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游戲活動更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戶外游戲活動的包容性較強,可塑造性大,其中能夠融入多種傳統文化元素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傳遞與滲透,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平臺。一方面,幼兒正處于認知世界、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他們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且具有很強的接受能力,而戶外游戲活動生動有趣、形式多樣,是幼兒在幼兒園教育中主要的學習途徑和教學方式,能夠吸引幼兒積極參與。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蘊含著傳統游戲、民間故事、傳統藝術等豐富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與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相結合,可以為幼兒帶來獨特的體驗。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戶外游戲活動,可以讓幼兒在玩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一、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1.提升幼兒文化素養
傳統文化中的元素能夠與幼兒戶外游戲活動相結合,在這些元素之中都有其相對應的文化內涵與意義,能夠為幼兒構建豐富的知識體系,提升幼兒的文化素養。跳皮筋、丟手絹等傳統的民間游戲并非僅僅是單純的動作游戲活動,其中還有口口相傳的歌謠口訣,在游戲之中需要配合相應的歌謠進行沉浸式游戲。這些歌謠之中就包含歷史故事、民俗風情或者簡單的數字、文字知識等。幼兒在參與跳皮筋游戲的過程中,反復吟唱這些歌謠,就像是在學習一首首生動的文化小詩,比如“馬蘭開花二十一”這樣的歌謠,幼兒在邊跳邊唱中,會對數字有初步的感知,并且可能會好奇“馬蘭”是什么,這就為教師引入馬蘭花的傳統文化寓意提供了契機。再如傳統的猜燈謎游戲,在戶外設置這樣的活動區域,燈謎的謎面可以是關于傳統節日、歷史人物、古典詩詞等方面的簡單內容。幼兒在猜燈謎的過程中,接觸到諸如春節的習俗、孔子的事跡、簡單的唐詩等知識,拓寬了知識面,開始在腦海中構建起傳統文化知識的框架。如此,在整個過程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幼兒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之中構建知識框架,實現幼兒文化素養的培養。
2.促進幼兒傳承文化
幼兒時期是個體發展的關鍵階段,也是培養文化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的最佳時期。將傳統文化融入幼兒的戶外游戲活動中,能夠豐富幼兒的游戲內容,并且在無形中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傳統節日慶祝、民間故事表演、傳統手工藝制作等具體的游戲活動,幼兒能夠在體驗樂趣的同時,自然而然地學習和吸收那些蘊含在活動中的文化元素和道德觀念,在潛移默化中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如此一來,對傳統文化自然有了印象。
幼兒園活動中,幼兒之間的互動是必定存在的,幼兒與社會的溝通在幼兒放學以后也是存在的。如果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教師通過講述傳統故事、引導幼兒玩傳統游戲等給予幼兒較好的印象,讓幼兒對此產生興趣,那么按照幼兒的思維邏輯,必定會選擇與同伴共同玩耍和分享,并且在社會交流中也會不由自主地談論與提及,實際上,這就是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途徑,讓幼兒在無意識之中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3.增強幼兒文化自信
幼兒時期是個體文化認同形成的關鍵時期,當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戶外游戲活動時,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直接接觸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正如上文所述,教師在戶外進行傳統民間游戲如跳皮筋時,歌謠中通常包含著民間智慧和傳統的語言韻律。幼兒在念歌謠、跳動的過程中,開始對這種具有本土特色的游戲形式產生熟悉感和喜愛之情。這種早期的接觸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構建文化認同的基礎。文化認同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只有當幼兒從內心認同自己民族的文化,才有可能建立起文化自信。在游戲過程中,傳統文化會以一種趣味化、互動性強的方式展現給幼兒,這種傳承不是生硬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游戲的體驗讓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當幼兒在游戲中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哪怕只是簡單地重復傳統游戲的玩法或者講述傳統故事,他們都會逐漸意識到自己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和珍貴性,進一步提升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二、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策略
