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12日,陜甘寧邊區總工會發出《關于開展趙占魁運動的通知》,“趙占魁運動”在陜甘寧邊區正式拉開帷幕。該運動是一場以學習勞動模范趙占魁為特征的工業生產運動,對邊區的工業發展及勞動觀念塑造產生了重要影響。
對于趙占魁形象的刻畫
趙占魁,山西定襄縣人,自小生活困苦,17歲時學鐵匠手藝,先后在太原及同蒲路工作20余年,太原淪陷后,便南下到西安尋找生計。他聽說延安是工人出頭的地方,1938年9月便由安吳青訓班轉道來延安,進入抗日軍政大學職工隊工作學習,同年12月在該校入黨,隨后又轉入職工學校學習,學習過后即調到邊區農具工廠工作。因為工作積極負責,趙占魁入廠不久就擔任了翻砂股的股長。
自1942年9月7日至9月29日,《解放日報》對趙占魁的出身、經歷以及工作態度連續發表報道,刻畫了一個光輝的勞動模范形象。《人們在談說著趙占魁》和《趙占魁同志》中寫道,當中央派出調查組來到邊區農具廠對趙占魁進行考察時,廠長首先說道,“你去打聽吧,憑你問遍全廠的人,沒有一個能說出他的一句壞話的。曾經有一個姓王的工人,脾氣一發,誰也勸不下來,可是老趙一說,他就馬上不哼氣了”,他是中國艱苦奮斗的產業工人的典型。趙占魁的同事老崔說:“他遇到不高興的事,就先幾個人討論討論,然后再提意見…遇事寧肯自己吃虧,不叫別人說閑話。”就連與趙占魁不熟識的一鄰村老漢也說道:“好人,天下數第一的好人,去哪里也難找下,人家手藝也有,工作真是沒話講,就光說那個看爐子,就是毛主席來看看,也不能不夸幾句口。再說,人家對百姓好,借錢給百姓,不要利,不限日期還。\"在工廠里,趙占魁在“兩千度高熱中長期勞作,積極領導翻砂,努力改造物品”。工廠職工都說:“老趙是火里煉出來的。”三個不同身份的人對于趙占魁的評價,生動說明了趙占魁是一名值得學習的勞動模范。他的優秀品質不僅體現在工作中,更體現在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
此時,中央對于趙占魁的宣傳集中于對其“始終如一、積極負責、老老實實、埋頭苦干、大公無私、自我犧牲精神”形象的刻畫和贊揚,并強調這“正是新民主主義地區公營工廠工人所應有的新的勞動態度”。這一時期對于趙占魁本人生活經歷和工作狀態的報道在《解放日報》中的頻繁出現,體現了在“趙占魁運動”的醞釀階段,迫切需要在人民心中建立趙占魁的光輝形象。趙占魁底層貧苦人民的形象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無私的工作態度,更容易使趙占魁在人民大眾中引起共鳴,進而為隨后“趙占魁運動”的開展奠定群眾基礎。
隨著趙占魁的勞動形象在邊區民眾中的廣泛宣揚,“趙占魁運動”的開展有了可以依靠的思想和群眾基礎。1942年10月12日,邊區總工會發出《關于開展趙占魁運動的通知》,號召學習模范工人趙占魁,“趙占魁運動”正式發動起來。
“趙占魁運動”在邊區職工中,尤其是公營工廠職工中引起了熱烈反響,向趙占魁看齊的熱情迅速高漲。邊區的一位工人寫道:“我一定要學習老趙的埋頭苦干,和新的勞動態度,決心做一個比他還有文化的模范工人。”
伴隨著“趙占魁運動”的開展,工廠職工的勞動態度和階級覺悟有了很大的轉變。邊區農具工廠翻砂工人趙如海“過去在工作中愛說閑話、串門子,在‘趙占魁運動’教育下,他認清了自己為誰工作,改變了以前的作風,稍一有空,就自動參加打鐵組工作”。
對“趙占魁運動”的引導
