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實現幼小科學教育的有效銜接是提升基礎教育質量的關鍵環節。本文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銜接要求,通過“影子測量”“橋梁建造”等幼兒園科學活動的具體案例,分析了幼兒觀察記錄、事物變量控制和協作探究等核心能力的培養方式。研究發現,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滲透實際經驗積累、游戲化研究模式,可以為小學1~2年級科學課的系統實驗教學提供能力和認知基礎。建議通過實施“課程目標梯度設計”“教學方法漸進過渡”“評價工具雙向銜接”等策略,構建幼小科學教育協同發展機制,為小學科學教師優化1~2年級教學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 幼小銜接;幼兒園科學活動;小學科學教學;探究能力;課程協同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5" " 0104-0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科學教育應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積累關鍵經驗,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1~2年級學生“能基于觀察提出科學問題”“學習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二者共同指向探究能力的連續性培養,然而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目標斷層。幼兒園側重現象感知(如影子長短變化),小學科學教育則需要獲得科學概念(如光的直線傳播原理),這就導致部分升入小學的幼兒出現“實驗操作無序”“數據記錄困難”等適應性問題。究其原因,這一方面在于教師對幼小課程目標銜接理解不夠,另一方面是由于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設計與小學科學課教學設計不協調。因此,亟須在幼兒園階段開展結構化探究活動(如定點觀測、變量控制啟蒙),為小學科學課的系統化學習搭建能力階梯。
一、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存在的問題
(一)重科學結果,輕實驗過程
由于幼兒受身心發育因素的制約,其對科學類學習內容理解掌握的難度較大,許多幼兒教師在講解和示范科學實驗時,并沒有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未結合幼兒的學習體驗進行講述,片面追求科學小實驗的學習成果;過于強調實驗結果的科學性和結論,而忽略了科學小實驗的開展過程以及幼兒親自參與互動的過程。
(二)過分依賴教材,忽視幼兒個體差異
如今,大部分教師在開展科學活動時往往照搬教材中的內容,不能結合幼兒園、班級的實際情況優化生成班本活動。每所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千差萬別,在開展科學教育活動時也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與困難,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科學教育活動。例如在地球及太空科學方面,其實幼兒非常感興趣,采用合理的方式一定能夠讓幼兒產生探索欲望,學習探究方式,獲得相應的科學經驗。
(三)教師講述抽象,幼兒理解困難
3~6歲階段幼兒的科學認知能力有限,在這一階段,教師多數都得通過肢體語言以及動畫內容讓幼兒掌握知識。但在實際的科學教育活動中,許多教師未能充分重視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往往采用相對直接、抽象的語言進行教學。
(四)忽視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
掌握科學知識的核心在于探索,科學探索既是學習的方法也是學習的內容。但許多教師在設計科學學習活動目標時,經常會忽視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其實,在科學學習內容的選擇上既考慮核心概念的學習,也考慮科學探究方法的學習,會使學習活動的內容更加充實完整。
二、幼小銜接背景下開展科學活動的意義
在幼小銜接背景下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內在學習動機,促進幼兒學習能力的發展,使之形成科學精神、正確的探究態度和良好的學習品質。
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活動在形式上可以多樣,可以是學科性的教學活動,也可以是綜合性的主題活動;可以是集體的形式,也可以是區角的形式;甚至還要滲透在一日生活之中。不同類型的活動有各自的特點。集體科學活動,是教師根據幼兒科學教育的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選擇活動內容,提供相應的材料,面向全體幼兒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集體科學活動是以幼兒科學教育教學目標為前提,有目的性地選擇活動內容,為全體幼兒提供相同材料的科學活動。區角科學活動是在區角進行的學習活動,強調幼兒的個別化、操作性學習,能夠促進幼兒自主學習和整體發展。主題活動是一種課程整合的形式,常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內,圍繞幼兒的發展需要集中某核心的知識和經驗,組織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科學教育是與幼兒一天在園的生活活動密切相關的,是科學教學活動的一種有益的補充形式。
三、幼小銜接背景下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實踐
(一)抓住幼兒興趣點,生成科學主題活動
在生成科學主題活動時,教師要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與幼兒共同預設活動框架,并隨著活動的推進不斷展開話題討論。例如,“影子的秘密”這一活動,就是由幼兒在戶外混齡活動中產生的“我的影子有多長”話題引發的測量活動。他們看到地上自己的影子又細又長,但是誰的影子更長呢?又有多長呢?幼兒借助皮尺對地上的影子順著從頭到腳的方向進行測量,但是發現皮尺會跟著“移動”,刻度0不在對準頭部影子處,1人測量有困難。教師追問:“你們可以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把影子保留下來?”豪豪建議可以把他們的影子畫出來,繼而將“高度”轉變成“長度”,但影子到底比自己“長”多少呢?這就需要量一下自己的身高(長度)。問題隨之再次出現:怎么測量?腳對應影子的什么位置?這些都是測量過程中需要討論思考的問題。畫好身高長度后,最后再測量出影子比自己“長”多少。
