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針對我縣信息科技學科城鄉教育不均衡問題,探索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雙師課堂”教學模式。介紹了智慧平臺架構及雙師課堂應用,闡述“雙師課堂”模式組成要素、組織形式和基本框架,并以《操控鍵盤比車速》為例說明實施流程,包括課前準備、課中實施和課后交流階段。該模式成效顯著,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學生信息素養,創新教學模式。智慧教育平臺為“雙師課堂”提供支撐,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關鍵詞〕" 信息科技;智慧教育平臺;“雙師課堂”;教育優質均衡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5)14" " 0115-03
在國家大力倡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推動各學科教育資源在城鄉間的合理配置與共享成為關鍵任務。然而,就我縣信息科技學科而言,城鄉教育不均衡的問題較為顯著,主要原因在于師資緊缺、資源匱乏等。為有效應對這一挑戰,我縣信息科技學科團隊積極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雙師課堂”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該教學模式旨在整合城鄉優質師資與教學資源,通過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讓城鎮教師與鄉村教師協同授課,實現教育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從而為促進我縣信息科技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概述
(一)智慧教育平臺架構概覽
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依托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搭建起一套綜合性的平臺架構。其涵蓋了教學資源庫、教學管理系統以及教學互動系統等核心模塊。教學資源庫匯聚海量數字化教學素材,為師生提供豐富多元的知識。教學管理系統助力教師高效統籌課程安排與教學規劃。而教學互動系統則打破時空限制,為線上線下融合教學創造可能。
(二)“雙師課堂”應用探究
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擁有豐富且不斷更新的信息科技課程資源,無論是基礎的編程知識講解,還是前沿的科技動態展示,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素材的廣度與深度,使課程內容更加充實生動。
實時互動。借助視頻會議、語音及文字聊天等功能,城鎮教師與鄉村教師可協同授課,實時解答學生疑問;不同區域的學生能相互交流想法,思維碰撞,提升信息科技素養。
作業與評測。教師在線布置作業,快速反饋學生學習成效;學生也能及時了解自身知識掌握情況,平臺還能根據作業情況生成個性化評測報告,為教師精準施教提供依據。
數據分析。收集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時長、作業完成質量、項目實踐成果等數據,通過智能分析,精準呈現學生的學習軌跡與薄弱環節,幫助教師優化教學策略,實現因材施教。
社交互動。通過社交功能,學生和教師能在課后交流心得、分享作品。在交流互動中,構建起積極向上的信息科技學習社區,讓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得以充分共享,推動教育公平發展。
二、“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組成要素
“雙師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有五個,分別為線上教師、線下教師、本地學生、優質資源以及專業團隊。
(一)線上教師
線上教師是指省、市、縣級信息科技學科帶頭人或教學名師。在“雙師課堂”中,他們負責創作優質教學資源,精心設計課程、制作課件、錄制視頻,還與本地教師交流合作,共同提升教學質量。
(二)線下教師
線下教師是指鄉村信息科技教師,他們大多為兼職教師,缺乏信息科技學科的專業知識。在“雙師課堂”中,他們負責課前與線上教師集體備課,課中播放視頻、維持紀律;課后批改作業、反思溝通,以實現因材施教,保障教學效果。
(三)本地學生
本地學生指的是鄉村地區信息科技課堂教學對象,他們雖然成長于條件相對有限的教育環境中,但內心對信息科技知識充滿了好奇與渴望。在“雙師課堂”中,學生們在線下教師的組織與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互動,跟隨線上教師的思路探索信息科技的奧秘,體驗高效的學習方式所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四)優質資源
優質資源指的是教學視頻、教案、課件和隨堂作業等。由線上教師和學科團隊打造,視頻展示知識應用,教案和課件指導教學,隨堂作業鞏固知識。這些資源為教學提供支持,保障學生學習效果。
(五)專業團隊
專業團隊由我縣信息科技學科高級教師、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等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構成。他們主要負責集體備課、錄制教學視頻,通過網絡傳至鄉村學校,保障“雙師課堂”穩定運行。
三、“雙師課堂”的組織形式
在國家智慧中小學教育平臺支撐下的信息科技“雙師課堂”有以下幾種組織形式。
