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5)04-0063-05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明確以核心素養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維度為導向[2]。基于此,體育教學正從“小體育”向“大教育”轉型,強調教育的全面性與系統性。五育融合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通過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的有機整合,形成整體育人模式。定向運動憑借其獨特的教育價值,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體力與智力,還能通過多樣化活動,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多方面的素養。本研究聚焦五育融合視域下的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以定向運動項目為載體,有機整合五育目標,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項目與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深度體驗、積極學習并不斷成長。本研究將探索五育融合視域下初中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模式與創新路徑,以期為新時代體育教育改革提供理論支持。
一、五育融合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價值定位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構建“五育”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五育融合的內涵與價值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五育融合不僅是教育理念的更新,更是教育實踐的深刻變革[3]。學校要實現五育融合,需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入手,而定向運動作為一種綜合性強、教育價值高的體育項目,為五育融合提供了理想的實踐載體。
(二)定向運動的概述與價值定向運動是一項智力與體力并重的運動,要求參與者使用地圖和指北針在規定時間內找到一系列目標點,完成任務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團隊協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定向運動作為一項新興的智力型體育運動,匯聚了趣味性、健身性、知識性等特點[5]。在參與定向運動的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地圖與指北針進行導航,依次到訪地圖上所指示的各個點標,這不僅鍛煉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培養了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在定向運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們必須學會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從而增強團隊合作精神與社會交往能力[7]。此外,定向運動通常在自然環境中開展,學生在感受自然環境的同時,能夠培養審美情趣與環境保護意識。在準備與組織定向運動活動的過程中,能夠鍛煉勞動實踐能力與組織管理能力。因此,定向運動通過與多學科的融合實踐,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發展,使其成為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理想的實踐載體。
(三)定向運動與項目式教學的內在聯系
項目式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設計具體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8]。它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體驗,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定向運動是一項集智力、體力和判斷能力為一體的綜合性運動[4]。項目式教學與定向運動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兩者都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體驗和自主學習,通過具體的任務和活動,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將定向運動與項目式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設計具體的定向運動項目任務,提升運動技能,同時也可使團隊協作、問題解決、審美能力和勞動意識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四)五育融合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價值定位
五育融合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在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它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融入定向運動項目中,促進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注重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還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定向運動中的團隊合作和遵守意識規則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精神。作為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五育融合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為教育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推動教育體系的整體創新做出了貢獻。
二、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創新路徑
本研究從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創新以及體系構建創新幾方面探索創新路徑,旨在通過定向運動項目式創新,實現“五育”的全面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教學理念創新:提出“基于定向運動的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實踐中,提出“基于定向運動的五育融合”理念,通過定向運動項目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全面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幫助學生在定向運動中遵守規則培養道德素養;通過地圖識讀與路線規劃提升空間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通過團隊合作增強團隊精神與責任感等。它注重學生核心素養,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培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使其在操作和協作中提升綜合素養。項目式學習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定向運動知識和技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圖1)。
(二)教學模式創新:構建創新項目式、課內外一體化、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模式
該模式以定向運動項目為載體,融合項目式學習、課內外一體化及跨學科融合,助力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過項目式學習,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如設計校園定向運動路線,鍛煉空間思維與地理知識,培養團隊合作與創新精神。課內外一體化教學,課內傳授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課外開展體育活動,鞏固知識,提升身體素質與綜合素質。跨學科融合模式打破學科界限,結合定向運動與多學科知識,可提升學生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思維,實現五育融合,為教育實踐提供新思路與方法(圖2)。
(三)體系構建創新:整體推進“五育融合”教育共同體發展
構建定向運動模塊化成長教學體系,通過初級、中級、高級三級成長教育模式,實現五育能力的階梯式發展。體系涵蓋課程目標、結構、教學實施和評價機制,形成全面系統的框架。課程目標體系覆蓋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育。課程結構框架包含基礎、拓展和活動課程。教學實施模式包含學科、教材和活動融合。評價機制含綜合、過程和增值評價(圖3)。
三、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探索
本研究依據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系統規劃了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實施路徑。這一規劃清晰地展示了從2009年至今各個階段的研究重點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時也呈現了各個階段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標,著重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分階段實施和不斷深化的研究,以期為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提供科學、系統的實踐框架。