在“趙占魁運動”開展的初步階段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趙占魁運動”的動員范圍以及開展效果,一直不能使發動并領導這場運動的邊區總工會以及職工運動委員會滿意。有的工廠“沒有把趙占魁究竟有什么好處,為什么要學習他,向所有職工解釋清楚;有的雖然上了課開了會、作了報告,只是照文件宣讀一遍,沒有和本廠工人的實際具體問題聯系起來;有的工會沒有認清開展趙占魁運動的意義,沒有和工廠黨、行政很好商討配合起來進行;有的工廠行政很熱心,而工會倒很冷淡;有的滿心想做好,卻拿不出具體辦法來。因此,趙占魁運動還沒有成為全邊區工人普遍提高生產的群眾運動”。甚至“有人認為趙占魁不過是一個平凡老實的工人,也沒有什么值得發揚和學習;因此,有人認為這個運動是小題大做”。
以上問題顯然與中央發動“趙占魁運動”的初衷不相符合。“趙占魁運動”進行得太過隨意,工廠職工的勞動態度并未得到自發性的轉變。只靠刻畫趙占魁光輝形象的道德型引導方式顯然無法繼續支撐這一運動的深入開展。工人的激情會在短時間內逐漸消弭,按照原先的開展方法顯然無法構建長久穩定的新的勞動態度和價值觀。
此時,強調“趙占魁運動”中的政治屬性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因此,在“趙占魁運動”中必須加強政治教育以提高工人的生產熱情,從而達到“推動生產,教育工人”的總目的。1942年10月12日,邊區總工會正式下發《關于開展趙占魁運動的通知》,明確指出:“目前為克服困難渡過難關之時,這一運動更有嚴重的政治意義。”并著重強調,“認識這一運動不同于過去各次普遍的生產竟賽,而是一個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借以克服少數工人中經濟主義、平均主義、不安心工作等現象,以達到提高工人政治覺悟,穩定生產情緒,激發勞動熱情,增加生產質量,改造工會工作的目的”。12月22日,《解放日報》發表《繼續展開趙占魁運動》的專論,闡明“各工廠必須重視這個運動,并認識這個運動是改造工人勞動態度、推動生產的關鍵,是工會本身的中心任務,必須動員所有的干部和積極分子領導和開展這個運動”。1943年5月7日,《解放日報》再次刊發《在公營工廠中如何開展趙占魁運動》,突出強調了“趙占魁運動”的政治屬性,并明確表示要使工人“懂得這個運動是一種新的勞動態度的實際體驗。這種態度是從工人階級自我犧牲的共產主義精神、對日寇敵汽同仇的民族仇恨和高度的政治自覺表現出來的”,并期望“參加趙占魁運動的工人,將會在思想上鍛煉得更強,把技術、政治、文化水平提高一步”
由此,“趙占魁運動”在中央的引導下逐漸步入正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工人群眾的勞動熱忱空前高漲。邊區涌現了眾多新的勞動英雄,如吳滿有、申長林、楊朝臣、張萬庫、馬丕恩、馬春兒、李學義等。大家逐漸形成了“勞動是為了勞動者自己,勞動就不是苦事,對于自己、對于民族、對于全國人民,勞動光榮”的共識。在工廠生產方面,亦達到了提高生產數量、改進生產質量、降低成本、節約原料的成效,保證了邊區工業供給的完成。譬如,難民工廠的生產數量逐月提高。“趙占魁運動”基本達到了預期效果。
在“趙占魁運動”中,貫穿其中的一條線索就是中央對于轉變工人勞動態度的努力。初期對趙占魁模范形象的刻畫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比較有限。淺層的內容往往引起淺層的回應,勞動態度的自發轉變需要的是從根源上一—即從政治層面對工人進行教育,賦予勞動生產以政治意義,由此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而推動“趙占魁運動”深入發展,以達到理想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