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4-0086-04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名師工作室作為骨干教師孵化與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基地,在新時代教育改革中扮演著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導師幫帶機制的關鍵角色。它既是學習、研究、發展的共同體,也是教育品牌品質鍛造的新平臺,其團隊建設質量直接關聯教育質量的提升。體育名師工作室基于此背景,提出“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旨在通過核心引領、骨干支撐、基礎培養三個層次的有機結合,打造互聯、共創、啟智的體育名師工作室團隊,助力薄弱學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推動區域體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
一、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構建內涵
“1+10+3”結構模式是不同層次體育教師有機結合的創新形式,致力于提升體育教與學效能。
(一)“1”:核心引領層(核心導師)
核心引領層作為“ 分層模式的頂層設計,由經驗豐富、專業造詣深厚的學科名師擔任工作室主持人。核心導師具備扎實理論基礎與豐富實踐經驗,其主要職責包括制定團隊發展戰略、把握研究方向、提供專業指導、樹立榜樣形象。通過定期舉辦專題講座、工作坊及個別指導,將先進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傳遞給團隊成員,引領團隊發展;同時,負責聯系外部專家與機構,引入優質資源與合作機會,拓展團隊發展空間。
(二)“10”:骨干支撐層(骨干教師)
骨干支撐層是團隊中堅力量,由10名專業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的骨干教師組成。他們在教學實踐中表現突出,具備一定科研與組織協調能力。其主要職責是協助核心導師落實團隊發展計劃,組織實施具體項目,對基礎培養層青年教師進行指導幫扶,發揮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將核心導師先進理念轉化為基層教師實踐指導。
(三) “3”:基礎培養層(青年教師)
基礎培養層代表著團隊的未來與希望,由來自不同薄弱學校的3名青年教師組成,形成1名核心成員幫扶3名青年教師的模式。這些青年教師雖教學經驗相對不足,但充滿熱情與潛力,是體育教育事業的新生力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成長,通過參與團隊活動、接受導師指導、開展教學實踐等方式,不斷提升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在此過程中,青年教師不僅能從核心導師與骨干教師處獲取寶貴經驗,還能與其他薄弱學校教師交流心得、分享困惑,營造互助互學的良好氛圍。這種分層結構既保障團隊穩定延續,又為各層次成員成長提供適宜空間與機會。
二、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創建思路
“1+10+3”三級聯動模式助力工作室構建高效協作團隊,促進成員間知識共享與創新能力的激發。
(一)構建三級梯度培養體系
工作室依據團隊成員不同層次與需求,設計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核心引領層重點培養戰略思維與領導能力,通過高端研修、交流,提升專業影響力與團隊管理能力;骨干支撐層著重培養項目組織與教學研究能力,參與課題研究、教學競賽等活動,提高專業水平與創新能力;基礎培養層側重教學基本功與實踐能力培養,通過觀摩學習、教學實踐、反思總結夯實專業基礎。兩年來,工作室開展研培活動40余次,鼓勵成員參與培訓學習,將前沿理論融入教學實踐,提升專業水平。
(二)制定差異化成長路徑
“1+10+3”三級分層聯動模式尊重成員個性特點與職業發展規劃,量身定制成長路徑。對有科研潛力成員,鼓勵參與課題研究,培養學術能力,工作室成立以來結市級課題1項,在研課題6項,成員發表論文10余篇;對擅長教學成員,支持教學創新,打造精品課程,成員評上市優、部優級精品課3節;在賽課及基本功比賽中,4人次獲市級一等獎。對具有管理才能成員,提供團隊管理機會,培養領導能力,成員中有5人任學校中層干部,4人任班主任,2人任教研組長。此外,模式允許成員在不同層次間流動,為青年教師提供快速成長通道,為成熟教師拓展廣闊發展平臺,3人成功申報市級教研工作坊和集團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差異化成長路徑充分激發成員積極性,促進團隊整體能力提升。
