智慧黑板、互動課堂App人工智能語音助手等科技手段,提高課堂管理和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通過線上微課、案例分析、虛擬教學研討等形式,進行個性化學習,并結合VR技術模擬跨學科教學場景,提高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利用數字化資源開展翻轉課堂,實現靈活教學,提升跨學科課堂的互動性和趣味性。
2.探索人工智能輔助教學,促進實踐與反思
僅僅依靠理論培訓無法有效提升小學教師的跨學科教學能力,必須結合實踐探索和智能化教學反思。學校應鼓勵教師運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跨學科教學實踐。例如,利用AI智能評測系統分析學生在跨學科項目中的學習軌跡,實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針對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跨學科STEAM課程,例如結合數學、科學和編程,讓學生利用編程軟件Scratch進行數學建模;或結合語文與美術,使用電子繪本軟件開展故事創作。通過這些科技手段,教師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跨學科思維,也能借助數據分析工具收集課堂反饋,優化教學方案。
教師應定期進行科技輔助的教學反思,借助智能教學平臺記錄教學過程,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并通過大數據反饋改進教學策略。學校可組織線上教學研討會,鼓勵教師分享實踐經驗,實現教學理念的迭代更新,推動小學跨學科教育的創新發展。
3.建設跨學科數字資源庫,提升教師合作與共享能力
跨學科教學的成功實施,離不開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師之間的合作。小學階段的跨學科項目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因此,建立數字化的跨學科資源共享平臺十分重要。學校可以搭建在線教育云平臺,整合各學科的優秀課件、微課視頻、教學案例、跨學科實驗操作指南等資源,方便教師隨時查閱與借鑒。
該平臺可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智能推薦適合不同學科教師的教學案例,例如AI算法可根據教師的學科背景和授課需求,推送相應的跨學科課程設計范例。此外,學校還可以鼓勵跨學科教師合作,組建在線教學團隊,共同開發符合小學教育需求的數字化教學方案。例如,科學教師與信息科技教師合作開發“智能交通”項目,讓學生利用物聯網技術模擬交通信號燈的運行;或數學與體育教師聯合設計“數據與運動”項目,讓學生利用運動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通過資源共享平臺,教師可以減少重復備課的時間,提高跨學科項目的實施效率,同時通過科技手段加強教師間的溝通協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4.應用虛擬現實與編程技術,優化小學跨學科教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成為提升小學跨學科教學能力的重要工具。在小學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中,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具沉浸感的學習體驗。例如,科學課上,教師可以利用VR實驗室,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地球與太陽運行模型的探索;歷史課上,使用AR技術還原古代文明場景,讓學生“親歷”歷史事件,提高跨學科學習的興趣。
編程技術的引入也可以提高小學跨學科教學的實踐性。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數學和信息科技課程,讓學生在編程軟件中設計簡單的幾何圖形,學習數學原理;或結合自然科學,讓學生通過編寫代碼控制智能機器人,模擬生物運動規律。數據可視化技術也能幫助教師優化課堂教學。例如,利用智能白板實時展示學生的實驗數據,結合數據分析軟件進行交互式討論,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借助科技手段,教師能夠更高效地組織跨學科教學活動,讓小學課堂更加生動有趣,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綜合能力發展。
(二)構建多元化、互動式家校合作平臺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家校合作的方式和形式需要與時俱進,尤其是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推動過程中,家校的密切合作成了學生學業發展和綜合素質培養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更好地促進家校之間的有效互動與協作,構建一個多元化、互動式的家校合作平臺尤為必要。這個平臺不僅要打破傳統家校合作的單向溝通模式,更要推動家長、學校及社會資源的多維度融合,形成一個持續互動的教育共同體。
線上平臺的建設是提升家校合作效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數字化時代,利用信息技術搭建家校合作平臺,能夠為家長和教師提供一個便捷、透明的溝通渠道。家校平臺應具備多個功能模塊,如日常溝通、學習資源共享、成績反饋、家長會議通知、項目學習進展追蹤等。通過這樣的線上平臺,家長可以隨時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參與項目的情況以及未來的學習目標,學校也能實時向家長反饋學生的進步與挑戰。
除了線上平臺的建設,線下的家長工作坊、座談會和定期的家校活動也是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家長工作坊應圍繞當前教育政策、教學理念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特點進行內容設計,定期組織相關講座或實踐活動。這不僅能讓家長更好地理解教育目標與策略,也能讓他們更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與責任。家長工作坊可以邀請教師、教育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形成多角度的討論與分享,激發家長對教育的興趣和參與度。家長座談會應定期召開,作為家長與教師之間面對面溝通的橋梁,及時回應家長關心的問題,探討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跨學科項目支持,進一步增強家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
平臺的互動性不僅僅體現在信息的共享上,還應該進一步拓展至家庭和學校共同制定教育目標的層面。家校合作平臺應鼓勵家長和教師共同參與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案的制定,結合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以及發展需求,提出符合其成長規律的教育路徑。例如,在跨學科項目式學習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科優勢和學習進度為其設計專項的課題,而家長也可以根據自己在某些領域的知識背景,為項目提供外部資源或實踐機會。通過家校的共同努力,學生在項目式學習中的成長會更加豐富、全面。
家校平臺還應關注如何合理整合社區和社會資源,形成更廣泛的教育網絡。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需要多元化的學習資源與實踐機會,學校可以通過平臺向家長和社會各界發布需求,邀請社會專家、行業人士參與到項目的設計和實施中。家長作為社會資源的載體,能夠為孩子提供更多樣的實踐機會,比如組織課外參觀、邀請專業人士舉辦講座或實踐指導等。通過這種方式,家校合作不再僅限于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互動,而是擴展到更廣泛的社會支持系統,促進了學生在真實世界中對跨學科知識的探索與運用。
三、結語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與家校合作模式的融合是實現小學教育創新的重要路徑。通過構建多元化、互動式的家校合作平臺,不僅能促進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有效溝通,還能為學生提供更為廣泛的資源支持與個性化教育機會。未來,在進一步完善平臺功能的基礎上,家校合作模式的深化將為小學教育的綜合改革提供有力支撐,推動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侯新蕾,王影.項目化學習支持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多學科教學實踐探究[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5(2):86-87.
[2]王化云.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項目化實施策略探究[J].中國教師,2025(1):81-83.
[3]肖蕓.用項目式學習助力綜合實踐活動[J].小學科學,2025(3):34-36.
[4]黃銳芬.小學數學跨學科的主題式和項目式學習的實踐路徑[J].華夏教師,2024(36):96-98.
[5]萬代紅.家校社協同促進學生跨學科學習的研究[J].教育觀察,2024(2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