1.講述經典故事,培養幼兒文化意識
幼兒處于認知發展的初級階段,對世界充滿好奇,且主要通過形象化、趣味化的方式來接收信息,根據社會學習理論,幼兒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社會行為和文化知識。經典故事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道德觀念、價值取向,其中的人物也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模仿對象,促進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美德的熏陶,逐漸建立符合傳統文化價值觀的行為模式。同時,故事中的語言表達、情節發展也有助于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語言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更是培養幼兒想象力的重要載體,幼兒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也在吸收故事中的文化元素,有效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例如,教師在戶外游戲活動中,為幼兒講述《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此故事分享活動之中,教師首先在戶外的游戲區域布置了一個模擬的家庭場景,擺放著小桌子、幾個大小不同的塑料梨模型和幾個小凳子,營造出故事中的氛圍。教師坐在小凳子上,周圍圍坐著幼兒,用簡單易懂、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孔融家庭的場景,孔融的兄弟們爭著拿大梨,而孔融卻主動選擇了小梨。在講述過程中,教師著重強調孔融的懂事、謙讓,讓幼兒能夠理解這種傳統美德的內涵,引發幼兒對自身的思考。
故事講完后,游戲環節開始,教師將幼兒分成小組,每個小組的幼兒扮演孔融家庭中的成員。通過將大小不同的梨模型放在桌子中間,鼓勵幼兒像孔融一樣做出選擇。有的幼兒毫不猶豫地拿起小梨,嘗試學習孔融的謙讓品質,此時,教師需要對于領悟故事內涵的幼兒表示贊賞,給予一朵小紅花的獎勵,引導其他幼兒共同學習。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角色扮演,親身體驗了孔融讓梨的行為,深刻感受到謙讓的美好。他們在戶外這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將故事中的文化內涵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有效培養了文化意識。
2.引入傳統藝術,提高幼兒藝術審美能力
傳統藝術的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通過在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融入民間舞蹈、傳統樂器、剪紙、書法等傳統藝術元素,能夠在戶外游戲活動中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氛圍,有效促使幼兒在玩耍中接觸到豐富的藝術形式,激發幼兒對美的感知和創造力。傳統藝術中的色彩、圖案和造型也能夠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視覺刺激,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通過在戶外環境中展示或制作剪紙、泥塑等傳統藝術作品,能夠促使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體驗到傳統藝術的獨特美感,進一步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促進其手眼協調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以傳統戲曲藝術為例,教師在幼兒戶外游戲活動中融入戲曲藝術,通過組織幼兒開展戶外制作臉譜游戲活動。教師在活動中事先為幼兒準備了彩色卡紙、剪刀、顏料、畫筆等材料以及精美臉譜,讓幼兒能夠自如選擇和搭配。活動開始后,教師需簡單介紹臉譜在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中的重要意義,教授幼兒臉譜可以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紅色臉譜代表忠誠勇敢,黑色臉譜代表剛正不阿等,隨后,引導幼兒觀察周圍掛著的臉譜示例,讓幼兒仔細看看臉譜的顏色、圖案和形狀,激發幼兒的興趣和好奇心。
在此基礎之上,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材料,并開始動手制作臉譜,通過根據顏色背后的意義以及自我的表達與想象,在教師的指引之下,制作出了獨屬于自己的戲曲臉譜,進一步體驗傳統戲曲文化中的魅力與內涵,提升藝術審美能力。
3.組織民間游戲,深入體驗傳統游戲的樂趣
民間游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道德觀念以及生活智慧。通過組織跳繩、踢犍子、丟沙包等形式多樣的民間游戲,既能讓幼兒在游戲之中有效鍛煉身體素質,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還能夠促使幼兒在活動中充分感知團隊協作的力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同時,通過游戲中的歡樂互動,深切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以便促使幼兒更加熱愛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例如,教師組織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嘗試傳統民間游戲踢犍子,該項游戲既能鍛煉幼兒的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還能讓他們在歡笑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活動組織中,首先需要向幼兒清晰介紹鍵子的歷史背景,讓幼兒能夠知道犍子的起源、發展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隨后,通過生動有趣的示范,展示了鍵子的基本踢法和一些簡單的技巧,激發幼兒對踢鍵子的興趣,促使幼兒愿意主動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