同步課堂:師生在同一時刻開展教學。借助智慧教育平臺,教師線上授課,學生在教室或其他場所利用電子設備聽課,并實時互動交流,實現教學同步進行。
異步課堂:師生在不同時間與地點教與學。教師事先在智慧教育平臺錄制課程視頻,學生可隨時隨地觀看學習,不受時空限制,且能隨時進行互動交流,自主安排學習進度。
混合式課堂:融合同步與異步課堂優勢。教師既在線實時授課,學生同步參與;又錄制課程視頻,供學生課后隨時回看復習,兼顧學生實時學習需求與自主學習靈活性。
四、“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
(一)基本結構
信息科技“雙師課堂”以國家智慧中小學教育平臺為依托,構建起線上主講教師、線下輔助教師和本地學生緊密相連的教學結構。線上主講教師與技術團隊制作資源,線下輔助教師將其引入本地課堂,指導本地學生學習。二者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形成一個有機互動、持續發展的教學共同體。
(二)實施流程
“雙師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由線上教師、線下教師以及專業團隊三者共同配合。根據教學先后順序,筆者將以閩教版信息科技六年級下冊第二課《操控鍵盤比車速》為例,從課前準備、課中實施以及課后交流三個階段舉例闡述“雙師課堂”中的“異步課堂”實施流程(見文后圖2)。
1.課前準備階段
例如,在教授《操控鍵盤比車速》一課前,線上教師結合編程知識體系和教學目標,通過智慧平臺的教研群開展教研、錄制,清晰展示賽車游戲編程步驟、關鍵代碼講解及案例演示的視頻,同時精心制作包含詳細教學流程、重難點解析的教學設計和生動直觀的課件,以及分層課后練習,傳輸至智慧平臺的資源庫。之后線下教師便可在智慧平臺的資源庫中選擇相應的資源,認真觀看視頻,如學習利用鍵盤事件驅動賽車移動的編程邏輯等內容。之后,線下教師依據本校學生的信息科技基礎和興趣差異,調整教學順序,并挑選與本校學生能力匹配的練習,為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奠定基礎。
2.課中實施階段
以《操控鍵盤比車速》一課為例,線下教師首先依托“智慧平臺”資源庫,清晰展示本節課學習目標后,播放其中的課件視頻。在講解復雜的鍵盤事件處理代碼這一關鍵環節,教師靈活暫停視頻,用通俗類比闡釋代碼邏輯,化難為易。
布置任務時,針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教師巧妙利用平臺資源進行差異化引導。基礎好的學生緊跟課件節奏回答問題,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則通過暫停視頻模仿提問的方式深入思考,充分滿足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學習評價方面,教師借助“智慧平臺”持續關注學生操作情況,對編程出錯的學生精準糾錯。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巡視,借助平臺隨時對注意力分散的學生進行提醒,將學生未掌握好的代碼片段反復播放,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扎實掌握編程技巧。
3.課后交流階段
在《操控鍵盤比車速》的課后交流中,線下教師首先依據學生課堂編程任務完成情況,運用智慧教育平臺的學情分析工具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精準評價,明確學生對鍵盤操控編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思教學流程的合理性。通過智慧教育平臺的教研群與線上教師溝通,參與平臺定期組織的編程教學直播答疑。日常利用平臺的教研群,隨時交流教學細節,線上教師針對教學設計中代碼示例的選取提出更貼合學生興趣的建議。
綜上所述,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在信息科技“雙師課堂”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為教學資源的整合、共享與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打破城鄉教育壁壘,讓優質資源得以無界流動。通過實時互動、數據分析等功能,助力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習效果,推動教育方式創新變革。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道路上,智慧平臺賦能“雙師課堂”,正為城鄉學子共享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帶來新的希望與可能,開啟教育新征程。
【本文系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4年度課題“‘互聯網+’視域下‘雙師課堂’助力小學信息科技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立項批準號JYKT-24066】
參考文獻
[1]陳武.依托智慧教育云平臺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探索[J].新課程研究,2022(15):123-125.
[2]廖芳.信息技術助推學習方式變革的實踐性探索:以成都市晉陽小學“智慧學本”教學實踐為例[J].華夏教師,2021(35):47-48.
[3]李秀芝.淺談智慧教育云平臺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新智慧,2023(2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