(三)建設智慧共享平臺資源
智慧共享平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優質教育資源,為成員提供便捷學習渠道。平臺內容涵蓋教學視頻、案例分析、研究成果等,支持教師隨時隨地學習分享,設在線討論區,方便實時交流探討。同時,為每位成員建立成長檔案,記錄學習軌跡與成果,為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該平臺打破時空限制,促進資源共享與經驗傳播,為團隊建設提供數據支持與決策參考。
三、‘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實踐新路徑
4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為工作室團隊建設開辟了“新”路徑,形成了層級遞進、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注重融合,構建分層式團隊發展“新”生態
名師工作室轉型升級以理念創新為先導,深度融合互聯、共創、啟智理念,重構團隊發展新生態,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升級”的轉變。
例如,工作室以中考體育為主線,互聯強調層級間動態平衡,建立“核心導師價值引領一骨干教師協同支撐一青年教師反哺激活”的共生機制1。核心導師深入研究中考體育政策,提煉備考策略與技術要點,為團隊提供方向性指導;骨干教師將策略細化為具體教學方案與訓練計劃,確保落地生根;青年教師積累數據經驗,反哺團隊,優化備考策略,形成良性循環。共創突出層級間資源流通,構建“需求一資源—成果”的匹配機制。針對中考體育項目,開展“資源儲蓄共享”活動:核心導師整合區域資源,開發“中考體育備考資源包”與“體育中考課程、訓練設備共享庫”;骨干教師學習掌握技術,借助學校資源調配支持,為薄弱校共享智能跳繩、心率監測儀等設備,并開發配套使用指南;青年教師使用資源、收集數據、反饋優化課程建議,實現課程、設備、數據資源的層級流通。啟智聚焦層級間差異發展,設計“教學技能規范化一教學研究模塊化一教育思想個性化”的進階路徑。開展“三階啟智”計劃行動,基礎層教師參與“技能通關特訓”,完成120學時規范化訓練,掌握教學技能,站穩課堂;骨干層教師加入“教研工作坊”,開展中考體育相關研究,形成模塊化能力提升;核心層導師通過“教育凝練工程”,提煉教學主張如“靈動課堂”,推廣情景化、游戲化教學,上出有靈性、創意、活力、動感的中考體育課堂。
通過融合,體育名師工作室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升級”的轉變,‘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破解傳統工作室結構性矛盾,為體育教師隊伍建設提供可復制實踐范式。
(二)分層幫扶,形成工作室團隊建設“新”閉環
分層幫扶機制貫穿“診斷一干預一驗證”全流程,形成螺旋上升的發展閉環,推動教師團隊整體提升。
例如,以中考體育為突破口,分層診斷提出問題,采取措施解決問題。核心層邀請專家剖析“中考體育關鍵技術圖譜”,為教師提供清晰教學框架;骨干層開發“差異化實施工具包”,展示教學成果,促進校際交流;基礎層教師圍繞教學問題探討,形成“個性化教學檔案”,記錄學生進步數據,反思解決方案,改進教學水平。分層干預依據診斷結果,實施針對性幫扶。對基礎層教師,核心導師提供“中考體育教學技能提升培訓”,骨干教師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展示;對骨干層教師,核心導師給予“中考體育教學研究指導”,助力形成特色教學模式與研究成果。成果驗證通過“1級一2級一3級”三級賽事進行。基礎層教師參與教學基本功“擂臺賽”,展示“三基”能力;骨干層教師組織創新教法展示;核心層導師主導區域教育發展峰會,引領區域體育教育發展方向。“以賽促建、以展評優”的良性循環激發教師教學熱情,推動區域體育教育持續發展。
“分層診斷一分層干預一成果驗證”的閉環機制,確保每位教師在教學中持續成長,形成動態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團隊建設模式。
(三)優化課程,搭建工作室團隊建設“新”實踐
分層課程開發緊扣體育學科特性,構建“核心層方法引領一骨干層校本特色一基礎層素養提升”三級內容體系,確保課程系統性、針對性與實用性。