(一)教學目標設計:定向運動五育融合的精準目標定位
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需進一步探索教學目標與內容融合。細化分層教學目標,根據學生認知發展特點設計,兼顧德、智、體、美、勞各育發展需求,使教學內容銜接自然,邏輯連貫,幫助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同時通過拓展內容,增加定向運動歷史文化,培養審美情趣,鍛煉勞動技能,提升體質與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持久興趣與綜合素養(表1)。
(二)教學內容選擇:定向運動五育融合的跨學科內容融合
跨學科融合是提升定向運動教學綜合效果的關鍵策略,體育與健康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多學科知識融合和重組,提升學生認知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本研究以體育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為核心,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方法等,展開多學科教學,使學生通過關聯多學科內容進行學習和體驗,實現對體育知識的深度理解。通過將地理、歷史、美術等學科知識與定向運動相結合,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在地理學科的融合中,學生學習地形地貌、氣候條件等知識,這些知識對于理解和應對定向運動中的自然環境至關重要。通過了解不同地形對定向路線選擇的影響,如何根據氣候條件調整運動策略。在歷史學科的融合中,學生在定向運動的過程中探索歷史遺跡,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增強了對歷史的感知和理解。在美術學科的融合中,學生可以將定向運動中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作為創作素材,通過繪畫、攝影等方式記錄和表達自己的定向體驗,培養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力。跨學科融合不僅使定向運動教學更加生動有趣,還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多學科領域知識的遷移和綜合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了教育多元化。
(三)教學實施過程:定向運動五育融合的實踐路徑探索
教學實施過程是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關鍵環節,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體驗。通過團隊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學生可以在完成定向運動項目的過程中,培養團隊精神、責任感、邏輯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勞動意識。例如,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定向運動項目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提升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同時,教師將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解決遇到的問題,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四)教學評價優化:定向運動五育融合的評價策略完善
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是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重要環節,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為教學活動提供有效的反饋。在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評價采用綜合式評價體系,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全面評價學生的綜合素養。定量評價通過計時、計分等方式,評價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定性評價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評價學生在團隊合作、審美能力等方面表現;過程性評價通過學生在實施過程中的表現,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長進步;結果性評價通過項目成果展示和總結,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綜合能力。綜合式的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促進持續進步。
四、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實踐成效
在校內教學中,通過課堂教學、大課間活動、文化節等多種形式融入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校外定向運動比賽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和交流平臺,通過跨校合練、定向協會合作、專業運動員交流會等多種活動形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推動定向運動進社區,促進學生與社區居民互動,豐富社區文化生活。通過組織民間定向賽、古鎮尋寶、城市定向賽等活動,讓學生應用定向技能,傳播定向運動知識。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取得一定成效。
(一)學生綜合素質提升
項目化教學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了定向運動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升了綜合素養,教學效果顯著。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和實踐,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不僅體現在課堂上,更延伸到了課外的定向運動實踐中。學生在各類定向運動比賽中表現出色,多次獲獎,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對項目化教學有效性的有力證明。
(二)教師教研成果顯著
在五育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教研成果顯著。教師們通過系統的研究與實踐,深入探索了定向運動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價值。研究成果涵蓋了從社團文化建設到課程開發,從心理素質訓練到教學策略創新等多個方面,為定向運動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這些成果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也為推動學校體育教育的多元化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三)社會各界反響積極
五育融合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實踐得到社會積極反響。該模式結合智力與體力,通過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獲得教育部門認可和獎勵。連續六年參加省級比賽并獲獎,培養出多名優秀運動員和高校學子,得到上級領導肯定,這些都提升了學校聲譽和定向運動的社會影響力。此外,學校還與當地社區合作,組織定向運動進社區活動,讓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進一步提升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五、結語
本研究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實施過程和教學評價優化等多個維度,系統地探討了五育融合視域下定向運動項目式教學的實踐路徑與策略。在教學理念上,提出了“基于定向運動的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強調通過定向運動項目實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全面滲透與貫通。在教學模式上,探索了創新項目式、課內外一體化、跨學科融合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體驗和實踐機會。在體系構建上,整體推進“五育融合”教育,構建了定向運動模塊化成長教育體系,幫助學生五育能力的階梯式發展。
參考文獻:
[川]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二十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2024.
[2]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呂紅梅,金峰.“五育融合”與中國式通識教育的構建[J].江蘇高教,2024(12).
[4]張鑫,許利云.定向運動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0).
[5]歐陽杰鑫,張曉林,譚步軍.基于真實情境的小學三年級定向運動大單元教學設計[J].體育教學,2024,44(01).
[6]沈惠泉.談校園百米定向運動教學方法[J].體育教學,2019,39(03).
[7]張亞斌.定向運動在籃球行進間運球教學中的運用[J].體育教學,2019,39 (12).
[8]葉蕊,王海志.基于項目式學習的八年級足球教學實踐研究[J].體育教學,2023,43 (01).