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計算思維是中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的核心內容,是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是為了讓其適應智能時代的生存需求,將現實問題轉化為可計算的模型,這為幫助學生構建認知世界設置了思維框架。編程課程是培養學生計算思維的重要途徑,小學信息科技編程教學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趨勢。因此,探討編程教學中發展學生計算思維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信息科技;編程教育;計算思維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101-03
現在的學生是在信息時代中成長起來的“數字土著”,信息科技、數字技術、互聯網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認知結構及思維方式。在這一時代背景下,計算思維是“數字公民”必備的素養,因此,計算思維就成為我國信息科技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
一、計算思維的內涵
目前我國還未針對計算思維的概念給出統一界定,筆者通過研讀前人參考文獻,總結出計算思維的定義為:運用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概念求解問題、設計系統、理解人類行為的思維模式。計算思維要素包括抽象、概括、算法、評估、分解等五大部分。針對小學信息科技課程教學,適宜學生掌握的計算思維培養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模塊:模塊一,分解,即將復雜任務、問題、過程、方案等對象分解為更易處理子問題的思維模式,比如課堂上學生能夠合理分解學習任務,降低任務難度。通過完成分解后的子任務,最終合成整體的解決方案,在編程學習中,將一個游戲成品的制作細分為多個部分編寫代碼、搭建程序,這個過程即采用了分解的思維模式。模塊二,抽象,即重新闡述復雜的情境問題,從中提煉出問題的本質特征,比如從一段程序或代碼中識別出編程結構,從不同程序中分析其作用。該思維忽略了問題不必要的細節與內容,對問題進行抽象與簡化,再用算法更高效地實現。模塊三,算法,即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并用腳本程序實現方案。在編程學習過程中,算法思維主要表現為,學生能夠針對問題編寫指令,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清楚解決問題的算法步驟,用流程圖的形式描述解決過程,并根據流程圖實現能解決問題的算法。模塊四,評估,即對算法進行不斷調試、優化與反思的思維,能夠從多種算法中選擇解決問題的最優解。在編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評估解決方案是否符合規范或標準,評估方案功能的正確性,對完成的作品進行評價、反思,總結不足,優化方案,并歸納一般特征。模塊五,概括,對利用算法完成作品的過程進行歸納、總結、遷移,用已有知識經驗解決相關問題。學生在編程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夠識別問題、流程或解決方案中的模式與共性,即可判定其具備概括思維。概括思維還表現在學生能夠調整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并能將其應用于同類問題,能夠將解決問題的過程由一個領域遷移到另一個領域,將概括、歸納解決問題的方法應用于新的情境中。計算思維不僅應用于數學運算、編程學習,還滲透于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術應用、科學探索等活動中。在小學信息科技課程中,注重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能夠為其后續邏輯思維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在編程教學中培發展生計算思維
為更好地分析編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計算思維的培養策略,本研究以我校五年級計算機編程社團的學生為對象,分析教學實例。五年級學生的思維發展處于半抽象過渡階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編程基礎,且認知能力、空間能力、數理邏輯能力等均開始迅速發展,因此本研究提出開發“智能導航”的設計任務。利用編程軟件設計出一個簡易的模擬智能導航機器人,幫助學生規劃公園的參觀路線,并通過腳本升級設計出具備互動選擇功能的智能導航機器人。本次教學采用國產青少年編程軟件Mind+工具,其集成主流主控板及上百種開源硬件,支持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既可以應用高級編程語言,也支持圖形化編程,入門門檻低,更適合學生。
(一)教學目標設計
本研究提出的“智能導航”設計任務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目標,旨在通過本次任務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某些編程算法的概念,比如貪心算法、枚舉算法,并對環境建模知識形成初步認知,為其后續的編程建模打下基礎;了解人工智能技術在導航系統中的應用方法,并通過教師設計的編程任務掌握圖形化編程的操作方法,能夠通過小組討論并在教師的帶領下,完成智能導航的編程任務。過程與方法目標,旨在通過本次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掌握上述計算方法的實際應用,通過環境建模搭建智能導航場景,通過貪心算法、枚舉算法等進行路線規劃。通過對這些知識技能的學習、訓練,了解智能導航的算法原理,在面對復雜任務時,能夠應用分解思維降低任務難度,并促進計算思維初步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體驗可視化編程的魅力,激發其對編程課程的學習興趣,豐富其感知體驗,促進其創新意識發展。
(二)教學內容設計
本次任務具體的教學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本次任務設計森林公園的景點路線規劃,能夠通過環境建模將各景點之間的距離表示出來,構建完整的森林公園地圖;其次,理解貪心算法、枚舉算法的基礎概念及具體應用,利用兩種計算方法優化公園景點游覽線路,并比較不同線路的優缺點;然后,利用編程軟件完成智能導航機器人的設計與實現,要求智能導航能夠完成互動選擇;最后,對智能導航機器人設計方案進行反思、優化。整個教學內容的難點在于游覽路線的優化,以及如何添加互動選擇功能。
(三)教學過程設計
1.設計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能夠將學生快速代入到知識應用場景中,使學生在接近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實踐,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提升其主觀能動性。在本次任務課程中,筆者創設了公園游覽指南的任務情境:我們城市的森林公園植被豐富,動物多樣,老師想帶同學們去森林公園春游,從學校出發,該如何到達森林公園?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可以利用導航App規劃路線,教師再就勢引入任務內容:設計一個智能導航機器人,幫我們規劃到達森林公園的路線。將學生分為若干學習小組討論設計方案。真實的生活情境可以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的距離,強化知識、技術的實用性。