例如,以體肯中考項日為切入點,核心層聚焦政策響應與方法引領,開發“體育中考備考指導手冊”與“中考體育專項訓練計劃”等課程,為教師、學生提供備考指導與訓練策略,確保教學目標與政策要求一致。骨干層著力打造本校特色課程,依據新課標,合理利用學校資源開發融合型課程,如體育與藝術融合、體育與心理健康融合、體育與生活實踐融合、體育與跨學科融合、體育與文化融合等課程,創新校本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有趣的體育學習體驗,培養綜合素養,結合藝術、文化、生活實踐與創新思維元素,具有實用性和吸引力,為新時代體育教育創新實踐提供有力支持2。基礎層針對薄弱校青年體育教師開發“三維達標課程包”,包含“教學設計與管理課、每日體能微課、基礎技能闖關課”等,“基礎素養課程”助力薄弱學校青年體育教師提升教學能力,實現專業素養、科研能力與職業素養全面發展,結合教學設計、教學反思、教育研究、職業素養與專業成長規劃元素,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為提升薄弱學校體育教育質量提供有力支持。
(四)智慧賦能,實現工作室團隊建設“新”樣態
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促使教育領域迎來數字化轉型關鍵時期,智慧賦能成為教育現代化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優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級分層聯動模式積極探索智慧賦能實踐路徑,旨在解決傳統工作室模式中信息不對稱、資源共享不足、教學反饋不及時等問題,為團隊建設注入新活力,實現從傳統模式向智能化的轉型。
核心層導師智慧引領,打造“專業領航+資源樞紐”雙引擎。導師需從傳遞經驗型指導者向“數據驅動的決策者”與“資源整合的策源地”轉化,推動體育名師工作室團隊向專業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通過利用智能化平臺(Deepseek、ClassdDojo、希沃等)分析工作室成員的教學數據,輸出個性化成長報告,為成員制定專業化培養計劃[3]。例如通過AI課堂反饋信息發現青年教師課堂親和度,針對性推薦親和度提升計劃的詳細內容,經過一個月的改進,親和度得以提升。
骨干層通過智慧協同,構建“項目驅動 + 跨校聯動”新實踐。骨干教師作為團隊中的“中流砥柱”,需從任務執行者升級為“智慧項目領航者”與“跨校協作紐帶”,推動成果轉化與輻射。例如,中考項目,在項目運作上成立中考體育數據分析團隊,利用釘釘、騰訊會議,實現任務在線協同,由骨干教師帶領團隊開發“AI中考體育項目測評系統”,通過技術分析生成訓練報告。技術創新方面,探索可穿戴設備+運動負荷監測、AI運動出發生成等,推動教學、訓練與科技深度融合。在跨校教研方面,利用直播平臺,開展同課異構云端教研,促進跨區域交流、資源共享。骨干教師從被動轉向主動參與,培育新的智慧體育教學模式。
青年教師層,通過智慧成長,建立“靶向學習+場景實訓”。青年教師作為后備力量,需從“模仿學習”轉向“反思數據的實踐者”,借助數字化工具快速提升專業素養。智慧策略中使用人工智能輔助備課,智能生成大單元教學計劃、教學設計、訓練計劃,縮短備課時間,聚焦教學創新;另外,使用VR技術模仿比賽場景,如戰術變換、突發情況,例如,某籃球教練利用VR技術模擬相應的戰術教學,模擬授課多次,實戰評課優秀率得以提升。青年教師從經驗不足到技術加持,教學競賽獲獎率得到大力提升。
四、總結與展望
陶玲體育名師工作室“1+10+3”三級分層聯動模式在團隊建設方面成效顯著。該模式通過核心引領、骨干支撐、基礎培養三個層次有機結合,構建互聯、共創、啟智的團隊發展新生態,為薄弱學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有力支持,為區域體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做出積極貢獻。分層幫扶機制和優化課程體系,不僅提升教師專業素養,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智慧賦能實踐路徑為工作室現代化轉型提供強大動力,跨區域協作與交流進一步拓展工作室發展視野和影響力。未來,工作室將繼續深化 模式,探索更多創新實踐,為體育教育事業貢獻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劉勇.匠心·創意·銳質—劉勇名師工作室團隊建設的卓越拼圖[J.體育教學,2025,45(01).
[2]吳蓉,郝蔚舒.名師工作室團隊建設與“非遺”課程的融合[J].安徽教育科研,2022(27).
[3]徐維兵.信息技術環境下區域歷史骨干教師團隊建設路徑初探,以滁州市徐維兵中學歷史名師工作室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