在探索測量影子比我“長”多少時,幼兒進行經驗遷移,由測“高度”轉變成測“長度”:在地面上畫好身高本位圖后,最后再測量出影子比自己“長”多少。在探究過程中,幼兒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數學思維,了解了長度的累積和可加性。長度可以分解或組合,所以兩點之間的總距離等于兩點之間線段分割成的任意一個小線段的長度之和(影子的長度=身高本位長度+超出部分的長度)。
在午餐后散步時,幼兒發現他們的影子角度與長度發生了變化,于是商討選擇他們在園的三個時間段,以正午12:00(散步時間)為軸,選擇8:30(混齡時間)、3:30(戶外活動時間)觀察、測量影子長度以及方向的變化。能用計量數+測量單位的方式描述并記錄影子的長度,促進幼兒在頭腦中構建單位量與長度之間的等量替換關系。
回到教室后,教師將記錄表投影到電腦屏幕上,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影子的變化,發現影子和身高、太陽位置的密切關系。陽光下的影子會隨著太陽位置的偏移而改變方向,也隨著太陽位置在天空中的移動而改變長短,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最低時影子最長,從而了解到影子上午到中午的變化是逐漸變短的(由長變短),從中午到下午影子又逐漸變長(由短變長)。
整個活動中,教師適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需求,生發出了“測量影子”這個探究主題。教師在活動中的“放手”“退后”,實際上卻在推動著幼兒進一步探索。正如皮亞杰所說,教師是兒童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務就是促使兒童主動學習。在這一測量過程中,對于數的認知理解難度遠遠超出了幼兒年齡段的理解范圍,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通過交流討論、合作測量等方法分析比較出數字的增加變化。這個主題的提出源于幼兒的興趣,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研究和探索把這個問題弄清楚,濃厚的興趣驅使他們克服困難,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動中。
(二)依托繪本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1.通過問題鏈引導繪本閱讀,激發幼兒科學探索興趣
為激發幼兒對科學繪本閱讀的興趣,豐富幼兒的自主閱讀經驗,使之形成自己的閱讀理解,在開展集體閱讀教學活動時,可采用“教師講故事—提出問題鏈—幼兒自主閱讀—分組討論問題—小組匯報結果”的集體活動流程。
如在《小小橋梁建筑師》系列繪本閱讀中,教師講完故事后,可以結合故事內容及科學教育需要,提出以下問題:這些橋哪里不一樣,哪里一樣?它們都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知道橋由橋身、橋墩等構成)有些地方沒有河為什么還要造橋?(讓幼兒知道這是為了給人們多提供一條路,減少城市擁擠現象)三個時期建橋主要的材料分別是什么?不同的橋都有哪些特征和功能?橋面形狀與橋的承重力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教師可提供積木、白紙、紙杯等材料,鼓勵幼兒與同伴合作搭建紙橋,通過折疊、多次折疊或者卷曲的方法改變紙的形狀,就可以讓紙承載重物。當實驗完成后,引導幼兒將自己的實驗結果記錄在紙上,并進行講述分享,得出將紙折成“W”形,紙的承載能力最強。另外,可以討論還能夠借助哪些材料造橋,如可將筷子、樹枝等放置在科學區,引導幼兒探索架構交叉、穿插、別壓等方法,發現筷子互鎖的現象。
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觀察比較、討論協商、思考與表達、歸納與總結等產生思想的碰撞,生成科學探究的話題或想法。
2.建構區域科學活動環境,讓幼兒體驗自主探究過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應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的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簡單的生活發現、富有挑戰的實驗操作等區域探究活動,將科學現象、問題等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也為幼兒提供了直接操作、親身體驗的機會。
幼兒通過閱讀科普繪本《光—影子,鏡子,彩虹》,了解到彩虹的形成是因為暴風雨后,空氣中充滿小水滴,當陽光穿過小水滴時,不同顏色的光束就會像繩子一樣散開,并朝著不同的方向分離,而且變得有點彎曲。但我們不可能看到彩虹中所有的顏色,因為人的眼睛看不見彩虹邊緣的一些顏色,這些看不見的光就是紅外線和紫外線。鏡子的原理是當光照射到光滑、閃亮的物體上時,幾乎所有的光線都會被反射回來。當我們在鏡子里看到自己時,就是光線從自己身上傳到鏡面后,又被反射回來形成的,鏡子里的自己就是一個反射映像。可以將光滑的金屬勺、鏡子、紙等材料投放到科學區,讓幼兒在體驗與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彩虹和哈哈鏡的秘密。
不同類型的科學繪本可給予幼兒不同的科學體驗,教師要關注繪本的科學素材挖掘,提取最有用的幼兒生活經驗下的科學素材,并且指導他們開展科學活動。
四、結論與啟示
幼兒園科學活動基于生活情境創設、游戲活動探究的視角,在“做中學”中構建幼兒科學經驗、發展幼兒科學探究能力,其中的經驗與能力,都是小學科學教學中涉及的進行科學實驗設計和數據處理等學習內容的基礎經驗。對小學科學教學的啟示如下。
重視前概念銜接:小學1~2年級科學課不能輕視幼兒在測量影子、橋的承重實驗活動中形成的樸素科學認知(如“影與光”“結構影響功能”),它們成為“光的傳播”“力的作用”等科學概念生成與發展的概念基礎。
創新教學方法:借鑒幼小銜接“鏈式提問”“多元感知”等做法,在小學科學課程中設計“玩手影—做日晷—玩小孔成像”等鏈狀課程,可讓學生實現從“肢體感知”到“符號表征”的平滑過渡。
強化師資協同:建議實行幼小科學教師協同教研制度,以“幼兒園探究活動課例分享”“小學課例向后反向設計”等方式,協同制作“影子課程資源包”“橋梁STEM項目手冊”等銜接類教學資源,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教育的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江輝.基于項目教學的幼兒園科學主題活動實踐[J].教師博覽:下旬刊,2022(12):2.
[2]畢建鳳,林燕春.科學課落實“以探究為核心”的體會[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10(1):50-52.
[3]孫乘.4~6歲幼兒對影子現象的認知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4]王俊卿.小學科學實驗中問題的預設與解決策略:以“光是怎樣傳播的”實驗教學為例[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7(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