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4-0014-03
體育教學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對“操作性知識(體育運動技術、戰術)”的學與練。學生體質健康和運動能力水平的提升相輔相成,統一于體育教學的全過程,就像語文教學,為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思維能力”,就必須反復誦讀與記憶唐詩宋詞漢賦等名家名篇并不斷練筆;數學教學要幫助學生形成“數理邏輯能力”,就必須反復理解與運用“公理定律”進行綜合運算演練一樣。體育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增強體質、形成運動能力,就一定要通過反復的動作技術學習與身體素質的訓練,形成關于體育動作技術、運動健康促進等方面相對穩定的體能支撐以及良好的肌肉動作記憶,才能助力學生完成運動能力內化和遷移,最終實現體育教學的目標。
一、課課練”評價難 的歸因淺析
體育課堂教學各個環節都應貫穿學生對運動技術與身體素質的“重復”性訓練。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升體育課堂教、學、練、賽的效率。“課課練”正是貫穿和實現體育學科教與學這兩大任務的重要一環。然而,在教學實踐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深感由于“課課練”效果難以評價,使得“課課練”設計與安排的針對性、合理性、科學性都顯得進退失據,無法清晰、有效地反饋師生期盼的練習效果,進而影響“課課練”的內容、密度、強度等的安排。由于“課課練”要完成的是通過學生身體練習“量”的積累,實現身體素質、體質健康、運動能力水平“質”的提升任務,從“量”的積累到“量”的變化,從“量”的變化到“質”的進階絕非一日之力,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部分過程的變化很難用現有的檢測設備或指標予以評價。但是,對于學生主體而言,即便是細微的變化也會引起某些身體體驗或感受,因此,“課課練”的評價可以“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圍繞學生主體練習效能的自我評價來展開,實現預期目標與評價結果主體的一致性。
二、基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課練”評價
(一)“課課練”的前期評價: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省
“量”的前期評價是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運動能力水平的一個全面檢測和診斷。通過對檢測數據的分析與診斷,教師和學生雙方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運動能力水平建立起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皩崿F‘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省”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健身“需求”,結合學生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給出明確的健身方案(處方),成為“課課練”的設計依據,其基本設計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班級授課制的基本遵循),又有針對每一名學生做出的合理規劃,“主體自省”即保證每一位學生(甚至家長)都能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初始評價與進階性健身處方,如,以“體重指數”“肺活量”等數據為代表的體質健康狀況,以“50米跑”“1分鐘跳繩”等數據為代表的運動能力水平,檢測和診斷過程可能非常耗時費力,但這些前期準備可以為后期的“課課練”提供精準信息,是提升“課課練”質量的最佳路徑,也是提升教師教學成就感和學生獲得感、激發學生練習興趣、提升練習自覺性和效率的最佳方式。
通過學期或學年開始時的檢測(評價),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水平進行綜合研判,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身體的基本情況、基本需求,并量體裁衣,制定出有利于學生提升體質健康和運動能力水平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和“課課練”的具體方案,促使學生明確自身在“體質健康”和“運動能力”方面通過“課課練”的進階目標、方式與方法,這一方案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家庭作業,由學生家長配合學校一起實施。此時的方案中,需包括教師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與運動能力水平指標通過“課課練”時時、階段、最終評價的方式與目標,從而激發學生了解“課課練”的內容、方法、強度、密度、監測(評價)等方案,以及自覺配合教師實施方案、獲得進步的興趣,這樣既保證了“課課練”的全面性、科學性,又兼顧了“課課練”的針對性、精準性。
(二)“課課練”的過程性評價: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為