2.任務分解
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任務分解:問題一:你覺得應如何設計一個智能導航機器人?首先應該做什么?學生經過討論后,認為需先規劃好森林公園的地圖、距離,計算公園內各個景點用時最短路程、距離最短路程等,再在地圖上重點標注某些更受歡迎的景點。問題二:我們可以把復雜的森林公園地圖抽象成簡單的模型,用貪心算法規劃路線,能夠實現最短距離游覽所用景點;再用枚舉算法優化線路。“那么,請問什么是貪心算法?什么是枚舉算法?”用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再帶領學生理解貪心算法、枚舉算法的概念、內容及應用。問題三:如何完成智能導航機器人的分解流程圖?需要用到哪些編程工具?通過三個問題將整個任務進行細化、拆解,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析問題解決方案,并探討不同方案的有效性、可行性。這個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抽象、概括及算法思維發展的過程。
3.任務實施
任務一:資料分析。教師將森林公園的模型圖、景點的距離統計表等相關資料發放給學生,同樣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資料、數據進行分析、討論,學生梳理數據、資料之間的關系。任務二:環境建模。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我們看地圖的時候,是不是越直觀越清晰?請思考一下,如何將森林公園的景點用直觀的符號表示出來,如何將景點之間的路線更直觀地表現出來?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常見的地圖符號以及路線表達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再用數字標注出路線長度,這種表示方法即為模型圖。任務三:模型制作。學生通過教師講解初步理解了環境建模的概念,接下來教師即可讓學生完成任務:制作出森林公園景觀模型圖示。任務四:路線規劃。教師讓學生代入森林公園導游的角色,思考路線規劃方法,要求路線能夠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能夠到達每個景點,二是距離最短。每個學習小組規劃出自己認為最合理的線路,教師帶領學生對每個方案進行分析:有些學生認為,本組的路線計劃按照最短距離計劃,因此總距離最短;但也有學生提出異議:看上去每段長度的距離都是最短的,但是有些路線需要重復,所以整體來看并不是最短線路。此時,教師就提出“貪心算法”的概念,即不考慮整體最優,而是做出一個當下看來是最好結果的選擇;而后再用一個完整的手機導航App向學生講解如何用貪心算法規劃路線,最終從學生規劃的路線方案中選擇最優方案。這個過程就是“枚舉算法”,即列舉所有解決方案,對所有方案進行評分、分析,確定最優方案。
4.編碼設計
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規劃出了最優路線,接下來就在Mind+上進行智能導航機器人的設計,小組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并開始編程。學生通過討論可知,可以將地圖導入系統作為背景,再添加一個機器人,機器人按照路線規劃行進即可。學生自行參照流程圖開始編碼設計,教師巡視給予適當指導。教師在該環節要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的空間與機會,提供合適的腳手架,促進學生計算思維、實踐能力的綜合發展。學生在編程過程中會遇到景點坐標設置不當、背景放置順序錯誤、腳本選擇錯誤等問題,教師在鼓勵學生自主查找問題的同時,給予其一定的提示。所有小組完成設計任務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包括教師點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自我評價等,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創造能力發展。
三、結語
總之,計算思維是小學信息科技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是小學階段開展編程課程的重要目標。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能夠充分認識到計算思維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要意義,深入理解計算思維的內涵,在編程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學生抽象、概括、算法、評估、分解等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本研究以智能導航機器人為例,分析如何在編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學情境的創設,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角色,激發其學習興趣;通過編程任務的設計、分解,促進學生抽象思維、概括思維、算法思維以及分解思維的發展;并在教學最后采用多元評價主體,引導學生總結、反思整個學習過程,實現知識與技能的組合應用,進一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其計算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娜.教學游戲設計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以小學Scratch游戲主題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2(5):169-170.
[2]周斌.Stem教育理念下Scratch編程軟件在小學信息技術中的教學表現與應用策略[J].基礎教育論壇,2022(18):104-106.
[3]于勇,徐鵬,劉未央.我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現狀及建議:來自日本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的啟示[J].中國電化教育,2020(8):93-99.
[4]惠恭健,蘭小芳,錢逸舟.計算思維該如何評?基于國內外14種評價工具的比較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20(4):84-94.
[5]李艷燕,胡婉青,黃睿妍,等.具身認知視角下面向幼兒的計算思維游戲化教學模型構建與應用[J].現代教育技術,2022(12):109-117.
[6]劉若文,劉長征,陳宇飛.游戲化教學對學生計算思維能力的影響研究:以Kahoot教學平臺為例[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22(7):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