在踢鍵子活動中,幼兒通過不斷調整身體姿態和動作節奏,有效培養了平衡感和協調性,能夠讓幼兒身心得到放松,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同時,在幼兒積極踢鍵子的過程中,還可以互相學習與交流,進一步增進友誼,共享游戲帶來的樂趣,增進對傳統游戲的認識和興趣,在無形中加深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4.介紹傳統禮儀,樹立良好行為意識
幼兒期是行為習慣和道德意識萌芽的關鍵時期,在此時期,幼兒主要通過直觀體驗和游戲來認識世界、模仿世界,以此逐步形成自己的行為意識與習慣。蒙臺梭利也認為兒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因此,在幼兒戶外游戲中引入傳統禮儀,幼兒會如同海綿吸水般吸收這些文化的內涵。教師在組織戶外游戲活動時,可以通過適當向幼兒介紹一些傳統禮儀,讓幼兒能夠在玩樂中自然地感知和接受傳統禮儀中的恭敬、辭讓等規范,有助于幼兒學會尊重他人、遵守規則。
例如,教師設計“傳統小鎮”的角色扮演游戲活動,在此游戲活動之中,幼兒需要扮演此“小鎮”中的不同角色,比如商人、顧客、居民等,通過特定的情節設計,幼兒需要選擇不同的、符合所飾演角色行為的禮儀。比如,在“居民”進入商鋪成為“顧客”需要購買物品時,“商人”需要模仿古人互相拱手作揖,同時說一些禮貌用語來歡迎“顧客”。在交易過程中,“商人”和“顧客”也遵循著誠實守信的傳統道德規范,“商人”不抬高物價,“顧客”不無理取鬧。在此過程之中,幼兒既能體驗到傳統禮儀的存在意義,還能形成耐心等待、互相尊重等良好品質,有效提高幼兒對傳統禮儀的認識,促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自覺地使用禮貌用語,在與小伙伴的交往中更加懂得尊重他人、遵守規則,良好的行為意識逐漸樹立起來。
5.抓住節日契機,實現傳統文化傳承
節日不僅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幼兒接觸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天然窗口。教師在組織戶外游戲活動中,可以傳統節日為契機精心設計節日主題活動,使幼兒在游戲和互動中自然地吸收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活動之中融入節日文化,講述節日的故事與傳說,以便增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促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以此有效促使幼兒既能在游戲中獲得樂趣,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例如,在春節來臨之際,臨近放寒假之前,教師組織幼兒開展“春聯對對碰”,在此游戲活動之中,幼兒需要通過互動和競技的方式,一步步了解和體驗春聯這一春節傳統習俗。在活動之中,教師首先需要準備一些簡單的春聯內容,并將其分成上下聯,分別寫在不同顏色的卡片上。然后,將這些卡片隨機分發給參與游戲的幼兒。游戲開始時,幼兒需要在戶外場地中尋找與自己卡片上的內容相匹配的另一聯春聯。找到匹配的春聯后,幼兒需要大聲朗讀出來,并解釋其含義。以此促進幼兒學習春聯的基本知識,同時鍛煉其觀察力和表達能力。最終,答得又快又多的幼兒可獲得春聯一副,以示獎勵。如此,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有效幫助幼兒在戶外游戲活動中感知和傳承傳統文化,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幼兒作為社會的未來,需要從小增進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形成文化自信。戶外游戲活動作為一種自然、開放的教育形式,是幼兒園教育中的主要形式,能夠有效促進幼兒的身體發展,并且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一個良好的契機與平臺,促使幼兒能夠在活動之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理解。教師在活動組織中,通過傳統經典故事、傳統藝術、傳統禮儀、傳統民間游戲、傳統節日,將傳統文化融入戶外游戲之中,以多種形式進行呈現,有效增強了幼兒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佳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的應用策略研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1期。
[2]曹春輝《傳統文化與幼兒自主游戲的結合路徑》,《家長》2023年第35期。
[3]張童童《傳統文化與幼兒園游戲教學相融合的策略探究》,《中華活頁文選(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1期。
[4]姚育芳《傳統文化滋養童心——傳統文化元素在幼兒音樂活動中的融合與應用》,《琴童》2024年第13期。
[5]楊桂花《立足中國傳統文化,讓幼兒園游戲課程更有底蘊》,《教育界》2023年第26期。
[6]李媛媛《傳統節日融入幼兒園主題活動的行動研究》,西華師范大學2023年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