“課課練”的過程性評價是在“課課練”前期沒有明顯效果出現的情況下,尋求學生體悟練習過程中身體細微變化,來判斷練習效果的設計,如呼吸深度、移動節奏、平衡感覺等指標的細微變化或體感變化。當前,班級授課制和普遍性的大班額教學現狀決定了“課課練”不可能完全實現“私人訂制”或全部“個性化”安排,同時,許多“課課練”采用集中統一的方式也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協同精神和練習自覺性(如展演類、比賽類的練習),但集體或小組“課課練”一定要結合學生的自主鍛煉,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依據自身的“個性化”健身方案進行針對性練習。這也為“課課練”的過程性評價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課課練”評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甄別或選拔,而在于發現和激勵,所謂“發現”即通過評價,教師和學生可以發現“課課練”設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隨時做出調整;所謂“激勵”是指通過評價,教師和學生可以了解到練習效果,提升教師、學生的成就感、獲得感,以觸發和激勵學生的興趣?!皩崿F‘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為”,就是在“課課練”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暗示、提醒學生通過體驗參與“課課練”的集體活動、自身練習時身體細微變化,以學生自我可以感受到“課課練”效果,激發學生“常練”興趣,達到學生自覺參與“課課練”“家庭作業”,保證練習質量不打折扣的自我激勵效能激發。學生主體自為意識的觸發,實際就是通過學生自身深度參與的成功心理體驗,動態生成的進一步練習動機的自我效能發揮。
(三)“課課練”的階段性評價: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覺
“課課練”的階段性評價是“課課練”經歷的某一穩定階段,依據預期目標應該出現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以前后數據對比凸顯進步的“成長檔案”方式來彰顯“課課練”效果。此時,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課課練”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加之“課課練”顯著效果的呈現,即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水平,被納入“課課練”對應性指標得以“增值”,其中一部分學生會增強對后續“課課練”的期待和興趣;有一部分對成績的出現、成就的獲得顯得較為“冷漠”,后續練習的“動力”不足;還會有小部分前后變化不大、效果不明顯的學生。此時,教師需要關注和重視對后兩類學生的引導,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激發他們持續練習的積極性。
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覺,即是在“課課練”階段性評價之后,教師要依據學生的練習效果,對每一位學生進行“課課練”效果的增值性評價,增值評價的目的在于以清晰可見練習效果,激發學生及家長的“課課練”設計認同感,從而幫助學生可以運用“課課練”方式、方法、規范等進行互相指導與幫助,使之“學會、勤練、常賽”,此時的主體自覺就是,學生經歷了一定時期或較長階段的“課課練”體驗,自身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練習經驗和技巧、技能,形成了一種鍛煉的“習慣”,可以依據自身已經習得(學會)的身體練習技能,進行同學間的相互指導與幫助,甚至是進行自擬規則的“勤練”和“常賽”,從而將其內化為自己的運動能力,甚至是終身習慣。
(四)“課課練”的終結性評價: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恃
“課課練”的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通過一段時期“課課練”所取得的結果進行的最終評價。對學生來說,“最終”既是過往“課課練”的終點,又是新的“課課練”的起點。因為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水平在經歷了長時間的訓練之后,已經達到了明顯可測的某種“量變”,一部分學生甚至還會在某些方面出現明確可測的“質變”。對學生所處的學期或級段而言,這是“課課練”階段性成果,是“課課練”的終點;但當新學期或新學年開始時,由于教師安排、教學內容變化以及學生身體發育敏感期等原因,“課課練”的設計會有很大變化,因此,這一成果又成為學生成長檔案初始數據,成為教師設計“課課練”新的起點。
實現“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主體自恃,是指學生在“課課練”習慣、技能等方面已經達到了某種穩定狀態(或鍛煉行為),雖然此時,教師從個體發展出發,對學生進行了身體發展目標的再設計,對“課課練”內容、形式、方法等進行了再安排,但由于學?!罢n課練”機制已初步形成,學生對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水平的提升所特有的延遲性特點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也具備了自我監測或體驗身體某些細微變化的增值性評價能力,可以通過這一評價結果,利用已有的體育知識、運動能力,深刻理解教師“課課練”的設計與安排,為新的“課課練”周期提供更為強大動力和更為穩定的持續性。
三、小結
體育課堂教學的“課課練”安排與設計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或方式之一,但是,由于體育訓練受監測儀器、檢測指標等因素的限制,具有效果延遲性特點,短期評鑒難以進行?!耙詫W生發展為中心”的學生前期、過程、階段、終期性評價設計,不僅能夠充分發揮學生自我評價的主體作用,而且能夠通過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管理效能,提升學生“課課練”的自省、自為、自覺、自恃的鍛煉行為,最終助力“課課練”目標的最終實現。
[基金項目:本文源于對教育部課題(編號:20YJA890015)和國家社科課題(課題編號:24BYT078)的研究]
(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223399)(E-mail:linxinmao20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